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背影教学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15 12:57:2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八年级语文背影教学案

八年级语文背影教学案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八年级语文《背影》教学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背影》教学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了解作家作品,朗读文章,感知内容。

2.透过文章细致的人物描写,品味文章深沉的父子情。

教学重点:透过文章细致的人物描写,品味文章深沉的父子情。

教学难点:体味本文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交卸()奔丧()簌簌()赋闲()狼jí()踌()躇()差使()颓唐()蹒跚()()琐()屑()

你认为自己需要掌握的其他字音、字形: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词语

(1)狼藉:(2)颓唐:(3)触目伤怀:(4)惨淡:(5)情郁于中:(6)琐屑:(7)蹒跚:你认为自己需要掌握的其他重要字词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

3、了解作者

作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学者、。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背影》是散文。

预习课文后,你有哪些疑问?请将你的问题写下来。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⑴导语设计:

⑵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2.检查预习情况

3.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思考下列各题:

(1)、《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读完这篇散文之后,你觉得作者是通过选取什么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

(2)、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

4、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2)课文写父亲离去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3)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到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

(4)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适当予以肯定)

三、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一篇记述父母、祖辈、老师、同学关爱自己的文章,题目自拟。

教后感:

八年级语文教案

《背影》

:讲读课时:二主备人:审核:八年级语文备课组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朴实真挚、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朴实真挚、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在思考中导入新内容。

二、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点拨)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5)“进去吧,里面没人!”

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三、疑点探究

①、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文章的第二、三小节交代了朱自清当时的家庭状况,

这段叙述是否属多余笔墨?

②、以“背影”为题的作用。(课题能否改为“浦口惜别”?)

四、拓展延伸

A、有人曾说:“10岁时,我们仰慕父亲;20岁时,我们鄙弃父亲;40岁时,我们敬重父亲。”其实,父亲仍是那个父亲,但不同年龄的我们却会有不同的感情。十六七岁的你对父亲的情感是怎样的,请列举一例,说说自己与父亲的情感。

B、热点争鸣。以下两个论题自由选择一个,结成小组进行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的第四题

五、总结梳理

这篇文章通过运用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父爱”这一主题。所以a、好文章并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语言,只要你平常善于观察,善于体会,就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来。B、写人,并不一定要写人物的全貌,完全可以抓住人物身上一部分,比如人物的手、眼睛等等最能体现人物特色的部分来细致刻画。

六、布置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后,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取熟悉的一个人,抓住人物身上最有特色的部分,写一篇表现人物特点、歌颂生活中的真情的作文。

教后感:

八年级语文学案

《背影》

:讲读课时:一主备人: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了解作家作品,朗读文章,感知内容。

2.透过文章细致的人物描写,品味文章深沉的父子情。

学习重点:透过文章细致的人物描写,品味文章深沉的父子情。

学习难点:体味本文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交卸()奔丧()簌簌()赋闲()狼jí()踌()躇()差使()颓唐()蹒跚()()琐()屑()

你认为自己需要掌握的其他字音、字形: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词语

(1)狼藉:(2)颓唐:(3)触目伤怀:(4)惨淡:(5)情郁于中:(6)琐屑:(7)蹒跚:你认为自己需要掌握的其他重要字词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

3、了解作者

作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学者、。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背影》是散文。

预习课文后,你有哪些疑问?请将你的问题写下来。

二.学习研讨

1.走近新课

2.交流预习情况

3.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思考下列各题:

(1)、《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读完这篇散文之后,你觉得作者是通过选取什么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

(2)、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

4、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2)课文写父亲离去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3)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到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

(4)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适当予以肯定)

三、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一篇记述父母、祖辈、老师、同学关爱自己的文章,题目自拟。

学后感:

八年级文学

《背影》

:讲读课时:二主备人: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朴实真挚、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学习重点:体会本文朴实真挚、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学习: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

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在思考中导入新内容。

二、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点拨)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5)“进去吧,里面没人!”

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三、疑点探究:

①、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文章的第二、三小节交代了朱自清当时的家庭状况,

这段叙述是否属多余笔墨?

②、以“背影”为题的作用。(课题能否改为“浦口惜别”?)

四、拓展延伸:

A、有人曾说:“10岁时,我们仰慕父亲;20岁时,我们鄙弃父亲;40岁时,我们敬重父亲。”其实,父亲仍是那个父亲,但不同年龄的我们却会有不同的感情。十六七岁的你对父亲的情感是怎样的,请列举一例,说说自己与父亲的情感。

B、热点争鸣。以下两个论题自由选择一个,结成小组进行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的第四题

五、总结梳理:

这篇文章通过运用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父爱”这一主题。所以a、好文章并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语言,只要你平常善于观察,善于体会,就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来。B、写人,并不一定要写人物的全貌,完全可以抓住人物身上一部分,比如人物的手、眼睛等等最能体现人物特色的部分来细致刻画。

六、布置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后,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取熟悉的一个人,抓住人物身上最有特色的部分,写一篇表现人物特点、歌颂生活中的真情的作文。

后感

背影参考答案

课时一

二3.(1)、作者是通过选取“背影”这个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

(2)、第一次:点题的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4、(1)、(2)(3)答案见教学用书

课时二

二(1)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宽慰儿子。

(2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3)担心儿子旅程口渴,眷眷深情溢于言中。

(4)临别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

(5)担心儿子,细心关照。

三、①家中“祸不单行”,遭受不幸的变故,家境衰败,这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与下文父亲送别时对儿子的满腔挚爱形成对照。在这种特定背景、环境下的父亲的“背影”,不同于随处可见的普通的背影,更充满感情、饱含深意,更显示出父爱的崇高。(这一段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看似偏离话题,实则紧扣中心。)

②、以“背影”为题含蓄隽永,“背影”既是人物形象的素描,又是人物精神的写照,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结点。

四、略

更多初二语文教案,请进入

第2篇:初二语文《背影》教学案

初二语文《背影》教学案

教学目标:

积累生字词,了解作家作品,朗读文章,感知内容。

2.透过文章细致的人物描写,品味文章深沉的父子情。

教学重点:

透过文章细致的人物描写,品味文章深沉的父子情。教学难点:体味本文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交卸()奔丧()簌簌()赋闲()狼jí()踌()躇()差使()颓唐()蹒跚()()琐()屑()你认为自己需要掌握的其他字音、字形: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词语(1)狼藉:(2)颓唐:(3)触目伤怀:(4)惨淡:(5)情郁于中:(6)琐屑:(7)蹒跚:你认为自己需要掌握的其他重要字词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

3、了解作者作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学者、。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背影》是散文。预习课文后,你有哪些疑问?请将你的问题写下来。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⑴导语设计:⑵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2.检查预习情况

3.走进文本,整体感知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思考下列各题:

(1)、《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读完这篇散文之后,你觉得作者是通过选取什么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

(2)、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

4、合作探究,研读赏析(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2)课文写父亲离去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3)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到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

(4)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适当予以肯定)

三、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一篇记述父母、祖辈、老师、同学关爱自己的文章,题目自拟。

第3篇:八年级语文教学案

古诗文复习·作文审题指导

一、诗词鉴赏示例

【例1】《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①说说你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首诗借花教子,教育子女举止要端庄稳重,不要哗众取宠,浮躁轻狂。

②请你尝试从美学的原理对一、二两句诗进行赏析。

俗话说:“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诗中海棠数点红色花蕾深藏在重重新绿之中,红绿相衬,更见海棠花蕾的明丽醒目、娇艳动人,仅此两句,就写尽了海棠的美丽。

【例2】《山 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①请你揣摩这首诗表达的情感。这首抒写了诗人的旅愁乡思之情。②诗的后两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致?有什么作用?

诗的后两句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千山万岭黄叶纷飞的景致,烘托出一种悲凉浑壮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1《背影》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

1.背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生字词“藉、簌、逛、踌躇、橘、蹒跚”等、作者、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2、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

2、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起欣赏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大家课前或者以前都曾经阅读过这一名篇,对之一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动,思想上的被影响,写法上的受教益。今天我们进一步地研究探讨,当会有更多更深的不同层面的收获。

二、走进作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字佩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学习重点】

1、理解背影在全文中的作用。

2、感悟父亲的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学习难点】

作者抓住特定情境展开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独特的表现角度。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背影上面能表现如山父爱,这是作者独出心裁之处,也是情之所至的神来之笔,只要你留心,父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感人至深、脍炙人口的传世经典。

2、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背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八年级语文故宫博物院教学案

八年级语文故宫博物院教学案 教学目标: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会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作思路。

3.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本文说明顺序。

2、体会文章方位词语的准确性和说明的条理性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读准字音

金銮(luán)殿 蟠(pán)龙 鎏(liú)金 中轴(zhòu)线 迥(jiǒng)然不同 鳌(áo)头 湛(zhàn)蓝 额枋(fāng)檀(tán)香 妃嫔(pín)藻(záo)井 击罄(qìng)琉(liú)璃 矫(jiǎo)健 攒(cuán)

1、释义

玲珑:精巧细致。湛蓝:深蓝。布局:全面安排。肃穆:严肃而恭敬。幽雅:幽静而雅致。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和谐动听。井然有序:形容整齐的样子。迥然不同 :形容差别很大。

二、指导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八年级语文故宫博物院教学案

八年级语文故宫博物院教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并积累应用。

2.熟读课文,弄清参观路线,理清文章结构。

3.掌握文章以空间为序的写作特点,了解以空间为序写文章必须确定立足点(观察点)和准确使用方位语言(方位词和方位短语)。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本文说明顺序。

2、体会文章方位词语的准确性和说明的条理性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读准字音

金銮(luán)殿

蟠(pán)龙

鎏(liú)金

中轴(zhîu)线

迥(jiǒng)然不同

鳌(áo)头

湛(zhàn)蓝

额枋(fāng)檀(tán)香

妃嫔(pín)藻(záo)井 击罄(qìng)

琉(liú)璃

矫(jiǎo)健

攒(cuán)

1、释义

玲珑:精巧细致。

湛蓝:深蓝。

布局:全面安排。

肃穆:严肃而恭敬。

幽雅:幽静而雅致。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和谐动听。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背影》教学案一等奖

《背影》教学案一等奖

《背影》教学案一等奖1

助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助学重点:

体会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教学难点:

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结构文章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如果说 母爱如涓涓溪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那么父爱便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生活中“父亲就是那登天的梯,父亲就是那拉车的牛”!父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一篇体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作品。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八年级语文背影教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背影教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