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
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教学反思六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说教材
《桃花源记》是鲁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这篇课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优美,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千古名文。今天复习这篇课文,目的让学生能对文言知识进行再积累、再巩固,同时掌握一些复习文言文的方法,这对今后的文言文学习都会大有裨益。
第二、说学情
学生对于文中的字、词、句子以及课文的内容,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课文没有新鲜感,所以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增强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设计闯关环节,激起学生的兴趣。
第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和复习课的特点,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1)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2)整理重点字词的含义并归纳文言现象,翻译句子。(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第四、说教法、学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讨论法、归纳法和问题引导法等教学方法。由于这是复习课,所以放开手让学生去识记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翻译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重点字词和文言现象并互相补充、完善。教师略起指导性作用。从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于课文内容及主旨情感的理解和把握,我采取问题引导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阅读中思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把握,努力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另外组织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途径。课时按排:1课时
第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
孔子说过一句话:温故而知新。谁能说一说这句话的含义呢?(学生回答:温习旧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今天我们就来温习《桃花源记》,希望同学们有新的收获。(板书题目)
过渡语:同学们,坚定的步伐已经迈出,我们要勇往直前,进入过关斩将环节。
(一)1.第一关:回顾文学常识
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代表作有诗《饮酒》、《归园田居》等。(幻灯)
2.回顾课文内容(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
(2)围绕线索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文的主要情节。
本文记叙了渔人发现桃源、进入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而又神奇的经历。(幻灯展示主要情节)
(二)第二关:背诵课文 1.指名背诵 2.男女生背诵接力
这一环节我采用激发兴趣法。文言文的复习课相对比较枯燥,所以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于是我在复习课文之初先回顾课文的线索和主要内容,以便帮助学习尽快进入课文。紧接着面向全体学生检查课文背诵,以唤起学生的整体感知,同时采取男女生背诵接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第三关:1.分组讨论整理重点字词并归纳文言现象。(1)通假字
(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4)一义多词
2.推荐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归纳成果。(1)其他小组即时补充完善。(2)教师指导并总结
通假字要勤整理,一词多义要分清,古今异义巧归纳,重点词语记心中。
师小结:不管复习哪一课,只要你细心整理,相信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一环节里,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整理,然后上台投影展示成果。老师对学生展示的讨论成果给予肯定性评价,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补充。根据情况出示幻灯让学生查漏补缺。分组讨论归纳文言现象并上讲台展示这一环节的设置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合作交流中学到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做一回小老师,去感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快乐和成就感。
(四)第四关:翻译句子 今天老师送大家几条锦囊妙计:
1、要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
2、补充出省略的成分;
3、要调整语序;
4、在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还应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五)第五关:深入把握课文主旨
1.出示问题,用课文中原话回答。(抢答)2.疑难解答:(讨论完成)(1)桃花林的景色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段自然景物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你认为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明确:渔人说的大概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桃源外的世事变迁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3)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让人觉得桃花源似有非有,亦真亦幻。3.深入探究:桃源中风景优美,民风淳朴,作者如此完美的描述这样一个世外桃源究竟有何用意呢?(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呢?)(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明确:表现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师小结:祝贺同学们顺利闯关成功!复习时,抓住规律,巧用方法,学习起来就会如鱼得水。同学们,夯实基础很重要,文意理解不可少。我们共同进入下一个环节。
这一环节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逐步理解课文重难点。先出示用课文原话回答这样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抢答,使学生有成就感。然后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出示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最后探讨本文的难点对于主旨的理解与把握,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六)拓展延伸
1.成语积累:你能找出由本文演化而来的成语有那些吗?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2. 陶渊明在文章中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这种淳朴安宁,恬淡的心境在他的其它作品中有所体现吗?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师小结:《归园田居》中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让我们体会到了他归隐田园的无悔;《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感受到了他陶醉于自然美景的自得;《五柳先生传》中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淡泊情怀。
过渡语:《五柳先生传》学生八年级才能学,在这提一下,让学生对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有所期待。在这里,将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巧妙的结合起来,是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诗人的精神品格。
(七)布置作业
世外桃源是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现在,我们正在为建设小康、和谐的社会而努力。你理想中的家乡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你的笔描述一下吧。
为了让学生对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也是为了让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其写作能力,从而设置了“写出你心中理想的家乡”一个环节,希望通过这一环节拉近课堂
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积极上进的人,进而完成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板书:(力争新、实、精)
桃花源记 :
线索:渔人进出桃花源
情节发展:发现桃源—访问桃源—再寻桃源
寄托的理想: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第六、说教学反思
我这堂课是《桃花源记》复习课。我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复习旧知和理解主旨。一节课下来心得如下:
1、古文的字词解释比较枯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过关斩将”的环节,让学生通过闯关来体会成功的快乐。在“大家来归纳”这一环节,让学生分组归纳文言现象并上台展示成果,让学生感受“为师矣”的快乐。
2、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社会理想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在这节课中努力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把握文章的主旨。学生只有真正的把握了文章主旨,就像抓住了学习课文的钥匙,其他相关知识点自然会迎刃而解。
反思这堂课,更多的是存在的不足。我在教师的评价语言上还应作以下的探索和改进:1评价语言的激励性还要强化。我在本课教学中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多为“好”“很好”,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2评价语言的分析性还要细化。当学生答不到点时,教师不应只做简单的否定,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分析。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锤炼评价语言,使之更凝练、更优美、更机智、更丰富。
以上是我的说课,由于经验不足,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之处,希望各位领导、评委多多指教。谢谢!
第2篇: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
浪河中学 范德林
一、说教材
1.《大纲》的要求:
《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2.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作用
《桃花源记》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教学的重点、难点
由于九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文言常识有了一些积累,借助于工具书学生完全可以疏通文意。但因文章与现在生活相隔甚远,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我将其确定为: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4.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分步品味,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德育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二、教学设想
1.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般的社会,和平恬静,怡然自乐。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析课。
2.为突破难点,我设计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启发学生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现实的。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评析桃花源的美、乐、奇。
三、学法指导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习得语感,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3.合作探究法:新课标提倡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品味桃源之美乐奇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具体操作如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好奇心是想象的起点。这一环节通过吟诵诗歌,创设情感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具体步骤是:
① 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② 学生自由读,读无定法,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
③配乐让学生朗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读”后让学生思考: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三个单音节词概括。(美、乐、奇)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三、分步品读,理解、欣赏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一)带领学生想像桃源之“美 ”
这一环节的设计以“桃源美景”为核心,让学生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
首先让学生个别朗读课文第一、二段,启发学生思考:渔人在河两岸以及从山口进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并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大声朗读。接着,我在屏幕上投影出桃源风景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然后让学生用下列句式进行描绘。
句式:这里的……美,你看……。
我对描述中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鼓励有创造性的描述。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通过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引导学生理解桃花源之“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理解桃源的社会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理解“世外桃源”之乐,深化学生的美感,形成初步的理性认识。具体的做法是:
先启发学生思考:“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到桃源之“乐”?学生回答之后,在屏幕上投影幻灯片,让学生思考:男女、老幼、渔人为什么而乐?以记者现场采访的形式,让学生扮演渔人或村人讲述一下。
(三)引领学生评读桃源之“奇”。
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对文章内容加深印象,同时对文章情节离奇,悬念迭出的写法有所认识。
为此我先抛出问题:桃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阐释你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回答。
句式:“——奇,那是因为——”
我在分步品味完毕后让学生把全文再诵读一遍,以加深学生对桃源的体验。使学生终身不忘此美文。
四、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
这是教学的难点,主要通过启发思考和学生自己的讨论来突破,同时使用多媒体幻灯片辅助教学,提供背景资料。
具体的做法是: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四、五段,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我提供的背景,联系历史知识思考,并分组讨论:这么美的地方它存在吗?你有什么根据?如果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虚构呢?此时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思路、表达等方面点拨。并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能实现吗?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五、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文章的认识已从开始的感知形象过渡到理性的认识。从而让学生谈学习的收获。之后我让学生在以下的三件事中作出选择,把“收获”变为创造。这三件事是:
① 选一段你最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读给全班或本组的同学听
② 用你的笔画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画好之后,如果学生愿意,就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③ 制作知识积累卡: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词句,也可以把本节课的心得体会、学习的方法写出来。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读出,或者用笔绘出,或者用笔写出,使课文蕴涵的美育价值在学生的读、写、画中充分显现出来,实现“美”的再创造,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六、课后延伸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从认知心理来说,这是学习的必然,也是能力的延伸。因此我把学生对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课外,开阔视野,具体说就是要求学生课后选读以下诗作:《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花溪》(张旭)《桃源行》(王安石)。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以桃花源的美乐奇为中心,体味这一人间乐园,突出重点,画龙点睛。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美 人
桃花源乐
奇 间 乐
园
第3篇:《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桃花源记》说课稿1
【说教材】
《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作者自己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新课标注重学生阅读浅显文言的能力,这篇课文正是对文言知识的积累与巩固,为今后的文言学习大有帮助。
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读书”,学生应在文章的学习中,体会到文言注释的重要性。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我制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
第4篇: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
《桃花源记》是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能力目标: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德育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的重点、难点:由于初一年级学生知识积累的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
第5篇: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教材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全是文言文。六篇课文都是传统的名篇,虽文体不同,但都表现作者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思考和精神追求。本单元学会读书的方法是:借助注释学文言。文言文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难点,难在文言文写作年代久远,背景复杂,古今汉语有联系,但也有差异。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出处、写作背景、文化常识、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作者经历,读懂字句,疏通文意,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的感情。用好注释,最重要的还是学会分析,独立思考。
《桃花源记》是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精读篇目
第6篇: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语文书上已明确指出: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
第7篇:《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穿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桃花源记》说课稿,更多内容请访问(www.ruiwen.com/wenxue)。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