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诗歌《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诗歌《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怎样度过的?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来,我们会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但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看到这一轮明月,心里会有那些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总让人想起家乡的亲人。才上心头,却下眉头,许多写月的诗词作品都表达了这种情愫。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所学过的有关描写月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诗词《水调歌头》,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文
出示诗歌《水调歌头》,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纠正学生读音。(阙,琼,绮)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想象丰富,语言凝练,情感深刻,意境深邃,同学们在学习理解上遇到了较大的困难。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但愿人长久》,仔细阅读这篇文包诗结构的作品,就能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
三、精读诗文
读了课文,你感受和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绪?(埋怨、宽慰)
课文一至三小节描写了诗人对弟弟的思念。在中秋月圆之夜,诗人为何单单想起了他的弟弟呢?什么是手足情深?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出他们之间的兄弟情深?指名同学朗读。从这些语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这首诗里,同样也蕴涵着这样的'感情,让我们齐声朗读,来感受这种深深的思念之情。齐读《水调歌头》。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写诗人的离愁别绪,自由读读这一段。你感受了怎样的意境?(《静夜思》)指名有感情地背诵李白《静夜思》,指导朗读描写月夜环境和诗人辗转反侧的句段。
在皓月当空之时,诗人静思什么呢?齐声朗读诗人月下所思的句段。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齐读句段。从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诗人的责怨,齐读句段体会感受;从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诗人的愤懑,再读句段,进一步体会感受。
在诗人的诗中同样也蕴藏着这样的情绪,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绪。齐读《水调歌头》。
课文后面部分抒写了诗人的心情得到了宽慰,是什么让他得以释怀的?指名读课文的五至七节,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引述第五自然段,分析诗人的情绪变化。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齐读〈〈水调歌头〉〉。
四、总结全文
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诗人墨客都表达这种情绪。苏轼也写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最终得以解脱,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齐读课文及诗词。
第2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理解词句的含意,感受词中的优美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2、学习苏轼的乐观旷达,正确看待人生的悲欢离合。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1.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水调歌头,词牌名。这是一首世代相传的“中秋词”,是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所写。
二、整体感知:
1、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任宗嘉祐二年中进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实行变法,他持不同政见,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地作地方官。后被新党中部分人罗织文字狱,兴起“乌台诗案”,下狱史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旧党执政后,被招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又与旧党意见分歧,遭排挤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地方官。当变了质的新党再度上台,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南岛儋县)等地,徽宗即位时遇赦北还,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它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他的散文挥洒自如,随物赋行,写景抒情,十分自然。有《东坡全集》。
2、背景资料:《水调歌头》这是苏轼一首久负盛名的词。写的是词人中秋醉饮,怀念胞弟之情。词又称“诗余”、“长短句”、“乐府”等,是伴随新兴音乐产生的一种新诗体。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依调填词,填词所用的曲调叫词牌,词可以首句为题,也可以另用词题,用于揭示词的内容,本词“水调歌头”为词牌名,“明月几时有”为词题。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三、品味语言:
1、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思考:①、什么语气?(反诘埋怨。)②、怀念谁?(弟弟子由。)
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
③、提问:用什么语气、态度?(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④、提问: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四、合作探究:
1、词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词前小序说明作词的缘由,高度概括了作者在这个中秋之夜的思想感情经历,表达了他对亲人的真挚怀念。“欢饮达旦,大醉”提示上片内容;“兼怀子由”提示下片内容。总的来看,是述说作词原因,总领全篇。
2、如何理解词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
明确:这首词的上、下片都带有人生哲理的意味。如上片结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就是说有了正确对待事物的思想,那么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心安理得。在人间也可以得到快乐,何必定要到天上去?在外面做地方官同样可以干一番事业,何必一定要回到朝廷中去呢?下片的“此事古难全”含有这样的意思: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有缺时一样,是自然界的规律。
五、教师小结:
《小调歌头》词前的小序,叙作词原因,领起全篇。词的上片,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像。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词人因思亲情切而生寂寞之感,不由得把酒问月,并想像月宫今昔的情景;但当他想到月宫的清寒,又不免迟疑,于是顾月而舞,连自已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也分不清了。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词的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下片除开头写月移光转以外,以下全属内心独白。
《水调歌头》全诗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欢饮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朗读这首词。
七、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上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下片: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心胸旷达,积极乐观。
第3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 、欣赏《水调歌头》
1、 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 学生读书下注释。
(2) 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 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 全班齐读
3、 疏通全文
(1) 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 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 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 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 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
第4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设计目的《水调歌头》作为一首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较为著名的一首。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本着课程标准中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设计多种情境,让生读、思、品、说。在能力发展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设计思路
本文是短篇精品,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要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
1、教学时按照“读——品——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2.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
3.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
第5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学生在七年级学习过古代诗词,对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苏轼,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课外读过许多有关苏轼的小故事,对其人其作品有初步的了解,而且本课是苏轼的名篇,千古传颂。学习本课,学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还能在逐步感受苏轼对亲人的怀念之情的过程中,感情作者表现出来的旷达胸襟。
这首诗词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句型打破形式束缚,兼有长短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
第6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蛟河青背九年制 姚艳玮
一.学习与导学目标
(一)、知识积累与疏导:词的知识、词中优美的语言朗诵词的知识。
(二)、技能掌握与指导:欣赏词优美语言和朗读词的技能
(三)、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学生发疑解疑,学生互问互答,加深理解。作出评价,有所启迪。
(四)、情感修炼与开导:品味词中富含哲理富含想象优美的语言,体会词中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投
(五)、观念确认与引导:作者始终以高昂旺盛的乐观精神,来对待残缺的现实,并坚持完美的理想,激励学生积极乐观,热爱生活,富于理想。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现把它进一步具体化为五个方面,各个方面应是协同和合为一体的。)二.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三.教学难点:
第7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诵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欣赏咏月诗词。
2.感受诗人的月下情怀,体会国学韵味。
二、教学重点 学会欣赏咏月诗词
三、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的月下情怀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吗?(学生回答)那么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宋代词人,写作时正任密州知州,政治失意,客居他乡,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弟弟,写下了这篇文章。
(三)初读全词,感知内容 1。放录音范读。2。学生齐声朗读 3。教师评析:刚才大家读得很不错,
第8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
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2
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3
背诵这首诗。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2
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3
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会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