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小城记忆散文
小城记忆散文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邓丽君的歌声诉说着她的小城故事。
我也有过小城的故事,故事里的小城就是我的宝鸡,这个关中平原的第二大城市,是八百里秦川的西域,坐落在秦岭山麓、渭水之畔。它曾经是陇海、宝成铁路线的枢纽,是我工作、生活过数十年的地方。
近日来小城有点私事,于是就又有了“回家”一看的机会。
清晨,小城的空气特别新鲜,天上透出金黄色的阳光。我与妻子特地起了一个大早,开始漫步在我们曾经生活过的熟悉的地方。
路过一栋小楼时,勾起了我无尽的回忆。那一年我们结婚时,经妻子单位的同事帮助,在这栋楼上分到了一间小屋,还记得这个同事的名字叫做顾陈,得人好处,感恩不忘,只是他已经远离小城去了邯郸生活。
这栋楼高四层,坐落在宝鸡市二马路上,当年在周围可算得上是高楼大厦了,我们住在第四层楼上,夏日的骄阳晒透了薄薄的顶,屋内基本每天都是摄氏38度以上;冬季到来寒风穿透了门窗,屋内基本都是摄氏零下5度以下,那种滋味,可以想象到。虽然居住条件很是简陋,但在这个小城能有了一个很多普通人羡慕的小窝,就已经很知足了。
那时候,这栋楼上没有通自来水,用水、吃水全凭从楼下的水站挑上来,多亏我有过在农村肩挑背扛的经验,我与工厂的师傅一起用黑铁皮打了两个大铁桶,刷上了绿油漆,俨然一副军用物资的笵儿,又出门到杂货铺买了一根黄杨扁担,便加入了小城人的挑水大军中。
每天晚上下班后,回到家里先把蜂窝煤炉子打开,加上圆圆的带孔的煤块,然后拿起扁担和水桶下了楼去,在水站前排队买水。记得那时水很便宜,二、三分钱一桶,买好了水,便挑着水桶一摇一晃地沿着窄窄的楼梯往上盘旋着,嘴里还哼着喜爱的《伏尔加纤夫曲》,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买水、挑水,直到数年后搬了家,才结束了买水吃的历史。
没有想到时隔数十年,这栋破旧的小楼依然健在,但已经千疮百孔,失去了当年的风姿。
离小楼的家不远处是人民电影院,那时周末晚上偶尔便与妻子和女儿来到这里,一边看电影一边往嘴里送着五分钱一个的烧饼,那份腻歪劲还真的有点怀念呢。
电影票不算很贵,二毛钱一张票,但也舍不得常常去光顾,看场电影可要花掉好几天的菜钱呢。
从小楼的家往北上台阶,走到中山路上,对面便是市百货大楼,百货大楼是当时小城里的标志性建筑,二层的商场在当年已经是商业旗舰了。
那时候的营业厅,一排排摆放着整齐的柜台,悬在空中的铁丝从四面八方通向收银台,铁夹子带着钱哗啦啦地从头顶驶过。每逢周末,能到这里来逛一逛,是小城人的'一种向往。
老宝鸡有个路名叫做车站口,宝鸡火车站在陇海线上是赫赫有名的车站,宝鸡车站开通时,我的爷爷被法国人派来,担任了第一任站长,至今车站的站史里还有他的名字呢。
我们走到了车站口,一栋修饰一新的建筑映入了眼帘,这栋建筑就是当年宝鸡火车站的候车楼,时过境迁,小城的火车站已经被丢弃了,旧地重游,难免有些失落感。
说来话长,当年没有谈对象时,常常和同学来到车站旁的小面馆吃饭,素面八分钱,鸡蛋面一毛五,肉丝面二毛五,既实惠又好吃。
那时面馆的对面是一家醪糟铺,一位老者拉着风箱,火苗呼呼地从锅灶中冒出,大锅里醪糟煮得滚开,普通醪糟五分钱一大碗,鸡蛋醪糟一毛五分钱,想起来那真是解馋啊!
中山路上有一处四层高的楼房,现在成为了速八酒店。七十年代末的那段日子,速八酒店的原址是宝鸡市科技书店,这个科技书店我再熟悉不过了,印象最深刻了。
记得有一天我在车间的机器坑里干活,突然听见师兄的喊声,我赶紧从机器底下爬了出来,满脸的油污就像美国大兵,原来是恢复高考了,师兄说了一句话:“只有知识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从此我与小城的这个科技书店结下了不解之缘,勒紧腰带,省吃俭用。我和妻子的工资分为三份,一份是每月家庭的必需开支,一份是女儿的入托费用,一份就是我去书店买书的钱。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是苦了妻子和女儿,原本可以让她们的日子过得更宽裕一些。
正是书籍拯救了我的灵魂,正是知识唤起了我的希望。在二马路的那个小楼上,我不分春夏秋冬贪婪地汲取着书本里的营养,早晨四点起床用凉水洗把脸就开始学习,六点送女儿去托儿所,七点出发去单位上班,晚上等她娘俩入睡了我又开始了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用了八个月的时间便自学完成了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全部课程,并于次年顺利地考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
我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我珍惜学习犹如爱护自己的生命。最终我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走着、走着,就来到了人民街,妻子说这里是她曾经工作过的公交调度站停车场,我慢慢地回忆起来了。
那时我已经被分配在石油工业部的一所科研部门工作,刚刚考取了工程师的资格,妻子的工作单位是小城的公交公司,上班很辛苦,她那时身体不太好,单位就照顾她负责清扫停车场的卫生,这是比驾驶员、售票员轻松得多的工作了。
我每天早晨五点就起床,发动嘉陵摩托车载着妻子去上班,来到调度站便让她在屋里休息,我代她打扫停车场,抡起大扫帚将残花落叶一扫而净,个把小时就能完成任务,打扫完后我再骑车去单位上班,两不耽搁。
走过了二马路,逛过了人民街,看过了电影院,游完了金台观,又回到了火车站,这时肚子开始咕咕地叫了起来。
正好看到距离老坛子饭庄不远了,向阳阁老坛子饭庄前身是宝鸡当年的一所小吃店,那个年代向阳阁的名头就如现在路边的大排档一样,听说这个老坛子现在已经是宝鸡的餐饮龙头了。
这饭店还是有几分小城的风味,不奢华,不高贵,我们点了两个菜和两碗面,细细品尝着菜面的味道,也细细品味着小城的味道。
这时,耳畔传来了邓丽君那委婉动听的歌声:“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谈的谈,说的说,小城故事真不错,请你的朋友一起来,小城来做客……”
第2篇:小城记忆优美散文
小城记忆优美散文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邓丽君的歌声诉说着她的小城故事。
我也有过小城的故事,故事里的小城就是我的宝鸡,这个关中平原的第二大城市,是八百里秦川的西域,坐落在秦岭山麓、渭水之畔。它曾经是陇海、宝成铁路线的枢纽,是我工作、生活过数十年的地方。
近日来小城有点私事,于是就又有了“回家”一看的机会。
清晨,小城的空气特别新鲜,天上透出金黄色的阳光。我与妻子特地起了一个大早,开始漫步在我们曾经生活过的熟悉的地方。
路过一栋小楼时,勾起了我无尽的回忆。那一年我们结婚时,经妻子单位的同事帮助,在这栋楼上分到了一间小屋,还记得这个同事的名字叫做顾陈,得人好处,感恩不忘,只是他已经远离小城去了邯郸生活。
这栋楼高四层,坐落在宝鸡市二马路上,当年在周围可算得上是高楼大厦了,我们住在第四层楼上,夏日的骄阳晒透了薄薄的顶,屋内基本每天都是摄氏38度以上;冬季到来寒风穿透了门窗,屋内基本都是摄氏零下5度以下,那种滋味,可以想象到。虽然居住条件很是简陋,但在这个小城能有了一个很多普通人羡慕的小窝,就已经很知足了。
那时候,这栋楼上没有通自来水,用水、吃水全凭从楼下的水站挑上来,多亏我有过在农村肩挑背扛的经验,我与工厂的师傅一起用黑铁皮打了两个大铁桶,刷上了绿油漆,俨然一副军用物资的笵儿,又出门到杂货铺买了一根黄杨扁担,便加入了小城人的挑水大军中。
每天晚上下班后,回到家里先把蜂窝煤炉子打开,加上圆圆的带孔的煤块,然后拿起扁担和水桶下了楼去,在水站前排队买水。记得那时水很便宜,二、三分钱一桶,买好了水,便挑着水桶一摇一晃地沿着窄窄的楼梯往上盘旋着,嘴里还哼着喜爱的《伏尔加纤夫曲》,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买水、挑水,直到数年后搬了家,才结束了买水吃的历史。
没有想到时隔数十年,这栋破旧的小楼依然健在,但已经千疮百孔,失去了当年的风姿。
离小楼的'家不远处是人民电影院,那时周末晚上偶尔便与妻子和女儿来到这里,一边看电影一边往嘴里送着五分钱一个的烧饼,那份腻歪劲还真的有点怀念呢。
电影票不算很贵,二毛钱一张票,但也舍不得常常去光顾,看场电影可要花掉好几天的菜钱呢。
从小楼的家往北上台阶,走到中山路上,对面便是市百货大楼,百货大楼是当时小城里的标志性建筑,二层的商场在当年已经是商业旗舰了。
那时候的营业厅,一排排摆放着整齐的柜台,悬在空中的铁丝从四面八方通向收银台,铁夹子带着钱哗啦啦地从头顶驶过。每逢周末,能到这里来逛一逛,是小城人的一种向往。
老宝鸡有个路名叫做车站口,宝鸡火车站在陇海线上是赫赫有名的车站,宝鸡车站开通时,我的爷爷被法国人派来,担任了第一任站长,至今车站的站史里还有他的名字呢。
我们走到了车站口,一栋修饰一新的建筑映入了眼帘,这栋建筑就是当年宝鸡火车站的候车楼,时过境迁,小城的火车站已经被丢弃了,旧地重游,难免有些失落感。
说来话长,当年没有谈对象时,常常和同学来到车站旁的小面馆吃饭,素面八分钱,鸡蛋面一毛五,肉丝面二毛五,既实惠又好吃。
那时面馆的对面是一家醪糟铺,一位老者拉着风箱,火苗呼呼地从锅灶中冒出,大锅里醪糟煮得滚开,普通醪糟五分钱一大碗,鸡蛋醪糟一毛五分钱,想起来那真是解馋啊!
中山路上有一处四层高的楼房,现在成为了速八酒店。七十年代末的那段日子,速八酒店的原址是宝鸡市科技书店,这个科技书店我再熟悉不过了,印象最深刻了。
记得有一天我在车间的机器坑里干活,突然听见师兄的喊声,我赶紧从机器底下爬了出来,满脸的油污就像美国大兵,原来是恢复高考了,师兄说了一句话:“只有知识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从此我与小城的这个科技书店结下了不解之缘,勒紧腰带,省吃俭用。我和妻子的工资分为三份,一份是每月家庭的必需开支,一份是女儿的入托费用,一份就是我去书店买书的钱。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是苦了妻子和女儿,原本可以让她们的日子过得更宽裕一些。
正是书籍拯救了我的灵魂,正是知识唤起了我的希望。在二马路的那个小楼上,我不分春夏秋冬贪婪地汲取着书本里的营养,早晨四点起床用凉水洗把脸就开始学习,六点送女儿去托儿所,七点出发去单位上班,晚上等她娘俩入睡了我又开始了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用了八个月的时间便自学完成了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全部课程,并于次年顺利地考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
我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我珍惜学习犹如爱护自己的生命。最终我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走着、走着,就来到了人民街,妻子说这里是她曾经工作过的公交调度站停车场,我慢慢地回忆起来了。
那时我已经被分配在石油工业部的一所科研部门工作,刚刚考取了工程师的资格,妻子的工作单位是小城的公交公司,上班很辛苦,她那时身体不太好,单位就照顾她负责清扫停车场的卫生,这是比驾驶员、售票员轻松得多的工作了。
我每天早晨五点就起床,发动嘉陵摩托车载着妻子去上班,来到调度站便让她在屋里休息,我代她打扫停车场,抡起大扫帚将残花落叶一扫而净,个把小时就能完成任务,打扫完后我再骑车去单位上班,两不耽搁。
走过了二马路,逛过了人民街,看过了电影院,游完了金台观,又回到了火车站,这时肚子开始咕咕地叫了起来。
正好看到距离老坛子饭庄不远了,向阳阁老坛子饭庄前身是宝鸡当年的一所小吃店,那个年代向阳阁的名头就如现在路边的大排档一样,听说这个老坛子现在已经是宝鸡的餐饮龙头了。
这饭店还是有几分小城的风味,不奢华,不高贵,我们点了两个菜和两碗面,细细品尝着菜面的味道,也细细品味着小城的味道。
这时,耳畔传来了邓丽君那委婉动听的歌声:“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谈的谈,说的说,小城故事真不错,请你的朋友一起来,小城来做客……”
第3篇:小城记忆随笔散文
小城记忆随笔散文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阳光透过纱幔,淡雅却又俏皮的随意洒落在花草上,屋檐下,乃至我之心处。悠然的午后,耳边传来熟悉的曲调,穿透新绿的树荫,乘着飞絮回到那小城。该往何处走?故乡,你在哪儿?
忆乡——春,树苞吐露了新芽,放肆张扬的漫步树枝。漫山遍野的杜鹃映染了天野,蔓延无际,染红了周遭的一切。小城蕴染在朱红的格调,如一层朱纱轻轻拥覆于中。放肆,张扬,宣示着作为春的造物主唯一的主权。听,山野上的柴夫正唱着“川江号子”,一声声唱出了豪迈,又饱含质朴与纯真;看,几只轻盈的渔船飘过,眉清目秀的渔家姑娘正娴熟的拉网捕鱼;闻,淡淡的花香将小城之春笼罩,沉醉,随之迷幻。
忆乡——夏,新绿的柳叶随风拂动,与湖水融为一体。似一幅水墨画浸染般自然。漫天氤氲,竟叫人之迷醉。
第4篇:小城记忆
小城记忆
我生活在宁波。这一座小城伴了我十多年,小城里一点一滴的变化如同是细微的雨丝,融入了我的成长记忆中。
小时候,这个小区的门口只有一个保安室,后面是一棵槐树。每当我和我的朋友们玩耍时,总会去那绕一绕。粗壮的枝干投下大大的阴影,我们好像一条倔强的活鱼,愉快地嬉戏。印象中,从家的阳台望去,中山西路与12路的终点站已经化为了一片废墟。
再大一些的.时候,那棵槐树就不见,被代替的是电子丰巢。时而就能看见快递叔叔们拿着快递,在那丰巢的电子屏幕上点来点去,只听那儿“砰”的一声,其中一个箱子的门弹开了,快递叔叔把快递放了进去,开着电瓶车飞快地走了。每个这个时候,我总想把箱子打开。于是,我就跑了上去,胡弄了一翻,好似自己也是个快递员。可惜的是,那个箱子一直都没有被我打开过。
上一年级的时候,在中山西路那边,1号
第5篇:小城记忆作文
小城记忆作文
风儿轻轻吹,吹走那年的花香,还有那暖暖的阳光。
——题记
<壹>早春
记忆里的第一个春天,繁花似锦。空气里夹杂着不知名的芬芳,也许是野花的清幽,也许是水仙的淡雅。蓝蓝的天空中挂着几缕淡淡的白云,被带着湿气的春风吹散,似雾,充斥在我心间。浅绿色树林中,传来雏鸟的啼叫,时而低婉,时而欢快,春的气息弥漫在身旁,无忧无虑。此时,这南方小城闲适的春意,已被我刻在心上。
阳台上,屡屡阳光照耀在那两把青藤椅上。你我就在那里,幸福地沐浴阳光。
——春光,如注。
<贰>盛夏
夏季,花儿盛开,是那么的美。微风拂过,柳絮纷飞,池塘里荡漾起层层涟漪,池旁,我遇见了你。
夏日里,略带着丝丝热度的风划过,带起你白色的衣裙。阳光如水晶般撒下,我们小小的手紧扣着,拖着短短的影子晃过翠绿草地,晃过金色的沙滩。我们稚嫩的欢笑声在海边
第6篇:栖息在记忆的小城味道散文
栖息在记忆的小城味道散文
窗口外的这一条小街,很是喧闹。对面是一个肉食品市场,蜂拥的人们气宇昂昂地走了进去,再出来的时候,手里或多或少都提溜着装了鲜肉的塑料袋,心满意足的样子很是让人羡慕。
现实里的人就是在寻找一种满足,没有止境的欲望可以从他们翻检着需要商品的时候有所呈现。他们或许已经忘记了,这里原来是小城文化馆的位置,曾经释放或者吸纳了这个地域之内所有的文化信息。而今,这个地方原本的清高却被充满了商业繁华的气息给取代了。
窗外的小街早年是一条水泥板铺就的小巷,逼仄而幽深。两边是小城里居民的平房,地基略高于小巷的平面,接踵相连在它的两边。巷道上的水泥板终日里水湿漉漉,不知道的人以为走进了水乡纤道,只有闻过了那浓浓的馊味,才知道是两边人家随意泼出的泔水,营造了这一巷经年不散的陈旧。
今天,一条干净平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