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12 08:15:1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六年级数学 《正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教学设计

范桥镇中心小学 李晓云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1页《正比例》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互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能利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难点: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电子课本、多媒体课件、表格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2.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情境一:

1、观察表格,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说说从表格中发现了什么?

3、引导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

(2)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也就是比值是4不变。(3)正方形的面积也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4)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的比值在变,并不固定。

(二)情境二:

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行驶的路程与时间见表格。

1、请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引导小结:

(1)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是一定的。

(三)1、总结规律,形成概念。

请同学们思考,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指名回答,共同订正。

师小结:1.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2.两个量对应的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2、出示正比例定义,齐读三遍。

指名同学找出定义中的关键信息。

板书成正比例的两个条件:1.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2.两个量对应的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四)想一想:

情境一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请同学也试着说一说。(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五)运用新知,练习巩固 书本第42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间交流想法,指名回答,老师订正。

(六)同桌合作,共同探究。

两位同学分别举一个成正比例和一个不成正比例的例子,与同桌交流。

(七)课堂小结,知识巧记

(八)聆听童谣,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正比例

1.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2.两个量对应的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教学反思:

第2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册 《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教学过程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关系: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6.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小明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在老师的小结中感受并总结正比例关系的特征。

活动二: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与长。

2.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值,判断当底是6厘米的时候,它们是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随高的变化而变化,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的比值不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成正比例。(也可以用公式进行说明)

3.买邮票的枚数与应付的钱数成正比例吗?填写表格。先填写表格,再说明理由。

应付的钱数随购买的枚数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比值不变。所以应付的钱数与买邮票的枚数成正比例。板书设计:

正比例

成正比例的量:

(1)存在着两个变量,它们的变化存在着关系。(2)这两个变量所对应的数的比值保持不变。

第3篇: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设计范文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断方法。

难点:

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

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的袜子,一种是5双一包的,售价为25元,一种是8双一包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引导回顾。师:什么是相关联的量?请举例说明。

2.导入新。师: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关系,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正比例就是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的,这种关系是怎样的呢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巩固正比例的意义,掌握用正比例方法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能正确地用正比例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精神。

4、在成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利用已学的正比例的意义,通过自己探索掌握解答正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并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设计(优秀19篇)

总结是一种反思,是一种进步的动力。如何避免写作中的常见错误?让我们一起查漏补缺吧。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总结的实例吧。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设计篇一

本节课教学的正比例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两个量的关系,它比较抽象、难理解,是今后学习反比例及初中学习函数知识的基础。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情实际,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利用教材图表,增强对相关联的量的形象感受。

教学伊始,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表。在观察中,使学生发现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及变化规律,充分体会到什么是相关联的量,为进一步学习正比例知识打下基础。

2.科学调动多种感官,增强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利用更多的大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56页的例

1、第57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完成练习十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你知道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引导回顾:(1)速度 时间 路程(2)单价 数量 总价(3)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工作量

引入:这些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设计(实用17篇)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习和工作效率。在总结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过去的反思和解析,找出问题所在,以便更好地改进。以下是一些自我成长和发展的总结范文,推荐给大家。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相关联的量。

2、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及字母表达式。

3、学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关联):知道关联是什么意思吗?

生:指事物之间有联系。

生:也可以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

师:对,关联就是指事物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

师:能举一些生活中相互关联的例子吗?

生:天气热了,我们身上穿的衣服就少一些;天气冷了,穿的衣服就会多一些,气温与我们穿的衣服是相关联的。

生:我的考试分数多了,爸爸妈妈就很高兴;如果少了,他们的脸上就会阴云密布,所以我的考试分数与家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