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读庄子随笔
读庄子随笔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其位,谋其政。”“君子之仕,行其义也。”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这是一个有趣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两大夫。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趣?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对幸福的理解太多样了。我的看法是,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这有关对“自由”的价值评价。这也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它使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距庄子约七百多年前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他成功了。而比姜太公年轻得多的庄子(他死时也大约只有六十来岁),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且可能毫无诗意——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多少人在这种累赘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成就感?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庄子持竿不顾。”
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如果他学许由,他该跳进濮水洗洗他干皱的耳朵了。大约怕惊走了在鱼钩边游荡试探的鱼,他没有这么做。从而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无所适从无可奈何。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第2篇:永远的庄子-----读庄子随笔
月影之域
庄子(公元前360年-280年),名周,战国时宋之蒙人(今河南商丘人)。尝为蒙地漆园小吏,生平事迹不详。
永远的庄子
对庄子的记忆是从祖父嘴里那个《庄周梦蝶》的“古”(讲故事的意思)开始的。童年的时候,我最爱做的事情便是听人讲“古”,城里人讲的“古”是极没意思的,往往都是些东家长西家短的琐事,对我们这些六七岁的小伙伴不具备吸引力,“古”讲的最好的还要数乡下的祖父,他读书私塾,当过兵,打过仗,写的一手好字。只要他一开口,我就会缠着他,不到我心满意足是决计不会放的了。也是从那时起,那只蝴蝶便在我的小脑袋里不停的飞呀飞,让我儿时的梦中有了一次次醉心的微笑。
真正开始读庄子,自己也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了,只知道读它的那些日子,突然感觉自己漂泊的心不再那么浮躁,有了归宿。庄子(公元前360年-280年),名周,战国时宋国蒙地人(今河南商丘人)。尝为蒙地漆园小吏,生平事迹不详。但就是这么一个漆园小吏,这么一个生平事迹都不详的人,却开创了另外一种生活的方式,让我们的灵魂从另一个角度找到皈依和平衡。今夜,透过薄薄的夜色,我在想你,想在两千多年以前的你,怎样去倾听阳光的声音,怎样去寻找草地上的秘密,怎样为一尾鱼,而眼角溢出清泪……,但,我还是没有完全搞懂,在没有阳光的夜里,你用什么去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呢?我热爱你的痛苦,我喜欢看你端坐入神的思考,我喜欢你被风吹瘦的枯发……,一步一叩首,这是朝圣者的前行的语言,一步一叩首,这也是我对你的朝圣。
你幽默,你滑稽,你是个小丑,同时也是个大散文家、大哲学家。在你浪漫的笔下,蝉、麻雀、斑鸠、甲鱼、虾个个都会说话,还个个都是讲故事、辩道理的高手;在你诙谐的笔下,许多哲学的大思想、大观点都轻轻松松的都表现了出来,而且非常生动,如《逍遥游》中许由蔽屣功名的形象,《齐物论》中王倪口中“至人”的形象,《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形象,《人世间》楚狂接舆的形象等等,不可胜数,不一而足;你是个“真人”,不埋怨、不夸耀、不强求、不因事情顺利就自鸣得意,不为事情有差失而追悔丧气。你内心平静,不以物喜、不以物忧,不求美食,不慕虚荣,精神旷达,自然而然之。还告诉人们,人生只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只有生命,和生命有任何抵触的东西,都是违背天道的。我想,这或许就是最早的‘人权天赋说’吧。
人是人的世界。因此,人必有所言,人必有所行。而对于历史,对于世界,对于宇宙,人短触的一生,又能了解多少,认识多少。蓦然回首,似乎一切又是云在青山月在楼,所以,真正美的风景,是无言的,是自然的,那里才有一份真的深玄,真的明澈!也只有那里才能让智者沉吟,贤者神驰啊!因此,你说:“夫大道不称,不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因此你提出了十种品德:一是以无私的态度去做,这是天的行为;二是以无偏见的语言去说,这就是公德;三是生来有爱惜他人的品性,行为有体察万物的感情,这就是仁;四是求同存异,这就是大度;五是不出风头,不刻意冒尖,这就是宽厚;六是万众的特点都集在我身,这就是富有;七是保持天然德行,这就是规范;八是保持自然德行有所成,这就是功业;九是循实顺理去做,这就是完备;十是胜不骄,败不退,这就是完美。做到了这十个方面,人的天然常态就恢复了。就能不为外物所驭,不为空名所累,就有了一颗赤子之心;就能立志高远,胸怀广大而无所不包;就能博大宽容,自省自律,有一种不衰的德行。所做所为就是万事万物的大趋势,力量磅礴而不可阻挡,体悟一切义理、道德和奥妙。
说你是不能不说说道的,(虽然我到现在还没能完全体悟性)什么是道?道是什么?道理事物的内部规律、道是人们行为的方法、道是与人相交的技巧、道是关于天的、关于地的、关于人的、关于宇宙万事万物的……,道是这些,道远不只这些。道可以说出来,但可说出来的道已经不是道了。因此你说,“说道不明,明道不说”,因此你说,道可以领会、顿悟、感觉,但不可以形容。要得到道,做合乎道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要去做,在时间中领悟。你告诉人们,道,看起来幽暗模糊,听起来无声无息,但他却可于在其中得分晓,知声息。所以得道者,哪怕是深之又深,也能窥起内里,哪怕是神之又神,也能洞察要领,使事物物物各易,各得其所。
稍微知道点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你生活在战国时代,通俗一点讲就是许多国家互相混战的的时代,那时,周王朝已经衰微,成了摆设,而诸侯并起,纷争连年,各国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惜使用任何代价,在这时,他们认识到人才的重要作用,于是,就厚招饱学之士,欲为己用,以达到图强争霸的目的。因此,各种学说纷纷而起,为救世除弊,而穷竭神虑。不过,这些学说大多数都是人与人争斗的产物,是诸侯标榜自己的政治工具。只有你,也只有你,循天命而批人道理,远离污浊的乱世,远离纷扰的人群,向这个攻伐杀戮的社会要自由,向这个明争暗斗的社会要清净,……,你得到了,因此,你“立于天而间于世”;你得到了,因此,你“无用而用”,你得到了,因此,你“安时处顺、哀乐不入”。人,生来就这样,本来也该这样。生身是父母,生死是自身,夭折多血泪,天年平安,何尝不是人生的大价钱呢?这些,从人生的本来意义上讲,回到了贵真全性的品格,让身心劳苦的肉体和灵魂得到了解脱和拨正。
如此,你就成了后世文人逍遥飘逸的榜样,成了隐者的楷模。那我们来看看你是怎么做的吧?
一次庄子去梁国拜访老朋友惠施,(惠施当时是梁国的宰相)因为庄子名声太大,惠施害怕自己的宰相位置不稳,于是,就在庄子还没有来拜访之前,大肆搜捕庄子。庄子见到惠施后嘲弄的对他说:“老鹰抓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喜欢的不得了,看见凤凰飞过来,就赶紧把他紧紧捂了起来。难道凤凰也稀罕那个臭老鼠吗!楚威王派人想请你去当官,于是派人来,很客气的对你说:“大王愿拿我们国家的事来麻烦您。”你却问来人说:“我听说楚地有一只神龟,死后被箱子盛着,用手巾包着,供在高堂之上。这神龟是愿意死后留下的骨头被烧香供拜,还是宁愿自在地活者?答案无意是后者《秋水》。还有,一个叫曹商商人得了宋王奖的车、又得到了秦王奖的车,在你面前夸耀。你却说:“秦王让人给他舔痔疮,舔一下可得五辆车,舔的位置越低下,得车越多,你难道给秦王舔痔疮了吗《列御寇》?”像这样的故事你留下了很多。如果从入世的角度去看,你似乎有点太没责任感,又太刻薄。然而,对那些没有正常人格,整日只知道投机钻营的人来说,这种不负责任与刻薄又算的了什么,反而更能说明你对形成一种纯洁正直的社会风尚的向往。即便是现在看来,对那些蝇营狗苟、追名逐利的人来说也是不无益处的。
山风吹动,一望无崖;林涛摇响,碧空万里。你同于了天,看苍穹间的云卷,云翻,涤荡心灵,有仙韵,有诗意,你解脱了,你同于了地,任哭、任笑,任啸,与野鹤作伴,鱼虾为舞,有情调,有幽蕴,忘却尘事烦恼……,在这样寂静的夜里,我仿佛又看到了两千多年前的那个下午,落日在你的是身后,似如血之辉,你依然一个人踽踽独行,正穿过薄薄的花香和厚厚的风尘,缝合一颗颗苦悲的心灵。
第3篇:读《庄子》
姓名:马永超学号:201100640159专业:11级 社会工作
读《庄子》的思考
在我看来,《庄子》是一本充满着为人处事、人生思考以及对社会假想的书。据我了解,它被分为内、外、杂三篇,分别主要对应着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内容。用现代话说,《庄子》不仅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有人与人间、人与社会间的关系。
首先,我很欣赏《庄子》一书的文采。书中巧妙的比喻等修辞即使到现在,恐怕也很难有人能够超越甚至是与之匹敌。初读《庄子》时,我觉得它里面的有些东西很离奇,有些东西很有教导意义,有些故事很精妙,有些现象很常见„„比如说现实生活中所不可能出现的大鹏鸟,庄周借粮时使用的救鱼的比喻,子綦之子的故事,惠子对庄子的小人之心的故事„„
说庄子追求顺应自然、天人合一,这我非常同意。
不过,读这本书时我有这样的
第4篇:读《庄子》心得体会
读《庄子》心得体会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庄子》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庄子》心得体会1
《庄子》中一个个寓言故事经于丹的讲解,使我豁然顿悟。尤其是于丹把庄子的寓言故事,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结合起来。把她对寓言的感悟,对现实生活的剖析,更或者是她对人生真谛透彻的领悟,一一向我们道来。启迪着我们的心智,与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发生着共鸣。为我们解疑释怀、使我们暂且忘却了烦恼,对人生多了几许快感。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认知天地万物、增长经验,但惟独难以认清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成长过程中人生的变化有太多的阶段。年幼无知、青春憧憬、安度晚年,其中各个阶段为什么我
第5篇:读庄子随感
庄子一书随感
杨淑玉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道法自然比较平民化的真实意义:“人效法大地,地效法上天,天效法道,道效法着整个的大自然”,也就是说,整个大自然,都是在“道”的管理下,按照一定的法则在运行着。老子所说的“道 ”,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庄子的道,是独立自存、超越时空的绝对精神,他的道论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倾《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
第6篇:读《庄子》有感
读《庄子》有感
高中的时候学过庄子的一篇文章《逍遥游》,至今仍能诵出其中的一两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意思是说,若能顺乎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应乎阴阳、风雨、晦明的自然变化,而逍遥于广袤之间,那还有什么依待的呢!所以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一直都很喜欢庄子所推崇的那种自由自在的思想,在空中自由遨游,在风中翱翔,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所谓逍遥,不是四处乱潇洒,而是让心灵进入到一种自由和快乐的状态中去,忘记那些难以忘记的烦恼。只要做到这一点,你将会时时觉得自己始终是轻松和坦然的。所谓自由,就是与“道”合一,“与宇宙精神往来”。这种自由的获得,靠生命体验而不是客观认识,从心灵的角度而言,是情感论,不是知识学或知性论的。所
第7篇:读《庄子》有感
暗夜舞者
——读《庄子》有感
庞宇
星河清泠,万籁都寂。
点一盏浅暖权当秉烛,濯一双素手勉为虔诚。香炉里,匝匝细灰烧出蓝烟一缕,丝丝相扣冉冉直上,唯有纸张薄软的翻阅声无心叨扰。在轻弥而散的雾气中,或野马,或尘埃,渐渐从朦胧中虚实相生出那一方庞大而精致的世界。
读《庄子》亦是读庄子。庄子之“道”看世间千万,一花一物皆不能描述出庄子的姿态,一春一夏都不能体现出庄子的人生。
初浅阅读之时,便已沉沉迷失,目欲南北冥湖的广阔无垠,艳羡鲲鱼鹏鸟的自由无束,无奈蜩与学鸠志得意满,垂叹朝菌蟪蛄的晨露昙花,然而此之一生彼之须臾,亦有上古大椿八千年玉树不老,花果交替岁岁繁荣。在此天地中,世物欣然自得,人皆千百姿态。既有宋荣子不因世上荣辱烦忧动摇心志,反而观照内心界限自知。楚狂接舆发出来世不带往世不追之哲言。亦有姑射神人冰肌玉
第8篇:读庄子有感
读庄子有感
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庄子悟性极高,他在对大自然的观察中,在工艺技巧的体验中发现了哲学意义上的普遍存在,即所谓“道”。
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亘古不变的问题,在庄子这里的答案是:人从道中来,回归道中去。庄子的“道”为中国特色的世界本源问题提出了一种最为彻底、最为深刻、唯一可以和西方本体论相媲美的一种解释。理论只要彻底,就能征服人,所以,虽然庄子的理论与当时流行的儒家学说正好相反,主张人应淡泊功名,养生全真,却由于其新奇、自圆其说的深刻性赢得了不少人的好奇和崇拜。于是一套本来属于退隐山林的学说,反而帮助它的创造者彰显了名声。所以,庄子也有一些弟于,甚至有层次极高的朋友。
庄子与惠施的交往构成了庄子的人生中最动人心弦的一幕。惠施是当时超一流的政治家、外交家,还是名家“合同异”派的代表人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