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乡野旧梦之过大年的散文
乡野旧梦之过大年的散文
这个题目,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写过老北京过年的习俗,我们淮北这儿大抵和北京的年俗一样,所以不敢班门弄斧,至少没有重复的必要,诸如吃罢腊八饭,就把年来办,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祭灶神,二十五六,蒸年馍,炸丸子等等都是大同小异。因此不再赘述,免得读者腻歪。
那么,这篇回忆录又从何说起呢,着实犯难,一则我的文学造诣远不及那些子大家名家,二则内容相似想写出新意更难。思忖良久后,我决定从大家们手指缝中遗漏的内容,而且是我童年记忆最深刻的几处着笔,或许还值得一读也。
蒸年馍
扫过房子,祭过灶神,大约腊月二十五六,就必须要蒸年馍了,因为那时主食是大馒头,采只是打打牙祭,过年也不给咱钱。所以一大家子一个正月要吃的馒头年馍是过年的头等大事。那时天气奇寒,比今年都冷得多,可谓滴水成冰,因此每家做上十个笼屉的馒头,放到大缸里一个正月也不会霉变,只是吃到最后馍皮有些开裂罢了。蒸年馍母亲是最辛苦的,首先要张罗清洁大缸,晾馍用的薄栅,所谓薄栅大抵是用黍秸秆编制的平时晾晒粮食的用具。还要刷净几只黄鼬大盆,把笼屉泡透洗净。从面缸里拿出已经硬帮帮的‘’引药头‘’,也就是酵母快,是上次蒸馒头时留下来,供蒸年馍用的引子。把它放到温水里浸泡,过滤两三遍,除去陈气和酸味,否则一个月全家都得吃酸馒头,所以大意不得,而且浸泡必须用温水,不能用开水,水温过高会杀死酵母,影响发面。母亲事无巨细忙碌好这一切,凌晨二三点的光景就开始和面了,像我们家人口多,至少要和三大盆面,母亲身体瘦小,但和面不逊身强力壮的男人,见她高挽袖口,一双瘦削的手在盆里不断翻倒着面团,直到翻透,母亲常说一句话搬倒的媳妇,揉倒的面,面不和透蒸出的馒头不好吃。三盆小麦面和面好,还要烫一盆玉米面,然后盖上盖子把面全部放到我们睡觉的地铺上,用被子盖好,做好这一切大概到凌晨五点了,看到母亲辛苦总觉得心疼。可惜那时年龄小帮不上什么忙。面经过一个上午的发酵,原来平展展的盆都鼓出了面包,用手一扒,满满的眼儿似密密麻麻哦的蜂巢,母亲判定面已经发好了,把面从盆里扒出来,用干面粉搀面,用力均匀,既要把面掺透,又不能把面揉死,硕大的面块在母亲手下翻飞,打滚,然后盖上一块土布,醒面。大约二十分钟后,开始做馒头,一个个搀好滚上面粉整齐地码放在黍秸秆做的锅盖上,盖上土布,待锅里的水沸腾,把它们拾到笼屉里,大火顶圆气,就是笼屉四周都冒出蒸汽来后,改小火十分钟,母亲说放爆竹,爆竹响后,母亲亲自揭开笼盖儿,啊,一笼端正齐整泛着光泽的白面馒头呈现出来,一股小麦面的香味袭来,醉了我们的心脾,对于常年以粗粮为主食的我们,望望白面馒头着实是种诱惑,我们会迫不及待地伸手,这是母亲会责备我们是馋猫,她拾起几个馒头用碗盛了,摆在灶头说必须先敬灶王爷,才能吃。趁着热和我们一口气可以香喷喷吃上几个。母亲把馒头一个个摆放在薄栅上晾干水气,第二天才可以码在大缸里,如果不晾干馒头会霉变的,所以也不能性急。
除了蒸小麦馒头,还要蒸一些花卷,玉米面团和团圆。花卷和玉米面团是为了补充的,往往都是大人们吃,省下白面馒头让孩子饱个口福,过个好年。玉米面团要用开水把面烫熟,有了粘性才可以团成面团,花卷的做法很特别,用白面擀个薄皮,把烫好的玉米面平摊上面,压实,卷起来成一个长长的火车,之后用刀切成一寸长的卷子,整出来像老虎的面,所以我们这又叫花老虎卷。至于蒸团圆是必须的,听这个名字你就知道蒸团圆的必要了,它象征着团团圆圆,一家人在大年初一的早上必须吃上一块,预示和睦团圆之意。做团圆首先擀皮子,和擀面条相似,之后加上盐巴,大料,辣椒面,小磨麻油,像卷花卷一样卷起来,然后盘成圆盘,两头握起来,把擀好的更薄的面皮包裹起来,用擀面杖擀成圆形,在上面盘成过去盘扣形状的花,上面插满红枣,放锅里蒸熟,起锅时香香甜甜,团团圆圆,都是好兆头。另外还要蒸大枣馒头,金钱馒头,谁吃到谁有福气。
蒸馒头过程中也有不顺利的时候,有时一个笼屉里竟有几个死面团,硬而黑,着实扎眼,这是母亲说一定是过去的亲人显灵,来要东西的,一定要祷告一番,放一挂鞭炮,第二锅这个现象就会消失,我们都感到神奇,也不得不敬畏起来,遵守母亲的告诫上灶莫开言,不敢随便说话了。现在想起蒸年馍的情景,那特有的地锅馒头香似乎又在鼻子尖萦绕。现在很少闻到这股香味了。
上面聊过蒸年馍,这是那时过年最为重要的事情了,民以食为天嘛,有了主食过年不会心慌,即使没有多少菜肴,总不至于饿肚子。
蒸好年馍,年也就到了,无非是吃吃喝喝玩玩,走亲访友,劳碌一年的人们就这半个月得以清闲,不用下地,不用四处奔波,守着一家人,享受年的团圆美满时光。在我的记忆里全家人围着火炉熬岁的除夕夜最为深刻。那个年代是没有电视机可看,更别说春晚了,也就是一家老少围着红通通暖洋洋的炉火磕着瓜子,剥着花生,吃着母亲做的红芋糖及粘成的米花团,当然还有油炸的诸如蚂蚱腿,脆叶子,这都是淮北的土叫法,大致就是些油炸的面食而已。我们孩子熬岁守夜不是冲着能长寿百岁的,都是冲着难得如此多的`美味零食的。晚饭后,母亲用馍篓或托盘把上述美食一点点装好,端出来,我们便疯抢起来,母亲也不会责备,任我们吃,吃完了再取一些添上,母亲说只要愿意守岁管够,我想是母亲为一家人平平安安的心愿吧。一时间清脆的声音想成一片,我觉得那是最美妙的音乐,这个时间也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父亲抽着老烟袋锅子,慈祥的看着我们,他很少吃这些零食,可能要节省下来给我们吃吧。父亲是老三届高中毕业生,平时农闲时喜欢看书,所以他能说整套的书,四大名著我都是听父亲讲述后,我才有了兴趣,设法找来读,可以说我这点文学的爱好都得益于父亲。父亲讲书有个特点,喜欢卖关子,长长吊足我们的胃口才开讲,讲到关键处,他总会停下来抽烟,这把我们急坏了,于是我们就猜下面的故事情节,父亲总是摇头,这样他吸了一袋烟后,才在我们无限期待中接着讲述。除了听父亲讲书,更多的是唠家常,说说亲戚朋友的事情,零食吃完一波又一波,夜阑语声绝,我们的话越来越少,有一句没一句地应着,眼皮开始打架,母亲看我们实在撑不住了,就吩咐我们洗脸洗脚,小时候的我们最不愿意洗脸,更不要说洗脚了,这时母亲会很严肃地说,年三十,洗美人,可以洗去一年的晦气,每人必须洗,于是我们按顺序一个个洗脸洗脚,水热热乎乎的,别说挺舒服的,比平时舒服的多,可能是过年的缘故吧!年龄小的弟弟没洗完就趴在母亲肩头睡着了。我们纷纷沉沉地睡去,留下一炉子红红的炭火。
临睡觉前母亲嘱咐我们初一早晨不准让大人喊床,能自己起床的可以博弈一个好彩头。我们往往是起不来的,虽然屋外是震天的爆竹声?直到母亲下好水饺喊我们几遍才从鼾梦中醒来,此时太阳已经爬上了窗户。
不知怎么的,现在开着空调看着春晚节目也不能熬夜这么晚,而童年简陋的熬夜守岁却越来越清晰,让我回味,那红通通的炉火一直温暖我的心胸。
第2篇:短篇散文乡野旧梦
短篇散文乡野旧梦
蚊子是夏天最要防着的,它随时随地都可以袭击你,让你遍体鳞伤而又奇痒无比,有种花蚊子一旦叮上你,不喝足血是不肯罢休的,被叮处随即发红发肿,痒得入骨。为对付蚊子,大家安上纱窗,挂上蚊帐,买来蚊香,灭蚊剂等,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即便如此也没有多少人可以幸免于蚊害,这到底让我忆起了童年时光来。
几十年前的夏日,老濉河畔是没有蚊子的,所以不必担心被蚊虫叮咬,堤上,树下,河滩,院落随处可眠。当夕阳西下,牛羊归圈,最末一缕炊烟消失在暮色中时,老濉河长长的沙堤迎来了纳凉的村民,大家伙儿拉条席子或宽或窄,或新或旧,没有人在意,抑或拉条草帘,拿条床单,摇着蒲扇,三三两两地走上河堤,月亮升起,月光洒满老濉河宽阔的河面时,堤上已经聚满男女老少。
大家就着堤坡,一顺儿铺上席子,草帘,大都以家庭为单位,各据一方块沙堤,或坐或躺,大人们不时唠着家常和白天生产队里的乐事奇闻。孩子们是安静不下来的,一张张席子上跳来跳去,追逐着打闹着,欢笑声,大人的训斥声淹没了哗哗的河水的声音。夏夜的风从水面吹来,送来了习习凉意,劳累一天的大人们一会儿就进入梦乡,一时间鼾声四起,有的如雷,有的如涛,有的持续不断,有的断断续续,和着草虫的鸣叫,潺潺的流水声,奏出和谐美妙的夏夜乡村圆舞曲。躺在席子上,面对幽蓝的星空,无数的星星在眨着眼睛和我们叙谈着牛郎织女的神话,月光清幽照着河堤和堤上乘凉的人们,一片静谧。
想让我们这些孩子安静下来的唯一办法就是月下讲书,读过私塾的老人,上过高中的秀才,他们的心里装着太多的故事,深深吸引着我们,我们几乎每晚都会央求他们讲故事,给他们点上一锅旱烟,满嘴胡子的老人吧嗒吧嗒紧吸几口旱烟袋,吐出一缕缕青烟,我们团坐在他的身边,昂着头等着,今天该讲什么了?老人慢条斯理地开口了,岳飞打到朱仙镇了,今天讲穆桂英下山。不行,今天老爷给我讲画皮----我们七嘴八舌地嚷嚷着。老爷爷仍旧吸着烟,烟锅子的火一明一暗的,倒像是聊斋里的`鬼火。等我们吵累了,他才干咳几声开始了当晚的故事,三国,水浒,猴子,聊斋,牛郎织女等等,还有很多我们在收音机里听不到的故事。那时候没有书读,四大名著我们都是听到的。月光下,老爷爷的胡子银亮亮的,一动一动闪着月光,他悠悠的娓娓动听的讲述把我们带到远古,让我们的心飞越时空,飞向浩渺的星空和那轮明月,不禁欢悦起来。听着听着,会有大颗的露珠滴落在脸上,脖子上,凉凉的,那分明是星星落下的感动的泪。
有时碰到闷热的夜晚,一丝风也没有,蝉儿没有因为夜晚的来临而停止歌唱,老濉河似乎也躁动不安,母亲手中的蒲扇不住地扇着,可是我们的汗水还是顺着脊背流淌,这时我们便在大人的带领下,一个猛子扎到老濉河里洗个痛快,水中的圆月一次次被我们撞得粉碎,清癯的水波闪着银光向岸边扩散开去,一波未尽,新的一波又开始跃进。欢笑声,哗哗的水声,知了的叫声交织成午夜濉河交响乐。洗痛快了,我们爬上岸来,湿淋淋的躺在苇席上,席子下是软软绵绵的沙堤,听着老爷爷的故事,不肖一刻钟,我们的眼里的星光便迷离幻化成无数绚丽的彩带,夜深了,我们和老濉河一起沉沉地睡去。
当清晨的阳光透过浓密的树冠洒下斑驳的光影时,我揉揉惺忪的双眼,发现大人们早已起来下地干活了,只留下我们这些孩子,个个裹着床单,蜷缩着身子,活像一只只被逮上岸摆着的龙虾。
现在我还常常在老濉河边走走,但她已经满目疮痍,伤痕累累,整齐宽阔的河堤已被人取土挖的沟壑纵横,被人种上了各色的庄稼,再也找不到一席之地供我纳凉,嘤嘤的蚊子时而袭击着我,让我不敢停留。是老濉河抛弃了我,抑或我们抛弃了老濉河?
童年的纳凉的情景再一次清晰在我的眼前。可再也不能枕着流水声入梦。遗憾地摇摇头,我离开了老濉河,希望某个夜晚老濉河,河堤,星月和讲故事的爷爷再入我梦,梦里再回到老濉河畔。
第3篇:离别乡野散文
离别乡野散文
春节之后大年之前,那股过年的热闹劲仍不时荡漾在脑际,吃山珍,喝美味,走亲串友,人未到先闻鞭炮声。这一切都好像发生在昨天,或者说成昨天的故事写进了今天的回忆,一切就像被别人安排,可又那么自然。
我是一个文人,文人是最害怕离别的。离别之际,免不了节外生出些古代的“阳关”、“折柳”之类的无端祸事,掉了热泪,伤了感情,最后总是要离开的,正如古文中所说——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年前,我回了乡野,这个地方是我的根,我骨子里也含些乡野的味道。最熟悉那些黄土了,因为乡野的每条路我都走过;最熟悉那些草木了,因为乡野的每片林子我都穿梭过。最熟悉那些靠天吃饭的农民了,因为他们都是我的亲人,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血缘关系;最熟悉那些山泉溪流了,因为乡野的每滴水都曾养育过我,饮下的水,落下的雨雪都浸润着我的肌肤。
雪是
第4篇:旧梦阑珊散文
旧梦阑珊散文(推荐11篇)由网友 “黎佳井”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旧梦阑珊散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旧梦阑珊散文
旧梦阑珊散文
请允许我尘埃落地,用沉默埋葬过去。
旧梦
少年在晨风中逆光而立,微微翘起的弧度;少年骑着单车呼啸而过,微微扬起的衣袂;少年街道与我擦肩而过,微微飘荡的清香……少年,少年,温良如玉的少年呐,后来也成为我的旧梦,只可惜一直不知道少年,你是否还记得我。
断章
宁静祥和的石子小道,长期的雨水加上鲜有人迹,布上了青苔。我耳畔萦绕着的是蛙鸣蝉音,眼帘映入的是大片大片的绿,在夕颜余晖的`沐浴中缓步前行。就是那么毫无预兆,小道的尽头参天的古树,你远远的走来,披着夕颜余晖晕开了光圈,就好像童话里的天使。让我迷了神竟呆住了,不察脚底打滑,眼见就要跟大地来个亲密拥吻了。却跌进一个温暖
第5篇:红楼旧梦散文
红楼旧梦散文
那年,我还是一株绛株草,于崖石缝中寂寥生长。白日与蜂蝶为伴,入夜与星月同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命的长度于漫长的岁月中延伸,我以为还会走很远很远。
直到有一天,天气干燥,阳光毒辣,数日不得天雨润泽,我的生命不停被蒸发,一点点被消耗殆尽,我以为我会熬不过,会在这残忍的煎熬中慢慢死去。
如果不是因为你的偶然经过,我又怎么会知道天憫众生,绝望之处必留生机。得你慈悲一念,我终获新生。因此因缘,你我不再是天涯陌路,生命有了交集,而我只需要熬尽岁月,留于山中静候时机。
静候,一个美丽的日子,你我,一次美丽的相遇。
那日,我于贾府投亲,与你相遇,你目色迷茫,心下更是疑惑,注视我半晌才与众人说:“这妹妹我是见过的。”
初次相遇,何来见过一说,众人皆笑你痴,你亦不以为意,你素来痴頑,众人也是知道的。
自遇上你
第6篇:陈年旧梦散文
陈年旧梦散文
听人说起,才记得已是月末,这末端总让人莫名害怕起来,甚至担忧突然就老去,只需片刻,又该想到,那坟墓未必离得太远。
这一月一年的的惆怅须臾便已消散,突然看见自己掌心成的茧,想起年幼时稚嫩无力,到如今厚重有力,这一切该有着属于自己成长的故事,而这些一定是让我想着、忘着、念着,一并消散在时光深处。
无故的想象到多年之后的自己,忆起过往的陈年旧事,弥漫交织,难以名状的快乐和忧伤,这复杂的心境太过牵强。但我至始至终看到的是前方,而那些旧事,只是年份不对,有些快乐会想起,分外的怀念,想到如今的快乐似乎少了点,想的不那么简单了,这便又开始有点惴惴不安了。那些过去所经历过的所谓的忧伤,如今看来,却如陈年老酒,经久弥香。后来又想,这三三两两的日子拼接起来,总归有那么几天的浮躁。多半还是清净愉悦的心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