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课文《三峡》课后练习及答案
课文《三峡》课后练习及答案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课文《三峡》课后练习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测测你的注音速度
略无阙处()
不见曦月()
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素湍绿潭()
绝多生怪柏()
二、来,做个小翻译(看你的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看你能否准确回答语段中提出的问题(加油啊!)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三峡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县与湖北省_________________市之间。
2、填补原文空白。
3、选文第①段与第②③④段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4、选文②③④段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各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5、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⑴夏季:
⑵春冬:
⑶秋季:
6、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quē
xī
xiāng
sù
tuān
yǎn
二、1、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3、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大叫,声调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猿鸣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三、1、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宜昌
2、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3、总分。
4、并列。夏、春秋、冬。
5、⑴夏季:水势迅疾凶猛。
⑵春冬:景色秀丽奇绝。
⑶秋季:凄凉异常。
6、主要是根据三峡江水的特点来选择写作顺序的。
7、表达了对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创作背景
郦道元生于官宦世家,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创作《水经注》四十卷。它名义上是以《水经》为蓝本作的注释,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
此篇即节选自《水经注》三十四卷《江水》,文题为后人所加。是作者记录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和四季风光所作。
赏析
此文是一篇山水之作,作者只用不到区区两百字的篇幅,即描写出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精炼,生动传神。
全文共四段,是四幅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第一段写山,后三段写水。
第一句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接着,作者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从第二段开始写水,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
第三段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以“春冬之时”领起,很自然地转换了描写对象,时易则景异,镜头中摇出了另外一种景象。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这里先写俯视江中所见。“湍”是动态,“潭”为静境。以“素”饰“湍”,水如白练,明净轻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间青,水光变幻。深水为潭,以“绿”饰“潭”,益见深沉宁静。水中有影,则水平如镜,倒影入潭,更觉风光秀丽。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堪称秀丽隽逸。下文即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以“绝”状山,以“怪”写柏,道出了当地的自然特征。山岩陡削,高耸入云,故为“绝”。山上的柏树,托足于岩石之间,正午之时方见日光,它要曲体向阳,加之峡窄风大,自然枝干扭曲,何况年代久远,当然要变成“怪”形。在这人迹罕至、鸟兽少见的境地,“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投进了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顿觉生意盎然。作者写此,还只是给“悬泉瀑布”勾勒出一个背景。山静、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声色纷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这和“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又大为异趣。第三段作者总括说:水清、木荣、山峻、草茂,实在富有趣味。以极为精练的四字,状写了四种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导出了作者的心境。
作者将冬春二季放在一道写,要兼及两季的特点。冬季水竭,才会出现“素湍绿潭”,春天物鲜,始有草木“荣茂”。本节所写与上节所述,意趣迥异。夏水急猛,春水潺潺;夏水多险,春水富趣。作者认为三峡风光“良多趣味”,和封建士大夫对三峡“悉以临惧相戒”的思想感情大相径庭。
第四段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开笔多变。接着以实景补足前意,林涧之间,清冷肃穆。这时已无江水喧腾,也不见草木争荣,而是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气氛。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写猿又分两层,一是直接叙述,一是引渔歌为证。写猿又围绕着“山”和“哀”两个重点,从而显示秋峡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长”形容啸,送声长远,暗示是在长峡之中。“空谷传响”,直言在山中。“久绝”,回应“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也让人从这句渔歌中体会到了,渔者们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苦。
全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诗句表现了突出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色悲寂凄凉的气氛。
作者简介
郦道元(472—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平东将军郦范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等职,还做过冀州长史、鲁阳郡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等职务。执法严峻,后被北魏朝廷任命为为关右大使。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萧宝夤部将郭子恢在阴盘驿所杀。撰《水经注》四十卷。其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传。
第2篇:课文《桃花源记》课后练习及答案
课文《桃花源记》课后练习及答案
一、选择题(12×2′=24′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无误的是( )
2.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必以长安君为质B.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C.舍郑以为东道主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蜀之鄙有二僧②越国以鄙远
B.①既东封郑②又欲肆其西封
C.①是寡人之过也②不知木兰是女郎
D.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下列词类活用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B.
C.D.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B.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择而养也
C.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D.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6.从句式角度看,与“何厌之有”同属一类的是( )
A.是寡人之过也B.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C.何以自托于赵D.王之蔽甚矣
7.对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分析正确的是( )
以无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8.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B.
C. D.
9.下列句子中,全部都是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②失其所与,不知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鼓瑟希⑤、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⑥ 莫春者,春服既成 ⑦然而不王者⑧夜缒而出
A.①②③④⑥⑦B.①②③④⑧⑦ C.①③④⑤⑥⑧D.①②③④⑤⑥
10.括号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B.
C.D.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②则移其民于河东
B.①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②邻国之民不加少
C.①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②或五十步而后止
D.①何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②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
12.选出下列加点字用法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填然鼓之②能面刺寡人之过者③然而不王者④必庙礼之
⑤若不阙秦⑥则修文德以来之⑦吾得兄事之⑧赵王之子孙侯者
A.①③④/②⑥⑦/⑤⑧B.①③⑧/②④⑦/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D.①②⑧/③④⑤/⑥⑦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0分)
1.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
2.令壮者无取老妇( )
3.将免者以告( )
4三年释其政( )
5.赵王之子孙侯者( )
6.朝济而夕设版焉(
7.直不百步耳( )
8.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
9.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
10.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1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9.秦伯说,与郑人盟( )
20.宦士三百人于吴( )
2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
22.闻寡人之耳者( )
23.树之以桑( )
2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
2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
2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
27.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
28.至于赵之为赵( )
29.金就砺则利( )
30.东面而视( )
31.河内凶( )
3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33、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第3篇:小学课文如梦令课后练习及答案
小学课文如梦令课后练习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知多少
1、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____。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曲调即____《如梦令》是____,这两首词都是按照同一个曲调来写的。
2、李清照(1084——约1155),号___,济南章丘(今山东章丘)人。__代女词人。
其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被称为“易安体”。给辛弃疾、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现传____。
二、请比较李清照两首《如梦令》的'异同。
三、默写《如梦令》两首。
四、收集李清照后期作品,如《声声慢》等。
附答案:
一、文学常识:
1、长短句 “词牌” 词牌名
2、易安居士 宋 《漱玉词》
二、比较异同
同:从内容上说, 对生活的态度。闲适,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从语言上说, 都擅
第4篇:初中语文课文《观潮》课后练习及答案
初中语文课文《观潮》课后练习及答案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习题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课文《观潮》课后练习及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语文课文《观潮》课后练习及答案
一、熟读课文,并将第三段译成现代汉语
设题意图:熟读课文是为了培养语感,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领略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和弄潮的民俗。第三段描写了弄潮儿高超的技巧,写得简练又精彩。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对译,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译文也不要强求一致。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第5篇:B2U5课文翻译及课后练习答案
Unit 1
Dreams In-Cla Reading
Are You A Dreamer?
你做梦吗?梦,我们为什么会做梦?梦有意义吗?真的有梦中所见之事成为现实这种事吗?几千年来人们对这些问题一直很感兴趣。过去几十年的科学发展使我们对睡眠的自然过程有了更多的认识,然而对于与梦有关的诸多问题依然没有最终答案,这些问题还在继续困惑着我们。2 人人都做梦——只不过有些人不记得做过梦罢了。人类脑电波的记录显示我们所有人入睡后就进入做梦状态。夜晚的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做梦,但只有当我们处在REM(眼球迅速转动)睡眠阶段时醒来才会记住所做的梦。眼球迅速转动阶段便是我们做梦的时候。每晚我们有四个或五个REM睡眠阶段,第一次出现在入睡后的90分钟左右。此后,梦期每90分钟复现一次,每次持续15到45分钟,持续时
第6篇:初中语文课文《观潮》课后练习及答案
“芳草地麻雀”为你分享9篇“ 初中语文课文《观潮》课后练习及答案 ”,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观潮》课文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