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鲁迅《集外集》杂文集:《渡河与引路》
鲁迅《集外集》杂文集:《渡河与引路》
引导语:鲁迅的《渡河与引路》是《新青年》发表本篇和钱玄同的复信时编者所加的标题,出自他的《集外集》杂文集,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渡河与引路〔1〕
玄同〔2〕兄:
两日前看见《新青年》〔3〕五卷二号通信里面,兄有唐俟也不反对Esperanto〔4〕,以及可以一齐讨论的话;我于Esperan-to固不反对,但也不愿讨论:因为我的赞成Esperanto的理由,十分简单,还不能开口讨论。
要问赞成的理由,便只是依我看来,人类将来总当有一种共同的言语;所以赞成五Esperanto。至于将来通用的是否Esperanto,却无从断定。大约或者便从Esperanto改良,更加圆满;或者别有一种更好的出现;都未可知。但现在既是只有这Esperanto,便只能先学这Esperanto。现在不过草创时代,正如未有汽船,便只好先坐独木小舟;倘使因为豫料将来当有汽船,便不造独木小舟,或不坐独木小舟,那便连汽船也不会发明,人类也不能渡水了。
然问将来何以必有一种人类共通的言语,却不能拿出确凿证据。说将来必不能有的,也是如此。所以全无讨论的必要;只能各依自己所信的`做去就是了。
但我还有一个意见,以为学Esperanto是一件事,学Es-peranto的精神,又是一件事。——白话文学也是如此。——倘若思想照旧,便仍然换牌不换货:才从“四目仓圣”〔5〕面前爬起,又向“柴明华先师”〔6〕脚下跪倒;无非反对人类进步的时候,从前是说no,现在是说ne〔7〕;从前写作“咈哉”〔8〕,现在写作“不行”罢了。所以我的意见,以为灌输正当的学术文艺,改良思想,是第一事;讨论Esperanto,尚在其次;至于辨难驳诘,更可一笔勾消。
《新青年》里的通信,现在颇觉发达。读者也都喜看。但据我个人意见,以为还可酌减:只须将诚恳切实的讨论,按期登载;其他不负责任的随口批评,没有常识的问难,至多只要答他一回,此后便不必多说,省出纸墨,移作别用。例如见鬼,求仙,打脸之类〔9〕,明明白白全是毫无常识的事情,《新青年》却还和他们反复辩论,对他们说“二五得一十”的道理,这功夫岂不可惜,这事业岂不可怜。
我看《新青年》的内容,大略不外两类:一是觉得空气闭塞污浊,吸这空气的人,将要完结了;便不免皱一皱眉,说一声“唉”。希望同感的人,因此也都注意,开辟一条活路。假如有人说这脸色声音,没有妓的眉眼一般好看,唱小调一般好听,那是极确的真话;我们不必和他分辩,说是皱眉叹气,更为好看。和他分辩,我们就错了。一是觉得历来所走的路,万分危险,而且将到尽头;于是凭着良心,切实寻觅,看见别一条平坦有希望的路,便大叫一声说,“这边走好。”希望同感的人,因此转身,脱了危险,容易进步。假如有人偏向别处走,再劝一番,固无不可;但若仍旧不信,便不必拚命去拉,各走自己的路。因为拉得打架,不独于他无益,连自己和同感的人,也都耽搁了工夫。
耶稣〔10〕说,见车要翻了,扶他一下。Nietzsche〔11〕说,见车要翻了,推他一下。我自然是赞成耶稣的话;但以为倘若不愿你扶,便不必硬扶,听他罢了。此后能够不翻,固然很好;倘若终于翻倒,然后再来切切实实的帮他抬。
老兄,硬扶比抬更为费力,更难见效。翻后再抬,比将翻便扶,于他们更为有益。
唐俟。十一月四日。
【注解】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五日《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通信”栏,署名唐俟。《渡河与引路》是《新青年》发表本篇和钱玄同的复信时编者所加的标题。
〔2〕玄同钱玄同(1887—1939),名夏,后改名玄同,浙江吴兴人,文字学家。早年留学日本,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五四”时期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是《新青年》编者之一。著有《文字学音篇》、《古韵二十八音读之假定》等。
〔3〕《新青年》综合性月刊,“五四”时期倡导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刊物。一九一五年九月创刊于上海,由陈独秀主编。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九一六年底编辑部迁至北京,从一九一八年一月起李大钊等参加编辑工作,一九二二年七月休刊。共出九卷,每卷六期。
〔4〕Esperanto世界语,一八八七年波兰柴门霍甫所创造的一种国际辅助语。《新青年》自第二卷第三号(一九一六年十一月一日)起,曾陆续发表讨论世界语的通信,当时孙国璋、区声白、钱玄同等主张全力提倡,陶孟和等坚决反对,胡适主张停止讨论。因此,钱玄同在第五卷第二号(一九一八年八月十五日)“通信”栏里说:“刘半农、唐俟、周启明、沈尹默诸先生,我平日听他们的言论,对于Esperanto,都不反对,吾亦愿其腾出工夫来讨论Esperanto究竟是否可行”。
〔5〕“四目仓圣”指仓颉。相传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太平御览》卷三六六引《春秋孔演图》:“苍颉四目,是谓并明。”
〔6〕“柴明华先师”指柴门霍甫(L.Zamanhof,1859—1917),波兰人,一八八七年创造世界语,著有《第一读本》、《世界语初基》等。
〔7〕no英语;ne,世界语。都是“不”的意思。
〔8〕“咈哉”意思是“不”。《尚书·尧典》:“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
〔9〕见鬼,求仙指上海《灵学丛志》宣扬的“鬼亦有形可象,有影可照”等谬论和提倡扶乩求神等迷信活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一九一八年五月)曾刊载陈大齐、陈独秀等的文章,予以驳斥。打脸,指传统戏曲演员勾画脸谱。《新青年》从第四卷第六期(一九一八年六月)起,连续刊载钱玄同、刘半农等与张厚载讨论旧戏脸谱等问题的通讯。
〔10〕耶稣(JesusChrist,约前4—30)基督教的创始者,犹太族人。
〔11〕Nietzsche尼采(1844—1900),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和超人哲学的鼓吹者。著有《札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等。
鲁迅的杂文集有哪些
《而已集》文选
《鲁迅传略》
《伪自由书》文选
《野草》
《朝花夕拾》
《呐喊》文集
《二心集》文选
《阿Q正传》
《白光》
《端午节》
《**》
《故乡》
《孔乙己》
《狂人日记》
《明天》
《社戏》
《头发的故事》
《兔和猫》
《一件小事》
《鸭的喜剧》
《药》
《彷徨》文集
《祝福》
《兄弟》
《在酒楼上》
《伤逝》
《离婚》
《孤独者》
《高老夫子》
《示众》
《长明灯》
《肥皂》
《幸福的家庭》
《坟》文集
《题记》
《我之节烈观》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娜拉走后怎样》
《未有天才之前》
《论雷峰塔的倒掉》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说胡须》
《论照相之类》
《看镜有感》
《灯下漫笔》
《春末闲谈》
《论“*的!”》
《杂忆》
《从胡须说到牙齿》
《寡妇主义》
《坚壁清野主义》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写在‘坟’后面》
第2篇:鲁迅《集外集》杂文集:《桃花》
鲁迅《集外集》杂文集:《桃花》
引导语:《桃花》是鲁迅的一篇文章,出自《集外集》,最初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五月十五日《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署名唐俟。下文是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桃花〔1〕
春雨过了,太阳又很好,随便走到园中。
桃花开在园西,李花开在园东。
我说,“好极了!桃花红,李花白。”
(没说,桃花不及李花白。)
桃花可是生了气,满面涨作“杨妃红”〔2〕。
好小子!真了得!竟能气红了面孔。
我的话可并没得罪你,你怎的便涨红了面孔!
唉!花有花道理,我不懂。
【注解】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五月十五日《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署名唐俟。
〔2〕 “杨妃红” 《开元天宝遗事·红汗》:“贵妃……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
鲁迅心中的桃花源
陶渊明的田园风格诗不少人喜欢,描绘的桃花源也让人向往。文坛泰斗鲁迅先生,被称之为战士,我常常在想,鲁迅心中是否也有一处桃花源,他眼中的陶渊明又是什么样子呢?
鲁迅在《隐士》中写道: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倘不然,朝砍柴,昼耕田,晚浇菜,夜织屦,又那有吸烟品茗,吟诗作文的闲暇?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一名“田园诗人”,……然而他有奴子。汉晋时候的奴子,是不但侍候主人,并且给主人种地,营商的,正是生财器具。所以虽是渊明先生,也还略略有些生财之道在,要不然,他老人家不但没有酒喝,而且没有饭吃,早已在东篱旁边饿死了。而鲁迅在另一篇题为《隐士》中说,陶渊明的“闲情逸志”,是大有乾坤的!鲁迅的这番抛砖引玉为哪般呢?他心中的桃花源和陶渊明有什么区别?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童年印记,他在文章中多次提到家乡,心中对质朴的农村风格充满了向往。鲁迅写《隐士》的时候已经很有名气了,从辞掉教育部官员的职位,到北大女师任教员,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转型,已经放下仕途之路了。陶渊明可以辞官归里,与夫人翟氏志同道合,安贫乐贱,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其实不也是在隐居吗,经常进出内山书店,寄希望于新青年,靠着微薄的稿费生活。百草园就是鲁迅心中的桃花源,只是他站在了文学阵地的前沿,不是不想做隐士,只是身不由己!
1935年,朱光潜在《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一文中说:“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鲁迅不同意这种看法,批评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悠然见南山’之外,还有‘精卫衔草木,将以填苍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他并未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正是一个。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笔者很赞成鲁迅先生的`看法,陶渊明的人是做隐士了,但是他的诗没有做到真正的“隐”,“纷纷战国,漠漠衰周。凤隐于林,幽人在丘。”陶渊明的诗道出了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却没有指出一条明路!鲁迅何尝不是向往美好生活啊?他是青年的良师益友,做了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鲁迅先生在《“碰壁”之后》杂文中说:“穷到透顶,愁得要死的人,哪里还有许多闲情逸志来著书?以至于‘饥来驱我去’的陶征士(渊明),其时或者偏已有些酒意了!”鲁迅也喜欢喝酒,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但鲁迅也非常喜欢陶渊明的诗句。他在《春末闲谈》中说,陶潜先生有诗到:‘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连这位貌似旷达的老隐士也这么说,可见无头也会有猛志,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了。
鲁迅的隐喻可见一斑,他实际上是在尊重陶渊明,桃花源等于天下太平,这就是鲁迅的愿望!
第3篇:鲁迅《集外集》杂文集:《梦》
鲁迅《集外集》杂文集:《梦》
引导语:鲁迅和中国梦的关系很大,鲁迅的所有对时弊的批判,都源自他对中国梦的追求。下文就是来自他《集外集》杂文集中的《梦》,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梦〔1〕
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
前梦才挤却大前梦时,后梦又赶走了前梦。
去的前梦黑如墨,在的后梦墨一般黑;
去的在的仿佛都说,“看我真好颜色。”
颜色许好,暗里不知;
而且不知道,说话的是谁?
暗里不知,身热头痛。
你来你来!明白的梦。
【注解】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五月十五日北京《新青年》月刊第四卷第五号,署名唐俟。
中国梦与鲁迅梦——品读鲁迅
今天来谈鲁迅,似乎不合时宜。
鲁迅已经逐渐被人淡忘。这种淡忘,有些是因时间流逝的自然淡忘,有些是人为的强制性淡忘。比如,中学教科书中鲁迅的篇章逐年递减。或许有些人以为,不让新生代读到鲁迅的作品,鲁
第4篇:鲁迅《集外集》杂文集:《选本》
鲁迅《集外集》杂文集:《选本》
鲁迅的杂文《选本》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一月北平《文学季刊》创刊号,署名唐俟。
选本〔1〕
今年秋天,在上海的日报上有一点可以算是关于文学的小小的辩论,就是为了一般的青年,应否去看《庄子》与《文选》〔2〕以作文学上的修养之助。不过这类的辩论,照例是不会有结果的,往复几回之后,有一面一定拉出“动机论”〔3〕来,不是说反对者“别有用心”,便是“哗众取宠”;客气一点,也就“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而问题于是呜呼哀哉了。
但我因此又想到“选本”的势力。孔子究竟删过《诗》〔4〕没有,我不能确说,但看它先“风”后“雅”而末“颂”,排得这么整齐,恐怕至少总也费过乐师的手脚,是中国现存的最古的诗选。由周至汉,社会情形太不同了,中间又受了《楚辞》〔5〕的打击,晋宋文人如二陆束皙陶潜〔6〕
第5篇:鲁迅《集外集》杂文集序言
鲁迅《集外集》杂文集序言
引导语:鲁迅一生的著作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下面是小编整理他的《集外集》杂文集的序言,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序言〔1〕
听说:中国的好作家是大抵“悔其少作”〔2〕的,他在自定集子的时候,就将少年时代的作品尽力删除,或者简直全部烧掉。我想,这大约和现在的老成的少年,看见他婴儿时代的出屁股,衔手指的照相一样,自愧其幼稚,因而觉得有损于他现在的尊严,——于是以为倘使可以隐蔽,总还是隐蔽的好。但我对于自己的“少作”,愧则有之,悔却从来没有过。出屁股,衔手指的照相,当然是惹人发笑的,但自有婴年的天真,决非少年以至老年所能有。况且如果少时不作,到老恐怕也未必就能作,又怎么还知道悔呢?
先前自己编了一本《坟》,还留存着许多文言文,就是这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