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13 21:09:5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教学方案:

曹刿论战

福建省周宁十中傅翠娟

教学目标

1. 了解《左传》及其作者的文学常识。

2. 了解关键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3. 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指挥作战的策略思想。

4. 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5. 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意的词。

6. 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教学设想

1. 学生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2. 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然后进行讨论分析。

3. 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也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战略)和正确的方法(战术)等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1. 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文的重点。

2. 难点: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

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

课型:新授课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步骤:

方法 内容 板书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左传》及其作者的文学常识;解决字、词读音。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设计

在上课之前我提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中国的革命战争能取得胜利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概述)

引入新课:革命战争能取得胜利的最根本原因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民是基础,也是强大的后盾,这是战略;另外,也重视了各个战役的战术(具体的例子老师就不举了),得当的战略战术是战争取胜的主要原因。古代的军事家在战略战术方面也很重视。今天我们来读读我国《左传》中记载的《曹刿论战》,看看曹刿是怎样在这两方面论述战争的。(板书课题)

方法 内容 板书

二、作者简介

《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古代偏年体史书、儒家经典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作者相传为孔子同时的鲁国史官左丘明,而近代人们多认为是战国时人根据各国史料编撰而成。

《左传》比较完整地记述了250余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它既是历史著作,又是很有成就的散文著作,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场面、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解题

《曹刿论战》记叙了鲁庄公十年春,齐鲁两国在长勺作战。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曹刿向鲁庄献策,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占用了强齐。成为中国战争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题目是一个什么结构的短语?(主谓短语)点明曹刿谈论战争是本文的中心。题目是后人加的。因为作战的双方是齐鲁,占地在长勺,所以有的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

四、听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刿鄙间帛勺辙轼夫靡

五、读全文:全班齐读(订正读错的音)。

六、总结、归纳:本节课我们主要是是了解了《左传》的常识及课文字、词读音,那么回去以后同学们要在准确音的基础上熟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 熟读全文。

2. 试解释下列词语:师伐肉食者间鄙

牺牲加信孚属败绩既克夫一鼓作气狱

八、板书设计

方法 内容 板书

学生回答后,老师提示:古今异义的词如何确定古义?一是靠比较记忆;二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翻译全文,难句,判断句式

教学过程:

一、 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提问式)

1. 学生试译全句,然后辨析加点词的古今义。

①肉食者鄙②又何间焉③牺牲玉帛④大小之狱

二、研习新课

(一)、全班齐读课文

(二)、翻译课文

1. 第一段

(1) 指名学生翻译第一段。

(2) 老师订正、提示重点词、字。

师:军队肉食者:指做官的,即当权者

伐:兴兵攻打,“伐”用于诸侯国之间,双方开战必须鸣钟鼓,以表示公开宣战,否则叫“袭”。

何以战:凭什么打战,“以何战”(倒装句)。何,疑问代词,什么,在这里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以:依靠、借。

同“遍”,周及,普遍。从:跟从。

间: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鄙:古义:目光短浅、缺少见识。

今义:轻视、看不起人。

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古义:案件、罪案。

今义:监狱。

必以分人:把

加:夸大、虚报。信:诚信、指语言真实。

孚:为人的信服。福:动词,赐福、保佑。

忠:古义:尽力做好事,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诚实。

情:古义:实情。

今义:情感。

方法 内容 板书

可以:可以凭借。可:动词,可以。

以:介词,其后省略介词宾语“之”代“忠”。

(3) 解析:本段写什么内容?(鲁国战前的准备。)

先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2.第二段

(1) 指名学生翻译。

(2) 教师订正、提示重点字、词。

与:介词,同、跟。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攻。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唯一一个无实意的用法)。

复习“之”的用法:

之:代词

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语气助词,无实意

动词,去、到。

三鼓:击了三次鼓。“三”表动量数词(文言文中表动量的数词一般直接放在动词前,中间不加量词。)

败绩:大败、溃不成军。遂:副词,就。

逐:追赶。战于长勺:(倒装句)于长勺战。

(3)解析:本段定什么内容?(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老师分析:全段只三十二字,以写鲁方战术决策为主。全用对比手法:“将鼓”、“将驰”表现庄公的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曹刿的胸有成竹和从容不迫,而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结局证明曹刿指挥的正确。

3.第三段

(1) 指名学生翻译第三段

(2) 老师订正,提示重点字、词。

克:战胜,即表示某件事已经完成。

故:缘故、原因。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夫(fú):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竭:尽。盈:充沛、饱满。

故逐之:所以。

惧有伏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3)解析:本段写什么?(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三、学生巩固,归纳所讲内容后,齐读全文。

四、老师声纳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翻译了课文,明确了文章所写的内容。

方法 内容 板书

初步了解了曹刿“论战”的过程。那么,今天回去后,同学们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

师:军队肉食者:指做官的,即当权者

伐:兴兵攻打,“伐”用于诸侯国之间,双方开战必须鸣钟鼓,以表示公开宣战,否则叫“袭”。

何以战:凭什么打战,“以何战”(倒装句)。何,疑问代词,什么,在这里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以:依靠、借。

同“遍”,周及,普遍。从:跟从。

间: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鄙:古义:目光短浅、缺少见识。

今义:轻视、看不起人。

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古义:案件、罪案。

今义:监狱。

必以分人:把

加:夸大、虚报。信:诚信、指语言真实。

孚:为人的信服。福:动词,赐福、保佑。

忠:古义:尽力做好事,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诚实。

情:古义:实情。

今义:情感。

可以:可以凭借。可:动词,可以。

以:介词,其后省略介词宾语“之”代“忠”。

与:介词,同、跟。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攻。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唯一一个无实意的用法)。

复习“之”的用法:

之:代词

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语气助词,无实意

动词,去、到。

方法 内容 板书

三鼓:击了三次鼓。“三”表动量数词(文言文中表动量的数词一般直接放在动词前,中间不加量词。)

败绩:大败、溃不成军。遂:副词,就。

逐:追赶。战于长勺:(倒装句)于长勺战。

克:战胜,即表示某件事已经完成。

故:缘故、原因。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夫(fú):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竭:尽。盈:充沛、饱满。

故逐之:所以。

惧有伏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方法 内容 板书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 学生齐读课文

二、 研习新课

1. 提问答

(1) 写什么?

本文叙述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过程。

(2)怎么写?

文章结构

战前准备:求信于臣,民弗从也

不可以战

求信于神,神弗福也战略思想

(详)

求信于民,忠之属民--可以一战

战斗经过:齐人三鼓,鲁军一鼓,齐师败绩

战场指挥

(略)

下视其辙,登轼望之,遂逐齐师

战后总结:彼竭我盈,故克之

战术思想

(详)

辙乱旗靡在,故逐之

(3)为什么写?

文章的写作目的如何?

明确文章通过曹刿论战,目的为了从这些言论中表现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2.质疑(略)

3.评析

(1) 文章主题归纳。

①文章记叙了什么?(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史实。)

②说明了什么?

要讲究正确的战略战术,战争才能取得胜利。

③表现了什么?

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2)写作特点

①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②文章运用对话来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语言十分精彩。

4.古汉语常识

(1) 通假字:同“遍”周及普遍。

(2) 古今异义诩

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古义:诉讼事件、案件。

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间: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鄙: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人。

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诚实。

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情: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3)一词多义

①故逐之:所以。

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②何以战:凭、凭借。

必以分人:把。

方法 内容 板书

③又何问焉:语气助词,呢。

惧有伏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④忠之属也:助词,的。

公与之乘:代词,他指曹刿。

公将鼓之:语气助词,不译。

登轼而望之:代词,它指齐军。

(4)古汉语句式

A、 判断句

B、 倒装句

5.总结

学习了《曹刿论战》这往文章我们知道曹刿是个机智沉着的人,也了解了在战争中取胜必须要有正确的战略战术。但是同学们要知道我们的学习上也要有正确的战略--学习目的和正确的战术--学习方法。此外,在生活中我们还要学会遇事不慌乱、沉着机智。对于一些事情自己处理。

6.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预习下一课。

7.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左传》

1.文章结构

战前准备:求信于臣,民弗从也

不可以战

求信于神,神弗福也战略思想

(详)

求信于民,忠之属民--可以一战

战斗经过:齐人三鼓,鲁军一鼓,齐师败绩

战场指挥

(略)

下视其辙,登轼望之,遂逐齐师

战后总结:彼竭我盈,故克之

战术思想

(详)

辙乱旗靡在,故逐之

方法 内容 板书

2.文章主题归纳。(略)

3.写作特点

①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②文章运用对话来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语言十分精彩。

4.古汉语常识

(1):通假字:同“遍”周及普遍。

(2):古今异义词

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古义:诉讼事件、案件。

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间: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鄙: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人。

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诚实。

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情: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3)一词多义

①故逐之:所以。

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②何以战:凭、凭借。

必以分人:把。

③又何问焉:语气助词,呢。

惧有伏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④忠之属也:助词,的。

公与之乘:代词,他指曹刿。

公将鼓之:语气助词,不译。

登轼而望之:代词,它指齐军。

(4)古汉语句式

C、 判断句

D、 倒装句

教学反思:这是初中阶段一篇比较优秀,典型的文言作品。文章中的文言知识点多且较有代表性。教师在设计本课的课堂教学时以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为重点,以文言知识点的掌握为难点。将文言常识与课文内容相结合,点面结合来进行。让学生在掌握文言知识点的的基础上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学习。

傅翠娟

第2篇:曹刿论战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目标1。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胜负问题的论述。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三国时官渡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以弱胜强的战例。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二、解题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 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③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三、整体感知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guì)

又何间(jiàn)焉

鄙(bǐ)

弗(fú)敢专也

小惠未徧(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夫(fú)战 轼(shì)

旗靡(mǐ)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提出问题。理清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内容。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1)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3.重点词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①肉食者鄙

②又何间焉

③牺牲玉帛

④大小之狱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例如: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例如: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例如:“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4.重点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四、布置作业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牺牲玉帛

作出牺牲

第3篇: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

27、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2.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然后进行课文分析。

3.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也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战略)和正确的方法(战术)等思想教育。

4.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

【创新设计】

一训练重点

1.了解词的古今义差异。

2.背诵这篇课文。

二创新视点

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三教学蓝图

1.正读2.点读3.译读4.品读5.理读6.背读

四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步骤一:

一:正读。(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

1.导入。

2.同学们朗读课文。

3.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4.同学们再读课文。

5.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6.同学们再读课文。

教学步骤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

行云

教学要点:

一、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二、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含义及用法。

教学过程:

一、 题解:

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曹刿论战教案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4篇)由网友 “王者至尊者” 投稿提供,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曹刿论战教案教学设计,供大家阅读。

篇1: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

姚友勇

教学设想

文章记事详略安排得当,重点突出,具有鲜明的特色。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并要求学生注意积累重点字词,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可直接从对《左传》的介绍开始谈起,引出齐鲁长勺之战,以引入新课教学。

二简介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

1.《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查阅资料,了解曹刿论战的背景。

2.结合注释,调动积累,了解曹刿论战的整个过程。

3.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性格。

4.质疑讨论,明确选材的精当,叙事的精练。

5.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调动积累,了解曹刿论战的整个过程。

2.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性格。

3.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质疑讨论,明确选材的精当,叙事的精练。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设计

二课时

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起因:齐师伐我,公将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爱国情深)

战前论战:三问三答,肯定民心。(远见卓识)

战中指挥

战后论战:善抓战机;善于出击(深谋远虑)

曹刿:深谋远虑爱国之士;善于打仗,杰出军事人才。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以少胜多的战役,今天,我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此文内容的论述为指导,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二、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弄懂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分析讲解课文第1段。

返回上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word格式文档
下载《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