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诗歌表现手法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14 08:07:2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蜀道难诗歌表现手法

蜀道难诗歌表现手法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同学们知道蜀道难诗歌表现手法是什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蜀道难诗歌表现手法,希望能帮到大家!

蜀道难诗歌表现手法

李白的诗篇是继屈原的辞赋之后,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又一座高峰。他兼收百家之长,表现出无与伦比的才情和杰出的艺术力量。

在《蜀道难》这首诗中,诗人从古老的历史,高峻的峰岭,崎岖的山路,悲凉的环境,险恶的政治形势等各个方面,淋漓尽致地描画了蜀道之艰险,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其中,融贯全篇的则是诗人高昂的浪漫主义的激清。在这首诗中,其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李白笔下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面对美丽的大自然,他不是漠然地观看,而是极力热情地赞叹。“上有六龙回首这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洄川。黄鹤欲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里,诗人从“六龙回首”之山写到“冲波逆折”之水,描绘出山势之“高”“险”,又用黄鹤不得过、猿猴愁攀援从反面衬托。不难看出,即使诗人具体地描绘,却也虚实相间,想象与夸张结合,既突出了蜀道之难,又为下文做了铺垫:面对如此险峻的大山,黄鹤、猿猴都无能为力,人又该如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诗人好似一个高明的摄像师:开始是群山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接着是一个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紧接着是一组快镜头,急流、瀑布、悬崖、转石,从眼前飞快地闪过,耳畔是瀑布冲击岩石发出的雷鸣般的声音,使人魂飞魄动、目不暇接;使人忘却了现实,跟随作者徜徉于蜀道,感受蜀道奇丽的风光,让自己的心跟着诗人的节拍一起跳动。

二、李白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

他很少对生活过程做细致如实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中的景物,捕捉许多表面上看来互相没有联系的意象,构成一幅幅动人心魄的图画,表现跌宕起伏的感情。在《蜀道难》中,诗人从古老的历史谈起,插入五丁开山的神话:“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兵死,然后天梯石栈钩连。”诗人根据历史传说,用夸张的笔墨写出了蜀国被阻岁月之漫长和蜀道之不可逾越。接着作者又引出了五丁开山的神话:“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不但突出了蜀道之艰难,而且为古第蜀道增添了神奇的色彩。在这几句诗中,诗人的思绪是游离的、漂缈的,他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穿插以历史潮流和神话传说,运用独特的匠心,构成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图画,虽没有具体写蜀道,但那天梯、石栈相互钩连,曲折、逶迤于高山之中的远影已依稀可见。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在这一小节中,诗人选取中心意象杜鹃鸟,而其他意象古林、月、山似乎都只为它服务。这一组意象都极富感情色彩,使得诗人笔下的景物也带有了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表现出十分深远的意境,渲染了蜀道上空旷、苍凉、寂寥的环境氛围。再加上绝壁上倒挂的“枯松”,“冲波逆折”的回川,“扪参历井”的青泥岭,参天的古木,丛林中飞来绕去、悲鸣“不如归去”的杜鹃鸟,这一切尽管为我们描绘了蜀道的自然景象,却让我们如身临其境,意象的`审美功能被充分地开发出来,在视觉上自觉地组成画面,并且这画面来自心灵层面。让我们随着满怀激情的诗人,由生活实境而转入审美情境,情绪也随之而起伏、动荡。

三、李白的诗歌夸张大胆而又易于为人们接受,想象丰富奇特而又富有个性化

在诗中,诗人一开始就发出惊叹:“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噫”“吁”“嚱”本来是三个独立的叹词,诗人把它们连在一起使用,加强惊叹的语气和感情。惊叹之余,紧接着叠用“危乎”“高哉”两个同义词语,突出蜀道之险峻。接下来,作者用一个极为通俗也极夸张的比喻——“上天”,来说明攀援蜀道的艰难程度。“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诗人无限感慨:青泥岭上的山路是多么曲折啊!走了一百步,就跟着山峦绕了那么多弯。青泥岭是多么高啊!高得似乎一伸手就能摸到星星,人连气都喘不过来了,只有坐下来抚胸长叹,哎呀,真令人胆颤心惊哪!“连峰去天不盈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都是明显的夸张,但又不失于险怪,让人易于接受。这些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有力地突出了蜀道的艰险,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人读后仿佛进入了神话世界,又好似置身于高山之巅。

四、回环反复、一唱三叹也是本诗的一个特点

诗的开头以“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惊叹,为这首伟大的乐曲奠定了基调;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是这曲雄壮豪迈的进行曲的主旋律,时时回荡在听众的耳畔。中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主旋律在这里第二次显现,既回应开头,又领起下文,同时也渲染了环境气氛,诗人的感情也越来越激动!结尾,诗人又一次发出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在诗中三次出现,一唱三叹,使这首雄壮的进行曲的主旋律时时激荡在听众的心田,一曲终了,余音袅袅,缭绕不绝,产生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也使整首诗读来有一种节奏美。

第2篇:《蜀道难》表现手法

《蜀道难》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一般有象征、对比、烘托、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抑扬结合、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蜀道难》表现手法,希望能帮到大家。

李白的诗篇是继屈原的辞赋之后,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又一座高峰。

在《蜀道难》这首诗中,诗人从古老的历史,高峻的峰岭,崎岖的山路,悲凉的环境,险恶的政治形势等各个方面,淋漓尽致地描画了蜀道之艰险,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其中,融贯全篇的则是诗人高昂的浪漫主义的激清。在这首诗中,其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李白笔下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面对美丽的大自然,他不是漠然地观看,而是极力热情地赞叹。“上有六龙回首这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洄川。黄鹤欲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里,诗人从“六龙回首”之山写到“冲波逆折”之水,描绘出山势之“高”“险”,又用黄鹤不得过、猿猴愁攀援从反面衬托。不难看出,即使诗人具体地描绘,却也虚实相间,想象与夸张结合,既突出了蜀道之难,又为下文做了铺垫:面对如此险峻的大山,黄鹤、猿猴都无能为力,人又该如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诗人好似一个高明的摄像师:开始是群山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接着是一个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紧接着是一组快镜头,急流、瀑布、悬崖、转石,从眼前飞快地闪过,耳畔是瀑布冲击岩石发出的雷鸣般的声音,使人魂飞魄动、目不暇接;使人忘却了现实,跟随作者徜徉于蜀道,感受蜀道奇丽的风光,让自己的心跟着诗人的节拍一起跳动。

二、李白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

他很少对生活过程做细致如实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中的景物,捕捉许多表面上看来互相没有联系的意象,构成一幅幅动人心魄的图画,表现跌宕起伏的感情。在《蜀道难》中,诗人从古老的历史谈起,插入五丁开山的神话:“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兵死,然后天梯石栈钩连。”诗人根据历史传说,用夸张的笔墨写出了蜀国被阻岁月之漫长和蜀道之不可逾越。接着作者又引出了五丁开山的神话:“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不但突出了蜀道之艰难,而且为古第蜀道增添了神奇的色彩。在这几句诗中,诗人的思绪是游离的、漂缈的,他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穿插以历史潮流和神话传说,运用独特的匠心,构成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图画,虽没有具体写蜀道,但那天梯、石栈相互钩连,曲折、逶迤于高山之中的远影已依稀可见。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在这一小节中,诗人选取中心意象杜鹃鸟,而其他意象古林、月、山似乎都只为它服务。这一组意象都极富感情色彩,使得诗人笔下的景物也带有了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表现出十分深远的意境,渲染了蜀道上空旷、苍凉、寂寥的环境氛围。再加上绝壁上倒挂的“枯松”,“冲波逆折”的回川,“扪参历井”的青泥岭,参天的古木,丛林中飞来绕去、悲鸣“不如归去”的杜鹃鸟,这一切尽管为我们描绘了蜀道的自然景象,却让我们如身临其境,意象的审美功能被充分地开发出来,在视觉上自觉地组成画面,并且这画面来自心灵层面。让我们随着满怀激情的诗人,由生活实境而转入审美情境,情绪也随之而起伏、动荡。

三、李白的诗歌夸张大胆而又易于为人们接受,想象丰富奇特而又富有个性化

在诗中,诗人一开始就发出惊叹:“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噫”“吁”“嚱”本来是三个独立的叹词,诗人把它们连在一起使用,加强惊叹的语气和感情。惊叹之余,紧接着叠用“危乎”“高哉”两个同义词语,突出蜀道之险峻。接下来,作者用一个极为通俗也极夸张的比喻——“上天”,来说明攀援蜀道的艰难程度。“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诗人无限感慨:青泥岭上的山路是多么曲折啊!走了一百步,就跟着山峦绕了那么多弯。青泥岭是多么高啊!高得似乎一伸手就能摸到星星,人连气都喘不过来了,只有坐下来抚胸长叹,哎呀,真令人胆颤心惊哪!“连峰去天不盈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都是明显的夸张,但又不失于险怪,让人易于接受。这些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有力地突出了蜀道的艰险,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人读后仿佛进入了神话世界,又好似置身于高山之巅。

四、回环反复、一唱三叹也是本诗的一个特点

诗的开头以“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惊叹,为这首伟大的乐曲奠定了基调;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是这曲雄壮豪迈的进行曲的主旋律,时时回荡在听众的耳畔。中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主旋律在这里第二次显现,既回应开头,又领起下文,同时也渲染了环境气氛,诗人的感情也越来越激动!结尾,诗人又一次发出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在诗中三次出现,一唱三叹,使这首雄壮的进行曲的主旋律时时激荡在听众的心田,一曲终了,余音袅袅,缭绕不绝,产生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也使整首诗读来有一种节奏美。

蜀道难赏析

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的少有往来的句子是“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李白在《蜀道难》中,描述“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尔来”,即从那时以来;“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之漫长,夸张而大约言之;“秦塞”则指秦的关塞,即秦地,因其四周有山川险阻,故称四塞之地;“通人烟”,也就是人员往来。该句直译就是“四万八千年以来,蜀与秦地就没有人员往来”。其言“四万八千岁”,是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

之所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就是因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进一步表明秦、蜀之间为高山峻岭所阻挡。 而“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又反衬出蜀道”危乎高哉“之难。

李白的诗向来以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而引人入胜、给人回味。《蜀道难》更是将李白式的想象与夸张发挥到极致。

之所以冠以“李白式的想象与夸张”,是因为在李白的诗里,想象与夸张的运用很独特,同时两者又往往是融为一体的,即诗中的'想象与夸张同时出现,彼此交融,共同营造美妙奇幻的艺术境界。品味《蜀道难》中想象手法的运用,可将之分为两类。

一类是神话式想象,即在诗中穿插神话传说,引人想象。

诗的开篇在写蜀地闭塞时,用了“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两句。蚕从、鱼凫都是远古蜀王的名字,具体事迹难以考实,但在这里,我们却能随着诗人的引导展开想象,似乎看到这些蜀地先王们开国的艰辛,也似乎看到了蜀地百姓生活之艰难。

五丁开山的故事只是一个美丽而悲壮的传说,诗中加以引用,不仅是在说蜀道由来,更能让读者想见蜀道开辟过程的艰险——很多人为开辟蜀道而失去生命,为全诗增添一种朦胧之感。

引用六龙的神话是说,即使这样高行空中的神龙之车也要绕过高标之山,可见蜀道之高,上通青天了。诗中运用这一神话,激起读者的想象,仿佛见到那高入云端的蜀道,为之咨嗟!

另一类是写实式想象。李白的诗中更多的是主观的写实式想象。这种想象是从诗人主观角度出发,使用一些常见事物来加以发挥,也更易引起读者的主观体验、更易为读者所接受。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全诗中共出现三次,可谓一唱三叹,同时又给读者造成切实的想象:要翻越蜀道,比登天还难啊。

蜀道究竟有多么险?诗人的回答是,“西当太白有鸟道”,只有鸟能飞过去。读者不禁要想:这样险的道路,人该怎样才能穿越啊。紧接着诗人用“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不断冲击读者神经,把读者带入到无边的想象之中:波涛翻滚,黄鹤高飞,猿猱哀绝。

诗人展开想象描绘“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等一幕幕景象,从侧面渲染了蜀道之高险难以穿越,激起人们悲情愁绪。“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急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又分别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来写想象中见闻,让人感到蜀道之高险不可攀越。

其实,全诗都可以说是在想象中完成的,因为诗人所写之蜀道并非眼前之蜀道,而是胸中之蜀道,想象中之蜀道。蜀道之高,蜀道之险,也全乎出于诗人之想象,并把想象之景外化为实在之景。

诗中的夸张手法,也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数字式夸张。数字上夸张,是李白诗常用的手法,它为李白的诗营造了磅礴的气势、宏大的意境。

诗的开篇便有“尔来四万八千岁”一句,这里所列“四万八千岁”当然并非确指,而是夸张,并从时间的长度上来限定后一句“不与秦塞通人烟”,一下子就把蜀地的闭塞展现出来。

“百步九折萦岩峦”中的“百”和“九”夸张地说明蜀道的弯弯曲曲,难以行走。为何如此弯曲?因为蜀道太高。“连峰青天不盈尺”又使用缩小夸张的方式,给人视觉上的印象——山峰离天都不到一尺远了!“砯崖转石万壑雷”,一个“万”字形象而生动地刻画了蜀道两旁山崖中奔流飞腾,强力冲击山崖的景象,从听觉上给人以强烈的震憾。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和“万”形成巨大反差,对比中凸显剑阁的雄险,为“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作出铺垫。

另一类是形象式夸张。所谓形象式夸张,就是使用一些人们常见的事物(而非数字)从感觉上夸大(或夸小)对象,从而达到一种奇妙的艺术效果。《蜀道难》中大量使用了这种方法。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意在说蜀道的难以穿越,比上青天还难,夸张得形象可感。“西当太白有鸟道”“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等句,用“鸟道”来说蜀道之窄小,用“黄鹤”“猿猱”来说蜀道的难以穿越,夸张处不着痕迹,咏读时又真切可感。

“扪参历井仰胁息”和“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有同工之妙。蜀道再高,也不可能“扪参历井”。“仰胁息”这一细节描写,则形象地夸大了蜀道之险:在穿越时,连大气都不敢出。

李白的夸张总是信手拈来,如“飞流直下三千尺” “桃花潭水深千尺”“白发三千丈”“天台一万八千丈”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等,无不脍炙人口。李白的夸张,使用的数字往往都很大,但却并不失真,这为李白的诗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李白的诗很多时候是将夸张和想象放在一起、融为一体来使用的,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其强大的艺术冲击力。想象与夸张的融合使用,起到了营造宏大气势、渲染神秘氛围的效果。读李白的诗,必须要深入体会其诗中的想象与夸张的艺术手法,这样才能更准确地体味诗中深层的情感。

第3篇:蜀道难赏析表现手法

蜀道难赏析表现手法

李白的成名之作当属《蜀道难》,其文章特点正是运用了浪漫主义想象手法来表现豪迈奔放的艺术风格。同时,李白以其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纵横飞扬的文采创造出了一个充满神奇的艺术世界,下面来谈谈蜀道难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蜀道难

唐代: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攀援一作: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李白《蜀道难》表现手法探析

李白《蜀道难》表现手法探析

《蜀道难》中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李白《蜀道难》表现手法探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蜀道难》:李白人生的真实写照

摘要 《蜀道难》写于李白行将离京的天宝三年,它借助蜀道之难寄寓了诗人仕途艰险的感慨和惧祸身退的思想,像一面放大镜和显微镜,揭露了唐王朝现实的黑暗,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和认识价值,是李白人生之路的写照。

关键词:李白 《蜀道难》 诗歌 人生

一、知人论世,把握主旨

李白的《蜀道难》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之路,作者借助《蜀道难》寄寓了诗人仕途艰险的感慨和惧祸身退的思想。要搞清《蜀道难》的主题思想,首先要确认其写作年代。

《蜀道难》首见于《河岳英灵集》,当作于天宝十二载之前是毫无疑问的。诗中有“西当太白有鸟道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诗歌表现手法

诗歌20种常用表现手法

1.对比(对照)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朊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李贺《将发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诗歌表现手法

1、修辞手法(略)

2、表现手法:

⑴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情与景关系: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蜀道难诗歌表现手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蜀道难诗歌表现手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