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16 08:05:5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河北容城中学 王增良

摩擦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通过初中学习过的摩擦力的概念的提出引入课题,在讨论与交流环节通过手头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特点以及摩擦力的种类,加深对摩擦力性质的理解。摩擦力有很重要的位置,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特别是方向的判断。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实验探究引入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概念。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作用,明白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学情分析:

初中的学习中学生对摩擦力已有所了解和感性认识,但就其产生条件不是很了解,特别是静摩擦力的有无,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及和运动方向的关系不是很清楚,利用学生亲自做实验和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去体会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摩擦力(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2)理解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区别,会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以及判断摩擦力的方向。

(3)理解相对运动的含义。

(4)能举例说出摩擦力的利和弊。2.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实例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3)、会利用二力平衡判断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摩擦力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使物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是会服务意识。

2.通过小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难点: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以及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砝码、毛巾、木板、砂纸 教学课堂设计:

引入新课

提问:

.行驶中的火车到站靠什么停下来?人能爬上竖直的旗杆又靠什么?(通过问题,让学生根据自有知识去分析讨论解释,激发学习摩擦力的兴趣,提出什么是摩擦力)1摩擦力

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静摩擦力 通过学生手头器材去分析静摩擦力概念 提出问题

(1)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什么?(2)摩擦力产生在什么地方?

(3)摩擦力向什么方向?(4)静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5)静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全班讨论后得出结论:两个物体接触面粗糙相互挤压且有相对运动趋势才有静摩擦力产生,静摩擦力沿接触面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可由二力平衡条件求得。起作用总是阻碍相对运动趋势。

最大静摩擦力:静摩擦力跟使其产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有关,并且有最大值—最大静摩擦力

学生举现实生活中有关静摩擦力的例子 3滑动摩擦力 问题:

(1)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

(2)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通过身边器材定性的讨论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让弹簧测力计拉动物块使其尽量匀速,然变压力,材料,拉动快慢去观察测力计读数变化)学生讨论发言后,最后教师做一归纳总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成正比,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F=μFN 提问:车轮的滚动和木箱的滑动都受摩擦力,他们一样吗? 滚动摩擦力

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的滚动摩擦力。4.摩擦力的利与弊

(1)问题的提出:通过冬天在结冰的路面上行走人为什么容易摔倒?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人在冰面上行走而不摔跤?讨论哪些情况下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情况下需要减小摩擦力?

(2)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方法。(3)全班总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课堂练习①.如下图中汽车正在水平向右运动,当车上的箱子从车厢前部向中部滑动时箱子和地面____(有或无)摩擦力,箱子和车厢____(有或无)若有则摩擦力的方向向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②.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下面那条措施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A、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加润滑油

B、自行车紧急刹车时用力捏闸

C、汽车轮胎上有很多花纹

D、北方下雪时,常在道路上洒些灰渣

③体操运动员在上单杠之前总要在手上涂些镁粉,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而在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握杠不能太紧,这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知识小结:

1.影响摩擦力的因素与摩擦力分类

2.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研究摩擦力的方法

布置作业:1.课后习题

2.古人运送重物可以在其下交替放上圆木起什么作用?

教学与反思:

本节可在考虑到实验探究的难度和学生实际基础上,采用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探究讨论,但在课堂限定时间内定量研究动摩擦力和正压力的关系有一定难度,所以目的让学生了解探究方法,学生定性分析共同讨论教师给出结论。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要是实验,我想效果会更好条件允许。通过学生参与的探究学习过程,实现学科核心向学生核心的转移,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的放手让学生去做实验探究,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摩擦力

一、静摩擦力定义: 产生条件:方向及大小:最大静摩擦力:

二、滑动摩擦力

1定义:

2产生条件:

3方向:

4计算公式:F=μFN

μ——动摩擦因数。FN——正压力滚动摩擦力:

第2篇: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设计初探

物理教学是科学过程在教学上的一种特殊形式,如何在建构物理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改变传统物理课重理论、轻实践,重动脑、轻动手,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局面,是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按学生主动性程度划分,物理教学的开展有三种形式: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教师提示点拨,学生自主探究。这三种形式中,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主体性与创造性程度不相同。物理教学中具体采用哪一种形式,一方面要看学生的技能、能力水平,另一方面还要看客观条件(如时间、实验设备)情况。但是不管哪一种探究,都要做好如下设计工作。1 设计好认知措施

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对接、整合,实现有效的同化和有准备的顺应,达到认知的进步与发展,因此,任课教师非常有必要在课前对学生关于新知识的适应情况作全面调研。在传统教学中,这一点往往被忽视。那么,究竟作哪些调研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哪些新知识可以通过同化进行认知,要调研学生新旧知识间的差距或台阶,是否具有表象基础、是否学过类似的方法,数学知识是否具备等方面。如由速度概念来建立对加速度的理解,前者表示位置变化的快慢,后者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这里方法相同,容易迁移,但后者物理意义更难以理解;磁场概念可以运用电场的表象同化来建立,但要注意它们有区别。二是哪些知识

必须运用顺应,这是我们常常所说的难点。一般地,新旧知识在方法、表述上相差太大的,或者本身无法被同化时,则要通过顺应让学生接受,如电磁感应现象,初中是闭合回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高中描述为“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这两种表述差别较大,需要顺应学习。除了新知识的认知调查外,问题解决方面的情况也应作好相应准备。2 设计好教学环境及素材

教学环境设计包括内外环境设计,内环境是指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外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物理环境的设计已经又很多这方面的成果,这里不再多谈。人际环境中要特别设计学生和学生合作、交流和讨论活动,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创建民主氛围的措施设计。比如一堂课中哪些环节设计为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哪些环节设计为集体讨论或分组讨论,是否设计交流探究成果的环节,等等。这些环节都是基于人际环境来开展的。对于民主氛围设计的措施,可以从总体上安排,如教师控制提问几个问题和多长时间,教师引导探究为多长时间,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多长时间,在课前都应做好设计,临场可以有所调整,但不应超过上限时间。对于激发学生积极心态的设计,必须有具体的措施,如明确新知识的重要性及对于后续学习甚至个人理想实现的意义,可以介绍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科学人文等,也通过插播课堂录像片段或课件来实现。3 设计好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目标要考虑来自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课题的内容具有的教育教学功能,二是学生在此学习阶段的可接受性;前者反映了目标设计的内容要求,后者反映了目标设计的主体要求。就某一课题而言,这两方面相互作用而可能达到的认知、技能与能力、态度等的最近发展水平都应该成为课题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和发展能力,应该根据物理知识特点和学习条件,分辨出课题内容的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主目标的实现是该课题教学的主要任务,次目标可以考虑在完成主目标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延展任务来完成。例如,在课题的探究教学中,要探究的知识的结论获得和探究能力的发展这两个目标一般都是主目标,而培养兴趣等目标可以在引入课题和结果的运用等环节通过激发好奇心和动机来达成,通过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首创精神来实现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目标等等。实际上,也有很多情况是完成主目标的同时也完成了次目标,例如科学态度的养成与发展。4 设计好教学模块、环节

一般地说,课堂教学过程是由主目标指导下的若干环节组成,这些环节具有特定活动和完成特定功能。为了完成特定功能,必须设计每一环节活动及其措施。有些环节是物理教学常用的,如实验操作环节,它们一般使用的程序和方法变化不大,具有较稳定的结构,把这样的环节称为模块较合适;还有些环节是根据需要课堂上教师临时增加的,可以称为临时环节。因此,教学设计可以分为模块设计和临时环节设计。模块设计主要考虑它的功能、程序、所用方法、可能的难点及措施等,临时环节着重考虑其功能。物理教学中,模

块通常有课题引入、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处理、结论应用等;临时环节如知识铺垫性环节。在某一堂课中,该组合哪些模块和环节,各自占用时间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断定。一般地,模块可以主要在课前设计,临时环节可根据需要临时增加,次数不宜多,时间不宜长。如高中“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设计,“条形磁铁插入闭合线圈实验,及以通电螺线管代替条形磁铁的实验”可设计为模块,教师上课时发现“初中的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实验”学生忘了,可以临时复习这个实验内容和结果,这就是临时环节。5 设计好教学思维

总体上讲,课堂教学思维有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两类。教学主线一般由教师来驾御,以某一问题作为立足点,启发学生思维发散,同样以某一结论的得出作为归宿,使学生思维辐合。思维散而不收,则显得凌乱,缺乏目的性;思维收而不散,则显呆板,缺乏灵活性,这些都影响物理知识的有效构建。思维发散与辐合的这种辨证统一关系,存在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设计应予以重视。当然,教学中也存在分析思维(逻辑推理)和直觉思维的成分,设计时也应该关注。

在求异中思维发散,在目标指引中思维辐合,这是教学思维设计的基本原则。物理教学思维设计,应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将内部思维与外部行为自然地结合起来,在操作中充分感知、识记、领会物理现象;通过理性思考和数据分析,把握物理客体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同时,还让学生在迷惑或困境中不断地发现、提出问题,触

发解决问题的欲望,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以及亲自体验成功与失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历程。

第3篇:高中物理摩擦力课堂教学设计

《摩擦力》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激发对摩擦力产生好奇心;自我获取和构建摩擦力知识;顿悟物理分析、对比、概括等思维品质;培养物理实验探索的能力等要素。

二、核心概念 摩擦力及产生机理

三、问题思辨

课堂教学设计,始终保持对学科问题的惊疑和追问;需要独立思考、独立发现、善于发问,更加深入认识学科问题;对自我教学活动经验的总结,完善自我教学方式、反省自我教学存在问题。问题思辨侧重点是发现教学的疑难问题、寻找造成疑难问题的原因和设计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的思路,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研讨。

四、教学过程

【激发好奇心】活动时间:上课0-5分钟之内

【情景创设】运用教室的多媒体系统播放:超市电梯、传送到运输物品、学生爬杆、运动鞋凹凸底面、汽车轮胎的花纹、自行车转轴上油等等。

【激发好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跟着电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关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关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关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分析】

1.学生在初中物理和化学课中已经学过原子的核式结构,但并不了解这些知识是怎样获得的。针对这一特点,介绍人类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入认识原子的结构;

2.在我们日常所处的宏观世界中,可以直接用眼睛观察物体的结构,但在微观世界里,已经不能靠眼睛来获取信息了。针对这一问题,了解最常用的获取微观世界的信息 的方法;

3.前一节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可以再分割,在此基础上,汤姆孙建立了原子“枣糕模型”。卢瑟福用发现的?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4.科学假说是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科学家们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提出模型或假说,这些模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12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课堂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课堂教学设计

钦州市第三中学

韦峰

(一)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并利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二)教学设计

本课题教学的设计主要基于下面两个方面的思想和理念: 1.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依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手段,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新课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高中物理新教材教学设计

新课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高中物理新教材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课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高中物理新教材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具

1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节拍器(或秒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完成下列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教案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教案 年 月 日

课 题 §2.4自由落体运动 课 型 新授课(2课时)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

3.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4.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解决实际问题.

5.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采用实验室的基本实验仪器——打点计时器,记录下运动的信息,定量地测定重物自由下落的加速度,探究运动规律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论文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论文

第一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论文

一、精心布置,创设情境,引导生成.(感知)

物理课内容尽管不少借助于学生实验和老师的课堂演示实验,但大多还是由抽象的概念和原理组成,理论性比较强,与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兴趣不高.再者,他们正处于认识世界的初级阶段,受知识结构和社会阅历的限制,这时,如果我们只是用单纯的专业知识去灌去填抽象的理论,那只能使他们望“师”兴“叹”,望文生威,造成“台上手舞足蹈,台下昏昏欲睡”的独角戏局面,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师生互动.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我们要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好奇与兴趣是生成的起点,教师要牢牢把握住这个亮点.教师在创设情境时的方式方法是很多的,例如:抛出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