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生命的长度与厚度的杂文随笔
生命的长度与厚度的杂文随笔
古人对人的生命长度有过经典概括:一、三十而立。立,就是成家立业。二、四十而不惑。惑,就是疑惑,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的职责提出明确看法:“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授业,就是传授专业知识;解惑,就是解答疑难问题。所以,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疑难问题了。三、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我以为就是规律,包括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人生规律。日出日落,冬去春来是自然规律;久治出乱,久乱必治是社会规律;有生有死,生生不息是人生规律。所以,人到五十的时候,就能懂得这些规律了。四、六十而耳顺。耳顺,就是听什么话都顺耳。人到六十,见的多了,经历的也多了,没什么想不通的,所以耳顺。五、七十而随心所欲。随心所欲是个中性词,意思是人到了七十岁,土已埋到下巴了,是行将就木的人,能吃什么赶紧吃点吧,不然就没时间了。这话有点悲观,但也不能怪古人。古代物质条件差,生活水平低,更谈不上医疗条件了,所以,与现代人比,古人的平均寿命大约要差20岁,古人所说的“古稀”,大概与现在的“髦耋”差不多。
追求生命的长度是人的本能,无可厚非;当然,面对强敌、强权,贪生怕死,奴颜媚骨,那就另当别论了。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人的生命不仅有长度而且还有厚度,长度是肉体,厚度是精神是灵魂。鲁迅先生只活了54岁,生命不够长度但有厚度。正如一位诗人说的那样: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是什么使他活着?是他的忧患意识,是他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他勇于同敌人战斗的硬骨头精神。屈原的生命也不够长度,但他“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却铭刻在后人心中。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比较幸福的了,我们生命的长度在不断延长;但是,我们今天生命的长度,是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用他们生命长度换来的。无论是在“师夷之长技以治夷”年代,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有多少人在沙场上、在牢房里结束了他们并不长的生命。然而,他们生命的厚度却光泽后世!
人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榜样,就是一种精神,就是人生的厚度。我们这代人的榜样就是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刘胡兰、雷锋、焦裕禄……他们的生命不够长度,但他们生命的厚度,他们的精神却召示天下。可惜,最近几十年,人们没有见到这样的榜样了,甚至连原有的榜样也被否定了。如果说有,那就是哪个歌星出场费多少万,哪个电影名星身家多少亿。
人到60,特别是70岁左右,必然会被社会逐渐地边缘化、淡化。熟人圈内偶尔在茶余饭后提起某人时,如果他还活着,知道的人会说:“他还好得很,前不久我还看见他买菜。”如果他已经死了,知道的'人会说:“他走了,到那边去了,享福去了。”这里所说的都是生命的长度,很少谈及某人活着时对社会的贡献,如果谈,那就是谁谁当了多大官,谁谁有多少钱。这是怎样的一种社会氛围呢?
我们不能把生命的长度与厚度截然分开,有不少人的生命既有长度又有厚度。汉语拼音的创始人周有光,著名的翻译家杨绛都活了一百多岁,诺贝尔医学奖的得主屠呦呦,被誉为世界杂交稻之父的袁隆平都正处髦耋之年仍然健在;还有许多积福行善,不计个人得失的普通老人,同样令人赞叹不已。
为了养家糊口,运用自己的技术、智慧、汗水去挣钱是当之无愧的。但现在,有相当部分人心浮气燥,一味地去追求生命的长度,听说吃什么可以延长寿命就买什么,结果造成骗子林立,自己上当而却不自知。而更有甚者,不少人贪图享受,去追求物欲的厚度,上至官员,下至黎民,唯财是贪,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应该说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哀,也是民族的悲哀。
第2篇:选择与生命杂文随笔
选择与生命杂文随笔
这两天看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但是没有看完,看到1/3的时候真的看不下去了。书里讲的都是哲学方面的问题,有点抽象和深奥,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弗洛伊德。主要是关于哲学的产生发展,及各位哲学家们的世界观。我感觉内容特别抽象,不好理解,也没有多大兴趣再继续看下去。虽然它的故事情节很吸引人,有一点侦探小说的味道。但是,500多页的一本书让我看起来还是特别费劲。就像季羡林所说的,他们的哲学跟我们这一辈人不搭界,他们只能坐在神圣的殿堂去独现辉煌,像我们这样的凡人,无法理解和研究抽象的哲学。我们普通人还不如想一想”人为什么活着?”来的更有意义。
在浩如烟海的书海中,并不是每一本书都是适合我们的,或者是值得我们去认真仔细的揣摩和研究的。我们读书也就好比找对象一样,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自己喜欢的,才值得去学习和深究的`。毕竟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生命也只有一次,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学习和领悟到更多的有价值的东西。让自己生活得更充实,活得更开心,这个比什么都来的实惠。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特别畅销,已经被翻译成64种语言。全世界销量也超过了4500万册。尽管如此,我也并不以为这本书是适合我的,我不能说这本书不好,他的确写的很丰富,故事情节也很曲折。而且可以看得出作者在哲学这一方面是从最早的哲学的产生,发展,到目前的丰富,他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分析和考量。但是,的确不适合我。它不如一个故事,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一本名人传记对我来说更有吸引力。
流行的不一定是好的,畅销的不一定是适合你的。人生每天会面对很多的选择,小到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去哪里?大到买什么房?在哪买?上什么大学?做什么工作?等等,我相信每个人的选择都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都有自己的特点,个性,喜好和认知。一个只赶时髦,追随潮流的人其实是最不了解自己的人。往往流行的东西变化最快,也许你追随的脚步都赶不上它的变化更迭,往往搞得自己精疲力尽,却没有个性。无论精力,时间还是金钱成本都是昂贵的。疲于追逐的人难免不会有懊恼的时候,即使这样也无济于事,因为你无法挽回损失。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时间和生命,运用得更有效?
学会选择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人生课题。学会取舍,学会选择,就等于在节约时间,提高人生效率。
有句俗语说:只选对的,不选贵的。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选择的真谛。还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择就如同人生的指南针,方向对了,就不会迷惘,徘徊和苦恼。
如果你真的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喜好,需求,还有所处的环境,要去的方向,你就会做好选择,你一定会做好每一件事,成为一个完全独立,自主,高效的人。
生命有限,学会选择,就等于延长生命。
第3篇:生命杂文随笔
生命杂文随笔
生命是物质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和时间的洗礼,终于演化成多种多样的形态和色彩。其中有动物植物,和大量的微生物。这些生物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互相依存的生态系统。这些生命每一个物种都是宇宙生化的奇迹,这里每一天都是上演着新生和死亡,捕食和被捕食。以此实现生命的周期和演变的过程。人类就是其中最复杂,最有创造力的一个物种。它们也是最具破坏性的一种生物,普通的物质演化成生命,是需要很多条件的,比如生命必须在实体的岩石为主体的行星上面。
行星离着恒星的`距离必须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大约一亿五千万公里的距离。因为离恒星太近,行星表面水分就会被蒸发无法形成生命体。离着恒星太远过于寒冷,物质运动太低无法形成可以流动的水,也是很难形成生命的。生命经过进化最终进化成了智慧的生命人类。人类自从有
第4篇:生命的厚度
生命的厚度
我们无法决定自身生命的长短,却可以左右自身生命的厚度。要怎么活,要怎么过日子,要经历什么样的生活,自身原因是主导因素。退一万步说,机遇很重要,知识很重要,能力也很重要,如果我们自己选择颓废或是放弃,外因都是浮云,内因才是成就你我人生的关键因素。
生命可以很短,可能只有六七十年、七八十年,当然不排除少数的年过百岁的人瑞,也有不过半百就过世的游客。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无论怎么看,生命是不可能与天(时间)同寿,与花争春的。人们或是感叹到人生苦短,或是感伤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结合自身的生活,都是可以理解的。一天二十四小时,在教室上课可以过去七个小时的时间,加上吃饭、洗漱和休息等琐屑安排,一天可以很快地过完。在工作岗位上,忙忙碌碌还好,做出了些有意义的东西,无论是否喜欢这样的
第5篇:生命共同体杂文随笔
生命共同体杂文随笔
一直坚信,一线教师是优质教育安歇在心灵的教育创生之根。
自参加全国“飞翔者—勇气更新跨校叙事活动”,又走过一学期的行途。在心灵成长的路上,汇聚心灵存养的教育真气贯注教师灵魂,影响到研究定位于城乡统筹发展教师共同体,成为滋养农村教育的沃源。
1
放下一天的疲惫,打开“勇气村”微信群,今日的话题显得沉重——“教师自救”。
杨小洪:救救教师,喊了多少年。社会各阶层,自救还来不及,谁还管得了教师。等他人来救,永远不会有活路。现在的社会,做教师,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横向相比,当教师等同于抓到一手烂牌。打牌,人人都有抓到烂牌的时候,烂牌,用心了,其间的妙用,要等抓到好牌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
一心:老师们怎么自救呢?要救什么?有先救后救之分吗?有谁比老师们更了解老师?学术界也都一直在关注教师,但怎
第6篇:生命断想杂文随笔
生命断想杂文随笔
从来没有想过,若生命屈指可数,自己会怎么度过。如今,追忆往昔,不胜感慨。一缕淡淡的忧伤,突然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少年轻狂不羁,感觉这世界是广阔的,时间是无限的,一切皆可随意挥霍。亲情,爱情,友情,在匆匆里,渐渐远去。如一捧沙粒,越想留住,流失越快。有些人、事,渐渐淡出视线,随风而逝。
青年志得意满,背负行囊,独闯天下,大有“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豪气。殊不知,行路难,甚于蜀道。碰了几次壁,遭遇几次挫折,锐气顿减。方知世事无常,须审慎而行。
几近不惑,常思自身,推己及人,如醍醐灌顶。
大凡世间种种,无外乎名利。古语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往今来,为名利所累,疲于奔命者,不可胜数。
名利无止境,而生也有涯。在短暂的时光里,若被名利俘获,生命也就失去它真正的意义。
法国作
第7篇:生命诚可贵杂文随笔
每年高考,总有几朵生命之花凋落。这个夏天,悲剧再次上演,某地一考生发挥不佳,被父母批评了几句,委屈之下跳河自尽……
可怜的孩子,生理年龄至少已满十八周岁,可我还是愿意称之为孩子,因为他的心理脆弱得一塌糊涂。鲜活的青春瞬间夭折,令人扼腕叹息,但是死得轻如鸿毛,无一丝价值。高考,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顺利通过的只是寥寥少数人,孩子们的压力可想而知。但如果每个落榜生都选择轻生,后果是多么可怕!“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考场失意又如何,照样大步向前走!如果他能听到,也许认为我说的是官腔套话,这样认为他就错了,大错特错。分数,只是检验知识的一个直接方式,并不代表全部。即使有幸考入清华、北大等顶级学府,毕业分配了好工作,这仅仅才是人生的开端,高分(或名校)的光环不会笼罩他一辈子。领导认可的是能力,高分低能
第8篇:生命经纶杂文随笔
昨日姐姐跟我聊起母亲,聊起母亲必然也会聊起奶奶。妈妈对姐姐说奶奶念叨我念叨到嘴都“酸”了,我却还没回去看她。
忽觉自己无孝至极,竟两周来电话都没回去一个。这两周来,我忙吗?平心而论,不忙。每天上班下班,周休时又刚好撞上跟朋友一起去做了个体检之后,便不想执行每周回家一次的“例行安排”。
以前也常因事不能每周回去,甚至更早些年是因为外出读书半年才回去一次,也没听说奶奶会因为想我而整天念叨我什么时候回去看她。倒是现在,自回家工作了后,一不回去,就好像隔了几个世纪。所以,这是越亲近,越想更亲近了么?
奶奶时不时念叨着让我回家的频率在三个月前卧病在床之后,显得更高了。我从不觉得“老”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反而觉得这个每个人都应体验一番的人生经历,但奶奶突如其来的病却让我一下感觉她老得有些让我猝不及防。
奶奶病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