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读后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15 08:24:4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逍遥游读后感

《逍遥游》 ——庄子心中的天地

“前段如烟雨迷离,龙变虎跃。后段如清风月朗,梧竹潇疏。善读者要须拨开枝叶,方见本根。千古奇文,原只是家常茶饭也。”

——胡文英

生于战乱年代,不与名利所羁,逍遥荡然于天地。

以“鲲”“鹏”“鸠”“朝菌”“蟪蛄”的时空范围限制描绘出了战国时期各类人物的心理限制。“天地”之大不在于金钱之多抑或官位之高,而在于人对于外界诱惑的抵御能力之强。开篇以“鲲”“鹏”作喻,气势恢宏,“鹏之大”并非是庄子眼见的实景描述,而是庄子对于自我灵魂的向往。而后又写无论是“芥”或是“杯”,在水面漂浮都有其条件,而“鹏”之所以能“绝云气,负青天”也需要“风之积”以“负大翼”。后又以人远行距离作比,行愈远,则备之多。蜩与学鸠的对话来衬托二虫的“小知”和鹏的“大知”,“朝菌蟪蛄”的小年与“冥灵大椿”的大年对比,突出了一种差距,这种差距并非是简单的时间长短差距,而是庄子的心与现实世界的差距。庄子不理解现实,现实也不理解庄子。在战乱中,庄子不仅经受着生活之苦,还经受着外界诱惑的心灵之苦。庄子一生所秉持的“清静无为”看似平淡,但其中对于人心的考验就如同佛教的苦修一般。自由一词被庄子描绘的淋漓尽致。看似洞穿荣辱的宋荣子也“尤有未树也”,看似逍遥可“御风而行”的列子也“有所待者”。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逍

遥自由,庄子给出的解释是“无己”“无功”“无名”。对于物质世界

中的名利是阻止人们自由的枷锁。顺其自然不强求才是真正的逍遥之

“道”。

社会学131班

王卿彧

第2篇:逍遥游 读后感

杂思感悟

——读庄子《逍遥游》有感

看完这篇文章,我就觉得,《逍遥游》是一篇神文,并且像这样的文章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

我们首先惊讶于庄子超出寻常的想像力。在庄子的笔下,“鲲”不知有几千里之大,一变而为“鹏”,鹏的背不知几千里,羽翼遮天蔽日,奋起南飞,击水三千,扶摇九万。何等宏大!作者为什么要创造一个如此巨大的艺术形象呢?首先,庄子是一个大思想家,这样巨大的形象是他所欣赏的。

其次,创造大的形象,也是为了与小的形象进行对比。你看,大的形象除了鲲鹏,还有冥灵、大椿、彭祖。小的形象有芥、蜩、斑鸠、朝菌、蟪蛄、斥,这一大一小形成的对比是十分鲜明的。那么,庄子是在褒大贬小吗?不是。那么庄子为什么要进行大小的对比呢?这样的对比和下文的宋荣子、列子、至人、神人、圣人是什么关系呢?这是读懂本文的关键所在。

作者写完大小的对比后,接着写了“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者不过就是数仞间跳跃自得自满的小鸟,受到宋荣子的嘲笑。为什么?因为宋荣子不受外界舆论的束缚,懂得“内外”与“荣辱”的界限。然而,庄子对他仍然存有遗憾,“犹有未树也”,就是说,宋荣子没有达到庄子心目中的最高境界。列子可以御风而行,而且轻巧美妙,但他仍然达不到庄子的理想境界,因为列子“有所待”,没有风,他就无法飞,靠的是外部条件。庄子的理想境界是“无所待”,能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不依靠任何外物,达到绝对自由,这才是庄子的最高理想。至此,我们明白庄子对比的意图了:大对于小,是相对自由的;宋荣子无视毁誉,较之“征一国者”相对自由;列子御风而行,免受行走之劳,较之于徒步者,是相对自由。但所有这些,都达不到庄子的最高理想境界,因为他们都“有所待”。最后,作者推出一种理想化的人物:“至人”、“神人”、“圣人”。

庄子的对比手法是很有特点的。他发挥想像,将大与小推想到极致,从而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另外,庄子“大”的概念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空间上的概念,“几千里”、“几万里”、“坳堂”、“数仞”;二是时间上的概念,“五百岁”、“八千岁”、“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的对比往往借助寓言。本

文通篇是寓言,形象生动,感人至深。

鲁迅先生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

不仅如此,此文中列举了鹏,蜩与学鸠,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及斥鷃一系列自然事物,唯独有关论述鹏的文字最多且鹏的形象留给读者的印象最深,那么鹏在文中到底有何意蕴呢?

鹏在文中固然有论证自然万物皆有待的作用,但它的意蕴远不止此。我们且来看看庄周对鹏的描述:“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此鸟绝非一般,它由不知其几千里的大鲲转化而成;飞行时卷起三千里浪花,在刮起龙卷风时腾空直上数万里云霄,遮天蔽日,声势浩大,这是何等雄伟的景象啊!蜩与学鸠认为大鹏徙于南冥完全没有必要飞上九万里高空,面对蜩与学鸠的嘲笑,清高孤傲的庄子不屑一顾,在庄子看来它是大智者,这两个小东西知道什么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在庄子的眼中,大鹏有高远的理想,它威武壮美,可见庄周先生对大鹏这一形象寄予了深情厚爱。

那么庄子何以对大鹏情有独钟呢?大鹏有着高远的理想和不为世人(蜩与学鸠)理解的雄心壮志,庄子在那个追名逐利的时代有着不为人理解的弃绝功名利禄的逍遥游理想,在世俗人的眼里,庄子会是多么地傻呀!难道鹏这一形象不正是庄周自己的化身吗?鹏尽管威武壮美,有着凌云壮志,然而想飞上九万里高空必须要凭借六月海动大风,要想从九万里高空徙往南冥必须要无所阻塞,万物皆有待大鹏也不能幸免,这又是何等的悲哀与无奈,鹏的形象又打上了悲剧色彩的烙印。这难道不是庄子现实处境的真实写照吗?

逍遥游的人生理想既是庄子批判儒家积极入世哲学的反映,更是庄子在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痛苦徘徊并超越现实与此岸的人生理想表白。

因此,文中的寓言及寓言中的形象仅仅是作者言志与抒情的符号,鹏的形象交织了庄周的清高孤傲,理想的高远与现实的无奈,既自豪又悲哀的复杂的矛盾心态,意蕴丰富。

我们说本文是神文,还因为庄子提出了深刻的哲学概念。本文讨论的核心是

“绝对自由”,这是一个哲学命题。如果把庄子的“绝对自由”理解为现实社会中的无组织纪律,那就错了。庄子的“绝对自由”是一个“理念”,是对人的精神的阐释。庄子认为,作为形体的生命,是没有绝对自由的,也不可能有;而作为精神的生命是有绝对自由的,也应该有。

庄子生活在战国乱世,诸侯各国征伐不已,暴主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不可能实现,他看透了这个社会的一切。于是,他开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他希望自己的精神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进而让精神的生命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

中国古代哲学有所谓“形而上”与“形而下”之说。我认为,任何一个人,一生中总有“心为形役”的烦恼。“心”即精神,“心为形役”,不得不做些违心的事情;所以古代文人追求的是“形为心役”。于是,“形”与“心”此起彼落,各有消长。这种交互起伏,构成了人生的基本矛盾。当“心为形役”时,即处于“形而下”(物质)状态;当“形为心役”时,即处于“形而上”(精神)状态。时上时下,有上有下,上上下下,下下上上,永无休止。

庄子提出的精神自由是想彻底解决这对矛盾,他的理想就是人应该达到“形而上”的状态,并永远保持。这种从本质上对人的肯定,对后人影响巨大,特别是给后来的文人以极深的影响,像陶渊明、李白、苏轼都打上了庄子的印记。当然,这也是庄子对中国哲学的贡献。

本文的语言奇伟怪谲,最能代表庄子的语言风格。清代文人胡文英评价说:“前段如烟雨迷离,龙变虎跃。后段如清风月朗,梧竹潇疏。善读者要须拨开枝叶,方见本根。千古奇文,原只是家常茶饭也。”

第3篇:《逍遥游》读后感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

很多人喜欢老庄思想,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却觉得难以实现。几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统治这也一直提倡的是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相比之下,老庄思想似乎更含消极成分。特别是现代社会,人们物欲横流,精神空虚,汲汲于功名,戚戚与利益。很少有人能够抵挡住这种诱惑。在这种情况下,适时读一读庄子的《逍遥游》会深受感触。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神人之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同时通过宋荣子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这类以自己才智汲汲于名利的人的嘲笑,表明自己观点--“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变乎荣辱之境”。

很多人不能理解,积极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何不可,这是因为我们一直接受的儒家思想中倡导入世精神。《论语〃子张》中,子夏曰:“仕而优则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逍遥游》读后感

《逍遥游》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逍遥游》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逍遥游》读后感1

庄子是一位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大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这几天,我津津有味、如饥似渴地读了庄子写的《逍遥游》。

令我至今难忘的是《逍遥游》中的这样一段话:“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再说,积存的水不够深,它就无力承载大船。倒一杯水在低洼之处,只有小草可以当船;放上杯子,它就着地不动了,这是水少但是船大的缘故。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逍遥游读后感

逍遥游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逍遥游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逍遥游读后感1

近来正在学习庄子的《逍遥游》一文,我初次接触这篇文章是在很久以前的一次课外阅读上,记得当时只是在偶然一瞥中看到了一句话:“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当时只是觉得震撼莫名,而其后的“庄子”和这篇《逍遥游》便深深地印入脑海,近日再读,依旧免不了对其中所蕴涵的深深的智慧而钦佩不已。整篇文章与开头便以宏伟的视角展现出“鲲鹏展翅”的壮景,,那只“水击三千里”的大鹏给人以深深地震撼,而其后的说理,更是让人感触颇深。“大鹏,栖于北溟而乘风迁于南溟,世人皆见大鹏展翼之宏伟,殊不知其借风之力也。”大鹏鸟之所以能够一飞冲天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逍遥游读后感

《逍遥游》读后感

初读逍遥游,是感叹鲲鹏之大,世间无有。鲲广数千里而不知其修,鹏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在脑海中浮现如此庞然大物,气势无穷,顿是心胸宽广,神思游弋。而庄子的神思不知遨游到哪里去了,才有了如此浪漫大气的想象。

我觉得,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所体现的有道家清净无为,自由飘逸的思想。尧让天下与许由而由不受,藐姑射山神人无所谓而无所不为而天下大治,庄子以无用之物顺应外境以为用而全其大用,阐述了无名无功无己的自由无为思想。这里的自由不是任性而为,而是无所“待”而达自由,顺气而至逍遥,与万物为一体。

《逍遥游》中有鲲、鹏、蜩、学鸠、朝菌、惠蛄、冥灵、大椿、彭祖等各种现实中存在或非存在,或小年或大年,或人或非人,都是自然中物。这些已体现自然之物都有灵,人与自然为一体。从“生物以息相吹”,到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逍遥游读后感

做一个心灵自由的人

----读《庄子·逍遥游》有感社会121 王心

2211210

1人们常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由此可见,追求心灵的自由是亘古永恒不变的旋律,寄予着人们对生活最纯净最神圣的渴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的充裕已满足不了人们心灵的需求,富裕的物质和丰富的生活也让人们的心灵不再平和与安宁。无休无止的繁忙充斥大脑,紧张的竞争和压抑使人们喘不过气来。于是,人们开始向往心灵的自由,挣脱世俗的桎梏和束缚,寻求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在繁琐中寻求自由,在复杂中感受轻松。有了精神的追求,我们才能寻找到美,才会审美。为了幸福与自由,为了生活的美好,我们要放开心态,用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和情趣,努力做一个心灵自由的人。

庄子有云: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庄子逍遥游读后感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

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追逐一个梦想——自由。从个体来说,柏拉图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孔子追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精神境界;从民族来说,无数被压迫人民为争取自己民族的自由独立而奋起反抗不惜流血牺牲;从国家来说,人们为寻求不断发展提出自由新口号:经济要求发展“自由贸易”、“自由竞争”,一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政治要求“自由民主”以谋求更广泛人民利益,文化也也同样要求自由的空气、自由的呼吸、以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面貌……人们心中对自由的呼声从古一直绵延至今,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愈加洪亮,然而,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在哪里?怎么实现自由?我们心中久久的疑惑谁来解开?

那么不妨静下心来,漫步于幽静的树木或湖畔,来品读一番庄子的《逍遥游》,聆听那从远古而来的期盼,来体味自由的馨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逍遥游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逍遥游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