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大约是每秒465米。下面是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点,各位同学赶快来学习吧!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1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
(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 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
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
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
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2
1.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周期为365.2422天
2.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1)一天中太阳高度正午最大,杆影最短。(由于地球自转)
(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杆影最长。
(3)同一时间,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两侧减小,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小。
3.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0)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 1、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 2、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 3、回归线上直射一次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 4、其他地区无直射
4.昼夜长短的变化:
(1)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2)北半球其他地区:夏至日白天最长,冬至日白天最短,北半球夏至日时,南半球冬至日。
(3)夏季,南极圈,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冬季出现极夜。(纬度越高,昼夜变化最大)
5.五带的划分:
(1)根据接受太阳辐射热量多少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
(2) 热带:在南北纬23.5°之间,,有直射阳光,终年炎热,昼夜长短变化小.
温带:在南北纬23.5°与南北纬66.5°之间,既无直射阳光,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
寒带:在南北纬66.5°到90°之间,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更替、 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公转,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3
有关时间计算
①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对商取整数部分,尾数部分四舍五入;
②区时的计算:根据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时区,注意东加西减;
③地方时的计算:找出已知的经度与时间,经度差=东边地点的经度-西边地点的经度 (不跨180°经线计算,东经度为正,西经度为负值),时间差=经度差÷地球自转角速度15°/时或1°/4分,注意加减行程时间根据东早西晚。结果若小于0,则应加24小时,日期变为昨天。
④地方时的判断方法: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时间为12:00,其对应经线上的时间为0时。昼半球中点经线上的时间是12时,北京时间是指120E的地方时,国际标准时是指0度经线的地方时,太平洋标准时是指120W的地方时。
⑤日期界线有两条:自然界线即地方时0:00经线,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跨过它时日期应加上1天;人为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也就是180°经线(但两者有三处并不完全重合),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跨过它时日期应减去1天。注意今天与昨天范围的描述。
太阳高度及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①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h=90°)向四周以同心圆的形式递减,到晨昏线上h=0°,昼半球h>0°,夜半球h<0°。解题方法一定要注意把等太阳高度线图转化为日照图,关键是注意中心点或为太阳直射点,或为夜半球中点。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计算时一般采用纬差法,即两地纬度相差多少,正午太阳高度也相差多少。 昼夜长短计算:弧比法----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15°/时;日出日落法---日出时刻=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24-夜长/2;极昼区昼长为24小时,极夜区昼长为0小时,赤道上各地昼长永远是12小时,两分日全球各地昼长均为12小时;纬度法----纬度相同,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时刻相同;不同半球相同纬度的两地昼夜长短相反,即某地昼长=对应另一半球相同纬度大小地的夜长。12月22日20N—10时47分40N—9时09分,60N——5时31分。
地球自转速度计算
①地球上除南北极点外,其它各地角速度都相等,大致每小时15°;
②地球上赤道处线速度最大,南北极点为0,任意纬线上线速度Vф=V赤道cosф=1670cosф km/h ;
③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上除极点外的任一点都相等,线速度比对应地面上的点大。
太阳直射点的确定
①直射点经度即太阳高度最大(太阳上中天)的经线,地方时12:00的经线;
②直射点纬度即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直射点的纬度大小与极昼或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大小互余,直射点纬度大小等于极昼的极点的太阳高度(或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常见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1)、极点:一天中在极点上看太阳,太阳在地平圈以上作圆周运动,表现为不升不落。极点上,一年中在极昼期太阳高度在0到23.5间变化。极点上所见的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纬度度数相等。
(2)、赤道:赤道上因全年昼夜等长,所以总是6点日出18点日落,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在90°和66.5°间变化。
(3)、极昼出现的最低纬度的地点,其纬度与该日太阳直射纬度互余。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4
一.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是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是顺时针旋转。
二.地球的公转
1、地球的公转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2.四季的形成: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①春季: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到赤道上,这一天为春分日。3,4,5月为春季。
②夏季: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为夏至日。6,7,8月为夏季。
③秋季:9月23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到赤道上,这一天为秋分日。9,10,11月为秋季。
④冬季: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到南回归线上,这一天为冬至日。12,1,2月为冬季。
3.五带的划分
⑴五带的划分的依据: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①热带和北温带的界线是北回归线。
②热带与南温带的界线是南回归线。
③北温带与北寒带的界线是北极圈。
④南温带与南寒带的界线是南极圈。
⑵热带:终年炎热,有阳光直射的现象。
⑶南北温带:四季变化明显,无阳光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
⑷南北寒带:终年寒冷,无阳光直射,有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5
一、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又称为“生物钟”现象)。
二、使地表温度相对均匀,不让一部分地面长时间受阳光加热而过热,一部分长时间收不到光照而过于寒冷,气候相对稳定的条件,生命存在的前提之一。
三、自转是地磁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地磁场保护着地表生物免受宇宙高能粒子的辐射。没有地磁场,被阳光直射的区域均不适合生物生存。此外,地磁场还与很多生物的生理活动有直接关系(如迁徙)
四、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地转偏向力又是全球几大风带和洋流的形成原因之一,没有地转偏向力世界气候不可想象。
自转规律:速度、周期
地转偏向力:
河岸侵蚀
风向偏转:如南亚西南季风的形成
洋流流向偏转:如秘鲁寒流离岸
实验模拟:伞
光照图(侧视、俯视、斜视、变形、局部)与晨昏线(与经线、纬线的关系)
晨昏线与某经线的交点(日出或日落)
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春秋分
除春秋分外,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即晨线与昏线的分界点)地方时为0时或12时
日出先后顺序(晨昏线的移动)
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
地方时计算
我国太阳接近正南:接近12时
春分时我国各地升旗时间
已知该地正午时的北京时间,确定该地经度
已知经度求时区:
区时计算
夏令时
日界线:
今天或昨天范围占全球的比例
计算经过多长时间进入新的一天
由某天范围计算某经度地方时
由某地区时计算某天范围
地球公转示意图
公转方向
局部:某一节气光照图(注意图中所绘的公转方向)
画某一天地球位置:如2001年10月4日
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经度的确定:地方时为12:00所在经线
纬度确定:正午太阳高度为90°
移动方向:某季节某日内:由东向西
黄赤交角地轴与黄道平面夹角
黄赤交角变为0°
黄赤交角变为35°
昼夜长短的变化(随纬度的变化,随季节的变化)
某段时间昼夜长短的变化
某日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
由昼夜长短确定纬度高低(注意半球)
由昼夜长短确定节气或月份(注意半球)
由某段时间的变化确定季节或月份
昼长变化幅度大小:纬度越低,幅度越小
由日出时刻确定昼长:昼长=(12-日出时刻)×2飞机上日出早
由昼长确定日出时刻:日出时刻=12-昼长/2
由夜弧确定日出时刻
由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最低纬度确定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两者互余
由某纬度日出时刻确定月份(季节):由日出时刻确定昼长。记住夏至、冬至南北纬20°昼长
两个日期昼长最接近:距某节气日数相等
观察日食必须在白天
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
计算并比较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由某日不同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确定其纬度高低
已知节气计算影长:如楼间距
由影长、杆长计算确定太阳高度角
影长最大: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正午太阳高度方向
由影长及方位确定当地纬度
由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所在纬度
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角度的调整
日出日落方位太阳视运动
太阳直射点以北的太阳方位:0:00正北,6:00正东,12:00正南,18:00正西
太阳直射点以南的太阳方位:0:00正南,6:00正东,12:00正北,18:00正西
借助手表定向:手表时针角速度30°/小时
由光照图或其它确定某一节气或时间,该时间段
近日点、远日点、公转速度快慢
日出、日落时刻(与6:00、18:00的关系)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
晨昏线(圈)与极圈的关系
极昼极夜
物体影长在一年中最大或最小:如澳大利亚某地房屋朝北窗户阳光射入室内面积接近一年中最小值
气候:气温高低某地该季节降水最多、最少(注意该地气候类型及所在半球)如季风、地中海气候梅雨
农业:油菜花盛开-春;麦翻金浪-初夏冬小麦播种-秋
植被:热带、温带草原绿或黄森林火险等级最高枫叶正红-秋桃红柳绿-春春暖花开寒梅绽放
水文:河流丰水期或枯水期河流与湖泊、地下水的互补
第2篇: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第3篇: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知识点总结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
夏半年,从低纬到高纬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至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
冬半年,从低纬到高纬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至极点周围出现极夜现象
2、季节变化规律
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北半球在夏至日那天昼最长,夜最短
冬半年,昼长小于夜长,北半球在冬至日那天昼最短,夜最长
南半球则相反
3、北半球夏至日时各地的昼长=冬至日时该地的夜长
如:6.22时40°N的昼长=12.22时的夜长=14时51分
同理,北半球冬至日时各地的昼长=夏至日时该地的夜长
如:12.22时40°的昼长=6.22时的夜长=9时09分
4、同一天,南北纬纬度相同的地方,昼长相加=24小时
或某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半球同纬度的夜长
如:6.22时20°N的昼长+20°S的夜长=24小时
第4篇:《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知识点总结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
夏半后,从低纬到高纬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至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 冬半年,从低纬到高纬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至极点周围出现极夜现象 2,季节变化规律
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北半球在夏至日那天昼最长,夜最短 冬半年,昼长小于夜长,北半球在冬至日那天昼最短,夜最长 南半球则相反
3,北半球夏至日时各地的昼长=冬至日时该地的夜长 如:6.22时40°N的昼长=12.22时的夜长=14时51分 同理,北半球冬至日时各地的昼长=夏至日时该地的夜长 如:12.22时40°的昼长=6.22时的夜长=9时09分 4,同一天,南北纬纬度相同的地方,昼长相加=24小时 或某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半球同纬度的夜长
如:6.22时20°N的昼长+20
第5篇:地球地图知识点总结
地球地图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形状和大小、纬度和经度)1. 形状和大小:
地球形状是一个赤道略鼔、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2. 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
(1)纬线:纬线都是圆,也称为纬线圈,长度不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北纬、南纬各有90°。
低纬、中纬和高纬:0°—30°(低纬),30°—60°(中纬),60°—90°(高纬)(2)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是半圆,所有经线长相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经度: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以东
第6篇:高中地理地球运动总结
高中地理地球运动总结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地理地球运动总结,欢迎阅读。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
第7篇:地球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导语: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地球的大气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参考。
地球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
第8篇:高一地理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蔡朝焜纪念中学高一地理组归纳
以下知识点非常重要,希望各位同学好好利用并保管,切勿扔掉!
1、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公转。
2、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周期: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期)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3、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近日点(一月初):最快;远日点(七月初):最慢
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意义:①昼夜长短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③四季更替和五带。
4、太阳直射点运动:①黄赤交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