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那一声爸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12 13:45:4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忘不了那一声爸散文

忘不了那一声爸散文

小时候,生在乡间。巴掌大的一个村庄,二十几户人家。村东头咳嗽一声,村西头听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的。不是咳嗽声有多大,而是村子实在小的可怜。谁家喂的几只鸡,谁家养的几只羊,谁家杀了多重的猪,谁家的小伙子出去相亲了,谁家的闺女订婚了,谁家来了亲戚了……这些都不是秘密。村子小虽然不免有点儿闭塞落后,但邻里上下却从未有过吵吵闹闹的事发生,也没有因为鸡零狗碎失了和气。张家的猪偷吃了王家的食,李家的鸡把蛋下在赵家的柴草堆,这些事经常发生,却都能忍让迁就,彼此都能和睦相处相安无事。整个村子,对自己父亲的称呼却惊人的一致。无论老小,不管是什么辈分,都一律叫“大”,我们都认为,这也应该是唯一正确的称呼。大家都这样,习以为常,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再说了,“大”字加一横,就变成了“天”,或者变成了“夫”。那可是每个家庭的“天”,挑起家庭生活的顶梁柱,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对于这个称呼我们是怀有十二分敬畏的!

然而,直到我10岁那年,我们的这个神圣的称呼,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先是从山西浑源县,迁来一户人家,落户在我们村,姓田。他们家有一个年龄和我们仿佛的女孩,人长得很清秀,大大的眼睛,水汪汪的。高高的鼻梁,薄薄的嘴唇。一笑,还露出两颗“虎牙”。穿的虽然很旧,但很干净。对门红花夹袄,上面缀着“桃疙瘩儿”(一种自己编成的扣子),黑条绒裤子,已经磨得有点儿发白发亮,家做的带把把的黑布鞋(hai,我们读“xie”为“hai”.本地方言读音。),前面还绣着粉红色的带绿叶的花儿。她看上去是那种很随和,让人觉得能够接近的那种孩子。她的名字叫桂花儿。

她们家安顿下来以后,我们就在一块儿玩。没几天,我们就熟悉了。我们一起上山挖野韭菜,上树打榆钱钱,在河溏捞蝌蚪、翻车车。到野地里,寻雀儿窝,拔醋溜溜,摘沙奶奶。唯一让我们不习惯的是,她操着山西浑源口音。这让我们觉得既新鲜又别扭。于是我们时不时地学她的口音,为此,她很不高兴。更让我们不可思议的是,她经常这样说,我“爹”如何如何。我们被她的这种闻所未闻的称呼,搞得一头雾水。起初,我们以为“爹”是她的一个什么东西。后来才听出来,她的我“爹”,和我们的我“大”是一回事。我曾问过我父亲,桂花儿怎么不叫“大”叫“爹”?父亲若无其事地说:“在川底和口里(我们这里对大青山以南的土默川和山西的'称呼),有些人家管“大”叫“爹”,也是个乡俗。和咱们叫“大”是一样的。”这是我以前从未听父亲说过的!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大”也可以叫“爹”。这简直太让人不可思议了?!

于是,我们在一块儿玩的时候,有几个调皮的男孩子,经常用手拍着自己的胸脯,动不动就学着她的口音,叫我“爹”,叫我“爹”。还不时地做着鬼脸。弄得她一脸茫然,手足无措。有时竟至于嘤嘤的哭了起来。有那么好几次,她哭着跑回去,向她“爹”告我们的状,说我们欺负她。有好长一段时间,她不和我们一块儿玩了。就一个人在自家的小院子,拾些儿碎的瓷碗瓦片儿,拔些儿花花草草,在那儿假装做各种炒菜。每当我们从他们家门口经过时,她就偷偷地跑过来看我们,然后又怅然若失地慢慢走回去。她是想和我们一块儿玩的,但她又似乎有所顾忌,不敢和我们一块儿玩,怕我们再“欺负”她。我们也忽然觉得她初来乍到,一个人很是孤单,很是同情她,也很可怜她。后来,我们又主动放下架子找她一块儿玩,再也不学她的口音了,搞恶作剧了。和以前不同的是,她尽量不说我“爹”如何如何,而改成我妈如何如何了。在“妈”的称呼上,我们是一样的。逐渐的,她有意地学着我们说话,力求把她的口音改过来,以便更好地和我们相处。一年以后,她的口音完全变了,和我们已经没有任何区别了。只是“爹”这个称呼她一直没有改。我们也渐渐习惯不以为然了。

就在桂花儿迁到我们村的第二年秋天,我们村有一个嫁到县城的姑娘,回娘家住了一个多星期,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省亲吧。县城离我们村有50多公里。那个年代,在我们的心目中,县城是个大的不得了的地方,听去过县城的大人们说,那里的大街上夏天有卖冰棍儿的,有国营饭店、有澡堂、有旅店、有理发馆、有书店、有很多很多的商店、有各式各样的小吃喝和玩具……随姑娘省亲来的还有她的儿子,这个男孩子比我们小一二岁,但个头明显比我们还猛些儿。皮肤很白净,穿的比我们干净得多,也时尚得多。是有四个带盖兜儿的毛哔叽褂子,白色的确凉衬衫,那是我们这里娶媳妇时也未必能穿得上的上好料子。这又让我们有点自惭形秽,说话也少了对桂花那样的趾高气扬。但我们凑在一块儿玩的时候,他似乎除了穿的比我们时尚,皮肤比我们白净以外,什么也不懂,见了野草叫韭菜,什么小麦呀、莜麦呀、油菜呀,他全认不得,这让我们很是瞧不起他。无形中觉得“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了。他似乎并没有所察觉到我们的不以为然,见了什么都很新鲜。时不时地问我们,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也极大地满足了我们的虚荣心。他的口音虽然和我们没有多大的区别,但似乎又带了一点其它的味道,到底是一种什么味道,我也说不清。那大概是一种县城特有的声音吧。我们极力地去模仿,就是说不出人家那个味儿。这又使我们很自卑,仿佛人家的舌头长得比我们巧。更令我们吃惊的是,他称呼自己的父亲为“爸”,动辄就是我“爸”怎么怎么。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听到,“大”除了叫“爹”外,还能叫“爸”。于是我们对他油然而生一种敬意,那种感觉仿佛和童年鲁迅先生听到长妈妈脱掉裤子站在城墙上,能让炮弹失声并无二致。觉得只有城里人才能叫“爸”,凡是能做“爸”的都是公家的人。和我们的“大”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了。听他说,他“爸”是个上过抗美援朝战场的老兵,在县城的粮库上班儿,这让我们既羡慕又有点儿嫉妒。当然,他“爸”拄着双拐的情况,他是从不提起的。我当时暗暗发誓,将来一定做“爸”,让自己也变成城里人。

记得有一天,就是叫“爸”的那个城里孩子回他们家的那天。我学着他的口吻,怯生生地叫了我“大”一声“爸”,正在院里栽扫帚的父亲,起先,他大概以为自己听错了,看了我一眼,又继续栽他的扫帚。我又壮着胆子,叫了一声“爸”。父亲先是用眼睛盯着我,好像不认识我似的。接着,一个大巴掌甩过来,口中还骂道:“忘本儿货,才跟城里的娃娃耍了几天,就‘爸’‘爸’的,不怕闪了你的舌头,那是你叫的。再叫打断你的腿。”我撒腿就跑,真没想到,叫了一声“爸”,惹了这么大的祸。真是祸从“爸”出啊!那情形,似乎叫“爸”就是对父亲的一种不尊重,甚至是亵渎。

从此以后,我无论走到哪里,再没有称过我父亲“爸”。年龄渐长,在某些场合,碍于情面,也为了自己的一点儿虚荣心,直呼我父亲为“我们家老汉”或“我们家老爷子”……现在,我已经做“爸”了,也变成了城里人了,而我的“大”却永远地离我而去了。

第2篇:那一声

那一声“老师妈妈,咱俩结婚吧”!

余字中心校王蕴喆

2010年的一天,来到班上,孩子们像一群叽叽咋咋的小鸟在快乐的玩耍。见到我,孩子们立刻静了下来。突然,一个小朋友——王笑然站起来说:“老师,我管你叫妈了!”顿时,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喊:妈妈——妈妈——!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喊声惊呆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只是机械的摇了摇头,过了一会儿,才跟她们说,叫老师,叫阿姨都可以,叫妈妈不行。王笑然又说:“我在家里,妈妈也像你一样对我好,疼我,那——那叫老师妈妈!“老师妈妈,咱俩结婚结婚吧!”怕我拒绝,他急忙又添了一句。这句话出自一个五岁孩子的口中,我的心立刻变成了波涛汹涌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此刻,任凭你有千万种理由,也无法拒绝这世上最纯真的心愿。在她幼小的心灵深处,妈妈是最可亲、可爱的人,跟妈妈结婚,才能与其形影不离,相伴永远。

不知什么时候,泪水已经顺着我的脸颊流到腮边——来到中心园,即当班主任又抓全乡的幼教工作,孩子们的一声妈妈,驱走了所有的疲惫,辛苦和无助,心里的烦恼荡然无存,惟有满心的甜蜜与温馨。我一把搂过笑然,在他的额头上,深情的吻着……

再带班期间,多少次孩子的拉扯令我狼狈不堪,多少次孩子的哭闹令我心烦意乱,多少次喉咙疼得说不出话,多少次想放弃当“孩子王”——可是当我每一次站在孩子们中间时,童趣十足的小精灵们灵动的眼睛里所发出的那种依托和渴求,便会记起我那颗母爱的心。

园里的郑诗琪小朋友,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寄养在奶奶家。而他的爷爷、奶奶年是以高,精力有限,经常是顾了自己顾不了孙子。一次,郑诗琪小朋友得了肺炎,咳嗽得很厉害。出于同情,我便做起了兼职护理,每天往返于医院和学校之间。一天,我来到医院,孩子从床头柜里拿出几个苹果,非要给我吃,说是奶奶买的她没舍得吃,要送给“老师妈妈吗吃”。孩子像苹果一样的童心喜极而泣。

把你的爱奉献给孩子,你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一个深秋的早晨,冰冷的雨水从天而降。我正在备课,一阵孩子的哭声,使我快步来到教室。原来,薛静文小朋友因为没带雨具,身上被淋湿了。孩子脸色苍白,铁青的嘴唇。雨水顺着裤管往下淌,哆哆嗦嗦像风中的树叶。我连忙抱起孩子,飞快的跑到门卫室,迅速脱掉她的衣服,把她放到火炕上,用自己的外衣盖住孩子冰冷的身体,揽住她发抖的身子。等孩子摆脱了寒冷,我随即生火,一件件烘烤她的湿衣服……穿衣服时,孩子用小手搂着我的脖子说:“老师妈妈真好!”

我已经习惯了孩子们对我称:“老师妈妈”了,拥有这个特别称谓,是我最大的快乐。

一次,我感冒了,不停的咳嗽、打喷嚏,服了药就特别困,便伏在教室的桌子上趴了一会儿。这时,一位小朋友说:“老师妈妈困了,睡着了,嘘!别吵。”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还有一位小朋友,小心翼翼的脱下自己的小衣服,勉强给我盖住了腰,一颗颗小脑袋静静地

守在我的周围,生怕惊醒了我。孩子们的举动让我的病痛顿时减轻了很多。

发生在我这位“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故事太多了。不知是出于母性的本能,还是孩子们的纯真感染了我,或许是与生俱来的情感迸发。给孩子一张桃花般的笑脸,伸出一双爱抚的手,奉献一颗慈母般的心,在童心世界里徜徉,用心与心去碰撞才是爱的真谛。

那一声:“老师妈妈,咱们结婚吧!”在我疲惫不堪时令我精神百倍,早我意志消沉时令我无比振奋,在我孤独无奈时令我神清气爽,在我陷入迷茫时令我重新觉醒……

我怎能不爱每个孩子?

(作者系余字中心园园长,责任编辑:张万和)

第3篇:冬夜,那一声叮咛的散文

冬夜,那一声叮咛的散文

冬来了,降温了,下雪了。

半夜里,妻打来电话,絮絮叨叨地叮嘱我:“他爹,天凉了,多添件衣服吧!”

多么熟悉的一句话啊!可以说,我的年龄有多大,这样的话就陪伴了我多少年。

自懂事的那天起,从小学到初中,从师范到大学,乃至娶妻生子以后,每当天气降温,娘都会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叮嘱:“儿啊,记得添件衣服,小心着凉!”

年少时,常觉得娘烦人,虽说心里不满意,但总归不敢当面顶撞娘。及至年长一些,翅膀硬了,有时腻烦娘唠叨,不等娘说完,就会在电话里不耐烦地抢白几句,打断娘的话头。每每这个时候,娘大多不再言语,只在电话那端轻轻叹口气,转而,顺着我的话头,不再提添衣服的事情。

放下电话,自知对不住娘,又将电话打过去安慰娘,可娘丝毫没有埋怨的意思,反而连声说是她絮烦了。听着娘的话语,真恨不得扇自己两个耳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那一声问候

那一声问候

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但不要灰心丧气,只要你认真去对待,生活还是有美好的。

在我上三年级时,我从农村小学转到了实验小学,家也搬了过来。那时,爸爸每天晚上放学都来接我,为了联系方便,他还帮我买了部手机。一天晚上,我放学回家,站在学校大门的坡下面,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流动,中间却没有爸爸的影子,我心里十分着急,于是打电话给爸爸,爸爸说:“快了,快了”。我心里也暗暗对自己说:“爸爸一定不会不管我的。”于是,我又等了一会儿。天越来越黑,爸爸始终没有出现,我又打了一个电话,爸爸重复着上一句话:“快了,快了”。我再也忍不住了,坐在学校大门坡下的一块矮墙前哭了出来,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我竟觉得自己像一片在风中摇曳的的树叶,无助地向人求助,天完全暗了下来,爸爸仍未出现,我彻底绝望了,甚至已经到了自己在街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怀念那一声长长的吆喝情感散文

怀念那一声长长的吆喝情感散文

“喔嗬……嗬嗬……”

走在老家的羊肠小道上,我仿佛听到那久违而又熟悉的吆喝声,悠长悠长,在山谷间回荡。

三十多年前,我还只有十四岁,老天安排了一年的时间,让我和家乡的父老乡亲朝夕相处,乡亲们用他们特有的标准和方式,塑造我这个“男子汉”。

下田插秧是第一个训练项目。从下田“一歇烟”(从每一次开始做事到中途休息称为“一歇烟”)间不准伸腰,这其中是有学问的:其一是意志的锻炼,其二是习惯的养成,最终是可达到最高的劳动效益。你想,不管你手有多快,只要你伸一下腰,别人就要多插好几行,你不落后才怪呢。这些道理他们没说但我知道他们都懂。

第一次接受训练时,由两个“快手”把我夹在中间,边插边给我递秧把,一个大田插完,我浑身汗流如注,整个身躯成了个固定的`“7”字老半天直不起来,不过几天下来也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怀念那一声长长的吆喝情感散文

“喔嗬……嗬嗬……”

走在老家的羊肠小道上,我仿佛听到那久违而又熟悉的吆喝声,悠长悠长,在山谷间回荡。

三十多年前,我还只有十四岁,老天安排了一年的时间,让我和家乡的父老乡亲朝夕相处,乡亲们用他们特有的标准和方式,塑造我这个“男子汉”。

下田插秧是第一个训练项目。从下田“一歇烟”(从每一次开始做事到中途休息称为“一歇烟”)间不准伸腰,这其中是有学问的:其一是意志的锻炼,其二是习惯的养成,最终是可达到最高的劳动效益。你想,不管你手有多快,只要你伸一下腰,别人就要多插好几行,你不落后才怪呢。这些道理他们没说但我知道他们都懂。

第一次接受训练时,由两个“快手”把我夹在中间,边插边给我递秧把,一个大田插完,我浑身汗流如注,整个身躯成了个固定的“7”字老半天直不起来,不过几天下来也就习惯了。以后每到大田插秧便有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忘不了那一声爸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忘不了那一声爸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