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王维山水诗的境界
王维山水诗的境界
导语:王维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的一生,他的一生,亦官,亦隐,亦禅。而当他分别以宦者、隐士、居士这三种身份阅世时均别有收获,其笔下的山水亦随其审美心态的不同而呈现出三重境界――宦者的悲慨、隐者的超逸、居士的禅寂。多元的人生导致了其诗作中多重的审美境界,从而使其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最杰出的代表。
一、亦官亦隐亦禅的人生路
王维登第之早,唐代罕见,开元九年(721年)他擢进士第,年仅21岁,这在“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当时轰动朝野,他历任右拾遗、给事中等清贵要职,官终尚书右丞,官爵之尊,在盛唐诗人少有。他曾经如此概括自己一生的变化:
“少年识事浅,强学干名利。”(《赠从弟司库员外》)
“中年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
他年轻时有青春的冲动与报国的赤诚,但是,随着贤相张九龄被奸臣李林甫排挤出京,权奸当道,政治日趋黑暗腐败,仕途上的连受挫折,导致了王维因对官场的失望而怨怅而厌恶,建功树勋之心逐渐淡化,而归隐求佛之念日益强烈。之所以未能彻底归隐,在于传统的儒家教育,特别是修齐治平的正统观念对他的影响,社会责任感使他难以遽下决心,彻底遁向山林,所以他选择的是在家奉佛的居士修禅方式,以求社会责任与个人涅磐之间的矛盾调谐,由外求功利的动态人生演化为内向禅隐的静态人生,铺就一条亦官亦禅亦隐的人生路。
二、官宦的山水境界――悲慨
王维仕官四十年,又久为京官,阅尽政坛苍狗白云,形成了他对官宦人生的独特感受,慨而言之,可谓一幻二悲三无奈,每当他置身于官场的交际应酬中,每当他以官员的心性审美论世时,这种心态就自然而然地流泻于笔端,形成了特具悲慨美的官宦山水境界。
“悲慨”在司空图《诗品》中得到精雅的阐述:“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往,苦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这是看透人生与社会后的凄切,这是壮志难酬的哀苦,这是雄才壮士痛悼世道日非的悲恨,故而既悲凉又慷慨,甚具情感力度。
王维的诗歌,凡涉及官场生活的,罕见欢愉之辞,饶多清苦之音。赴朝谒君,这是近臣的荣耀,王维却剪摄一个严冬霜景;“冬宵寒且永,夜漏宫中发。草白蔼繁霜,木衰澄清月。”(《冬夜书怀》)如此借寒夜繁霜衰木渲染气氛,就烘托出了老不得志的“惭朝谒”的悲苦心情。为表现谪迁济州的迷茫,他择取了漫漫长途中的一个霖雨秋景:“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宿郑州》)此时此刻,他在雨幕中所望不见的,岂止是宛洛,还包括政治前程吧?立身官府,多的是饯别送行,王维善于通过实写或悬疑笔法巧构凄寒又苍茫的氛围,如:“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地迥古城芜,月明寒潮广。”“鸟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时。”最能体现王维悲慨美的还是边塞诗: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从军行》)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陇头吟》)
王维年轻时受到时风影响,憧憬边塞横枪跃马;开元二十五年秋,他以监察御使奉命劳军,又留在凉州为河西节度判官两年多,大漠长河的`雄奇风光开阔了诗人的心胸,金戈铁马的艰苦生活充实了诗人的情感,故其前后所作诸边塞诗,均境界阔大,出语慷慨,含思悲凉,体现出了盛唐大丈夫的雄迈气魄。
三、隐者的山水境界――超诣
王维诗表现得最多的是隐逸情思与山居生活。作者夙有退隐志,故无论游赏、静思、送别,都会触景生情,勃发归隐之兴。
山野之美,是王维山水诗所着力表现的一个主题,大自然中气象万千的山河瀑布,花草鸟兽,风云雨雪之美,一旦为他诗笔所收摄,就成为渲染上隐士审美趣味的秀美画卷。纵览其诗,他所激赏的自然美主要有四类:其一为似有似无,若真若幻的空灵美,如:“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终南山》)“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其二为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清新美,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欣欣春还皋,澹澹水生陂。”(《赠裴十迪》)其三为乍明乍暗,深邃渺然的幽深美,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桃园行》)其四为空门意识浓厚,最具王维个性的禅寂美。
山居之逸,是王维山水诗所衷情表现的另一主题。他吟唱走出官场后随心所欲的闲逸:“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常自闲。”(《答张五弟》)“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青烟。花落家僮来扫,莺啼山客犹眠。”(《田园乐》);他称颂悠游林下、孤高傲世的放逸:“绿树重荫盖四邻,青苔日厚白无尘。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他赞美山居的雅逸: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临湖亭》)
山居之乐,这是王维所倾心表现的又一主题。其乐有三:归返大自然天然之乐:“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云霞成伴侣,虚白侍衣巾。”《戏赠张五弟湮》)悟道之乐:“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田园之乐:“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村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田园乐七首》)
王维以宦为幻为无奈,又以隐为真为乐为适性,他笔下的隐者山水与前述官宦山水明显不同,多亮色欢声,多生趣清乐,别具一种悠然自得的超诣美。它以隐逸为宗旨,宣扬隐者情趣,歌颂隐逸生活,美化隐居山林,表现因“自遗身”,“吾表我”而体验到的超脱现实的心灵澄明,创造出一个清逸幽美的隐者山水境界。
四、居士的山水境界――禅寂
王维对山水文学最大的贡献,就是塑造出了以禅寂美为特征的居士山水境界。王维的禅寂山水诗,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现的是禅寺寂,他所到之处,必访寺交僧,礼佛通经,他的游寺诗,通常不写寺庙的金碧辉煌,不写佛像画的庄严宏伟,而是刻意渲染山寺环境的幽寂,借以表现参寺入禅的空寂悟觉。试看:“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登辨觉寺》)而在《投道一师兰若宿》中,他不但传写出道一的安禅,兰若的幽寂,而且写出了自己留居的心愿:“鸟来还语法,客去更安禅。昼涉松露尽,暮投兰若边。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向是云霞里,今成枕席边。岂惟留暂宿,服事将穷年。”
第二层次表现的是禅理寂。东土佛教颇受道家“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的影响,提倡观物证道,随机摄化。王维游寺诗就喜欢睹物兴情,由情达理。这类诗依其禅语寡多,禅理隐显,艺术水平大相径庭,空同子就曾说过:“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王维还有些诗以弘扬所体悟之佛理为诗旨,爱于诗末点醒此禅悟,如《香积寺》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第三层次表现的是禅境寂。这类诗最能见出王诗的禅寂美。“佛者觉也,得觉满者入佛慧。”(《为舜�黎………》)这类山水诗之所以空前绝后,就因为它入乎禅,将禅觉佛慧外化为景色诱人又禅意盎然的山水画面,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高峰。
王诗的禅境有二,其一为山水寂境。释教以寂灭为至高佛性,王维毕生都在体悟寂心,自然也就常用寂心悟寂境、写寂境,其诗中寂字多达二十一处,如“寂廖田地暮”,“落花寂啼寂山鸟”,“山寂寂兮无人”……大抵籍寂境透写寂心,深得委婉有致之妙。代表作有《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善终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花那自开自落的孤寂之景,岂不令人想见诗人那任远随缘的禅寂之心?惟其诗人意识到“色即是空非空有”,方能凭色(辛夷花)彻悟,而这种超自然物我的禅寂心态,居然又能表现为心物圆融的诗歌形象,连非佛教徒也各会其心,憬然有得,这才是常人望尘莫及的。
其二为山水空境。王诗中运用“空”字更多,共九十八次,诸如空秋,空山,空谷,空林,空碛,空馆等等。王维笔下的空境,着意表现的不是空间的空无所有,而是勘破万物无自性,无实体后的入我空,法我空,这是高僧大德才能恍悟的至高佛境。下两诗堪称代表作:“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有道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经》),诗人在上述诗中,就巧妙地运用色空相即之法,明写空山空林空涧,暗寓空觉空理空性,可谓心融物外,道契玄微,禅悦于山水胜境。
总之,亦官亦隐亦禅的人生道路决定了王维宦者,隐士,居士的三重身份,而这三重身份又决定了三种迥然不同的阅世心态,以这三种审美心境诉诸笔端更形成了其山水诗的三重境界。
第2篇:王维山水诗解读
王维山水诗解读
王维具有文学、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才华,并且以儒家为核心,兼有儒、释、道三家杂糅的思想。他能以画入诗,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和“诗中有禅”的意境,使山水诗的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为一代盛唐才子,王维的诗歌在卷帙浩繁的盛唐诗坛中自成一家,多与孟浩然并称,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继承谢灵运的山水诗风,兼之以陶渊明清新风格,复以禅理加之于诗画,其清新脱俗、淡雅自然的山水诗风对后代诗坛影响巨大。
“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殷?在《河岳英灵集》中如是说。苏轼亦有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诗文在描写山水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雄浑壮阔的塞上之景,还是清新自然的田园山水,都有其独到的一番意境。
唐朝是儒、道、释三家并存的时代,各派思想融会贯通,集于大成。王维思想以儒家为核心,兼之以佛、道家思想,形成了其独特的思想境界。王维之母师事的大照禅师是唐朝有名的大师,王维自幼受佛教熏染,往来之间颇得高僧真传。他十五岁离家至长安,在诗文、绘画、音乐方面皆有造诣,因才情旷绝天下而名噪一时,早期怀有用世之心,从政热情颇高。其早期诗文中常存高远之志,饱含少年锐气,如《少年行》中“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安史之乱之中,王维为乱军所掳,授以伪职,沦为罪臣,后虽得宽宥,但其心境依然走向平淡清寂,《旧唐书?王维传》中记载“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是其当时生活写照,此时王维心境淡泊,笔下更加追求一种闲适安逸的诗风。
“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王维在《山水诀》中如是写,而这种“自然之性、造化之功”,在王维山水诗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墨色几转若隐若现,富有神韵。“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临、满、余、上”寥寥几字形象地描绘出景色变化的特点,如写意山水,意境悠远,笔墨精炼,极为传神。又如“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几句,动静结合,色彩鲜明,将“诗情”与“画意”完美结合,使景色富有生机,可谓丹青妙手。
王维的山水诗,看似写景,实则包含弄清。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作者闲适的生活场景和恬静的心情状态。如《田园乐七首》其六曰:“桃红复言宿雨,柳绿更带青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王维在诗歌中经常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这样往往让人觉得自然流畅,蕴藉含蓄。比如《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关怀体贴之情溢于言表。王维写情的精妙之处在于对现实情景平易通俗的描写,却蕴含了无尽的绵绵情思。其《相思》一篇,托小小红豆,咏相思情愫,堪称陶醉千古相思的经典之作。
王维平日潜心修佛,因此,诗中常含意境精妙深远的禅趣妙语。如《辛夷坞》一诗,“木末芙蓉花,山间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诗中描写山中芙蓉开落,不似世间凡花,不因花开明艳而孤芳自赏,不以无人欣赏而哀叹寂寥,不以生为喜乐,不以死为悲哀,只是顺应天时,独居世外,吸收天地灵气,自然开落。
又如《鸟鸣涧》一首,“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写春山夜月惊起宿鸟,长鸣涧中之景,虽然有落花、鸟鸣之“动”,最终归于春山、明月之“静”,在夜晚的幽静平和中,自有空灵清透之境,不用禅语,却得禅理。此二诗,正如后人所评,“情走淡薄,旨归静趣”,胡应麟《诗薮》亦有评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使我们自然联想到王国维品词的“无我之境”。同时,此二诗皆是王维“诗中有画”风格的代表作,“摩诘以淳古淡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读之仿佛画卷在面前徐徐展开,水墨清香扑面而来,耐人玩味。
纵观王维的一生,大约可以四十岁为界,划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仕途顺利,政治热情高涨,充满济世之志。并写下了很多咏政诗,边塞诗,风格也较为热烈豪放。四十岁后,随着李林甫执政,唐代政治逐渐走向腐败,他的政治热情受到压抑,逐步走上一条回避政治斗争,追求闲适的生活道路。他先是在终南山、蓝田、辋川等地隐居。身为官吏,却全身远祸于林下,期间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山水田园诗,这也是他山水诗创作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与前人比较,他扩大了此类诗的`内容,增添了它的艺术风采,使山水诗的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突出贡献。昔人曾誉王维为“诗佛”,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以思想内容而言,王维诗远不能与李、杜相提并论;而在艺术方面,王维确有其独特的成就与贡献。唐刘长卿、大历十才子以至姚合、贾岛等人的诗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维的影响。
拓展阅读:王维简介
王维(699-759),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擅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诗现存不满 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旧唐书·王维传》说代宗时王缙编次王维诗 400余篇。又王缙《进王右丞集表》云编次王维诗文凡10卷。述古堂原藏有南宋麻沙本《王右丞文集》10卷,后归陆心源□宋楼。北京图书馆藏有宋蜀刻本《王摩诘文集》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据以影印出版。元刻有刘须溪评点《王右丞集》(诗集) 6卷,《四部丛刊》据以影印,其中已杂有钱起、卢象、崔兴宗等人作品。明人顾起经有《类笺唐王右丞诗集》10卷,附文集4卷,这是现存最早的王维诗注本。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是迄今为止较好的注本。除笺释全部诗文外,并附评语,对于作者可疑的诗歌加以说明,间有考订;又收辑有关王维生平和诗画评论的资料,作为附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于1961年将赵注本重加校订,排印出版。又郑振铎曾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用赵殿成注本等四种版本加以校勘,收入《世界文库》中。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顾起经注本和赵殿成注本都附有注者所撰王维年谱。今人陈贻□有《王维生平事迹初探》一文,后附《王维简要年表》(载《唐诗论丛》)。
第3篇:王维山水诗解析
王维山水诗解析
晓行巴峡
①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下同)。巴峡,长江东流至湖北巴东县西,巴山临江而峙,所以叫巴峡。
际晓〔际晓〕天刚亮。投巴峡,余春望帝京〔帝京〕指京都长安。。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晴江一女浣(huàn),朝日众鸡鸣〕清晨,旭日东升,群鸡鸣叫不已;江边早已有女子在洗衣了。。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miǎo)行〕江面上舟船聚拢,水上人家的集市已经开始了;遥望江岸远山,山桥竟横跨在树梢之上。。
登高万井出,眺迥江流明〔登高万井出,眺迥江流明〕登高远眺,眼前一片村落涌现;远望江流,十分明亮。井,指村落。眺迥,远望。。
人作殊方语〔殊方语〕异乡语言。,莺为故国声。
赖〔赖〕多亏。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终南山
选自《王右丞集笺注》卷七。终南山,山名,
第4篇:王维田园山水诗
王维田园山水诗
导语: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一。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王维田园山水诗,欢迎借鉴!
终南山1
太乙近天都2,连山到海隅3。
白云回望合4,青霭入看无5。
分野中峰变6,阴晴众壑殊7。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
1. 终南山:又名中南山或南山,在今陕西境内,绵延八百里,是渭水、汉水的分水岭。
2. 太乙:山名,在今陕西省武功县,是终南山的主峰;也有人认为即终南山。天都:天帝所居之处。
3. 连山:连绵不断的山峰。海隅:海边,海角。
4. “白云”句:白云缭绕,回首遥望时便又连合成一片了。
5. 青霭:青色的雾气。这句是说青霭迷蒙,进入其中之后反而看不见了。
6. 分野:古天问学名词。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称为分
第5篇:王维的山水诗
王维的山水诗
王维的山水诗1
晓行巴峡
①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下同)。巴峡,长江东流至湖北巴东县西,巴山临江而峙,所以叫巴峡。
际晓〔际晓〕天刚亮。投巴峡,余春望帝京〔帝京〕指京都长安。。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晴江一女浣(huàn),朝日众鸡鸣〕清晨,旭日东升,群鸡鸣叫不已;江边早已有女子在洗衣了。。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miǎo)行〕江面上舟船聚拢,水上人家的集市已经开始了;遥望江岸远山,山桥竟横跨在树梢之上。。
登高万井出,眺迥江流明〔登高万井出,眺迥江流明〕登高远眺,眼前一片村落涌现;远望江流,十分明亮。井,指村落。眺迥,远望。。
人作殊方语〔殊方语〕异乡语言。,莺为故国声。
赖〔赖〕多亏。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终南山
选自《王右丞集笺注》卷七。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