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13 21:17:1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祝福》教案 (粤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基本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整体感知,理顺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命运与作品感情基调。

3.了解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结合文体分析文章。

教学重点:理顺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体味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教学方法:圈点阅读法、文体梳理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掌握生字词,了解文学常识;了解故事情节。

一、导入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作家作品

1、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呐喊》收入鲁迅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彷徨》收入鲁迅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的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小说。文中“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典著作。

2、文体知识: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3.祝福的习俗:“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宰杀家禽,置备牲肉,并将牲品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三、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文学常识

1、字音积累

钝(dùn)响寒暄(xuān)朱拓(tà)间(jiàn)或悚(sǒng)然踌蹰(chóu)(chú)不更(gēng)事谬(miù)种淡(dàn)然俨(yǎn)然雪褥(rù)瑟(sè)瑟有声尘芥(jiè)堆形骸(hái)脸颊(jiá)沸反盈(yíng)天贺家墺(ào)荸荠(bí)(qí)絮絮(xù)呜咽(yè)驯(xún)熟桌帏(wéi)讪讪(shàn)咀嚼(jǔ)(júe)赏鉴渣滓(zhā)(zǐ)瞥(piē)拗(niù)不过蹙(cù)缩

门槛(kǎn)窈(yǎo)陷惴惴(zhuì)歆享(xīn)(xiǎng)

牲醴(shēng)(lǐ)蹒跚(pán)(shān)

2、字形积累

寒暄(喧哗)烟霭(和蔼)走投无路(回头)形骸(惊骇弹劾)

惴惴(揣摩湍急)

3、字义识记

俨然∶形容庄重严肃。讪讪:不好意思的样子

怔怔:呆愣的样子。怨府:大家怨恨所集中的对象。

沸反盈天: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4、小说三要素是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的故事情节、典型的环境描写。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四、快速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完成下面的表格,明确本文的情节内容。

顺序 情节 内容 时间

倒叙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凄然死去 三个半月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两年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约两年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五年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五、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说的整个思路是“现实--过去--现实”。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标志作者思路转换的句子。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作者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且设置了一系列悬念吸引读者: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死去?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鲜明对比,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小说的主题。造成悬念;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六、作业布置

1、熟悉课文内容。

2、《创新设计导学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一、知识积累

1.文化常识: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三从四德:“三从”为“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宋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2.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还有补叙、分叙)。顺叙: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故事的一种方法,它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叙述方法。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它可以造成悬念,增强艺术效果。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这种写法叫插叙。它可以帮助情节的展开,丰富作品的内容。

3.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提供人物生活的场所。②反映时代特征、社会特征。③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④侧面反映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形象。⑤暗示、推动情节的发展。

二、请学生讲述祥林嫂的故事。其他学生评析、补充。

祥林嫂年表

到鲁镇以前 在卫家山和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结婚,后来没有了丈夫

到鲁镇元年 二十六七岁,冬初逃到鲁镇做工,很勤劳。祝福时很忙

到鲁镇二年 春天改嫁。年底生阿毛。

到鲁镇三年 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阿毛两岁。

到鲁镇四年 贺老六死。

到鲁镇五年 春天阿毛被狼衔去。秋天到鲁镇。年底祭祀时很闲。

到鲁镇六年 祝福时柳妈建议她捐门槛。

到鲁镇七年 秋天捐门槛。冬天祭祀,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到鲁镇八年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到鲁镇九年

到鲁镇十三年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问我三个问题。死亡。

三、先回顾: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再引导学生分析小说出现的人物。鲁迅说,刻画一个人,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找出文章描写祥林嫂外貌(特别是眼睛)的地方,画上横线,大声朗读一遍,并想一想有什么变化?分别表现了她怎样的特点?然后完成下列表格。

找眼睛 论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 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窈陷 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小结:鲁迅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祥林嫂的性格特点,从作者对她眼睛的描写可见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生动具体地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她勤劳、善良、安分耐劳,有一定反抗性;但在旧社会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最终为旧社会吞噬。

四、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1、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2、勤劳、善良、安分耐劳,有一定反抗性3、在旧社会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最终为旧社会吞噬。

鲁四老爷: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的态度是“皱眉,讨厌她是寡妇。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的反应可以用两次“可恶”和“然而”来概括。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转折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第一部分有一部分对鲁四老爷的大骂新党及其书房的描写。这一切都能可看出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具有进步的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五、作业布置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作品主题;分析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一、 分组讨论: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试归纳小说主题。

“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丁玲

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二、文中故事发生的大环境是在鲁镇的祝福节日中,作者为什么让故事在这个节日里发生?这些环境的描写对表达主题和刻画人物起什么作用?学生研读序幕和结尾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提示:1、环境描写的分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提供人物生活的场所。②反映时代特征、社会特征。③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④侧面反映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形象。⑤暗示、推动情节的发展。

1、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开头的祝福景象: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2、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结尾的祝福景象: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3、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鲁四老爷正是通过祝福把祥林嫂逼上绝路的。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气氛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三、作业布置

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写一篇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四、课堂小结

细节描写分析: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常见的几种细节描写:肖像(表情变化、服饰)、语言、行动、心理活动、事物细节描写等。

五、教学后记

如何学鲁迅的文章:鲁迅以笔代戈,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一提起鲁迅的文章,就会想到他以笔作刀枪的战斗精神。“鲁迅先生的笔就是一把利剑,直接刺向他那个时代的丑恶和黑暗”。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所以学鲁迅的文章,一定要结合鲁迅的精神,分析病态社会下人物命运悲苦的原因。

陈少蝶

第2篇:《从军行》教案 (粤教版高一必修三)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诗,掌握边塞诗歌的鉴赏技巧。

2.过程与方法:观看视频,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投影两首边塞题材的唐诗内容,让学生说出诗名与题材内容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二、 明确边塞诗后,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 介绍相关的背景与作者

⑴文题背景:《从军行》原是中国古代的歌曲类别,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乐府解题》中说:“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王昌龄的《从军行》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写西北边塞战士艰苦奋战的高昂斗志。

⑵作者简介:王昌龄,边塞诗人,字少伯,江宁人。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称号。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⑶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多数作品流丽而音调悠扬,表示出生气勃勃的高扬精神,这与盛唐进取雄放的风气不无关系。这一时期的代表是王昌龄、高适、岑参。其内容多歌咏在边境要塞遭受艰辛的将士之心情,和在故乡等待他们归来的妻子之感叹。

此外,当时作为边塞诗人著名的,有王之涣、崔颢、李颀、王翰等。王之涣的《凉州词》等等,均为边塞诗的佳作。

四、反复吟读诗歌,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散文化

五、欣赏诗歌

⑴一、二句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明确:景: 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

特点: 迷蒙暗淡、苍凉壮阔

作用: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反衬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⑵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⑶诗中哪句最能体现诗歌的主旨?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将士怎样的心情?

不破楼兰终不还直接抒情用典

直接抒发了戍边将士不打败敌人誓不回家的豪情壮志。

六、归纳诗歌思想及艺术手法

中心思想:

通过描写边塞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物,衬托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抒发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艺术手法:情景交融 直接抒情 用典 衬托(反衬)

七、讨论总结鉴赏边塞诗的技巧

1.关注诗歌的题目、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理解诗歌的情感;

4.欣赏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

八、请欣赏视频《唐之韵之边塞诗人王昌龄》

思考:边塞诗的思想内容除了表现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外,还有哪些思想内容?请选一首你最喜欢的诗歌进行鉴赏,说说其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九、鉴赏练习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

前两句写援军疾出,暗示战况紧张。后两句写捷报骤传,充满振奋喜悦。

黄梦

第3篇:《蜀道难》教案 (粤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一、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都江堰》教案 (鲁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及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整体把握文本结构。

2.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些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3.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应用。

4.品味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2.品味作品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加以阐释。

【最优学法】

1、本文篇幅较长,但却以标题形式将文本划为四大部分,在整体把握文意时应先了解标题的作用,并逐个概括标题大内容,从而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通过抓住文段的中心句,来概括文段的内容和文章主旨。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高一必修三语文教案

高一必修三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必修三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一必修三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高一数学必修三教案

高一数学必修三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数学必修三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数学必修三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奇偶性的概念,回会利用定义判定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2.在奇偶性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和非凡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在学生感受数学美的同时,激发学习的爱好,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奇偶性概念的形成与函数奇偶性的判定

难点是对概念的熟悉

教学用具

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函数的单调性,它是反映函数在某一个区间上函数值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窦娥冤》教案(高一必修三)

《窦娥冤》教案(高一必修三)(合集19篇)由网友 “澄澄”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窦娥冤》教案(高一必修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窦娥冤》教案(高一必修三)

《窦娥冤》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  王宝杰  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

2、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3、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4、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

1、品味戏曲的语言;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教学难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祝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标:

1、复习小说的文体知识,包括小说三要素、记叙顺序、结构安排等。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设想: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因此,布置学生在课前为“我”写日记,给祥林嫂列年表。旨在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鲁迅先生要以文学作为启蒙的工具,唤醒民众。因此,他的很多作品其主题都是批判封建思想的。这样的批判旨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好的积极向上的东西,抛弃封闭、落后、愚昧的东西。因此,要联系鲁迅思想和他的作品整体思想倾向,来指导学生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并引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祝福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word格式文档
下载祝福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