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建议给开放性试题降降温
建议给开放性试题降降温
从教初一开始,我就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开放性试题的训练。主要方法是每学完部分重要课文,就自行设计一些由学生自由发挥谈感言的题目。比如,如果你是主人公,你会怎样做,为什么;或者,通过学习本文,并结合所知,试评价一下陶渊明其人;再如,试评析《我儿子一家》和《吾家有女初长成》两篇文章在构思或内容上的异同等等。考虑到答题的难度,有时需要查找资料,如果要求当天完成,部分同学可能会敷衍了事,效果一定不佳。所以这样的作业我通常都是在周五布置,然后通过认真批改,选择优秀的作业,做成幻灯片,作为在学生面前常说的参考答案公开评讲。这样学生看到自己身边的同学竟能写出“参考答案”来,那种羡慕也就自然转化为了动力。所以,两年下来,学生对这样的题目喜爱倍至,敢于说真话,表真情的越来越多,这着实令我感到欣慰。
近年来,由于中考考查更多的是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所以我自认为学生到了初三大可不必担心。然而,真正的初三开始,我却发现,学生们开始变的越来越迷茫了。原来,开放性试题一旦挂上了分数的外衣也就有些变了味道。有些题,同样要求答到一点给一分,这样就又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还有些虽然答案为“略”但却给做卷者和改卷者提出了诸多不便。
关于灵活题型的优点,这里不再多说。本文想单就身边见过的试题谈一下部分开放性试题存在的不足之处,希望能引起语文教学研究者,尤其是出题者的注意。
语文教学一直在强调在“活”字上下工夫,让题目灵活起来,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究竟要不要为“活”字下个定义,做个限定呢?要知道一旦缺少了限定,那么,五花八门的不科学题目(尤指未能经过专家反复斟酌的各类试卷和练习题)就会层出不穷。这些试题的产生将会对教师产生误导,对教学产生误导,进而是对学生产生严重误导。科学的题目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一点就透,学生受益非常。而不科学的题目则会让人越学越摸不着头脑,用一句流行语说,就是“后果很严重”。
1.出题者金蝉脱壳
我们总认为出题者的语文水平应该更高一筹,具有更开阔的眼界和更长远的目光。正如优秀的网球选手,不仅能发球还能准确地预测出球反弹来的方向。然而,有些出题者的能力却着实让人担心。知识水平够不够我们先暂且不提,却只说是他发球的功夫一流,有勇气有胆识,但是却没有接球的意识。一发完球就会一溜烟跑得无影无踪,只为追求时髦而出一些让人毫无办法把握的所谓开放性试题。
比如,在求购的北京英才苑网提供的一份语文试卷中,说明文《汉字也可以治病》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文章最后一句说:“还有其他一些想法和研究,我们期待着这些研究成果。不知看到这样一道试题的读者,你们能想到什么?根据汉字的特点,你希望是哪些研究成果?请说出两种。”
该文中所言,即汉字使人的大脑左右半球均衡协作,有助于“失语症”的治愈。亲爱的读者,我们暂且不去看学生们会怎样答,先考考自己吧,不知各位要怎么答,不知出题者你会答吗?给别人挖的陷阱,你敢保证自己不会掉进去吗?或许你挖出陷阱之后根本没有细想自己真的碰上要怎么办,而是扛着铁锨一溜烟地跑掉。总之,我个人认为这样的题目让人不知所措。出题者或许是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入手,鼓励他们大胆思考,敢于想象。但是,这却给阅卷老师带来了迷惑。天马行空的答案,能否与汉语的特点联系在一起?什么叫对,什么叫错?面对学生的答案,谁敢说哪种想象是正确合理的,哪种是胡说八道的?谁能是未卜先知的神仙啊!
2.阅卷老师执笔难下
对于有些开放性试题,比如本文的中心对你有什么启示,或请结合身边实际,谈谈你的感受等等。语文教师还有能力做出相应的评分,比如内容科学准确,阐明的道理正确不偏激,语言表达流畅,结合自身事例是否真实可信等等。
语文答案尤其是语言表述类的答案,通常是要分出个等级来的,比如请用语言为我们描述出歌曲《弯弯的.月亮》中所展示的图景(3分)。用语言来描述图画,当然是需要一定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所以,阅卷老师会进行分值上的合理分配,即语言平淡,能点出重要物景的给一分;具有一定意识的语言修饰,但仍不够形象的,给两分;语言优美,重点突出,描述具有层次感的给3分。看起来这样的分数配备比较合理,也就是教师们经常说的“给分有据,扣分有理”。
但是有些题目却是超出了语文教学的范围,让语文老师感到力不从心,“执笔难下”。比如,在我市中招模拟试卷(四)中有这样一道考题: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比较“爱神”星与月亮的区别。
出题者本意或许是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由于专业性强,一旦本着科学性答案来改卷,那麻烦可就出来了。或许有些同学在天文方面了解很多,能将二者从体积到运转速度,从物体构造到所含化学物质……做真实的比较异同。那么对于改卷老师而言,为了检验其正确与否就有必要请教地理老师了。而且最好是在改卷时身边有地理老师相伴(五花八门的答案太多)。当然,有些人会说,语文教师是要求知识面要广的。没错!但是知识面广不代表什么都必须了解的那么透彻和专业啊。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学生在这方面真的了解很多的话,那么这题目无疑就是考老师的了。试想,在改卷过程中,面对每一份答案这位语文教师或许都要通过咨询地理老师或者网络搜索才能确定正误,等全年级的试卷改完,这位语文教师也差不多可以成为半个月球研究专家啦。但是,了解了这些,对学生,对语文教师,对语文考试来说,意义有多大呢?
再比如,我市的中招一摸考试中有这样一题:王林同学参加一个环保知识竞赛节目,主持人问:减少塑料袋带来的环境污染,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请设计出两个无害新包装。王林的求助电话问到你,你怎样帮他回答?(注:以上题目的参考答案都是只写着:略)
第一问还好答,根据原文《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内容就可以回答。但是第二问的设计题就显得出题者考虑不周了。什么叫做无害新包装?是要求学生答出现今世界上没有出现而可以设想出的吗?(又是一道考察想象力,开拓思维的题目)那要怎样去区分学生究竟是糊编烂造的答案,还是精心思考的答案呢?如果这次我回答可以生产出一种由氟氢化碳构造而成的包装用品,这次,你语文老师是不是该离开地理老师到化学老师那里去咨询咨询,究竟有没有氟氢化碳这样一种物质了呢?如果有,它是否是有害物质?然后语文教师再判断正误。接下来,这样出大力气改出的卷子,答案的正确与否究竟对语文考试来说能有多大的意义,能提高孩子们什么样的语文能力?出题者究竟有没有考虑过该题的自身价值和意义呢?实际上,依我看,这些题目与其说是考察学生的,倒不如说是考察老师来的贴切。
3.还有些题目本身存在争议
对问题的理解有时是存在争议的,这本身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一首诗,一篇文章的理解都会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产生本身是一件好事,体现了人们思想的开放,思维的活跃。但是在考试卷的出题当中,就应该避免在客观题上出现答案有争议的题目。但是这样的题却又是的确存在的。这种对某一问题的争议在资深的语文教师中间还争论的喋喋不休,却又要来搅浑学生本来就不够清晰的知识,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啊。
比如,在我市中招一摸考试的默写古诗文中有这样一题:范仲淹《渔家傲》一词中,抒发守边将士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可见这个答案是根据当册教参的提示得出来的。因为教参在对这首词的赏析中是这么说的:“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他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本身的分析是没有错误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在这首词中抒发守边将士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句子只有“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搜索整首词,难道“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不正确吗?其实,这正如我们说“语文试卷中的题目要科学合理有意义”,但是不代表反过来说,“题目科学合理有意义的只有语文试题”。很明显,上面举出的这个例子就是试题本身的不科学不合理。
另外再补充提到一个问题──关于“言之成理即可”。
最近几年,语文教师们总是会在试卷的参考答案上见到这样的提示:“言之成理即可”。这种要求本身无可厚非,但是有谁想到这样的原则要求,它的执行力却是比较差的。人们常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答案言之成理便是自然之理。
可是设想一下,改这道题的老师如果恰恰是“公”,那么学生的“婆”理不知还能不能过关了。这理呀,有时就象辩题一样,你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时,它就会有对与错之分。而实际上它本身就是个对错的结合体。马克思不还说看待事物要辨证的嘛。可是这一旦出现在试卷上就热闹了。
这种学生有学生对的道理,老师有老师认为不对的道理时,这个分究竟该不该给呢,试卷发下来,“婆”老师改A生的答案是对,“公”老师改B生类似的答案就是错,面对这样两份试卷,作为任课的语文教师将会如何地自圆其说呢──看来接下来可就要看教师演讲和说服的功力如何了。
可是有的老师说,我可不糊弄学生,我会告诉他们实话,告诉他们同一个答案因为理解的不同可能会有分歧,产生改卷当中的不统一现象。但是分数是学生的命根,每次考试,他们哪里能够预测什么样的老师会改他们的卷子,以此来避免与改卷老师的分歧呢,你总不能告诉他们,──没有办法,一切听天由命吧。
的确,开放性试题固然能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体现语文灵活多样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答题欲望。但是,很明显,一些不当的所谓“开放性”试题,不但不是学生能力提高的阶梯,反而是他们学习中的绊脚石。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学习上的绊脚石竟然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费劲心思设置的,这不可不说是教学环节上的一大笑事。实际上,只要考试是由分数这样的细节来评价,而不是进行总体的ABC等级来划分,那么开放性试题是很难做到真正开放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还是禁不住呼吁:这样的所谓“开放”性试题还是不要再让它们太“开放”啦!
第2篇:作文指导:给开放性试题降降温
作文指导:给开放性试题降降温
从教初一开始,我就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开放性试题的训练。主要方法是每学完部分重要课文,就自行设计一些由学生自由发挥谈感言的题目。比如,如果你是主人公,你会怎样做,为什么;或者,通过学习本文,并结合所知,试评价一下陶渊明其人;再如,试评析《我儿子一家》和《吾家有女初长成》两篇文章在构思或内容上的异同等等。考虑到答题的难度,有时需要查找资料,如果要求当天完成,部分同学可能会敷衍了事,效果一定不佳。所以这样的作业我通常都是在周五布置,然后通过认真批改,选择优秀的作业,做成幻灯片,作为在学生面前常说的参考答案公开评讲。这样学生看到自己身边的同学竟能写出“参考答案”来,那种羡慕也就自然转化为了动力。所以,两年下来,学生对这样的题目喜爱倍至,敢于说真话,表真情的越来越多,这着实令我感到欣慰。
近年来,由于中考考查更多的是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所以我自认为学生到了初三大可不必担心。然而,真正的初三开始,我却发现,学生们开始变的越来越迷茫了。原来,开放性试题一旦挂上了分数的外衣也就有些变了味道。有些题,同样要求答到一点给一分,这样就又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还有些虽然答案为“略”但却给做卷者和改卷者提出了诸多不便。
关于灵活题型的优点,这里不再多说。本文想单就身边见过的试题谈一下部分开放性试题存在的不足之处,希望能引起语文教学研究者,尤其是出题者的注意。
语文教学一直在强调在“活”字上下工夫,让题目灵活起来,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究竟要不要为“活”字下个定义,做个限定呢?要知道一旦缺少了限定,那么,五花八门的不科学题目(尤指未能经过专家反复斟酌的各类试卷和练习题)就会层出不穷。这些试题的产生将会对教师产生误导,对教学产生误导,进而是对学生产生严重误导。科学的题目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一点就透,学生受益非常。而不科学的题目则会让人越学越摸不着头脑,用一句流行语说,就是“后果很严重”。
1.出题者金蝉脱壳
我们总认为出题者的语文水平应该更高一筹,具有更开阔的眼界和更长远的目光。正如优秀的网球选手,不仅能发球还能准确地预测出球反弹来的方向。然而,有些出题者的能力却着实让人担心。知识水平够不够我们先暂且不提,却只说是他发球的功夫一流,有勇气有胆识,但是却没有接球的意识。一发完球就会一溜烟跑得无影无踪,只为追求时髦而出一些让人毫无办法把握的所谓开放性试题。
比如,在求购的北京英才苑网提供的一份语文试卷中,说明文《汉字也可以治病》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文章最后一句说:“还有其他一些想法和研究,我们期待着这些研究成果。不知看到这样一道试题的读者,你们能想到什么?根据汉字的特点,你希望是哪些研究成果?请说出两种。”
该文中所言,即汉字使人的大脑左右半球均衡协作,有助于“失语症”的治愈。亲爱的读者,我们暂且不去看学生们会怎样答,先考考自己吧,不知各位要怎么答,不知出题者你会答吗?给别人挖的陷阱,你敢保证自己不会掉进去吗?或许你挖出陷阱之后根本没有细想自己真的碰上要怎么办,而是扛着铁锨一溜烟地跑掉。总之,我个人认为这样的题目让人不知所措。出题者或许是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入手,鼓励他们大胆思考,敢于想象。但是,这却给阅卷老师带来了迷惑。天马行空的答案,能否与汉语的特点联系在一起?什么叫对,什么叫错?面对学生的答案,谁敢说哪种想象是正确合理的,哪种是胡说八道的?谁能是未卜先知的神仙啊!
2.阅卷老师执笔难下
对于有些开放性试题,比如本文的中心对你有什么启示,或请结合身边实际,谈谈你的'感受等等。语文教师还有能力做出相应的评分,比如内容科学准确,阐明的道理正确不偏激,语言表达流畅,结合自身事例是否真实可信等等。
语文答案尤其是语言表述类的答案,通常是要分出个等级来的,比如请用语言为我们描述出歌曲《弯弯的月亮》中所展示的图景(3分)。用语言来描述图画,当然是需要一定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所以,阅卷老师会进行分值上的合理分配,即语言平淡,能点出重要物景的给一分;具有一定意识的语言修饰,但仍不够形象的,给两分;语言优美,重点突出,描述具有层次感的给3分。看起来这样的分数配备比较合理,也就是教师们经常说的“给分有据,扣分有理”。
但是有些题目却是超出了语文教学的范围,让语文老师感到力不从心,“执笔难下”。比如,在我市中招模拟试卷(四)中有这样一道考题: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比较“爱神”星与月亮的区别。
出题者本意或许是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由于专业性强,一旦本着科学性答案来改卷,那麻烦可就出来了。或许有些同学在天文方面了解很多,能将二者从体积到运转速度,从物体构造到所含化学物质……做真实的比较异同。那么对于改卷老师而言,为了检验其正确与否就有必要请教地理老师了。而且最好是在改卷时身边有地理老师相伴(五花八门的答案太多)。当然,有些人会说,语文教师是要求知识面要广的。没错!但是知识面广不代表什么都必须了解的那么透彻和专业啊。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学生在这方面真的了解很多的话,那么这题目无疑就是考老师的了。试想,在改卷过程中,面对每一份答案这位语文教师或许都要通过咨询地理老师或者网络搜索才能确定正误,等全年级的试卷改完,这位语文教师也差不多可以成为半个月球研究专家啦。但是,了解了这些,对学生,对语文教师,对语文考试来说,意义有多大呢?
再比如,我市的中招一摸考试中有这样一题:王林同学参加一个环保知识竞赛节目,主持人问:减少塑料袋带来的环境污染,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请设计出两个无害新包装。王林的求助电话问到你,你怎样帮他回答?(注:以上题目的参考答案都是只写着:略)
第一问还好答,根据原文《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内容就可以回答。但是第二问的设计题就显得出题者考虑不周了。什么叫做无害新包装?是要求学生答出现今世界上没有出现而可以设想出的吗?(又是一道考察想象力,开拓思维的题目)那要怎样去区分学生究竟是糊编烂造的答案,还是精心思考的答案呢?如果这次我回答可以生产出一种由氟氢化碳构造而成的包装用品,这次,你语文老师是不是该离开地理老师到化学老师那里去咨询咨询,究竟有没有氟氢化碳这样一种物质了呢?如果有,它是否是有害物质?然后语文教师再判断正误。接下来,这样出大力气改出的卷子,答案的正确与否究竟对语文考试来说能有多大的意义,能提高孩子们什么样的语文能力?出题者究竟有没有考虑过该题的自身价值和意义呢?实际上,依我看,这些题目与其说是考察学生的,倒不如说是考察老师来的贴切。
3.还有些题目本身存在争议
对问题的理解有时是存在争议的,这本身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一首诗,一篇文章的理解都会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产生本身是一件好事,体现了人们思想的开放,思维的活跃。但是在考试卷的出题当中,就应该避免在客观题上出现答案有争议的题目。但是这样的题却又是的确存在的。这种对某一问题的争议在资深的语文教师中间还争论的喋喋不休,却又要来搅浑学生本来就不够清晰的知识,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啊。
比如,在我市中招一摸考试的默写古诗文中有这样一题:范仲淹《渔家傲》一词中,抒发守边将士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可见这个答案是根据当册教参的提示得出来的。因为教参在对这首词的赏析中是这么说的:“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他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本身的分析是没有错误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在这首词中抒发守边将士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句子只有“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搜索整首词,难道“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不正确吗?其实,这正如我们说“语文试卷中的题目要科学合理有意义”,但是不代表反过来说,“题目科学合理有意义的只有语文试题”。很明显,上面举出的这个例子就是试题本身的不科学不合理。
另外再补充提到一个问题──关于“言之成理即可”。
最近几年,语文教师们总是会在试卷的参考答案上见到这样的提示:“言之成理即可”。这种要求本身无可厚非,但是有谁想到这样的原则要求,它的执行力却是比较差的。人们常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答案言之成理便是自然之理。
可是设想一下,改这道题的老师如果恰恰是“公”,那么学生的“婆”理不知还能不能过关了。这理呀,有时就象辩题一样,你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时,它就会有对与错之分。而实际上它本身就是个对错的结合体。马克思不还说看待事物要辨证的嘛。可是这一旦出现在试卷上就热闹了。
这种学生有学生对的道理,老师有老师认为不对的道理时,这个分究竟该不该给呢,试卷发下来,“婆”老师改A生的答案是对,“公”老师改B生类似的答案就是错,面对这样两份试卷,作为任课的语文教师将会如何地自圆其说呢──看来接下来可就要看教师演讲和说服的功力如何了。
可是有的老师说,我可不糊弄学生,我会告诉他们实话,告诉他们同一个答案因为理解的不同可能会有分歧,产生改卷当中的不统一现象。但是分数是学生的命根,每次考试,他们哪里能够预测什么样的老师会改他们的卷子,以此来避免与改卷老师的分歧呢,你总不能告诉他们,──没有办法,一切听天由命吧。
的确,开放性试题固然能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体现语文灵活多样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答题欲望。但是,很明显,一些不当的所谓“开放性”试题,不但不是学生能力提高的阶梯,反而是他们学习中的绊脚石。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学习上的绊脚石竟然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费劲心思设置的,这不可不说是教学环节上的一大笑事。实际上,只要考试是由分数这样的细节来评价,而不是进行总体的ABC等级来划分,那么开放性试题是很难做到真正开放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还是禁不住呼吁:这样的所谓“开放”性试题还是不要再让它们太“开放”啦!
编辑短评:作者以多个例子为证,呼吁要给作文中的开放性试题降温,很有道理。实际上,这反映了我们部分命题者命题水平的低下。与其说给开放性试题作文降温,不如说要使让语文老师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第3篇:给赏识教育降降温
重提惩戒,给赏识教育降降温
笔者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要说,赏识教育不是万能的,必要的惩戒还是急需的。
一、赏识教育让人欢喜让人忧赏识学生的优点,可以引导学生愉快地求知、大胆创新,但一味地赏识或不适当地赏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我们都知道,学校正如一个加工人才的工厂,所“生产”的“产品”最终都要投放到社会这个大市场中去,必须直面社会的检验和参与社会的优胜劣汰之争。所以适应社会的人才,不仅要有高知识水平、强创造能力,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若学校教育中,教师唯用赏识教育,而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担心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去或不敢正面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这种“养疖子护脓”的做法,恰恰助长了歪风、煽动了邪气,不利于学生坚强毅志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
心理学家认为,对学生的赏识
第4篇:开放性试题
开放性试题的解题办法
一 打算型
1成才报国方面的打算
作为中学生,你打算怎样为实现小康社会做贡献?
答:树立远大理想;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或本领(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勤奋学习);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认清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立志成才;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竞争意识,培养开拓进取的精神。2人口,资源,环境方面
答题策略:结合八年级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和九年级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有关知识,重点从学习和行动两方面作答。如:青少年应怎样为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作出自己的贡献? 答:宣传计划生育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学习有关法律知识,提高人口,资源,环境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节约资源,
第5篇:给优质课比赛降降温(网友来稿)
罗徽
优质课比赛可以说历史悠久,并且大有长盛不衰之势。诚然,优质课比赛可以赛出水平,赛出风格,有助于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有助于教研教改风气的蔚然兴起。但时下炙手可热的优质课比赛大多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确实该降降温了。
一是优质课比赛成了时间比赛。备课是上课的前提,但花相当长的时间甚至个把月的时间来备一堂课则有点费思量了。为了“产生”“优质”课,主办单位往往有意识的提前通知参赛学校,有的近乎有个把月的准备时间。参赛学校为了取得好名次,也是严阵以待,很多时间都被“优质”掉了:一是选老师,选认为在各方面都有优势有把握的老师参赛:二是选课题(课型),选最适合该老师讲而且最冷门最容易获奖的课题(课型);三是反复讲。课题(课型)选好后,把同一堂课在本校甚至在全乡全县的有关学校里反复演练,直到讲得滚瓜烂熟,讲得
第6篇:开放性试题(材料)
1您选择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看重的是什么?为什么?请列举出您所收集到的证实中广核集团具备该要素的证据。答:(1)核电属于能源行业,是个具有发展前景的潜力股,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能源的支持,我国幅员辽阔,但能源资源分布不均,同时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并且使用成本逐渐增加,而且还严重的污染了环境,而核能多为一种清洁、经济、安全。可靠的新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青睐,同时也在占发电比例逐年上升。中国拥有强大的核工业基础和先进的技术,但我国核电占总发电量的比例远少于其他发达国家,我们看到这其中的差距,也可以看到中国在核工业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2)中广核集团是国务院管理的大型国有企业,实力之雄厚可以想象。贵集团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还成立了专业化的核电人才培养体系对员工实行终身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