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牧童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16 00:25:0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五年级牧童教学设计范文

五年级牧童教学设计范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配乐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牧童》

(一)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1.全体同学齐背《所见》(清 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2.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3.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4.师配乐范读。

5.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二)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3.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5.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6.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三)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1.师: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2.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3.诵读全诗。结束本诗学习。

二、学习《舟过安仁》

(一)借助画面,导入新诗

1.观察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诗歌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2.生自由读诗。“遮”,注意要读翘舌音。记住字形。读通、读顺全诗。

3.通过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

(二)检查自学,深入探讨

1.指名读诗,正音,注意“篙、棹”两个生字的读音。

2.再读全诗,并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3.师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己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交流探讨。

(全诗大意:一只不再扬帆划桨的小船中间,坐着两个小男孩,很奇怪的是,没有下雨,这两小孩居然撑着伞,仔细一看,原来他们撑伞不是为了遮风挡雨,而是舞动着伞柄起到类似扬帆的作用。)

4.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5.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6.指名读、齐读。读后点评。

(三)布置作业,延伸拓展

背诵两首诗。预习《清平乐 . 村居》

第 二 课 时

一、课题导入,介绍知识

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中间有个分隔符号,前者是词牌,后面是词的题目。)

2.师生互动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3.师小结:词原是配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词鼎盛时期,句的长短随着曲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就是上下两段。宋代的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词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题入手,想象内容。

师:课文描写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2.练习朗读,读准生字音,读顺诗句。

3.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困惑,或板书黑板,或与学生个别交流。提倡组内合作,借助注释以及工具书,初步理解词的大意。

4.指名读文。其他同学正音、评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亡、剥”两个字在本课的读音。

5.交流比较生僻、不易理解的词。如,醉里、相媚好、亡赖。

6.指名说大意,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距离农家低小的屋檐不远处,是一条清澈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屋檐下,有两个头发发白的老头、老太正借着酒意说着悄悄话。大儿子十分勤快,在溪边的田间地头种豆,老二呢,正忙着编织鸡笼。最顽皮、可爱的莫过于最小的那个孩子了,瞧,他趴在溪边剥莲蓬,正忙得不亦乐乎呢!)

三、发挥想象,加深理解

1.师:这一家子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能想象得出老两口正在说什么悄悄话吗?

2.生各抒己见。只要想象合理,都应该给予肯定。

3.这一家子的其乐融融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把这样的一家子带到我们面前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在头脑里产生相应的画面,看看他们各自在忙些什么?

4.生自由练读。展示读,集体评议,纠正。再读。提醒学生在读的时候是否表现出乡村自然环境的优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温馨、和睦,以及“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轻松、活泼、愉快。

四、改编歌曲,激发兴趣

1.师:词本身就是为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建议学生自己尝试配乐演唱。师可范唱苏轼的《水调歌头》,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生练习试唱。众评议。

五、总结谈话,回归整体

1.师:关于词、关于辛弃疾,我们才刚刚有了很肤浅的认识,希望同学们课外多阅读些经典文学作品,吸取更多传统文化的精华,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

2.诵读全词,结束本课时学习。

六、布置作业,积累升华

1.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2.收集、背诵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开展一次背诵比赛。

第2篇:小学五年级语文牧童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牧童》教学设计

陈晓丽 武夷山市崇安小学

【设计意图】: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把学生带入诗境,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知诗词中所表现的情景交融的境界。除此之外,重点抓住描写动作和场景的关键字眼,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运用多种感官去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韵味和趣味,轻松理解诗意。《牧童》一诗,主要表达了牧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以及诗人对远离喧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我运用“诵读法”、“情景教学法”、“重点字词剖析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教材解读】: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则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的体会到。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铺、弄、卧”在诗句中的妙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小故事。

【学习难点】:

体会诗人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牧童的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准备】:

学生:收集吕岩资料,查找生字词。

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声画结合,引入诗境

1.牧童晚归图。背景音乐:欢乐的牧童。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深呼吸,放松每一根神经,每一块肌肉。放松。现在你置身于一片辽阔的原野上,那里绿草如茵,鲜花盛开,几只蝴蝶在花丛里嬉戏,偶尔传来几声鸟鸣。听,哪来的笛声?真是悠扬又悦耳,欢快又调皮。是谁在那?请同学们缓缓地睁开眼睛。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牧童。(引出课题并板书)

3.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吕洞宾,也就是传说中的逍遥大仙。一位仙人会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体验呢?期待吗?那就带着你的期待走进诗歌,自由地读一读。

二、初步感知,读出“趣”

1、自由读,要求读通诗句,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指名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去读。

3、跟读、齐读、分小组读。

三、深入理解,悟仙景、绘仙童、学仙文、话仙愿

1、悟仙景、绘诗童

师:刚才的朗读,同学们一次比一次进步。通过朗读,我们对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谁能用一个字来形容?

师:老师也感同身受,真是美如仙境,因美生爱。那它美在哪呢?请你们默读诗歌,思考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完成练习。

小组讨论:

①小组汇报,在第___1___句诗_草铺横野六七里 中描写了 无边无际的原野。

引导学生理解“六七里”“三四声”的虚指意味,理解“铺”所营造的意境 师:你从哪里看出原野的无边无际。师:这些数字不是具体的描写,“六七里”极言其多,突出了草地的茂盛和辽阔。三四声极言其少,突出了笛声时断时续,也衬托出了夜晚的寂静。师:“铺”字将草地全景式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绿色充满了整个画面。

②小组汇报,2、小组汇报,在第__2__句诗_笛弄晚风三四声 中描写了 ___________。师:你是从哪个字听到这样的笛声?“笛弄晚风”是笛子逗弄晚风吗?你从弄字体会出什么?

师:一个“弄”字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的特点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都表达出了。

③小组汇报,在第____句诗中归来饱饭黄昏后描写了 ___________。④小组汇报,在第____句诗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了 ___________。师:老师有个疑问,为什么不脱蓑衣呢?

师:这是一个孩子最自然,最率真的表现呢。怎么想就怎么做,不去考虑细枝末节,跟着自己放松的心走,享受自己最自由的生活状态。师:什么是“卧”,把“坐”或“立”放到诗句里读一读,感觉如何? 师:一个卧字使牧童更具孩童的趣味,刻画出了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天性。总结:以地为床,以天为被,饿了就吃,困了就谁,真是一个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牧童。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歌。

2、话仙愿

师:如果你是诗人,会产生怎样的愿望呢?(检查预习,了解诗人)师:向往过这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

请你把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融入诗歌中再读一读。

3、学仙文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又经历了一次美的体验。这美是诗人将美的景物堆砌在一起就写就的吗?当然不是,这首诗经过了诗人反复地推敲琢磨才为我们营造出了美的意境。刚才我们就是抓住了一“铺”一“弄”来想象画面。我们今后在写话当中能不能学习学习呢?(写话练习)

四、小练笔

师:短短的28字我们就读出这么多的内容,可还是觉得读不够,说不完。那就请同学们把你读懂的、想象到的还未表达的,融入刚才的理解当中,把诗歌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五、总结: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副宁静悠闲的人间仙境图。刻画了一个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这样的生活不但诗人喜欢、热爱、向往,连我们都十分羡慕,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六:作业

搜集有关牧童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七、板书

仙景

仙童 仙 仙愿

仙文

第3篇:五年级牧童教学设计(精选8篇)

第1篇:小学五级古诗牧童教学设计

五年级古诗《牧童》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教案

1、作者介绍:吕岩,唐代诗人,中过进士,曾做过两次知县,后来因为发生农民起义,为躲避战祸带着一家人逃到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

2、生试读,读出节奏。指名读,齐读 指导书写两个生字

默读,思考:诗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再自由读,同座讨论每句诗的大意。反馈: 前两句:

(1)、“铺”的读音。这个字说明说明?六七里说明什么?

(2)、“弄”什么意思?笛子“逗弄”了什么?是它逗弄的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三四声”是什么声,“三四声”说明什么?这么空旷的原野“三四声”你说是怎样的境界啊?

(3)、这里的“六七”、“三四”不是具体数字,一个说明“少”。学生说说诗意。

后两句:、读后问:这两句写谁? 指导看图,用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五年级古诗《牧童》教学设计优秀

五年级古诗《牧童》教学设计优秀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古诗《牧童》教学设计优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古诗《牧童》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2、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语及主动学习。

3、培养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兴趣和习惯,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教学过程】

一、观察发现,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1课,请小朋友仔细看老师写课题:

画家牧童(一大一小)

你发现了什么?

猜猜老师为什么这样写?

(老师把画家写的大,牧童写的小,我猜是因为牧童年龄小,画家年龄大。)

(我觉得是画家本领大,会画画,牧童只是会放牛,所以就写的小。)

同学的猜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牧童教学设计

《牧童》教案 以宜完小

王稳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精讲要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互动提纲

1.自主学习:本课七个生字词。2.合作学习:整收故事的意思。3.探究学习: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牧童》教学设计

《牧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带着愉悦的的心情演唱优美抒情的歌曲《牧童》。2.通过乐器伴奏、演唱、舞蹈等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3.认识三角铁,学会其敲击方法。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带着愉悦的的心情演唱优美抒情的歌曲《牧童》。教学难点:

认识三角铁,学会其敲击方法。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三角铁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琴模仿动物歌表演。

二、新课教学:

1.学生随歌曲《牧童》做自编的动作。2.教师范唱歌曲,学生用自编的动作伴奏。3.教师范读歌词。

4.学生按节奏读歌词。

5.学生随着音乐做着动作读歌词。6.教师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牧童》。7.学生随音乐演唱歌曲。

8.学生随琴唱歌曲,教师予以指正。9.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歌曲拓展:

1.播放课件,学生初步认识三角铁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牧童教学设计

《牧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儿童生活”这一单元主题。《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2个认识的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牧童》教学设计

课题: 《牧童》教学设计

单位及姓名:

新会区古井镇古井小学

梁杏笑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2页 【教学目标】

1.会写“牧、蓑”两个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等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牧童》,背诵并默写。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诗句的意思。4.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感受牧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有感情的读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这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2.学生搜集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情景导入:

同学们,童年时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五年级牧童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年级牧童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