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乌镇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14 08:02:1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走近乌镇散文

走近乌镇散文

走近乌镇,我感到乌镇的美,虽然很静谧, 却能打动人们的心灵。乌镇,它总给人一种淡淡的随意和幽静,让人熟悉而陌生,熟悉的是茅盾笔下对可爱的故乡的描写,陌生的是我从来没有体悟过如此美妙的江南水乡情致。徘徊在乌镇的老街,映入眼帘的是满眼的古朴,没有华丽的色彩,没有故作的娇柔,有的只是白色的粉墙,黛色的瓦,吊脚的水阁,弯弯的一条小河从镇中穿过,赋予小镇生命的流动和休闲。晨曦里的小镇,更像一幅笼罩在烟雨蒙蒙下的淡雅水墨画,你不得不为之赞叹。

乌镇位于浙江省桐乡,离杭州约50公里,乌镇也是沈雁冰(茅盾)的老家。乌镇名扬中外不光光是出了个茅盾,在国人的记忆中乌镇和当年谢添主演和拍了个《林家铺子》的电影相连。我的记忆里却是那首《蚕花姑娘》的歌。歌词写的很美:鱼米乡,水成网,两岸青青满枝桑,满船银茧闪亮光,照得姑娘心花放……

每当我听到甜美歌声飘来时,就会勾起我去乌镇看看的欲望,丁酉年的春天我和我的朋友们终于走进了这片水乡风光仙境。最先进入我们眼帘的是,那条带鱼似的长街和斑驳的木结构的民房,还有古老的石拱桥和在民房中间穿过的小河。水比较清澈,又有好多条红色的乌黑的鱼在水中游弋,悠扬自在。乌镇的街很窄,街的路面是用褐色和青色的石条铺就的,木板窗前摆几盆季节里开放的小红花,两边的屋檐下的青石板的路面上游人如织,穿梭而过。耳边传来的老土老土纺机的织布的咔咔声,鼻尖飘过的是“三白酒”的醇香,这醇香闻多了就会让你醉倒!蓝印花布晾在蓝天下的高架上,长长的垂挂依着风徐徐婆娑飘摇,这是一份原始,更是一种意境……迎面走来的女孩,头裹素蓝星点的头盖,衣服和头巾同是一种色彩,对襟结得好严实,掩去了脖子以下的洁白;随着曲线,勾勒出美丽、衬托出丰满,也带动了小巷的韵味,牵来了青春的博动……

乌镇人家的后门几步石阶就和水相连,玻璃窗外撑着的是木制的窗板,从窗外向河里瞧鱼儿的欢闹,搅动了水面,水面上就荡出圈圈的涟漪……浏览了乌镇东大街的风情,又转到了西大街。有人说,如果东大街是孙子的.话,那西大街就是爷爷了!东大街是重修过的,西大街是原始的。西大街确是十分破旧,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很有名气的宅院,探头探脑溜进去,残砖断瓦中倒亮出个潇湘馆来,爬上了摇摇欲坠的木楼梯,二层楼上居然铺上了大方块的青砖地面,主人说,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也许是吧。

那儿有座桥中桥,架在水汊口上,大家想体验一下,旧时华亭水上人家,这飞架东西南北的石拱桥时,可以想像那时欢欣鼓舞的跳跃情况。桥是古老的,可宅院才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吧,青石砖雕早已破损得面目皆非了,里面露出了朽木的痕迹,那些镂空的木雕作品,仍然形象分明,展示了久远年代的痕迹。乌镇的臭豆腐实在是够臭了,真的是种怪臭味呢。可有不少人说好吃,喜欢吃。

从历史上乾隆七下江南来看,吸引他的无非就是江南美景如画呵,那满池莲藕与鱼虾,那小桥流水与雕刻般精致的民居,还有那蜡染布和滋润平和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美江南呵!

乌镇水网密布,自古桥梁众多,最多的时多达120座,有“百步一桥”之说。而那桥上大多是有楹联的,也显示出地道的江南文化,一个小桥都能修得美美的,精雕细刻,这江南,怎不教人如此地迷恋呢?只是千百年来风雨侵袭,不知消失了多少座桥,目前镇内尚存古桥只有30多座,仍可傲视江南六大古镇的。

所以,由于美丽的水乡小镇有太多的文化味道。故有多少的雅士曾归隐于此,在山水间发现了仕途以外的乐趣,从此与红尘结缘为伴,开始另一种人生。我想,只懂得在草长莺飞,风和日丽的日子来欣赏这样的美景就够了。

徜徉在古镇,小桥、流水,摇橹女的小舟在长满青苔的石板桥下缓缓而过,终日就在这乌顶白墙与雕花门扇间,川流而过,更显出这里淳朴人们生活的恬静、悠然地过着每一天,时间仿佛在这里停住了几百年。乌镇美,小桥确是她的经,小巷也是她的纬,经纬交织了多少美丽,又交织着多少悲欢呢?

朋友,你知道什么叫水阁吗?水阁就是民居的一部分延伸到河面上的水上房,象是飘浮在河面上的家居一样,但在下面有木桩或者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水阁是真正的“枕河”人家,三面有窗,从窗下可以买菜、买花,过往的船只会停留在窗下问:要不要买新鲜的油菜啊?凭窗可看到市井风光,如果小住,当然枕下是流水潺潺,自然别有一番情趣。在这样的水阁里住着,不是神仙,也胜似神仙了吧?茅盾曾在《大地山河》中如此描写故乡的水阁:“......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这意境多美!

除了桥和民居,我看最让人们留恋的就是茶馆了。不是北京老舍笔下的茶馆,而是面朝小桥,看着过往人群,点一杯杭白菊或碧螺春,可以消磨掉一个午后的时光。慢慢地假昧着,听着船声从身边摇过,岁月就这样慢慢老了,几百年,几千年?也不过就是眨眼之间的事情吧?而有了雅兴的人可以来这里小聚,吟着:“浦上花香追屐去,寺前塔影送船来。”也可到小桥畔欣赏楹联去,一句句,一联联,就在这风花雪月的午后诞生了。我想,如此地归隐让许多人明了,也许所有曾经的争名夺利都是付诸过眼的烟云,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呢。茶馆里的市井气息那样美丽,水乡的情韵就在一杯杯茶里荡漾开来,传说茶圣陆羽曾在乌镇的茶馆里乐不思归了,是因为这里的杭白菊太舒畅?还是这里的小桥与流水更别致?最盛时,这里曾有六十多家茶馆。当你思路拓宽时,悠然情思跳跃时,可以听得到外面的水声风声,而碗里的杭白菊,也静静地开了。

还需要多说吗?在浮华背后的乌镇,我们的心灵获得了一份宁静与满足。歇了歇脚,又可以暂时忘记些什么。而乌镇,仅仅只是一个梦——一个我们必须亲自抵达才能感知才能无撼的梦。虽然我还深深眷恋着的,但是必须离开,离开也许是思念和记忆中的一种最美的样子吧?

是啊!乌镇有着江南水乡梦幻般的景致,平凡挚朴,古老迷人。古镇美丽宁静,像一颗安然珍珠,除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景观之外,更多的是历史与文化的沉淀。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很多文学作品,如《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和《子夜》中的某些素材就来自他的故乡乌镇。我有幸走近了向往已久的江南水乡古镇--乌镇!

第2篇:走近乌镇经典散文

走近乌镇经典散文

大自然的绝妙之处在于造就环境之美,环境的杰作在于塑造杰出人物。江南水乡乌镇就是造就文学巨匠茅盾的古老城镇。

我最早认识乌镇是早年上高中时读茅盾的短篇小说《春蚕》。那水乡的秀美以及小桥流水的韵致,本身就是一首婉约诗;老通宝的古朴勤劳,和多多头的倔强叛逆形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阳春3月,趁到杭州公干之余,在浙江《家庭教育》杂志社沈社长等陪同下,我们驱车来到乌镇。乌镇已非想象中的乌镇。这里高楼林立,鳞次栉比,汽车来往,人声嘈杂,已嗅到现代化城镇的气息。然而,沿河两岸还保留了镇中心古老街道的旧貌,依稀还能看出昔日的风采。

乌镇已有两千年历史。春秋是吴越疆界。公元前505年,吴国驻兵防越,故名“乌戍”。后来越国灭吴,越国诸子中有一乌余氏封于此,故改称“乌镇”。乌镇座落京杭大运河之旁江浙两省交汇处,俨然是江南水乡一颗璀灿的明珠。

这里尽管人文荟萃,文化底蕴丰厚,但令人遗憾的是,乌镇被遗忘而名不见经传,自从一百多年前诞生了文字巨匠茅盾,乌镇才蜚声海内外。

我们去乌镇那天,刚刚下过一场小雨,天空灰蒙蒙的,古老的乌镇像一位苍桑老人,戴着黑青色毡帽,套着对襟马褂,镶衬着白色裙裾,似乎坐在一艘大乌蓬船上,悠悠的河水荡开波纹又迅速缝合,抚平历史的苍桑。整个乌镇笼罩在薄薄的烟霭中,显得愈发古朴、典雅,略带朦胧和神秘。

走近乌镇,我们逐渐看清“乌镇真面目”。我们沿着河岸,这河岸是青石板铺的道路,宽约2-3米;这河叫东市河,河宽约10几米,河水绵绵的、悠悠的样子。青瓦白墙典型江南水乡房舍倒映水中,临河几根石柱子顶着犹似北方阳台的房间,几位老人坐在椅子上晒着太阳,那神情似乎对远方的来客表现出一种自豪的样子,那是一种对文学巨匠茅盾的景仰而产生的豪情。

我们在河埠头看到一条练武船。船上几位年轻的后生持枪刀对打,在铿锵锣鼓的催动下,愈打愈烈;隔河观众越来越多,且不时地爆发出雷鸣般掌声。据说这是乌镇传统的节目。其历史可追溯到南宋,经久不衰,流传至今。体现这一带蚕乡农民尚武精神。街两旁是刀削般木板房,赭石色的油漆斑驳,我感受到百年沧桑;石板路坑坑洼洼,留下了历史的足迹。是近百名进士举人留下的足迹,还是文学巨匠茅盾履痕,实际已无从辨认。我看着看着,仿佛从历史的尘封中走来了一位浓眉大眼,宽额头高鼻梁,西服革履的中年汉子,他在漫步,他在思索?那不是30年代的茅盾吗?他也许正在构思长篇巨着《子夜》呢。

我急看门牌,那不是观前街17号吗?由陈同志书写的“茅盾故居”四个大字赫然悬挂在一个黑漆大门上方。那是一座清代建筑,四开间两进砖木结构的旧式楼房。据说是茅盾的曾祖父沈焕在武汉经商赚了钱购置的房产。楼房二层坐北朝南,面临观前街。茅盾1896年7月出生在这里,他在这里度过童年的生活。

茅盾老房后面是块园子,1934年茅盾用自己的'稿费,在这里亲自设计盖了三间平房作为书斋。他的中篇小说《多角关系》就是在这里创作的。在茅盾故居对面是一爿商店,那是《林家铺子》的原型。其实,何止是《林家铺子》,茅盾的小说《春蚕》、《秋收》、《残冬》都是以乌镇为背景创作的作品。

乌镇孕育了伟大作家,作家又创作出伟大作品。

走出茅盾故居,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坐在东市河弓形桥上,望着古朴典雅、高高低低楼房(二层与平房相间),看着河边绿色的柔柔的柳条像纤秀的少女在边歌边舞;桥下软软的河水闪着粼粼波光。乌镇正像一首抒情诗,情深深,意浓浓,激越心胸;乌镇又是一部长篇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引人入胜。诗的意境,小说的情节塑造了文学巨子茅盾。

乌镇孕育了茅盾,茅盾塑造了乌镇。对吧?

第3篇:走近乌镇的情感散文

走近乌镇的情感散文

许久以来,乌镇在我的心中始终像一个梦,飘渺而又真切,模糊而又清晰,即便是近在咫尺,我却常常感觉是那么遥不可及。于是,我便无数次告诫自己:我一定要去一次,真实地走进这个梦里,去瞻仰一下梦里的那些辉煌,去膜拜一回梦里的那种高度。

说来惭愧,在桐乡生活了六、七年,却一直未能成行,究其原因,不是因为路程太远、脚力不够,实在是心存敬畏,不敢走得太近。很多时候,心理距离远比物理距离更难逾越。

今年春节回家,与一个爱好文字的挚友说起这事,他大为惊异,对我身在桐乡,居然没有去过乌镇、没有去过茅盾故居、没有去过“茅盾文学奖”指定颁奖地大为不解,进而怀疑我对文字的热情是叶公好龙的虚伪。对此,我实在是哭笑不得。

其实不是我不想去,实在是不敢去,我害怕因为自己的肤浅,即使走完了那一段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乌镇游记散文

乌镇游记散文

乌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典型的中国江南水乡古镇,是游人向往的圣地。

乌镇游记散文篇一

浙江乌镇游记

乌镇位于浙江省桐乡市北端, 与周庄、同里、甪直、西塘、南浔并称为江南六大古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称。乌镇完整地保存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 ,沿街店铺林立。前几天去苏杭旅游,第一站便到了乌镇。

乌镇景区分为东栅区和西栅区。东栅区,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 景点有东栅老街、观前街、河边水阁、廊棚等;西栅区位于乌镇西大街,占地3.4平方公里,纵横交叉河道9000多米,需坐渡船出入,有古桥72座,河道密度和石桥数均为全国古镇之最,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 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多。

有人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乌镇风情散文

乌镇风情散文

还未走进浙江省嘉兴桐乡市乌镇大门,抬头就看到青红雕花的高大门碑上,刻有两行大大的隶书,“乌镇”二字写于其中,我是从东栅走进古镇的。千百年来,民居临河而建,傍桥而市,民风纯朴,自古繁华。这里是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典范,同时乌镇又有其他小镇没有的临水建筑——水阁,由此又称为“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

水乡古镇有一道亮眼风景,是我多年没有见过河边埠头边,几个妇人蹲坐在石板台阶上用棒槌捶打衣物的景象。她们大声用母语交谈着,不时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此情此景使我想起三十多年前的故乡河口镇,清晨或黄昏时候,惠济河边的少妇姑娘们洗衣洗菜的场景,似乎跨越时空恍如昨日。

这里不仅有水源清澈的河流,乌篷小船或横或竖,偶尔竹篙一点,水波荡漾开去,一切都是那样的妙趣横生。置身其中,怡然自得,让心情不自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乌镇游记散文

乌镇游记散文

乌镇这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完整地保存着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乌镇游记散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一:乌镇游记

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乌镇。

乌镇,像许多古镇一样,有穿过小镇的河道,有傍水而筑的朴实民居,有小船在河上荡漾……乌镇是一个具有文化气息的地方,少了一些商业气息。我很喜欢那里的人、那里的景、那里的文化……

刚走进西栅景区,远远望去就是一座座石桥立在河上,如果没有那些桥,河水、景色也就少了一丝生气。大的桥让人感到舒快,小的桥让人感到舒心。可我就体会不到,我走在上面就是提心吊胆、忐忑不安,总以为自己会掉下水去。石桥是由一块块石头垒起来的,无论怎样去看,都很精致,可以说为是巧夺天工。

在那里,令我最感兴趣的是:乘小船。我央求父母带我去,他们就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走近乌镇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近乌镇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