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河大版七年级下册)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13 21:12:3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河大版七年级下册)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河大版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了解序、认识荔枝。

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二、教学重点:

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三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荔枝吗?说说你们见过的荔枝是什么样的?谈谈你们对荔枝的了解。(板书“荔枝“)

(课件出示荔枝图片)荔枝由于其色香味俱佳而被公认为果中的珍品,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和赞美。杜牧的《过华清宫》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课件出示古诗,生齐读)这里“骑”是什么词?(名词,骑马的人)一骑快马从山下跑上山来,山上行宫的大门一个接一个地打开,大家以为紧急军事情报到了,结果呢?(送荔枝的到了)杨贵妃特别喜欢吃鲜荔枝,可是荔枝的产地在南方,唐玄宗李隆基为了博她一笑,便诏令产地官员,动用传递紧急军情的驿使,一路翻山越岭,马不停蹄,疾驰入京,将荔枝送到骊山的华清宫里,由于杨贵妃的偏好,使荔枝身价百倍,成为一种极具神秘色彩的果中珍品,荔枝在唐代大约可以称为“国果”。生于杨贵妃死后14年的白居易从小就知道荔枝的故事,但由于他生长在北方,却无缘一饱口福。(插入:白居易何许人也?)机缘巧合,白居易49岁那年(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从九江到忠州(今忠县)任刺史,喜出望外地见到了生平未曾见过的荔枝,品尝之余乘兴赋诗:“早岁曾闻说,今朝始摘尝。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润胜莲生水,鲜逾桔得霜。胭脂掌中颗,甘露舌头浆……赞美之词溢于言表。所以才有了我们今天学习的《荔枝图序》。(板书“图序”)

二、解题:

何为“序”?谁能通过你课下的预习给大家介绍一下。“序”一般是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文内容。而本文是白居易为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课下通过查阅资料你认为大诗人白居易为官如何?(预设:勤政爱民,关心农桑)从我们现代的角度,在那个“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一个父母官为当地特产荔枝作广告,让天下人知荔枝,真是首屈一指,敢为人先。

《荔枝图序》受历代文人推崇,明代状元杨慎称此文“可歌可咏,可图可画”。这节课我们学习《荔枝图序》看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荔枝的哪些知识。

三、诵读感知:

1.初读。读书的要求是:读通、读懂、读好。学习古文首先要学会断句,准确掌握句子中的停顿。古人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听读:听读录音,评头论足,客观地指出其优缺点。

3.速读。结合注释快速阅读课文,用白话文讲述课文大意,理解课文内容。

在对荔枝进行介绍时,作者运用高超了摄影技术:首先是一个远镜头从群山起作一片葱茏,这就是荔枝的产地,即荔枝的生长环境;镜头推进枝繁叶茂的荔枝树,先介绍树形,再介绍叶、花、果(同时按冬春秋的时间顺序);然后一个特写镜头定格在果实上,按照从内到外的顺序,层层剥开荔枝依次介绍果实的朵、核、壳、膜、瓤肉、浆液的形状、颜色、味道。最后花絮:介绍荔枝离开本枝以后的变化。

四、探究质疑,赏析内容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荔枝的,请同学们动手设计内容板书,并板演。

2.你认为白居易介绍的好吗?好在何处?

第一,层次清晰。文章先从大处落笔,介绍荔枝的产地。接着描绘树形,给人一个总体印象。然后分别介绍它的叶色、开花和结果季节、果的形状,颜色,外壳及果肉,味道特点和它离开树枝后不易保鲜的特性,最后交代写此序的缘由及目的。文章在介绍荔枝时采用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外观到内部的顺序,一一写来,层次清晰,形象具体。

质疑:既然是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那“核如枇杷”的位置放得对吗?

第二,详略得当。本文着墨较多的是荔枝开花及果熟季节,果核的形状,壳膜的颜色,果肉的颜色及味道等,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因为这既是人们关注的东西,又是画上传达不出来的。而对作画的时间、作者、及作序的目的次写之,简单交代就收笔。

第三,善用比喻。文章介绍荔枝的特质颇具特色。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他采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10种物体作比,由树形到树叶、花朵、果实;再具体详尽地重点介绍果实的内核、外壳,果实壳内的薄膜,果熟的肉质,果实的浆液等。读者完全可以借助帷盖、桂、橘、丹、葡萄、楷杷、红缯、紫绡、冰雪、醴酪这10种熟悉可感的东西,对荔枝获得具体而形象的感受。比喻贴切形象,对比鲜明生动,使人如睹其害、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闻其香、如品其味,可触可感。

质疑:贾祖章在《南州六月荔枝丹》中评论道:“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作者的言下之意,“壳如红缯”的比喻是不够恰当的,“粗糙”的荔枝壳和“滑润”的丝织物怎能放在一起作比呢?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这并非白居易的错喻,而是课文的作者对这个比喻句的误解。“荔枝壳”和“红缯”的相似点不在于两者的形状,而是针对两者的颜色。白居易所描绘的是新鲜红色荔枝,因此,写时才有“实如丹”、“壳如红缯”之说。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迎春的肖像时用了一个比喻叫“腮凝新荔”,这显然是指迎春的腮像新熟的荔枝那样鲜红,而决不能认为迎春的腮像荔枝壳那样粗糙吧。3.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特别好?

对偶句、比喻句、排比句,读来生机盎然、情趣洋溢、空灵活泼、寓庄于谐。

4.也许正是因为这篇《荔枝图序》也让苏轼爱上荔枝,要不怎么他在《惠州一绝》中写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呢?为了每天能吃到荔枝,情愿永远作岭南人。岭南可是诗人被贬的地方啊,为了每天吃到荔枝,他情愿永远呆在被贬的地方,可见荔枝多么诱人啊。

质疑:文章一开始就说“荔枝生巴峡间”,你们知道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吗?(四川东部,湖北西部)现在巴峡间已经没有荔枝了。

同学们很吃惊,对吗?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的研究结论是:唐代气候温暖,四川可产荔枝;后来气候变冷,荔枝就灭绝了。这一结论,另外国科学家非常吃惊,气象学研究不过100多年的历史,而竺可桢却知道1300多年前唐代的气候。他们不知道竺可桢根据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种荔枝》知道唐代四川可产荔枝,从而推出唐代气候温暖。由此可见,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生动简练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它更是一座科学研究的宝库,在地震学、气象学、天文学、军事学、医药学、哲学等诸多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例如我国中医药学著作中有治疗癌症的方法,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世界上最早的UFO的记载……学好文言文,能够读懂文言文,就掌握了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因此,老师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叫做《古文观止》,相信大家读了以后,会有所收获的。

五、拓展训练:假使我们真把本文作为一篇介绍荔枝的广告,要想让它更有感召力和影响力,你认为还应该加入什么内容?(提示:对比今天的广告。如;名人效应,营养价值,药用价值等)

1.白居易与荔枝很有渊源:白居易与荔枝核

荔枝核,就是吃荔枝剩下的果核,多数人都把它当作废物扔掉了,至于它如何成为一味中药,还有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相传有一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正在家中修改诗稿,有位南方的诗友来看望他,还带来一些刚成熟的荔枝。于是两人一边研究诗稿,一边品尝鲜美可口的荔枝,吃着吃着,白居易不由得诗兴大发,挥笔写了一首赞美荔枝的诗句:“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润胜莲生水,鲜逾橘得霜。”这时,他的妻子春兰进来,看见桌子上摆着许多荔枝核,就包在一起,随手放在桌子的抽屉里,时间一长,就忘掉了。

第2篇:《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河大版七年级下册)

树行中学李霞

一、教学目标:

了解序、认识荔枝。

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二、教学重点:

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三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荔枝吗?说说你们见过的荔枝是什么样的?谈谈你们对荔枝的了解。(板书“荔枝“)

(课件出示荔枝图片)荔枝由于其色香味俱佳而被公认为果中的珍品,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和赞美。杜牧的《过华清宫》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课件出示古诗,生齐读)这里“骑”是什么词?(名词,骑马的人)一骑快马从山下跑上山来,山上行宫的大门一个接一个地打开,大家以为紧急军事情报到了,结果呢?(送荔枝的到了)杨贵妃特别喜欢吃鲜荔枝,可是荔枝的产地在南方,唐玄宗李隆基为了博她一笑,便诏令产地官员,动用传递紧急军情的驿使,一路翻山越岭,马不停蹄,疾驰入京,将荔枝送到骊山的华清宫里,由于杨贵妃的偏好,使荔枝身价百倍,成为一种极具神秘色彩的果中珍品,荔枝在唐代大约可以称为“国果”,。生于杨贵妃死后14年的白居易从小就知道荔枝的故事,但由于他生长在北方,却无缘一饱口福。(插入:白居易何许人也?)机缘巧合,白居易49岁那年(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从九江到忠州(今忠县)任刺史,喜出望外地见到了生平未曾见过的荔枝,品尝之余乘兴赋诗:“早岁曾闻说,今朝始摘尝。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润胜莲生水,鲜逾桔得霜。胭脂掌中颗,甘露舌头浆……赞美之词溢于言表。所以才有了我们今天学习的《荔枝图序》。(板书“图序”)

二、解题:

何为“序”?谁能通过你课下的预习给大家介绍一下。“序”一般是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文内容。而本文是白居易为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课下通过查阅资料你认为大诗人白居易为官如何?(预设:勤政爱民,关心农桑)从我们现代的角度,在那个“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一个父母官为当地特产荔枝作广告,让天下人知荔枝,真是首屈一指,敢为人先。

《荔枝图序》受历代文人推崇,明代状元杨慎称此文“可歌可咏,可图可画”。这节课我们学习《荔枝图序》看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荔枝的哪些知识。

三、诵读感知:

1.初读。读书的要求是:读通、读懂、读好。学习古文首先要学会断句,准确掌握句子中的停顿。古人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听读:听读录音,评头论足,客观地指出其优缺点。

3.速读。结合注释快速阅读课文,用白话文讲述课文大意,理解课文内容。

在对荔枝进行介绍时,作者运用高超了摄影技术:首先是一个远镜头从群山起作一片葱茏,这就是荔枝的产地,即荔枝的生长环境;镜头推进枝繁叶茂的荔枝树,先介绍树形,再介绍叶、花、果(同时按冬春秋的时间顺序);然后一个特写镜头定格在果实上,按照从内到外的顺序,层层剥开荔枝依次介绍果实的朵、核、壳、膜、瓤肉、浆液的形状、颜色、味道。最后花絮:介绍荔枝离开本枝以后的变化。

四、探究质疑,赏析内容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荔枝的,请同学们动手设计内容板书,并板演。

2.你认为白居易介绍的好吗?好在何处?

第一,层次清晰。文章先从大处落笔,介绍荔枝的产地。接着描绘树形,给人一个总体印象。然后分别介绍它的叶色、开花和结果季节、果的形状,颜色,外壳及果肉,味道特点和它离开树枝后不易保鲜的特性,最后交代写此序的缘由及目的。文章在介绍荔枝时采用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外观到内部的顺序,一一写来,层次清晰,形象具体。

质疑:既然是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那“核如枇杷”的位置放得对吗?

第二,详略得当。本文着墨较多的是荔枝开花及果熟季节,果核的形状,壳膜的颜色,果肉的颜色及味道等,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因为这既是人们关注的东西,又是画上传达不出来的。而对作画的时间、作者、及作序的目的次写之,简单交代就收笔。

第三,善用比喻。文章介绍荔枝的特质颇具特色。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他采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10种物体作比,由树形到树叶、花朵、果实;再具体详尽地重点介绍果实的内核、外壳,果实壳内的薄膜,果熟的肉质,果实的浆液等。读者完全可以借助帷盖、桂、橘、丹、葡萄、楷杷、红缯、紫绡、冰雪、醴酪这10种熟悉可感的东西,对荔枝获得具体而形象的感受。比喻贴切形象,对比鲜明生动,使人如睹其害、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闻其香、如品其味,可触可感。

质疑:贾祖章在《南州六月荔枝丹》中评论道:“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作者的言下之意,“壳如红缯”的比喻是不够恰当的,“粗糙”的荔枝壳和“滑润”的丝织物怎能放在一起作比呢?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这并非白居易的错喻,而是课文的作者对这个比喻句的误解。“荔枝壳”和“红缯”的相似点不在于两者的形状,而是针对两者的颜色。白居易所描绘的是新鲜红色荔枝,因此,写时才有“实如丹”、“壳如红缯”之说。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迎春的肖像时用了一个比喻叫“腮凝新荔”,这显然是指迎春的腮像新熟的荔枝那样鲜红,而决不能认为迎春的腮像荔枝壳那样粗糙吧。

3.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特别好?

对偶句、比喻句、排比句,读来生机盎然、情趣洋溢、空灵活泼、寓庄于谐。

4.也许正是因为这篇《荔枝图序》也让苏轼爱上荔枝,要不怎么他在《惠州一绝》中写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呢?为了每天能吃到荔枝,情愿永远作岭南人。岭南可是诗人被贬的地方啊,为了每天吃到荔枝,他情愿永远呆在被贬的地方,可见荔枝多么诱人啊。

质疑:文章一开始就说“荔枝生巴峡间”,你们知道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吗?(四川东部,湖北西部)现在巴峡间已经没有荔枝了。

同学们很吃惊,对吗?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的研究结论是:唐代气候温暖,四川可产荔枝;后来气候变冷,荔枝就灭绝了。这一结论,另外国科学家非常吃惊,气象学研究不过100多年的历史,而竺可桢却知道1300多年前唐代的气候。他们不知道竺可桢根据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种荔枝》知道唐代四川可产荔枝,从而推出唐代气候温暖。由此可见,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生动简练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它更是一座科学研究的宝库,在地震学、气象学、天文学、军事学、医药学、哲学等诸多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例如我国中医药学著作中有治疗癌症的方法,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世界上最早的UFO的记载……学好文言文,能够读懂文言文,就掌握了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因此,老师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叫做《古文观止》,相信大家读了以后,会有所收获的。

五、拓展训练:假使我们真把本文作为一篇介绍荔枝的广告,要想让它更有感召力和影响力,你认为还应该加入什么内容?(提示:对比今天的广告。如;名人效应,营养价值,药用价值等)

1.白居易与荔枝很有渊源:白居易与荔枝核

荔枝核,就是吃荔枝剩下的果核,多数人都把它当作废物扔掉了,至于它如何成为一味中药,还有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相传有一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正在家中修改诗稿,有位南方的诗友来看望他,还带来一些刚成熟的荔枝。于是两人一边研究诗稿,一边品尝鲜美可口的荔枝,吃着吃着,白居易不由得诗兴大发,挥笔写了一首赞美荔枝的诗句:“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润胜莲生水,鲜逾橘得霜。”这时,他的妻子春兰进来,看见桌子上摆着许多荔枝核,就包在一起,随手放在桌子的抽屉里,时间一长,就忘掉了。

一个月后,白居易因受凉得了疝气病,行动不便。春兰到郎中家取药,郎中问明病情后,把预先包好的一包中药给了春兰。春兰回到家,因为家务活儿忙,没有立刻煎药,就顺手放在原先放荔枝核的抽屉里。过了一会活儿忙完了,春兰从抽屉里拿出郎中包好的中药,打开一看,是几粒荔枝核。她忽然想起了自己存放的荔枝核,“是不是拿错了?”于是打开另一纸包,一看也是荔枝核,两个包儿一个样。她低头思索了一会儿,难道郎中给的药就是荔枝核,这荔枝核能治疝气病?为了慎重起见,春兰又到郎中家询问,郎中说他给的药就是荔枝核,荔枝核是治疝气病的良药,他曾治愈过不少疝气病人。春兰这才熬了荔枝核水,让白居易服用。没过几天,白居易的疝气病就好了。以后,他逢人就说,见人就讲,荔枝核能治疝气病。后来,白居易到京城居住,又告诉了一个御医。御医在编修“本草”时,收集了荔枝核,就这样,荔枝核成为一味中药流传下来。

后世的《本草纲目》记载:“荔枝核治疝气痛,妇人血气刺痛。”《本草备要》也记载:“荔枝核入肝肾,散滞气,辟寒邪,治胃脘痛,妇人血气痛。”

现代中医临床也常用荔枝核,作为散寒祛湿佳品,肝经血分良药,能行血中之气,祛湿散寒通滞,治疗因寒而致的疝疾、胃痛等症。文/刘建英摘自《健康生活报》

2、荔枝因果实成熟时枝弱而蒂固,不可摘取,只能用刀连枝剪下,故名荔枝。荔枝因形色美艳、质娇味珍、超凡出众而被古人宠爱,称誉为人间仙果、佛果。荔枝种类繁多,如三月红、桂绿、凝冰子和糯米糍等,我国秦岭以南多有栽种。

中葡萄糖高达66%,还含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有机酸、果胶及多量游离氨基酸等营养成分。中医认为,荔枝味酸,性平偏温,具有生津止渴、补气养血、理气止痛等功用。尤其是病后体虚、气血不足、胃脘胀痛、胃阴不足及口渴咽干等症的食疗佳品,具有神奇的医疗保健作用。

民间多用荔枝作药疗补品,《本草纲目》中有关于荔枝“生津、通神、益智、健气、益人颜色”等功效的记载。荔枝核中医临床上常用为散滞祛温寒,行血中之血,治因寒而致的疝疾或胃痛等症。荔枝壳还能治妇女血崩及小儿痘疮。

荔枝的食疗方法很多:儿童每天吃荔枝干10枚,可治遗尿;荔枝干果、大枣各7枚水煎服,每日1剂可治妇女贫血;胃寒腹胀,鲜荔枝30~60克,水煎后加红糖调服,有显著疗效。荔枝食疗方剂不胜枚举,确为果中绝品。

荔枝虽好,但不可多食,否则人会感到恶心、四肢无力,严重的还会出现头晕、昏迷等低血糖症状,俗称“荔枝病”,食用时以饮用荔枝饮料为佳。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对荔枝曾有“日啖荔枝三百颗,此生长作岭南人”的赞誉。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只能以生食荔枝为主,不如当代人有口福,可以直接饮用现代工艺加工酿制的荔枝饮料。

五、学以致用,写作提升

作者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按从外到内的顺序把荔枝描写得生动、具体、形象。我们也仿照这样的写法,写一写我们常见的水果。(仿写,交流)

板书设计:

荔枝图序

事物特征:形、色、香、味写作方法

产地:巴、峡间

整体形状;如帏盖层次清楚

叶:如桂

花:如橘详略得当

朵:如葡萄外

核:如枇杷

局部果实:如丹 壳:如红缯善用比喻

膜:如紫绡

瓤肉:如冰雪

浆液:如醴酪内

李霞

第3篇:《荔枝图序》学案 (河大版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培养对文言文的语言感悟力,提高阅读能力。

2.把握文章语言简洁,说明生动、条理清楚的写作特点。

3.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

评定等级:★书写:★正确:★完成:★

一、课前预习(看谁迅速进入状态,静心自学)

【作者】

《荔枝图序》,属于文,选自。作者是白居易,字,晚年自号,代著名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一、文本解读: 《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为一幅荔枝图写的序,图和序的目的,正如白居易所说“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而作,含有宣传荔枝的意思。

《荔枝图序》是一篇短小精悍介绍荔枝知识的文章。教学内容不太难,但最有特色的是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学生对荔枝有直观上的了解,比如“树行团团如惟盖”,更重要的是课文中还有一些句式有一定的规律可帮助学生的记忆。如“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色香味尽去”,也可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白居易的生平以及序的特点,识记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常识,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学习精确、生动的语言,并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荔枝的鲜美和自然景观的美妙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一、成功学习

(一)成功目标

1.了解作者和文体。

2.掌握生字词并准确翻译文言文。

3.探究本文的说明内容、方法和顺序。

(二)成功自学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筛选重要信息并牢记,解决目标1。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和以往学过的知识,疏通文意,画出不熟悉的生字词和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同桌交流,小组讨论,解决目标2。

3.独立思考: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荔枝的?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想想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然后同桌交流,小组讨论,解决目标3。

(三)成功量学

1.我来介绍作者和“序”这种文体以及本文写作缘由。(缘由用原文回答)

2.这些字词我来读

缯瓤绡醴酪枇杷帷盖

3.这些词句我会译

<1>这些字词我来讲

通假字:华如橘一词多义:盖树形团团如帷盖

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荔枝图序_教学设计

《荔枝图序》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序、认识荔枝

2、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3、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

1、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2、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引入:有家里开水果店的吗?有喜欢吃荔枝的吗? 请一位吃过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介绍好不好?

其实很多的诗文里都写过荔枝?(杨朔的《荔枝蜜》赞道“荔枝也许是世界上最鲜美的水果”;苏轼的《惠州一绝》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流露出对荔枝的的喜爱;杜牧《过华清宫》中嘲讽“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是唐明皇为了取悦杨贵妃,不惜国力民力特快专运鲜荔枝进宫,却也可见鲜荔枝的难得)

2、激发兴趣 出示新鲜荔枝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以及序的特点。

2、识记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过程与方法:

1、通读全文,明确说明对象,并能做到背诵全文。

2、学习精确、生动的语言,并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荔枝的鲜美和自然景观的美妙。

二、教学重点: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来掌握生字词及翻译。

2、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三、教学难点:

1、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四、教学方法:

通过预习,让学生们提前背诵,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课堂上多用提问、启发、诱导等方法,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利用仿写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展示荔枝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荔枝图序》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学习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学习说明静物的写作方法

3、培养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4、培养观察能力,领略荔枝的鲜美

【教学重点】

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1.通读课文,将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串译课文。

2.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有关介绍水果的资料。

【相关资料】

《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为一副荔枝图写的序,图和序的`目的,正如白居易所说“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河大版七年级下册)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河大版七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