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寂寞的游戏》读后感
《寂寞的游戏》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寂寞的游戏》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寂寞的游戏》读后感1
年初一到今天,我只出了两个小时门,去了一趟超市,买了120块“存货”,寄取各一件快递。今天,也是那一趟出门之后,我的第一个14天。
很感谢这次经历,如果没有它,我不会知道,原来我并不喜欢宅在家里,原来我这么渴望与这个世界产生联系。
在家的这么多天,我看了几本书,很是喜欢。
《活下去的理由》(reason to stay alive),马特那简简单单的语言(也许是译者的语言),不过多渲染痛苦,也不强塞快乐,只是朴素的回忆与记录。他让我看见痛苦,看见生的恐慌和无望,也让我看见可能和希望。
读完这本书,我问自己,我找到那个理由了吗?也许有,也许并没有,只是我知道了只有活下去才能看见下一个日出,才能发现希望。
其实,我今天更想说的是《寂寞的游戏》这本书,因为刚看完。
这本书是《但是还有书籍》这部纪录片第一集里提到的,我大概是被这书名给吸引了,于是就下单了。
这本书就像是个很深很深的洞穴,它吸引着我往前走,却又让我止不住害怕。袁哲生还真是敏感又细致,总是能将所见、所听、所想描写得细腻又准确。在这些短篇小说里,我看见了一个个寂寞的人,一个又一个小心翼翼的人。
《寂寞的游戏》这篇短篇里,我看见一个相当敏感的小男孩,每个夜晚躺在床上听隔壁传来的钢琴声,感受着自己营造出来的一点点快乐。但其实这里面的每个人都好像很孤立的样子。
孔兆年用水中马达把自己变成潜水艇,在一个水族箱里想象自己已经死了。那一刻我怀疑,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只装得下自己的水族箱里。
“那个水族箱真的很大,当它接满了雨水之后,就再也没有人可以移动它了。有一天,我经过孔兆年他们家的时候,看见孔兆年全身光溜溜地泡在水缸里,只露出一点点脊背,马路上一个人也没有。……
“后来在很多时刻,我还会不期然地想起那天孔兆年对我说的话。他说,他把自己变成一艘 潜水艇了;还有,只要想象自己已经死了,变得轻飘飘了,那么水中马达就会变得力大无穷,载着人快速前进……”
《密封罐子》我看得好气啊,这个“他”似乎在怀念亡妻,可是他其实早就伤透妻子的心了。
“月光下,他举起那个密封罐子,光线透过玻璃。看见罐子里只剩下一张纸片,还未打开盖子,他便已经猜到了:剩下来的必定是他当年投入的那张空白纸片。
“他知道,在埋完罐子之后,妻必定曾经背着他挖出罐子,取出纸片来看。当妻发现他投入的只是一张空白纸片时,就把她自己的那张给收走了。”
本来是个天真又烂漫的游戏,两人写下当下最想跟对方说的一句话,并约定二十年后再挖出这个密封罐子来看。可是丈夫却认定妻子会忘记,于是只放了张空白纸片。活该他永远也不会知道妻子想对他说的话是什么了。
在这本短篇小说集里,我会更喜欢《父亲的轮廓》。这个短篇里,男生对亡父的追思克制也深沉,那是因为父亲曾经让他紧握双拳,告诫自己不能再有想死的念头。
“国三那年,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个难关;当时,在我不觉生命有何可喜的脑筋里,的确曾经生起过自杀的念头。我不知道父亲是否经历过联考的压力,不过,在那没完没了的一年里,的确只有父亲曾经察觉到我想死的念头。”
在我的记忆力,我的高三并不曾如此绝望过。但倘若我这么多年真的绝望过,那个发现我的人,应该会是我的母亲。都是最亲的人,所以上面那段话尤其让我触动。
这篇的最后,“我”在某个夜晚,突然对黑暗中走进我房间的母亲,叫唤了一声“妈”。
“我听到母亲立在门边的黑影渐渐发出沉重的呼吸,过了不知道多久的时间,母亲的轮廓开始颤动、啜泣起来。我对自己突如其来的举动感到十分后悔,不知该如何面对这个终于到来的时刻。”
在一个黑暗的夜晚,“我”终于揭开了母亲强势的伪装,我想,任谁也不知该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脆弱吧。
翻完了这本书,就是很想写下点东西,所以才有了这篇推送。
我记得就是看完《父亲的轮廓》的那个夜晚,躺在床上的我,突然意识到我一直以来的力量有很大很大一部分都来自我的母亲,她总是用一种“细无声”的方式治愈着我。
从小发烧感冒我几乎都不去医院,母亲总是笑说她就是我的家庭医生,其实她也是我的心理医生。
这二十多年里,我们两个常常躺在床上,从零点叽叽喳喳聊到凌晨三点,越聊越精神;也默默做着彼此的情绪垃圾桶,在对方跟前哭得没有形象(其实几乎都是我哭得不成样子,她在一旁哭笑不得);我们还常常会像两个傻子,假装打架,然后抱在一起大叫大笑……真棒!
《寂寞的游戏》读后感2
最喜欢《密封罐子》这篇,读了很多遍。
故事很短不过三四页,情节也很简单。
妻子离世后,丈夫挖出了埋在院子里的罐子,罐子里是丈夫和妻子分别写的一句最想告诉对方的话。丈夫发现罐子里只剩下他写下的空白的纸片,妻子必定曾经背着他挖出了罐子,取出纸片来看。当妻子发现丈夫投入的是一张空白纸片时,就把她自己的那张收走了。
作者没有交代妻子去世的缘由,但从丈夫母亲说的那句话“当初生个小孩就好了。”可以猜想妻子大抵是自杀。作者在文中留有线索,在丈夫和妻子表面安静闲散的生活下,隐藏着一个恐怖的事实——他人是永远解不开的谜,即便是你的枕边人。
丈夫不明白为什么妻子想要个孩子;妻子也不明白丈夫为何要放弃毛笔字。那些生活中无法言说的、隐秘的、细小的冲撞,像玻璃真空的罩子将我们一个个扣在其中,只留你我独自挣扎:“他为什么不能理解我?”;“我为什么不理解他?”
前几日看了一部欧容的电影《沙之下》,讲了一个相似的故事:一对看似美满的老年夫妇去海边度假,丈夫去海里游泳,过了很久没上岸,他失踪了。妻子独自返回家后,一边等待着丈夫的消息,一边寻找丈夫失踪的痕迹。原来丈夫一直在服用抗抑郁的药,妻子不知道这个每晚睡在她身边的人竟然有抑郁症。她告诉丈夫的母亲说他是因抑郁而自杀,但却遭到了婆婆的斥责:“我了解我的儿子,他是不会自杀的!他只是消失了,他厌倦了你,你不能给他一个家。”妻子不愿相信婆婆,落荒而逃。
几天后,丈夫的尸体被找到,法医已经确认,但妻子只抛下一句:“这不是我丈夫。”影片的最后,妻子来到丈夫出事的.海滩,看见远处站着一个身形与丈夫相似的男子,她向亡夫的幻影跑去,海浪与她的脚印只划出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我像电影里的那位妻子一样,也曾尝试过理解他人。
记得上大学时,一个朋友失恋了。无论我怎样劝说,都无法将他从失恋的泥沼中拉出来。一天晚上,他喝醉酒回到寝室,在床铺上笑着念叨一首诗“你不懂我,我不怪你……”。那一晚,我蒙着被子痛哭,不是为他伤心,而是第一次感受到:生而为人,太寂寞了。
工作后,一次加班后,和同事坐地铁去闹市区吃宵夜。已经很晚了,车厢里只有我俩并排坐着,他突然对我说:“我有抑郁症。”那时的我,刚来到这座新城市,一切都充满着希望。我没说话,也没敢瞅他的眼睛,只是盯着前面车窗玻璃里他的投影,渐渐模糊。
后来,我放弃了理解他人,也不再期待他人能理解我,就像作家张大春永远不理解袁哲生为何自杀:“即使尽我余生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重读他所有的作品,仍然不可能找到他放弃活着的原因。”
我们终将守着寂寞度过一生。
《寂寞的游戏》读后感3
读袁哲生的文字,总让我不禁想到胡迁。
虽然两者在写作风格上并无相似之处,但阅读他们的过程,总感觉有一种不谋而合的深重孤独感就藏在字里行间,伺机而动,呼之欲出。极端沉闷的,叫人要窒息。
诚然,我不知道也无从说起,这是否与两人均不约而同地选择于英姿之年结束自己的生命存在某种潜在的联系,而透过他们的文字,似也难以摸寻之间或可称作雷同的蛛丝马迹。唯独可以言明的是,那份深入二人骨血的孤独,万确千真。
不同的是,较之胡迁直接袒露的锋利与炸裂,袁哲生的字则显得收敛委婉。倘若从“喻”的角度比照观看,前者分明是一枚烈童,之于现象种种,他看不惯,于是大力戳穿,并企图通过以身殉葬来证明其荒谬与污浊。至于后者,隐忍而敏感,显然是相反的另一个极端,聪明得一早看透,深知无力戳破,故而萎缩进自己的壳,想要躲避,却到底还是没能安然泅渡过去。
比起胡迁的酣畅痛快,袁哲生让人阴郁且积痛,那种同样是寂寞的触感,他比胡迁更消极,也让人读来更绝望。
第2篇:《寂寞》读后感
《寂寞》读后感
梭罗真的“寂寞”吗?1845年他只身一人到康科德附近森林里的瓦尔登湖畔,盖起一座小木屋,并在四周开荒种田,自力更生,过了两年多的隐居生活。他生活简朴,一方面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另一方面静观默想,潜心思索自然对人类的启迪。他认为自己“并不寂寞”:“我并不比湖中高声大笑的潜水鸟更孤独,我并不比瓦尔登湖更寂寞……”。
有那么多的自然事物与他相伴,他感到找到了“最甜蜜温柔、最天真和最鼓舞人的伴侣”。因此,世人看来孤独寂寞的事,梭罗却认为“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成为她自己的一部分”,是“每个毛孔都浸润着喜悦”的事情。于是,他明确地宣告“我爱孤独”,“觉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再说,“寂寞”根本“不能以一个人离开他的同伴的里数来计算”,他认为“德不孤,必有邻”。
梭罗所谓的“德”,在他看来,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人也是自然的一员。这样,自然界事物也就成了人类最为亲近、最接近于“我的血统”的“同类”。他眼中的自然,不仅是与人平等相待的朋友,而且还是“创造一切的力量”,是“靠近我们的宇宙法则”。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他为什么说“大部分人只让外表上的、很短暂的事情成为我们从事的工作。事实上,这些是使我们分心的原因”。在他眼里“只要我们的心灵有意识地努力,我们就可以高高地超乎任何行为及其后果之上;一切好事坏事,就像奔流一样从我们身边经过。……看戏很可能感动我;而另一方面,和我生命更加攸关的事件却可能不感动我。”
我认为,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他始终不是以功利的眼光看人生世事,而是以一种审美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从而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
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大自然,就会感到处处都是自己的朋友,就会感受到“大自然的不可描写的纯洁和恩惠,他们永远提供了这么多的康健,这么多快乐”。表达了梭罗对现代文明的鄙弃。他反对人们急功近利、善于钻营的恶习,反对奢侈和虚荣,认为人惟有返朴归真回到大自然怀抱中才能发现生命的真正价值和生活的意义。
试想,当你在现代社会中被工作、学业压得喘不过气时,若你能有片刻享享寂寞的清福,也是好的。其时,寂寞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可怜,有时,寂寞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
我敢说,每个人都曾有过自己的“瓦尔登湖”,那个也许是不切实际,却是最为纯真和充满梦想的小世界,我们心灵最深处的一片净土。
第3篇:寂寞 读后感
寂寞 读后感
每个人都有寂寞的时候,那无聊的滋味可不是好受的,寂寞 读后感。大人们常觉得,自己长着“三千烦恼丝”,是最寂寞、最可怜的人,真是无理!大人们乏了、厌了,不是拿小孩出气,就是对小孩的动作、行为不屑一顾。想来,应是我们孩子更易寂寞,更可怜嘛!
《寂寞》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小斜就饱食了寂寞的滋味。小小的妹妹和婶婶来到家中,小小和妹妹一会儿功夫就玩到了一起。毕竟是孩子,遇到年龄、志趣相投的,自然玩得欢畅。小小和妹妹也一样,成为了形影不离的一对好朋友、好兄妹。
尤其是小小,格外努力当个好哥哥。可是,有句话说:“相逢之后无离别,不是人间常情事”。妹妹不会永远住下的。文章最后,在描写妹妹走后小小的表现时,用了许多表示“难过”的词眼,但是读下来并无重复、虚假的感觉。
全文洋溢着温馨、真挚的情感色彩。虽然有
第4篇:寂寞读后感
寂寞读后感
寂寞读后感
每个人都有寂寞的时候,那无聊的滋味可不是好受的,寂寞读后感。大人们常觉得,自己长着“三千烦恼丝”,是最寂寞、最可怜的人,真是无理!大人们乏了、厌了,不是拿小孩出气,就是对小孩的动作、行为不屑一顾。想来,应是我们孩子更易寂寞,更可怜嘛!
《寂寞》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小斜就饱食了寂寞的滋味。小小的妹妹和婶婶来到家中,小小和妹妹一会儿功夫就玩到了一起。毕竟是孩子,遇到年龄、志趣相投的,自然玩得欢畅。小小和妹妹也一样,成为了形影不离的一对好朋友、好兄妹。
尤其是小小,格外努力当个好哥哥。可是,有句话说:“相逢之后无离别,不是人间常情事”。妹妹不会永远住下的。文章最后,在描写妹妹走后小小的表现时,用了许多表示“难过”的词眼,但是读下来并无重复、虚假的感觉。
全文洋溢着温馨、真挚的情感色彩。
第5篇:《寂寞》读后感
《寂寞》读后感
梭罗真的“寂寞”吗?1845年他只身一人到康科德附近森林里的瓦尔登湖畔,盖起一座小木屋,并在四周开荒种田,自力更生,过了两年多的隐居生活。他生活简朴,一方面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另一方面静观默想,潜心思索自然对人类的启迪。他认为自己“并不寂寞”:“我并不比湖中高声大笑的潜水鸟更孤独,我并不比瓦尔登湖更寂寞„„”。
有那么多的自然事物与他相伴,他感到找到了“最甜蜜温柔、最天真和最鼓舞人的伴侣”。因此,世人看来孤独寂寞的事,梭罗却认为“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成为她自己的一部分”,是“每个毛孔都浸润着喜悦”的事情。于是,他明确地宣告“我爱孤独”,“觉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再说,“寂寞”根本“不能以一个人离开他的同伴的里数来计算”,他认为“德不孤,必
第6篇:寂寞圣哲读后感
《寂寞圣哲》读后感
寂寞,对于今日的我们来说并不是一种陌生的感受。我们绝大多数人注定要过庸常的生活,庸常的我们也总会有庸常的寂寞。寂寞的时间让人无所适从,而寂寞的心绪简直能够置我们于死地。但在一定程度上,寂寞却是一种情怀。真正的“寂寞”只能是随缘偶得,无须强求,是跳出红尘烦扰一瞬间的妙悟。
寂寞,是一片丰腴的土地,能使静穆的种子开出令人醉心的奇葩。
圣哲,无疑是站在平凡人心灵无法触及的感度。而这些能够被称为“圣哲”的大思想家们,隔着千年的历史尘埃,跨着浩荡的中华文明,都距离我们太过遥远了,不免显得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但老庄孔孟、儒道法墨、想来我们并不陌生。书本课堂里、电视报刊上,甚至是传承至今的国学民俗与民族之魂中,都有他们和它们深深的烙印。无论是至人、神人,抑或是圣人,都与我们有共通之初,都是真实
第7篇:寂寞圣哲 读后感
负担寂寞 ——读鲍鹏山《寂寞圣哲》有感
名为寂寞圣哲,有些神秘感。寂寞,似乎原本就是圣人的处世哲学,投入寂寞得越深,那种由心灵养成的大彻大悟,浩然正气也就积蓄得越深。
这是一个向读者介绍先秦诸子百家的不同视角。通过这本书,看到的是作者对先秦圣哲们的立体感知,是一种不失满腔热情,却如白描画细细勾勒的细腻感。
圣哲们自然是寂寞的。如果不寂寞,老子怎会出关而去,一去杳然?庄子怎会与同一时期的孟子擦肩而过?孔子又怎会在长年累月的游说中奔波?寂寞,他们却甘之如饴。没有寂寞,怎会有他们世纪性的哀叹,没有寂寞,他们怎会传下给千秋万代的警示?当数千年后的我们脑海中想象他们的形象时,出现的是一位位极具风骨的翩然智者。他们在自己的思想领域中构建自己的“存在”,在梦中寻找着自己的家园。用作者的话说,他们是一意孤行,这一意
第8篇:《寂寞圣哲》读后感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理想保留一份执着,做一次忠于自己的选择。
执着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的毅力;执着是“有志者,事竟成”的恒心;执着是百折不挠的坚定。
执着需要毅力。家喻户晓的愚公移山这一个充满儿童时代记忆的故事,同时他也是一个教导我们做事要有强大的毅力作支撑,要有不可磨灭的毅力作动力。一个人若拥有无可匹敌的毅力,这个人有朝一日便是那辉煌的成功者。也许我们现在的处境很恶劣,但这却不是我们削减自己一丝一毫的毅力的理由。海伦凯勒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幼年失明失聪,想必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的情况比她好太多了吧,但是她却凭借着自己长久的毅力坚持不断地学习最终学会多种语言并出了数本书,而我们中却有多少人半途而废,向现实低头,放弃理想了呢?
执着需要有恒心。耳熟能详的励志故事—精卫填海中炎帝的女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