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滥竽充数》,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想。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语言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在朗读中了解寓言的寓意。
难点: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并且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看图写词
1.在祖国的语言宝库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珍珠。通过几年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掌握了为数不少的成语,下面我们就来“看图写成语”。请同学们准备好本子,等会儿出示的每幅画面只停留10秒钟,同学们得仔细看图,认真思考,然后快速地写下来。
2.(课件逐幅出示相关画面)学生看图写成语。
3.交流。(出示答案: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掩耳盗钟、滥竽充数)齐读成语。
4.学生较对并订正。(采访全部正确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学会没学过的成语的。)
5、刚才我们写的这些成语都出自寓言故事,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它不但具有劝谕、讽刺的功能,而且是一种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生说对意思即可。(用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
二、揭题解“滥、竽”
1.揭题。会写“滥竽充数”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这个成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滥竽充数》(板书课题)学生书空,教师指出“滥竽”二字为本课要求会写字,让学生说说怎样更好的记住它们。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旧字带新字法或换偏旁:监---滥槛----滥蓝----滥篮----滥编字谜:看管(监)水源(三点水),防止泛滥。(滥)
竹竿带钩(竽)
2.理解“滥、竽”二字的意思。“竽”指的是什么?
滥:(结合文后注释理解)就是虚假不实的意思;
竽:(出示“竽”图,“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播放用竽吹奏出的《凤凰展翅》片段)这就是竹做的乐器--竽,我们听到的就是用竽吹奏出来的名曲《凤凰展翅》的片段。
3.那么“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呢?谁知道这个小故事,给同学们讲一讲。
三.读古文,对照注释理解意思,明理。
(一)、看注释,了解出处。
你知道这寓言的出处吗?(提醒学生注意文下的注释“选自《韩非子》”。)
关于《韩非子》你有哪些了解?(教师简介: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韩非,子是对他的尊称。就像我们听到过的孔子、孟子一样。《韩非子》这本书是后来人收集他的言语、论著编写而成的)
小结:“注释”部分的字很小,但它却像是我们学习大道上的指路牌,这么一指,就让时光倒流到2000多年前了。下面就让我们追根溯源,来看看《韩非子》中的《滥竽充数》是怎样写的。)
(二)、出示文言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教师范读古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与文言文中的停顿)
2、生练读,同桌对读,指名读。
3、逐句指导学生读文言文。
4、指导学生如何读懂文言文。
(1)自由读译文
(2)对照文言文逐句理解(结合注释,理解句中难懂的词的意思,从而理解整句的意思)
出示第一句: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先让学生读句子,在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及句意)
使:让
必:一定,总是。
齐宣王:战国时候,齐国的国君。
句意:战国时候,齐国的国君让人为他吹竽,一定要很多人一起吹。
出示第二句: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先让学生读句子,在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及句意)
南郭:复姓。
处士:指没做过官的读书人。
请:请求。
说:读yùe同“悦”,高兴。
廪食:就是供给粮食的意思。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发给他同其他几百人一样多的口粮。
师:指导朗读。
师:南郭先生不仅顺利地加入了吹竽的队伍,还享受和其他人一样的待遇。南郭处士真的就能一辈子安逸下去了吗?请同学们利用刚才的方法,同桌学习第三句。
出示第三句: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学生汇报:先读句子,然后说带点的字的意思。
好:喜欢,所以读四声。立:登位、即位。
句意:齐宣王去世了,齐泯王即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地吹奏,南郭出示只好逃走了。
5、看古文说故事。(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说。)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6、思考:齐宣王死后,南郭先生为什么要逃走?
生:(他没有真才实学,根本不会吹竽。)
7.明寓意。
拓展思维:如果你在路上碰到了落荒而逃的南郭处士,你会怎么劝他?请你对南郭先生说几句。(南郭先生最后是落荒而逃,不走的话还会被判个欺君之罪,看来没有真本领,不懂装懂、以假乱真是不行的,即使混得了一时,也混不了一世。)
师:同学们,“滥竽充数”指的就是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的充会的,不懂的装懂的,以次的充好的。是呀,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总有一天会被人们发现的。
8、师生对读。我们来读一读大意与它是怎么对应的。(教师逐句读文言文中的句子。学生说说相对应的段落,并相机理解“说之”“廪食”“立”“好”的意思)
9、教师播放古筝音乐,配乐读课文。(学生齐读古文。)
小结:这个生动的故事在文言文中只用了44个字,可见寓言的语言相当精炼,这也是文言文的特点。)
四、成语运用。
这则寓言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成语也被人们广为运用。运用至今,意思也比当时有所发展。我们来看看现在是怎样用的。
1.读句,你读懂句子中“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吗?
1)同学们说《佳作精选》中的文章都很好,我读后却发现《红苹果》这篇文章是滥竽充数。
2)学校举行合唱比赛,冬冬还没学会这首歌,但他却滥竽充数地排在了队伍里。
3)林老师的球踢得很好,他却谦虚地说自己水平不高,不过是滥竽充数。(自我谦虚)
2.写句。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以次充好、不会装会的或者自谦一番的,请同学用“滥竽充数”写几句话,写一写不好的现象,也可以提醒别人在做事时不要这样做。(交流中引导学生说具体。)
小结:我们读懂、会用这个成语,就可以算是在词语库中真正拥有这个成语了。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中不要有南郭先生,生活中少一些南郭先生。)
五、拓展阅读
1.在成语中还有这个成语的意思相近,那你知道“滥竽充数”的近义词吗?
2.阅读《鱼目混珠》
从前,有个叫满愿的人买到一颗珍珠,把它珍藏起来。他有个邻居叫寿量,非常羡慕满愿有颗名贵的珍珠。一次,他在路上捡到一颗鱼眼珠以为是珍珠,也把这个珍珠收藏起来。一天,有个人生病了,医生看后说需要用珍珠和在药里才能医治。于是,满愿拿出珍藏的珍珠,寿量拿出珍藏的鱼目,鱼目和珍珠很相似,结果把它当成珍珠和在了药里。这个成语故事出自《玉清经》,用来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3.简单说说“鱼目混珠”的意思。在文中再找出两个近义词。
4.推荐“成语故事连环画”网站。
第2篇:《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寓言故事。
3、培养生字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
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器具:投影片。
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一定很喜欢寓言吧,说说你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则寓言。
板书:滥竽充数。
3、字典理解“滥”“竽”的意思及注意读音和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2、范读课文。
要求:认真听,然后再练习读一读。
3、默读课文。
思考: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4、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筛选确定:
(1)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乐队里吹竽的?
(2)后来他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三、重点感悟,揭示寓意
1、学习1--2自然段
(1) 轻声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和重点词。
(2) 投影片出示: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a 指名读句子
b 你怎么理解“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
(3) 指导朗读,体会南郭先生是怎么“混”的。
(4) 思考讨论:南郭先生这样混,为什么没被发现过呢?
结合上文理解“讲排场”
(5) 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学习3、4自然段
(1)轻声读3、4自然段,划出重点句和词语并理解。
(2)指名读3、4自然段
a “这个消息”是指什么?
b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c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3)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创设情境表演:南郭先生要逃走,遇到了吹竽的同行,这时两个人会怎么说?(学生表演后评议)
4、假设同学们碰到了南郭先生,会怎么对他说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心里话)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的事或人?说一说。
2、总结全文。
板书:
滥竽充数
宣王必三百人混
缗王一一听之逃
第3篇:《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2.学生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使学生明白: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3.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寓言。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完后用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板书:滥竽充数)
3、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不懂的字查字典,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课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难理解?
竽: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第4篇:《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的内容,让学生懂得:没有真才实学而弄虚作假的人,最终总要败露的。
2.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并体会成语的用法。
3.能展开合理的想象,扩写故事。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的内容,让学生懂得:没有真才实学而弄虚作假的人,最终总要败露的。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5`)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乐器有“眼儿”吗?(眼--小孔)
学生例举,教师出示相关乐器的图片(笛子、萧、葫芦丝等)
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介绍一种叫竽的乐器(出示竽的图片),它是用竹做的。它吹奏出来的声音别有一番风味,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用竽吹奏出来的乐曲《凤凰展翅》片断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齐宣王的国君,非常喜欢听人吹竽,你们想听听这个故事吗?(想)老师就满足你们的好奇心
第5篇:《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一引入课题
1、 今天要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动画,看里面的人在干什么?
生:在演奏、在吹笛子、在吹竽……
师:看来你一定认真地做了预习,动画里的人就是在吹奏古代的一种乐器竽,板书“竽”,你能根据竽这个字来猜一猜这种乐器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生:是用竹子做的。师:为什么?生:因为竽字是竹字头。看来是已经懂得了根据字的偏旁来猜测字的意思。师:竽字正是我们二年级学习的一类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形声字。
2、 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二则寓言板书“滥竽充数”就跟吹竽有关。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到底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相信学了这则寓言故事你就能明白。
二初步感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 检测预习。师:昨天我们布置了预习作业,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你都会认会读了吗?出示生字新词。请男生读左边的,女生读
第6篇:《清明》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古诗《清明》
以观察的形式引入课题:幼儿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教师适时适度地予以支持和引导的一种系列活动。
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讲述。
师: 刚才我们看了图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
生:幼儿讨论。
师:再看一个图片,你们在图片都看到了什么呢?
生:一个小孩,一个老人…
师:他们在干什么呢?
生:在问路,在说话…
师:天上怎么了?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生:春 天:对,春 天到了,小鸟们都飞回来了,花儿也都开了,在 春 天呢,有一天就叫做清明节,你们说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
(幼儿自由回答)
师:清明节是人们踏清扫墓的日子,古时候啊,有一位叫做杜牧的诗人啊,就在这天写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好不好?
(教师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
第7篇:《少年》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 认识“仞、茁、翱”三个汉字,学会“冈、源”等八个生字。
2. 随课文理解:万仞、茁壮、翱翔、英秀等词语。
3. 读懂诗,知道诗中将少年比喻成什么?为了突出少年的那些特点。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作为少年的自豪感,从而产生奋发自强的信念,让生命焕发出勃勃生机。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意、激发情感。
教学准备:
学生:读熟诗句,做好预习工作。
教师:生字卡片、挂图、生词板
教时:2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几个阶段,你们知道,你们现在正处于什么时期吗?(少年)
少年时期是最值得我们羡慕的,想知道我们羡慕你们什么吗?用一首诗告诉你们吧。
板书课题:少年
二.检查预习情况:
1. 认读生字、生词。
2. 指名读诗句。
3. 学生交流从诗中了解了些什么?
三.整体感
第8篇:《画蛇添足》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会写本课的生字。
2、懂得生字、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本文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画蛇添足”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4、诵读这则寓言。
教学难点:
能用“画蛇添足”说一句话。
教学准备:小黑板、幻灯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我们知道阅读文言文觉得有些拗口、别扭,甚至有些难以理解,但只要认真,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够学会。在这里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有没有信心”(生答:“有”)。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画蛇添足”。
二、朗读疏通
(1)检查预习,幻灯显示,读出下面字音:祠、谓、祀、盗、添、赐、遂、祭。
(2)教师示范朗读。
(3)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布置要求:读准字音,不读错字;读通句子,不读破句;读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