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楼兰之死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楼兰之死 教学设计楼兰之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植被被破坏的严重性,从而增强
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紧迫感。
2、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引用、举例、诠释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准备有关沙漠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及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师朗诵《从军行》。解释诗意。
2、板书--楼兰,在地图上指出它的位置。
明示目标
1、引导学生想象楼兰的样子。
2、补充课题《楼兰之死》
3、质疑课题,板书有代表性的问题。
初始通读
1、自由朗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示:
①通读全文,自学文中字词。
②思考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交流。
2、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楼兰前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交
流回答,相机板书繁荣--消亡
3、展示搜集的材料,让学生感受“死”的真正含义。
品味精读
1、带着疑问默读课文2-5自然段,楼兰为什么死了?小组交流“楼兰死了
”的原因。
2、全班归纳。结合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诠释、举例、列数字)
3、列举身边见到的环境恶化的例子。
4、激发情感(回想着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城,再看看今天人们依然在
肆无忌惮的破坏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引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加强语气:如
果不让悲剧重演的话,我们应该怎样做?
5、小组讨论,以小组完成一份计划书。展示小结。
实践悟读
1、统计,如果象课文列的数据,那10年、100年后,柴车一天有几辆?共
有多少辆?要破坏多少植被?
2、搜集有关自然环境的资料。
板书设计
楼兰之死
繁荣→消亡
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第2篇:楼兰之死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植被被破坏的严重性,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紧迫感。
2、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引用、举例、诠释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准备有关沙漠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及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一、质疑揭题
1、师朗诵《从军行》。解释诗意。
2、板书--楼兰,在地图上指出它的位置。
3、引导学生想象楼兰的样子。
4、补充课题《楼兰之死》
5、质疑课题,板书有代表性的问题。
二、阅读升华
1、自由朗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示:①通读全文,自学文中字词。②思考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交流。
2、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楼兰前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交流回答,相机板书繁荣--消亡
3、展示搜集的材料,让学生感受“死”的真正含义。
4、带着疑问默读课文2-5自然段,楼兰为什么死了?小组交流“楼兰死了”的原因。
5、全班归纳。结合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诠释、举例、列数字)
6、列举身边见到的环境恶化的例子。
7、激发情感(回想着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城,再看看今天人们依然在肆无忌惮的破坏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引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加强语气:如果不让悲剧重演的话,我们应该怎样做?
8、小组讨论,以小组完成一份计划书。展示小结。
三、拓展延伸
1、统计,如果象课文列的数据,那10年、100年后,柴车一天有几辆?共有多少辆?要破坏多少植被?
2、搜集有关自然环境的资料,准备办一期手抄报。
板书设计:
楼兰之死
繁荣→消亡
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教学反思:
一、学生读的少。
我在引导学生感受楼兰昔日的辉煌时,我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了楼兰的盛景,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已经激起了学生的向往之情,这时应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本来在教学设计中是安排好的,可是上课时的疏忽,忘记了。错失了一个让学生朗读的机会,也导致后面学生的学习情绪不够高涨。
让学生读今日楼兰已变成一片废墟时,学生已感觉到了痛心,但由于朗读的技巧不够,所以读的还不够好,这时我虽然范读了,但由于是公开课,怕时间不够用,没有认真指导,也没有给学生练读的机会,致使学生的朗读还不到位。
二、学生说的少。
对于楼兰昔日美景的描述,对于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对于保护环境的做法,都没有让很多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能也堵塞了他们的思路,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一节课上下来,总感觉自己不敢放手,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没有关注到全体的学生,可能有的学生收获不大啊!
三、忽略了课堂细节
对于学生的回答,反映不够及时,有问题的地方没有发现,所以也没有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还是缺乏教学的技巧,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由于觉得是上公开课,过于关注教学过程的完美,而没有把学生的学习需求放在第一位,所以出现问题没有及时反馈。觉得自己以后上公开课要有平常心,真正上的是原生态的课,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第3篇:《楼兰之死》优秀教学设计
《楼兰之死》优秀教学设计
《楼兰之死》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植被被破坏的严重性,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紧迫感。
2、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引用、举例、诠释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准备有关沙漠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及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一、质疑揭题
1、师朗诵《从军行》。解释诗意。
2、板书——楼兰,在地图上指出它的`位置。
3、引导学生想象楼兰的样子。
4、补充课题《楼兰之死》
5、质疑课题,板书有代表性的问题。
二、阅读升华
1、自由朗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示:①通读全文,自学文中字词。②思考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交流。
2、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楼兰前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交流回答,相机板书繁荣——消亡
3、展示搜集的材料,让学
第4篇:《楼兰之死》教学设计范文
《楼兰之死》教学设计范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楼兰之死》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植被被破坏的严重性,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紧迫感。
2、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引用、举例、诠释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准备有关沙漠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及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一、质疑揭题
1、师朗诵《从军行》。解释诗意。
2、板书——楼兰,在地图上指出它的位置。
3、引导学生想象楼兰的样子。
4、补充课题《楼兰之死》。
5、质疑课题,板书有代表性的问题。
二、阅读升华
1、自由朗读
第5篇:《楼兰之死》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主备人:二备人:年月日
课题:《楼兰之死》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植被被破坏的严重性,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紧迫感。
2、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引用、举例、诠释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植被被破坏的严重性,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紧迫感。
2、 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引用、举例、诠释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准备有关沙漠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及中国地图。
教学方法:读中感悟。
课型:拓展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读题目,引导质疑。
1、师朗诵《从军行》。解释诗意。
2、板书--楼兰,在地图上指出它的位置。
3、引导学生想象楼兰的样子。
4、补充课题《楼兰之死》
5、质疑课题,板书有代表性的问题。
第6篇:楼兰之死五年级教案
楼兰之死五年级教案
楼兰之死五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植被被破坏的严重性,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紧迫感。
2、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引用、举例、诠释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准备有关沙漠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及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一、质疑揭题
1、师朗诵《从军行》。解释诗意。
2、板书——楼兰,在地图上指出它的`位置。
3、引导学生想象楼兰的样子。
4、补充课题《楼兰之死》
5、质疑课题,板书有代表性的问题。
二、阅读升华
1、自由朗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示:①通读全文,自学文中字词。②思考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交流。
2、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楼兰前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交流回答,相机板书繁荣——消亡
3、展示搜集的材料,让学生感受“死”
第7篇:楼兰之死诗歌
楼兰之死诗歌
【1】
楼兰,一个美丽的名字
王昌龄在诗中将她吟唱,
司马迁的妙笔将她描述。
她曾在丝绸之路的中点,
那里有着罗布泊的碧波,
往来客商的繁忙。
可是,楼兰死了
风沙肆虐,罗布泊干涸,
飞鸟绝迹,
繁华与绿色一起消亡。
那些河水、绿树、店铺、客商,
还有那神奇巨塔,
都被漫漫黄沙掩埋。
楼兰死了,
默默的黄沙无声回答:
是贪婪的人们,
无尽地砍伐,
把红柳胡杨当成了燃料,
把片片植被当成了柴烧。
楼兰死了,
可怜的人们,
停下你的毛驴车吧,
停下手中的斧子和刀锯吧,
保护那仅剩的绿植,
不远的将来,
让我们再次吟唱《楼兰之歌》。
【2】
昨天,这里是一座古邑,
幸福美好围绕着人们。
丝绸之路的`中转站,
古代文明是那样灿烂。
今天,这是一片废墟,
落寞和荒凉包围着人们。
丝绸之路的中转站,
曾经的繁华已消失。
楼兰啊,楼兰!
风吹过废墟,沙沙作响。
那是你的
第8篇:楼兰之死读后感
楼兰之死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楼兰之死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昔日的`楼兰古城繁华热闹,是古代贸易的中转站,在历史上曾是客商云集,但是千年之后只有漫漫黄沙,往日的绿色和繁华都消失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深地震撼了,我们不能让楼兰消失的悲剧重演。我们生活的地球只有个,它是我们生命的摇篮。它总是无私地为人类作贡献,但是由于人类不知珍惜,不加节制地开采和肆意地破坏,不但使地球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还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威胁。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受到伤害了。同学们,科学家早就已经证明过了:在浩瀚的宇宙中,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公里以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