第1篇:散步 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第一册)
执教:郑桂华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语言表达上“举轻若重”的特点。以词语的选用与句式结构两方面)
2.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
教学难点:
小组活动时,寻找典型词句,体会“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表达作用。
教学方法:
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建构新的学习。学习策略有: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学习
1.回忆生活,引入学习。
出示问题:你们一家人一起散步会发生些什么事情?
请两至三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交流。
(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建构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希望给新知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以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要求: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检查阅读效果: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3.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
出示问题: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请几位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
肯定个性化的发现。
(这问题比较宽泛,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童个体的体验。)
进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个环节也是探究本课语言特点的思维起点)
总结:散步是日常生活,既轻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笔下变得那么重要。作者从中感受到责任的重大,领悟到家庭、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内涵。(总结可以请学生做。)
二、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1.朗读第一、二两节,师生共同探讨。
朗读前提出要求:注意,文章中哪些词语或句式很“特别”。
学习第一节:以学生平常习惯的表达方式作为参照进行比较,发现作者选用句式的匠心。
通常习惯的表达有:
我们一家四个人在田野上散步。
我、我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
……
归纳比较结果:文章选用的句式有强调的意味,郑重其事地推出一个一个镜头。
(进一步朗读并感受课文语言,切入到本课主要目标--语言的探究,通过比较发现句式的不同寻常。)
学习第二节:自主发现句式比较特殊的句子。推选用得巧的词语。
句子: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词语:信服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会发现句式与词语的选用上都有一种“举轻若重”的感觉,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把小事情写得很重,写得意义不凡。)
2.学生归纳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作者用心选用句式与词语,整篇文章给人一种“举轻若重”的感觉,使一件平常的生活小事显得那么不同寻常。
(归纳的环节非常重要,它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
三、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1.小组学习,圈画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比较特殊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
(小组活动,全员参与,教师适当帮助有疑问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教师要提醒小组及时总结,准备交流。这一阶段也可以将文章分成几部分,分别交给不同的学习小组探讨,这样有利于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2.班级交流,共享发现。
每个小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发现与全班共享择一个句子、一个词语。
可能有的句子与词语: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的母亲老了,……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就是整个世界。
太迟、总算、熬、分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稳稳地、仔细
教师在交流中适当引导。
(分享学生的发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在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
四、拓展:强化发现
1.调用积累,向课外拓展。
交流明确:
(1)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由学生联想平时生活或阅读中类似的例子。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如“免受鲨鱼之吻”。
(2)有时举轻若重能使得文章轻松幽默,如“扛着一支铅笔”,“学生周末大逃亡”。
(3)分场合与对象,轻重得体,例如北京申奥时何振梁的一席话:“无论你们今天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将创造历史,但是只有一种决定能改变历史。你们今天这个决定将通过运动促进世界和中国的友谊,从而使全人类受益
2.与作者原文比较,推进研究。
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出示这三句话,讨论编者删改的意图,并且评价删改的效果。
(教学中,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可以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
(教师根据学习情况决定是学生个体独立思考还是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养成平等审视的意识,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同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与发现,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合理、能说得通就可以。)
3.总结
无论是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关键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得体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形成自己的特色甚至是风格。
(学语文,更应该用语文。用中才会思学,学也才会其乐无穷。)
五、比较:验证发现。
自读(金黄的大斗笠),比较两篇文章语言的特点,并研究造成两文语言风格截然不同的原因。
(金黄的大斗笠)写了一个孩子眼中的姐弟二人的温馨世界,语言是活泼泼的。
(比较是研究性学习经常用到的方法,(散步)与(金黄的大斗笠)的视角截然不同,表达的感情也相距甚远,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也就各有千秋,这两篇文章作为一组教学材料,比较它们的语言风格,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角度。当然,教学中不要赶进度,来不及1课时完成,可以把这一项任务放在课后,作为一次研究性的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后进行适当评讲就可以了。)
六、布置作业
假设你是文章中的“我的儿子”,写一写这件事情,感受语言的另一种魔力。
(实践是最好的学习途径,读与写的有机结合会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教学资料:
一、括号内为原文删去的三句话:
1.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2.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3.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二、关于作者
可以运用删www.google.com网站搜索
摘自《语文学习》2002年7、8月
第2篇:散步 教案教学设计
23.散步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内容:
1.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2.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勾画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老师:准备好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 上课前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动画,大屏幕投影出几幅体现出亲情的图片。
2. 一首《让爱住我家》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温馨,甜美的氛围,而屏幕上的这几幅图片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亲人之间那种浓浓的爱意。是啊,正如歌中所唱的,有家常住的家是幸福的家,有爱常住的家是快乐的家。而作家莫怀戚笔下的家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散步》。
二.出示课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听录音,思考问题。
1. 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思考两个问题:
①. 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②. 听读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2.学生听读后回答问题。
(二)跳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同学都谈了听读了这篇课文后各自不同的感受,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我们都感受到了这一家生活的温馨,幸福。而这与家庭成员之间互敬互爱是分不开的,那么这一家人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呢?为什么?
请大家跳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给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喜欢的人物,并说明理由。在教师的点拨下,归纳出各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母亲(慈母)“我”:(孝子)妻子:(贤妻)儿子:(娇儿)
无论我们喜欢哪一个人物,这一家三代都是足以令我们羡慕的,因为他们之间能相互理解,互相谦让,尊老爱幼,非常和睦,温馨,而这正是使一个家庭稳定,幸福的前提。
四.精读课文,鉴赏.感悟。
[过渡]刚才,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感受了人物形象。接下来,我们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进一步理解文中蕴含的深意,体会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分小组学习,前后两桌同学为一组。找一找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句子或段落,读出来,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在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志,小组内讨论解决不了的,等一下再全班同学交流讨论。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全班同学交流,探讨,教师点拨,解决问题。
(二).重点赏析最后一段和第6自然段。
1.赏析最后一段。
刚才同学们谈得最多的就是最后一段,而问题也是出自这一段,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看屏幕。
请一位同学朗读描写这一情景的段落。其它同学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想:
①我和妻子为什么要慢慢地,稳稳地走?
②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全班交流后教师小结:文中的“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小孩,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一个家庭就是由老人,中年人,小孩组成的,所以,在一个家庭中,中年人的的责任是最重的,是家中的顶梁柱,他们要扛起的是整个家庭。那文中为什么不说我们背起的是整个家庭,而说是整个世界呢?因为整个世界也是由老人,中年人,小孩组成的,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
带着这种责任感,全体朗读这一段。
2. 赏析第6自然段。
教师点拨:中年人就是家中的顶梁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所以有问题,一般是由中年人来拿主意,文中的我也不例外,当发生了分岐时,两全的办法找不到,“我”作出了什么决定?
②你认为“我”的做法好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当尊老与爱幼发生冲突的时候,我选择了尊老,为孩子做了一个良好的孝敬老人的榜样。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一则公益广告:“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播放公益广告
请学生谈谈看了这一则广告后的感受。
教师小结:俗话说得好“言教不如身教”,孩子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的道理的。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广告中的小孩受母亲的影响也懂得了关心妈妈了。而文中的儿了看到父亲孝敬奶奶,长大之后,他也一定会像爸爸一样孝敬自己的父母的。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尊老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之举。正如培根所说:“扶养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
五.总结全文。
我们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到了家的温馨,幸福,亲人间浓浓的亲情,感受到了尊老爱幼的情感,以及一个人在家庭中,在社会上所承担的责任。
其实,生活中处处亲情,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无不体现着父母对我们的爱,对我们的关怀。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有着太多的感激,而此时,你想对你的父母说些什么呢?
六.拓展,迁移。
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在《烛光里的妈妈》歌声中结束本课学习。
第3篇:散步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寻找自己值得学习的笔处。
(2)过程的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懂得为别人着想,尊老爱幼,体会亲情的美好和对生命的珍爱。
○●教学重点
课文的整体感知,品味揣摩优美语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字典
教师:准备《孟母三迁》的故事,了解一些尊老爱幼的故事
○●教学内容
(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2)渗透为别人着想,尊老爱幼的思想,培养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
1、导入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让学生讲)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孟母为了孩子三次搬家,目的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说为孩子做了很大的牺牲),你们应该怎样对待你的母亲呢?(自己对母亲的爱是说不完道不尽的,今天咱们要学习的
第4篇:《散步》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重庆一中 皮坤龙
一、教学目标
1、感受亲情,体味浓重的情意。
2、学习文章巧妙构思,体会文章平易朴实而又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重点
1、体味浓浓的亲情,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2、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
4、学会在生活中的小事上感受亲情之美,生活之美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我”对生活的使命感。
2、领悟儒家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四、导入新课
如果世上有一种水能让你喝了会醉,那么这种水一定叫母爱,因为母爱如水,如果世上有一座山能让你学到坚韧,那么这座山一定叫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祖辈们,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没有畏惧,从不悲观,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安适。可是,等到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已担不起重负,他们如同风中飘荡的落叶一样,
第5篇:《散步》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临海五中 冯冬云
一,激趣入题
1.打出图片, 同学们,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感受到动物也有其天伦之乐,明白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明之举.
2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的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作家莫怀戚笔下的一家人在这个春意浓浓的日子里正缓缓地向我们走来。
二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
1. 读准字音
2.课文写了那几个人物? 他们都是什么关系?你对这些人物有何评价?从中你体会到了人间什么情感?
3.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4。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我”为什么这样选择?结果怎么样?(选择是痛苦的,也是快乐的,正确的选择归根到底需要大智慧。)
5..作者为我们展
第6篇:《散步》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散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准确掌握6个词:信服霎时拆散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
准确理解2个关键句:①“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②“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记叙文一般的阅读方法。
2、通过读,抓住细节体会人物感情。
(三)、情感目标:
在体会《散步》一文亲情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家庭亲情的温暖。
二、教学重点
1.理解通过细节展现融洽亲情的家庭生活情趣。
2.通过朗读,体会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和晓畅素雅的语言美,加强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三、教学难点
1: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美妙背景的作用。
2:对寓意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四、《散步》教材分析
(一)、主题思想:
《散步》一文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
第7篇:散步 教案教学设计
新课程初一语文《散步》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和朗读、讨论为主的“师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学法指导]:
1、思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阅读时采用圈点批注法。
2、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进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和最佳效果。
[教学用具]:
CAI课件、字词积累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8篇:散步 教案教学设计
散步
○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②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这节课,老师先要来个简单的调查:近段时间来,有和父母、家人一起去散步的同学请举手;已经很久没和父母、家人一起去散步的请举手。然后请两类同学各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是啊!和家人一起散步能带给我们一种温馨幸福的感觉。今天,让我们来学习莫怀戚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散步》。
二、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赏析与研讨
1、散步的人有哪些?散步的时间?地点?
明确:人--“我”、母亲、妻子、儿子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