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新课改下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论文
新课改下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新课改的角度,阐述了环境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实践项目的开设情况及意义,进而从教学方式方法上进一步探讨了改革的方向和内容,针对目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论文关键词:课程改革;实践项目;教学方式;对策;环境管理课程
为了进一步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职教理念体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探讨“贴近学生、贴近市场”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研究、提高教研效率搭建平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助课题“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创新方法——中国职教课程课改”带动下,我系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开展一系列教研教改活动,通过学习、研讨,教师们统一了认识,大家一致认为环境管理课程课改势在必行。
一、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课题《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方法创新——中国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构建了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技术/认知技能,社会/情感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中心的全面素质教育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中作的一致性,实现学习实践环境与工作环境的零距离对接,形成了以环境管理课程为核心,课内外相结合,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和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大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上,课程以模块化教学,强调技能,注重实践,采用课堂理论体系讲授、案例穿插、课堂讨论、实地考察调研、学生课外查阅相关资料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方式,以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和项目驱动式教学等方法为主,将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学院视听媒体,将抽象的内容、典型案例、现场场景等,采用动画、图片等方式形象的演示出来。理论教学采用PPT电子课件,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可有效精简授课学时,增加课外相关新技术、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提高教学效果;实践教学采用现场调研,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力。
二、环境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环境管理课程是各大高职高专院校针对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核心课程。该课程自2003年开设以来一直以理论教学为主,在新课改的要求下,2007年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增设一周时间安排实践课程,但和配套的理论教学过程比远远不够。2008年环境管理课程被列为可持续发展教改重点课程,这就对这门课的实践要求更加严格。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各大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在2009年召开的长沙环保类教材开发研讨会中,《环境管理实训》教材也被列入高职高专类“十一五”规划教材编写之列。可见,彻底改革目前环境管理课程纯理论教学的框架已势在必行。
三、目前课程改革中增设实践项目情况
实践项目可以根据理论教学要求配套设计,可以参考现在学生所使用的环境管理教材,根据教学内容设置6-8个实践项目。实践项目,力争做到针对性强、指导意义性强、便于操作。如:根据教材第一章环境问题的产生与防治可以增设一个实践项目:环境问题的调查与研究。主要开展区域典型环境问题调查(请学生自选区域,可以是城市、乡村、流域,也可以是小区域如某居民小区、某美食街等等)。实训过程中,通过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引导的流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进行环境管理工作的相关技能与素质。通过模拟法庭实践,使学生对我国的司法程序和律师代理的内容有生动的感性认识,并把所学的法学理论知识具体运用到实际的法律案例中去,熟悉掌握司法程序,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在理论课程中适当加入实践项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还可以培养学生现场调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教学效果好。
四、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07年环境管理课程以“理论——实践——总结——再培训——实践”的模式为原则适时进行调整后,学生的反响很好。大多数学生认为课改对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课程改革中涉及到的实践项目,研究区域范围有限。研究区域大多局限于长沙市境内的区域,活动仅限于短途实习(实践),研究空间小,区域差异无法很好的体现。今后争取开拓区域外实习(实践)单位,利用学生暑假的时间由相关专业教师带队,组织学生野外考察,重点放在某一自然保护区、天然草场等自然景区。
能够和教学结合的科研项目有限,组织学生实践的机会少。因学院(系部)或教师承担的课题数量有限,学生学到的知识没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仅有的项目大多主要是从环境的可持续出发,探讨自然环境的破坏及保护,城市大气、水、固废、噪声的污染情况,更多的集中在生活污染源方面,没有涉及工业污染源及农业污染源,不是很全面。今后将创造条件,将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紧密的结合起来,如可以让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多方面的体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或任务。
参考文献:
[1]浩歌.提高教育质量:亟待教学方法大变革[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07,(6):22-25.
[2]徐志兵,孙慧群.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J].安徽: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14,(1):96-97.
第2篇:新课改下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新课改的角度,阐述了环境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实践项目的开设情况及意义,进而从教学方式方法上进一步探讨了改革的方向和内容,针对目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论文关键词:课程改革;实践项目;教学方式;对策;环境管理课程
为了进一步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职教理念体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探讨“贴近学生、贴近市场”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研究、提高教研效率搭建平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助课题“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创新方法——中国职教课程课改”带动下,我系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开展一系列教研教改活动,通过学习、研讨,教师们统一了认识,大家一致认为环境管理课程课改势在必行。
一、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课题《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方法创新——中国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构建了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技术/认知技能,社会/情感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中心的全面素质教育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中作的一致性,实现学习实践环境与工作环境的零距离对接,形成了以环境管理课程为核心,课内外相结合,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和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大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上,课程以模块化教学,强调技能,注重实践,采用课堂理论体系讲授、案例穿插、课堂讨论、实地考察调研、学生课外查阅相关资料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方式,以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和项目驱动式教学等方法为主,将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学院视听媒体,将抽象的内容、典型案例、现场场景等,采用动画、图片等方式形象的演示出来。理论教学采用PPT电子课件,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可有效精简授课学时,增加课外相关新技术、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提高教学效果;实践教学采用现场调研,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力。
二、环境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环境管理课程是各大高职高专院校针对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核心课程。该课程自2003年开设以来一直以理论教学为主,在新课改的要求下,2007年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增设一周时间安排实践课程,但和配套的理论教学过程比远远不够。2008年环境管理课程被列为可持续发展教改重点课程,这就对这门课的实践要求更加严格。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各大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在2009年召开的长沙环保类教材开发研讨会中,《环境管理实训》教材也被列入高职高专类“十一五”规划教材编写之列。可见,彻底改革目前环境管理课程纯理论教学的框架已势在必行。
三、目前课程改革中增设实践项目情况
实践项目可以根据理论教学要求配套设计,可以参考现在学生所使用的环境管理教材,根据教学内容设置6-8个实践项目。实践项目,力争做到针对性强、指导意义性强、便于操作。如:根据教材第一章环境问题的产生与防治可以增设一个实践项目:环境问题的调查与研究。主要开展区域典型环境问题调查(请学生自选区域,可以是城市、乡村、流域,也可以是小区域如某居民小区、某美食街等等)。实训过程中,通过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引导的流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进行环境管理工作的相关技能与素质。通过模拟法庭实践,使学生对我国的司法程序和律师代理的内容有生动的感性认识,并把所学的法学理论知识具体运用到实际的法律案例中去,熟悉掌握司法程序,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在理论课程中适当加入实践项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还可以培养学生现场调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教学效果好。
四、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07年环境管理课程以“理论——实践——总结——再培训——实践”的模式为原则适时进行调整后,学生的反响很好。大多数学生认为课改对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课程改革中涉及到的实践项目,研究区域范围有限。研究区域大多局限于长沙市境内的区域,活动仅限于短途实习(实践),研究空间小,区域差异无法很好的体现。今后争取开拓区域外实习(实践)单位,利用学生暑假的时间由相关专业教师带队,组织学生野外考察,重点放在某一自然保护区、天然草场等自然景区。
能够和教学结合的科研项目有限,组织学生实践的机会少。因学院(系部)或教师承担的课题数量有限,学生学到的知识没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仅有的项目大多主要是从环境的可持续出发,探讨自然环境的破坏及保护,城市大气、水、固废、噪声的污染情况,更多的集中在生活污染源方面,没有涉及工业污染源及农业污染源,不是很全面。今后将创造条件,将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紧密的结合起来,如可以让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多方面的体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或任务。
参考文献:
[1]浩歌.提高教育质量:亟待教学方法大变革[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07,(6):22-25.[2]徐志兵,孙慧群.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J].安徽: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14,(1):96-97.
第3篇: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评价方式的变革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学质量 教师 教学评价
论文摘要:普通高中进入新课程改革后,教师教学评价方式必须加以变革,在评价过程中,要重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便于操作的教师评价标准。
我省普通高中已于2005年秋学期全面进人新课程改革。这场以促进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核心目标的课改,推进了全省普通高中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个面实旅技术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分管理的深层次革命。而教师的教学是学校实施新课程的基本途径,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科学合理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正是实行教学质量监控的一种有效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影响力。因此,改革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教学的评价制度十分必要。
教学质量
第4篇: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
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
从古至今,受儒家思想和封建统治的影响,“金榜题名”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思想在人们中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而且愈演愈烈。在人们的心目中,孩子考上大学,是能者,是光宗耀祖的头等大事;谁家的孩子,考试成绩好,高考成绩好,谁家的孩子就是优秀的。国家推行新的课程改革,人们的“金榜题名”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新的教学改革带来很大的阻力。
在新的课改形势下,国家新进行新的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学校,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推行者和推进者。素质教育离开了教师,那也谈不上如何推行素质教育。如果教师改变不了思想,素质教育的推行,也只能是空谈。脱离实际的推进素质教育也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在当前的国情下,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就摆在我们大家
第5篇:新课改下优化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优化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一、注重探究合作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中,笔者就立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认知能力,并结合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探究题:
(1)《皇帝的新装》一文中,开篇便揭示皇帝爱穿的漂亮,作者有何意图?
(2)对于“新装“,骗子是如何介绍其特点的?
(3)皇帝欣然相信,这是为什么?官员为何违心的认为新装非常美?
(4)文章最后很有意思,以小孩捅破真相,作者有何意图?
(5)从童话故事,你受到了哪些启发?笔者在探究题的设置上,一方面,切合学生好奇的个性特点,逐层推进探究题的题意,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逐渐领悟童话故事的含义,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学生以发散的思维思考问题。在“文章最后很有意思,
第6篇: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刍议论文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刍议论文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高中数学教育方式与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严重阻碍了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在新课改要求下对高中数学教学进行重新理解,对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基础性
近年来我国科技水平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这就要求不断对自然科学进行改革和发展,才能做到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时候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诞生了。
一、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更重视基础性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高中数学教学更加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只有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好,才能更加深入研究,在新课改的几大模块中,必修模块是最主要的内容,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二、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方式更加灵
第7篇:新课改下初中生物教学探析论文
新课改下初中生物教学探析论文
一、促进教学方式转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需求,为适应新时代的变化,教师应转变旧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方法做出一定的改革与创新。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相结合,注重动手实践能力。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获取信息并重组信息的能力。在“案例教学法”中,注重案例的新颖与典型。此外对应的问题要难易适中,且具有针对性。我们可以将“案例教学法”和“探究式课堂教学法”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到案例教学中。除“案例教学法”和“探究式课堂教学”外,教师与应把“发展问题教学法”“多角度教学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例如,讲到“农作物的增产”时,教师可以将遗传、呼吸作用、生态、矿质营养等有效地串联起来,并引导
第8篇: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分析的论文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分析的论文
摘 要: 小学语文是小学生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以后语文学习的基础,因此,新课改要求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转变课堂教学理念,选择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水平。本文通过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为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变革
语文是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它可以有效解决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要加强语文的学习。小学语文主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和逻辑思维以及一定的运算能力[1]。但是,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偏重于小学生的语文运算能力,忽视了语文思维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严重的阻碍了小学生日后语文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