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鹧鸪天辛弃疾答案
鹧鸪天辛弃疾答案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退闲以后的作品,此词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惨遭遇。上片从豪气入词,慷慨激昂;下片写心伤透骨,沉郁苍凉。虽然作者自称戏作,实际上感慨遥深,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鹧鸪天辛弃疾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⑴,锦襜突骑渡江初⑵。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⑶。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⑷,换得东家种树书⑸。
注释
⑴指作者领导起义军抗金事,当时正二十岁出头。他在《进美芹十论子》里说: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藉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
⑵锦襜(chān)突骑渡江初:指作者南归前统帅x队和敌人战斗之事。锦襜突骑:精锐的锦衣骑兵。襜:战袍。衣蔽前曰襜。
⑶燕兵两句:叙述宋军准备射击敌军的情况。娖(chu):整理的意思。银胡觮(原字为革旁加录,音l):银色或镶银的箭袋。金仆姑:箭名。
⑷平戎策:平定当时入侵者的策略。如《美芹十论》《九议》等。
⑸种树书:表示退休归耕农田。
【题目】
(1)请分析词的上阕所刻画的人物形象。(3分)
(2)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做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上阕忆旧,描绘了一个带领义军,骑着健壮的快马,穿着锦绣的短衣,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少年英雄形象。(3分)
(2)对比手法,上片回忆当年领导义军进行抗金斗争的情形,下片感叹如今自己志不得伸的处境。今昔对照,深刻的概括了词人的悲剧遭遇。上片雄壮,气盖万夫;下片悲凉,心伤透骨。(4分)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鹧鸪天辛弃疾答案,这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但其中颇有世路艰难之感,反映了作者当时已历经仕途挫折,心中深有感慨。
第2篇:鹧鸪天阅读答案辛弃疾
鹧鸪天阅读答案辛弃疾
引导语:辛弃疾的《鹧鸪天》这首词相信很多人都学过,那么做完《鹧鸪天》的阅读题之后,相关的阅读答案哪里有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鹧鸪天 东阳道中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啸啸,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注释
这首词中的“东阳”,即今浙江省东阳县。据词题来看,此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于淳熙五年(1178)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的
①香篝:熏笼。水沉:一种香料,即沉香。香篝渐觉水沉销:借薰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来写行路时间之长,从而暗示行程的遥远。
②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阅读题及答案
1、词的三、四句“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写了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
答案 三、四句写了层层叠叠碧绿的青山、分外娇艳的鲜花。表达了作者在劳顿旅途中见到碧山、娇花的喜悦之情。
2、简要分析“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三句的表达技巧。(4分)
答:使用了叠词、借代的表现手法。(2分)“历历”“萧萧”运用叠词,生动描写出人马行进的状态,增加了语言韵味。“旌旗”运用借代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队伍过桥的情景。(2分)
赏析:
《鹧鸪天·东阳道中》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是写景抒情之作,诗里有碧绿的青山、娇艳的花朵、行人历历、征马萧萧、旌旗小桥,五彩缤纷,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全词富有诗情画意,洋溢着喜悦欢畅的情绪。
从作品的内容和情调来看,此词洋溢着喜悦欢畅的情绪,这在辛词中是不多见的。由创作背景看来,此词是写景抒情之作,富有诗情画意。读完此作,就好像随同词人进行了一次春天旅游,令人耳目一新。
上阕头两句,点明了地点。交代了词人的行踪。它描写了词人一行,离开京城临安,乘坐马车向东阳进发。“香篝”,是薰笼。“水沉”,是一种香料,即沉香。“香篝渐觉水沉销”,是借薰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来写行路时间之长,从而暗示行程的遥远,前后两句,相辅相成,对应有致。三、四两句,以欢悦抒情的笔调,描写特别令人喜爱的碧绿的山峰,盛开的花朵。这是词人举目所见的,并非是有意捕捉,却把城外初春的自然风光,逼真地描写出来。笔法自然,不假装点,颇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
“山无重数周遭碧”,是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石头城》)的诗句脱化而来的。“山无重数”,是重重叠叠的山峰。第三句的意思是四周群山郁郁葱葱,绿得可爱。“花不知名分外娇”,谓野外不知名的野花格外娇娆。词人在另一首词里说:“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鹧鸪天·代人赋》)可见,词人喜爱自然美,不喜爱矫揉造作之态。这里正显露出词人的审美和情趣。
上阕描写自然景色,下阕描写生活画面。它的'笔调越发悠扬,画面更加生动形象。“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三句,描写词人一行,催马加鞭,向东阳行进的画面。“人历历,马萧萧”两句,由于使用了两对叠字,因而大大加强了词作的生动和韵味。“人历历”写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马萧萧”,写骏马嘶叫之声。“旌旗又过小红桥”一句,是描写动景。词人一行打着旗号,一路浩浩荡荡,颇为引人注目。最后两句抒情,表现出词人由于极为兴奋和喜悦,便一边吟诗,一边催马加鞭地向东阳进发。青山绿水之间,一路吟声鞭声,那情韵真令人神往。由此可想而知。词人此行,一定是很高兴的,否则,他怎么会如此呢?这里用“愁边”二字,与词人另一首《丑奴儿》里“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放在愁边”中的“愁边”二字不同。“愁边剩有相思句”,是说词人搜肠刮肚,构思吟诵的词句。很明显,这里所谓的“愁边”,并无愁苦之意,而是思索的意思。 “相思”,一般指对所钟爱的人的思念,这里是表示在构思美好的词句。“摇断吟鞭碧玉梢”,写得更是有声有色,把词人扬鞭吟哦、疾速前进的得意神情,逼真地再现出来。“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以增添字面的美感。
从整体上看,这首词的画面优美,意境广阔,自然景色与生活画面紧密结合,静景与动景浑然一体,令人赏心悦目,玩味不已。
第3篇:辛弃疾鹧鸪天阅读答案
辛弃疾鹧鸪天阅读答案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退闲以后的作品,此词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惨遭遇。上片从豪气入词,慷慨激昂;下片写心伤透骨,沉郁苍凉。虽然作者自称戏作,实际上感慨遥深,下面是辛弃疾鹧鸪天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了解。
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⑴,锦襜突骑渡江初⑵。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⑶。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⑷,换得东家种树书⑸。
注释
⑴指作者领导起义军抗金事,当时正二十岁出头。他在《进美芹十论子》里说: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藉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
⑵锦襜(chān)突骑渡江初:指作者南归前统帅部队和敌人战斗之事。锦襜突骑:精锐的锦衣骑兵。襜:
第4篇:赏析鹧鸪天辛弃疾答案
赏析鹧鸪天辛弃疾答案(集锦8篇)由网友 “阿京IIIII”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赏析鹧鸪天辛弃疾答案,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赏析鹧鸪天辛弃疾答案
赏析鹧鸪天辛弃疾答案
鹧鸪天送人是辛弃疾的词,各位,大家一起看看下面的赏析鹧鸪天辛弃疾答案,欢迎各位阅读。
赏析鹧鸪天辛弃疾答案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释】
①唱彻《阳关》: 唱完送别的歌曲。彻, 完。②功名句: 功名是身外多余的事, 还是多吃饭吧。③无穷: 无尽,无边。④般: 种。⑤只应句: 岂只是离别才使人悲伤, 团聚才使人欢颜。只应, 只以为,此指岂只。⑥未是: 还不是。⑦别有: 更有。
【译文】
送别时,唱完了《
第5篇:赏析鹧鸪天辛弃疾答案
赏析鹧鸪天辛弃疾答案
鹧鸪天送人是辛弃疾的词,各位,大家一起看看下面的赏析鹧鸪天辛弃疾答案,欢迎各位阅读。
赏析鹧鸪天辛弃疾答案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释】
①唱彻《阳关》: 唱完送别的歌曲。彻, 完。②功名句: 功名是身外多余的事, 还是多吃饭吧。③无穷: 无尽,无边。④般: 种。⑤只应句: 岂只是离别才使人悲伤, 团聚才使人欢颜。只应, 只以为,此指岂只。⑥未是: 还不是。⑦别有: 更有。
【译文】
送别时,唱完了《阳关三叠》曲,眼泪还未拭干,就相劝功名是身外多余的事,还是多吃饭吧。翘首遥望,天边的流水在远送无穷的树色,雨中阴云埋掉了一半青山。
今古值得遗憾的'事上千种,岂只离别一事
第6篇:鹧鸪天 辛弃疾
鹧鸪天 辛弃疾
现实对辛弃疾是残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二作为一名诗人,辛弃疾是值得肯定的,他的诗广泛的流传,并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人们。以下是他的古诗欣赏,欢迎阅读。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译文】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赏析一】
“晚日寒鸦”,这是送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