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历史教师随笔
历史教师随笔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会有自己的想法与观点,然后就写成了随笔,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历史教师随笔,希望大家喜欢。
历史教师随笔【1】
从教以来已经十多年,我深切地感受到历史难教,学生也认识到难学,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何教好历史课程,一直是我多年认真思考的问题。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浅薄的认识:
一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历史教学成功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也是比较难学的,被看做是“枯燥、没意思的课”,相当于理科中的物理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理论性太强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用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段、百家讲坛、讲述历史典故外,也可以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或者让学生表演一些历史情景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体会历史课无穷的魅力。 二 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历史知识。 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的形成不是建立在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机械地记亿的基础上,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进而学会用历史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用历史思维,理解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之一,理解不了也就难以应用。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同时注意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首先,教师要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如在讲授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民主革命、民族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论述、叙述、评述、分析;改革、变革、沿革等基本概念时,就必须将其内涵讲清 。平时也应该让学生区分历史概念的内涵 ,如试题里要求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这就要指导学生分析后果与结果、成果的不同。并且在具体问题的指导下,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其次,引导学生将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以促进历史课的学习。地理上的山川地形知识,英语上的词语知识,语文课文中的有关的知识等都会促进历史学习。反过来,历史学科也促进其他学科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知识恰当灵活地运用到历史学习中来。 前后知识的联系、贯通。如,引导学生把1814年拿破仑远征俄罗斯的失败与希特勒攻打苏联失败联系起来,从宏观上了解各地历史的联系。 还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以了解真实情况。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影响比较大的革命而非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三 课堂创新探索是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堂历史课的成败,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是否实现,评价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这种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动和深刻。所以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教无定法,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要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必须认真研究历史知识的基本特点,发掘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扬弃传统教学模式,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选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
四 结合学生的实际,将知识重新整合。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做到一切从学生的学情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将课本知识重新组织,整合,使学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学就是适应于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
五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时政热点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如能适时地引入一些“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照’、“中外比较”,将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学会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例如在讲完美国的“西进运动”后,我简单地介绍了我国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然后请学生比较一下:“它们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西部大开发”的滚滚浪潮,所以对于这个问题他们非常感兴趣。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分别从时间、迁移的人员、规模、目的、方式、影响等多方面去进行比较。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到了环保的问题。最终他们得出一个结论:美国的“西进运动”是印第安人的一部血泪史,而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将是中国西部人民的一首“幸福歌”,是中华民族再次腾飞的新起点。我因势利导,启发他们去思考:我们能为“西部大开发”做些什么?我们该怎样去书写这段历史?短短的几分钟,学生的思维从十九世纪上半期的美国跨入了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从学习历史知识转到了思考自己将来如何书写历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
历史教师随笔【2】
1.改变课堂教学程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创新动机
根据教育的开放性原则,适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营造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如以讨论、辨析、导演历史小剧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角色,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诱发其创新兴趣。另外,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并调动学生参与,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通过有序的积极辩论,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能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造心理环境,促进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之成为创造性思维的策源地。
2.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向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现。教师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文物考古、模型制造、古画模仿等,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制作“张衡地动仪”的模型时,只提供一定的数据、原理、外形,让学生从自选材料、模具制造到演示都显示出他们的创意水平。此外,我还让学生制作殷墟龟甲、兽骨模型;临摹《清明上河图》、《步辇图》、《蒙娜丽莎》等;到革命老区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如此多种形式 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多功能思维在实践中发挥,促进学生创造性意识的发展。
3.构建完整的历史事件内在关系的结构
所有的事情就像一张网,历史事件就是这张网上的一个个节点,若干节点组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张无边的大网,但无论你提起哪个节,都会将这张网提起,高的部分那是与你提起节点联系紧密的,低的部分是联系相对疏远的,但由此我们却可以知道他们之间是绝对有联系的,或远或近而已。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这样一张网,要一节点而知网、一叶而知秋、一事而知史。
学习历史的最大功用是用它来研究今天,预言明天,而且现在的学业考试非常注重对热点时事问题的考察,从这两个角度讲,历史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要关注当今世界发生的重大事件,并在课堂中渗透给学生。
近两年,从黄岩岛、到三沙市的设置,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价值的线索,那就是海权,而且这个线索更紧密地把若干个节点联系得更紧密,构建围绕海防、海权的知识网。
我们曾经强大,从南宋指南针应用、海船的发达到元朝的空前海运到郑和下西洋,再到新航路的开辟,继而英国因为夺得海权而成为霸主,正是因为从明末的闭关、海权的失去,而被迫步入近代,开始以洋务运动为始的近代化探索,这张网还可以再大些。这个线索和知识网警示我们及后人要重视海权,重视海防的建设,这也是知识网格的具体体现和应用。
由此,我们根据不同的线索,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以这个知识结构让学生逐渐读懂事件背后的真相,这是个良性的循环。这要求我们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网格体系的能力。我们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创新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标,并把握学业考试的动向,在自己的课堂中贯彻创新理念,建立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单一的授课模式。
4.与语文等其他学科整合,为学生学习历史“搭桥铺路”
例如在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我引用“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唐诗,使学生立即识记西域的地理概念和形象地理解西域的广袤和荒凉。一曲谭晶演唱的《丝绸之路》把学生带进2000年前黄沙飞舞、驼铃悠悠的漫漫古道,在歌曲中学生的学习情绪更激昂。
5.巧用影视文学作品,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在讲到北宋、西夏、辽的对峙时,我跟学生聊起了《天龙八部》,通过对萧风、段誉等人物的简单回顾,使学生深刻理解这段历史。另外,很多历史穿越剧或历史题材影视剧受学生追捧,但这些历史剧史实在破绽百出,教师要告诉学生什么才是真实的历史。在课堂上我们要引用正剧,例如在讲辛亥革命时给同学们播放《走向共和》等片段,孙中山的形象在学生眼里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
6.与时事紧密结合,使历史具有时代感
关心时事、议论时事是很多学生的爱好,在历史课堂中恰当地引出这些话题,既可以理解历史,又可以为现实问题寻找出路。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时,我和学生谈到时事热点“中日之争”,一起回顾问题的由来,使学生认识到自古就是我国领土。针对日本自卫队进行的夺岛演习,我又进行追问,我们应如何回击日本的行为?怎样不让甲午海战的悲剧重演?学生义愤填膺,陷入沉思,思想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7.在网络资源中放飞思维
把网络资源引入历史课堂,让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思维健康成长。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网络教学日益广泛,历史老师要通过网络,开拓进取,借助网络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培养学生熟悉网络、利用网络查找历史资料,启迪学生思维,放飞思维空间,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并努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性学习能力。
8.在学习竞赛中积累沉淀
新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创新能力。历史课堂理当成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以学生自主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形式进行活动。如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竞赛方法,每上完一节课,下课前一定会提问所学知识,并采取现场打分的方式,引起学生重视,巩固基础知识,课后要求认真完成作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达到较好的效果。
9.在辩论中达成共识
激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见解,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这是当代教育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对“秦始皇功过的辩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武则天功过的辩论”等专题进行分组辩论。为了在辩论中获胜,为小组争光,主动查阅相关资料,辩论会上个个争得面红耳赤。学生经过辩论对历史事实的认识有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辩论能力得到了训练,这些活动必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2篇:历史教学随笔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
豆吉林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重点,学生画横线。要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起当中的引导作用,营造快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快乐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已成为我们每个历史教师的共识。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点经验:
历史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大胆发言的机会。比如对“中华文化的勃兴”这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同学们先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孔子,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学习了很多《论语》当中的句子,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后让学生先看书准备,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再通过对比看看书中的孔子和我们了解的有何不同,在激烈的各抒已见中就将几位大思想家学活了,理解透了。由此可见,课堂是活生生的,是学生的乐园,只要教师耐心引导,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课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所以,讲故事是每一位历史老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把呆板的书本知识通过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他们会容易接受。“用故事激趣导入”这是历史课的一大特色,如学习《秦王扫六合》一课,教师可以先讲讲“荆柯刺秦王的故事”,既而提问“荆柯应不应该刺杀秦始皇呢?秦始皇在历史上到底有何作用?”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兴致极高,会迫不及待地啃起书本。整节课,学生都会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教师只要稍加点拨,本课的重点——秦始皇巩固国家的措施就会很自然地掌握了。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看书找重点内容,会让本就枯燥的历史课堂更显得索然无味。
历史课堂上也可以编排课本剧。也许按老规矩这样做是不合要求的,可现在是新教法了,完全合乎情理。如学习“奴隶的悲惨生活”,就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奴隶的一天”来体现奴隶牛马不如的生活,学生也会很感兴趣。这种打破常规式的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使这部分知识在表演中得到落实,岂不两全其美?
历史课程的改革给所有的历史教师带来了挑战,但也提供了机遇。只要善于探索和积累,经常学习新的方法,我相信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找到一条有效学习历史的路子,并且是各具特色的。
第3篇:历史教学随笔
历史教学随笔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德育思想,让同学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充分获得思想品德的熏陶和情感教育的驱动。茫茫书海,无从下手。人们往往会发出如此感叹。感叹之余,留下更多的是沉甸甸的思考和满脑子的困惑。的确,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真的很难找到现成的模式来照搬。我是一名历史老师,在教学一线滚打了十几个年头,通过跟学生打交道,得到了一些收获,或者是启发。下面就简单地在这里说一说。
一.配合书上的插图、地图册和填充图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雷锋,刘胡兰,焦裕禄,岳飞,郑成功,戚继光等等。这些人物,皆是我向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载体。可以将这些人物的先进事迹,讲给同学们听。这个听的过程,就是在向同学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去寻找类似这些人物的材料,老师再找点闲暇时间
第4篇:如何解答历史材料分析题 教师随笔
如何解答历史材料分析题
秦都中学
中考历史题型共计两个,即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单项选择题,答案唯一,易选择,易得分,相对简单。相反,材料分析题,材料内容复杂,形式多样,难度大,给分少,得分低。是同学们失分最多的题型。怎样做好它?这是我要回答的。
一、材料分析题概况
1.中考试题,这类题型共计3道。由材料和问题两部分组成。所给材料形式多样,有文字(如文言文,现代文等)、图画、表格、漫画、材料出处、历史地图等,可谓图文并茂;问题约3-5个,从考查基本知识到能力运用,由简到难,分层进行。
2.重点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加工的能力;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对历史的看法、见解、感悟等,最终达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比较、评价历史
第5篇:初一历史教学随笔
初一历史教学随笔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重点,学生画横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已成为我们每个历史教师的共识。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几点认识:
历史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大胆发言的机会。比如对“中华文化的勃兴”这节课的学习,可以提问“你知道春秋战国时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吗?你喜欢其中的哪一位?为什么?”而后让学生先看书准备,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激烈的各抒已见中就将几位大思想家学活了,理解透了。由此可见,课堂是活生生的,是学生的乐园,只要教师耐心引导,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课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万不可就课本知识照本宣科。教师应该是以一个导演的角色出现,而不可成为
第6篇:历史教学随笔 3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
刘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德育思想,让同学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充分获得思想品德的熏陶和情感教育的驱动。茫茫书海,无从下手。人们往往会发出如此感叹。感叹之余,留下更多的是沉甸甸的思考和满脑子的困惑。的确,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真的很难找到现成的模式来照搬。我是一名历史老师,在教学一线滚打了几个年头,通过跟学生打交道,得到了一些收获,或者是启发。下面就简单地在这里说一说。
一.配合书上的插图,发放的地图册和填充图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有很多的肖像:雷锋,刘胡兰,焦裕禄,岳飞,郑成功,戚继光,等等。这些人物,皆是我向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载体。可以将这些人物的先进事迹,讲给同学们听。这个听的过程,就是在向同学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去寻找类似这些人物
第7篇:八年级历史教学随笔
八年级历史教学随笔
从教以来已经十多年,我深切地感受到历史难教,学生也认识到难学,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何教好历史课程,一直是我多年认真思考的问题。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浅薄的认识:
一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历史教学成功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也是比较难学的,被看做是“枯燥、没意思的课”,相当于理科中的物理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理论性太强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
第8篇:历史见证随笔文章
历史见证随笔文章
“人生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我的这次旅行却源于一次体检发现的意外,来天津确诊病情,结果却是一场虚惊。正在等待结果的过程中游览了天津的几处景点。
到了天津就相当于到了欧洲,这句话的起源于天津意式风情街。公元20世纪初的天津,曾经有8个国家在此设立了租界。洋人们在这里建造了不少欧式风格的建筑,供自己办公和居住。其中意大利的租界的地点就位于今天的北安桥和天津火车站之间。意大利租界是天津九国租界中面积较小的一个租界,却是意大利在海外的唯一一处租界。留下的意大利建筑风格的137栋小洋房,始建于1902年,止于1943年意大利在二战后投降。2009年,这一意大利在亚洲保存最大最完好的风貌建筑群落。经过改造和修理后,成了一条极富特色的步行街,正式街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