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母亲的红薯粥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12 08:04:4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散文:母亲的红薯粥

散文:母亲的红薯粥

最近两天阴雨连绵,气温骤降,走在路上感觉寒气逼人,凄风冷雨。

回家推开门,爱人已做好晚饭,他从厨房端过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红薯粥,对我说:“天气冷,快趁热吃!”红薯粥散发着浓浓的清香,软糯的米粥,香甜的红薯,就着可口的小菜,我一口气喝下一大碗,感觉浑身暖和了许多,让我不由想起母亲的红薯粥。

小时候,我是喝着母亲熬的.粥长大的。那时生活贫困,家里兄妹多,父母为了一大家人的生计奔波忙碌。母亲生下我后,由于缺乏营养奶水不够,我身体虚弱日夜啼哭,母亲便精心熬制小米粥,一勺一勺喂我,粘稠的小米粥香甜可口。在小米粥的滋养下,我不再哭闹,面色渐渐红润,长成了一个胖嘟嘟的小胖妞。

母亲精明能干有一双巧手,会做各种粥,玉米粥、青菜粥、绿豆粥、南瓜粥、红薯粥,每种粥有滋有味,各具特色,经常吃到的是红薯粥。在农村老家,几乎家家都种红薯,父亲每年也会在屋后的地里种上一些红薯,他说:“红薯不娇贵,好伺候,是农人的救命根,能填饱肚子抵御饥饿。”

冬天,母亲从地里挖来又大又胖的红薯,去皮切成小块,再淘点碎米,掺在一起放在锅里熬煮。母亲通常会往灶糖里添两把柴禾,火一下燃得很旺,火光映红母亲瘦削的脸庞。不一会儿,母亲揭开锅盖,锅里沸腾开来,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灶屋里蒸气四溢,氤氲在一片朦胧的热气中。母亲用大勺在锅里来回搅拌防止粘锅,然后改用小火慢煨。

母亲说:“熬粥是有讲究的,不能图省事,要有耐心,锅边不能离人,先用旺火后改为小火慢慢熬制,这样熬出来的粥才不失营养,味道香浓、醇厚。经过母亲的熬制,一锅香喷喷的红薯粥终于熬好了,冒着滚滚热气,香味扑鼻,在屋子里四处弥漫,我和兄妹们早已垂涎欲滴,迫不及待地盛一碗端起来就喝,白的粥红的薯,红白相间,分外诱人,吃到嘴里更觉香甜、绵软。我“胡噜胡噜”地一阵狼吞虎咽,常常被滚热的红薯粥烫得直吐舌头。母亲看着我们一脸馋相,心疼地嗔怪道:“慢点儿吃!小心烫着,锅里还有很多,够你们吃呢!”

那时的冬天特别冷,手脚冻得像冰棍。一家人围坐在饭桌边,开心地吃着笑着,无论怎样的天寒地冻,只要喝下两碗热乎乎的红薯粥后,瞬间感觉甜到心坎里,浑身暖融融的,温馨而甜蜜。

红薯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物质,营养丰富,有一定医疗价值,具有补血、活血、化食、暖胃、清热等功效,多喝红薯粥可以滋补肝肾,增强抵抗力。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岁月,母亲的红薯粥为我们点亮一个个困苦贫乏的日子,温暖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如今时过境迁,离开故乡已经多年,也曾尝过养生粥、皮蛋粥、银耳粥、莲子粥等各种味道的粥,而我对红薯粥的偏爱,却从未改变,常常怀念小时候吃过的红薯粥味道。每次回家,母亲都会为我熬上一大碗,那久违的味道依旧和从前一样,醇厚香浓,甜蜜绵长,那是故乡的味道,亲情的味道,那味道将伴我一生。

第2篇:红薯粥作文

红薯粥作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薯粥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今日,又喝最爱的红薯粥了。木碗依旧朴素,清香依旧诱人,味道依旧甘甜。一口软糯,一如从前,却觉得少了什么。

多年前的初秋,那时我不喜欢红薯。我认为它是丑陋的。从泥土里扒出来,满身的淤泥,甚至会爬出白乎乎的蠕虫。少时的我看中的是外表,从未关注其内心。

我也不喜回老家。初秋时分,乡下的蚊子依旧是成堆成团,你一袭长裙,换来一身包。再者,没有WIFI,没有电视电脑,成天闷在房间里,实是无趣。

直到那一天,我年迈的外婆看她小外孙女越发的不耐,提议到田埂上转一转。在母亲再三催促下,我穿了胶鞋,极不情愿的迈出了家门。

跟着外婆的脚步,慢悠悠的散步于田埂之上,乡下的秋阳暖暖地撒在身上,伴着外婆絮絮叨叨的轻语。忽的发现,天高云淡,虫鸣悦耳,稻田一望无际,微风裹着稻香与炊烟略过鼻尖,宁静惬意。余光中外婆神采奕奕的模样,令人惊讶,这还是这些天寡言少语的外婆吗?

“到了!”外婆苍老而又温和的声音传入耳中,随着外婆的指尖望去。一片茂盛的“绿萝地”?疑惑,不解。阳光中,外婆一脸慈爱,凝视着这片土地,似是回忆:“当你妈妈如你这么大时,也曾在这片土地里玩过。”

外婆熟练地拿起铲子,轻巧一铲,竟是一个脏脏的红薯!怪模怪样的红薯上,结着绿萝般茂盛的绿叶。被外婆提在手上,像故事里的小地精。我错愕不已,扬声问起:“阿婆,要挖这个?”外婆点了点头,期待的看着我。我不忍拒绝,只好拿起铲子。外婆笑了,眉眼弯弯。

一片绿叶丛中,一双粗糙又温暖的手包裹着一双小而稚嫩的手,一个弯弯宽厚的背影叠夹着一个削薄挺拔的背影,苍老的笑声中交杂着清脆的呐喊,惊起田间飞鸟阵阵。

外婆和我那一天收获丰满,满满一筐的红薯,大小不一。在晚霞的余晖中,沿着盲肠小道,与外婆肆意的唱着乡间小曲。我第一次连泥土粘上了脸也顾不上擦了。

晚上,外婆做了一顿红薯宴。当满满的`红薯粥端上来时,清香萦绕,纯白的米,金黄的红薯,配上素雅的小木碗。我迫不及待的要下口,不顾外婆的提醒,忍着微烫的米粥,吸了一大口,米粒软糯却粒粒分明,红薯柔软清甜,一口下去,淡淡的甘甜唇留齿间。简简单单的一碗红薯羹却令人感到暖暖的幸福。月光下,烛辉中,一位老人满足的看着孩子的狼吞虎咽。

我还是要走了。临行前,外婆塞了好多东西给我,满满一大包。最后,又将那碗我用的小木碗用绸布包好,塞在我怀里。她说,若是我忘了,见了这个小木碗,就可以想起她了。我当时不以为然,笑嘻嘻地说:“阿婆,不会的。我会常回来看您的。”当时的我以为我忘不了,忘不了这些天的烤红薯,红薯干,红薯粥,更忘不了我的外婆。

可回城后,城里日复一日的快节奏生活,乡间闲适的日子渐渐淡去,忘却的一干二净。小木碗不知被我放哪了,诺言也早已抛之脑后。再次回乡时,却是……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不曾想,外婆那天站在窗口用衣襟擦泪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乡间红薯依旧,斯人却已去。

后来,我一直在寻觅,尝试了许多的红薯粥,却总是有遗憾,总是丢了什么,许是今生也寻不回。

红薯粥缺一味,一味外婆的爱。口中香软,泪如雨下。

第3篇:品粥散文

品粥散文

真的无需点明那是挂着什么牌匾的粥店,更无须介绍琳琅满目粥品的价目,总之,以多样粥品为展卖亮点的场所,在食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在京城街巷随处可见。当荤腥油腻、生猛海鲜让肠胃疲惫不堪时,我常常喜爱坐在粥店一隅,静静品啜清淡滋味。让我没齿难忘的品粥情景,莫过于那次与恩师“怀古品粥”。

我出版的第3本散文集之后,出版商通知我,因订购者可观,准备再版加印。兴奋之余,我想起恩师,电邀餐叙。

老师坚持不进知名饭庄,仅仅吃粥。无奈,我指定一家“粥文化体验店”。这是一家几年前就形成品牌化、已拥有数十家连锁经营店的粥品店。用餐环境简约、清雅、静谧,来客就餐时,多是悄声细语,似乎生怕惊扰了“粥神”。

豆花粥、鱼片粥、鲜笋粥、红豆粥、紫米粥、荷叶粥、莼菜粥、海参粥、什锦粥……环顾数十张餐桌摆放的多类名粥,如色彩斑斓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品粥散文

品粥散文(精选9篇)由网友 “船过水无痕”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品粥散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品粥散文

品粥散文

真的无需点明那是挂着什么牌匾的粥店,更无须介绍琳琅满目粥品的价目,总之,以多样粥品为展卖亮点的场所,在食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在京城街巷随处可见。当荤腥油腻、生猛海鲜让肠胃疲惫不堪时,我常常喜爱坐在粥店一隅,静静品啜清淡滋味。让我没齿难忘的品粥情景,莫过于那次与恩师“怀古品粥”。

我出版的第3本散文集之后,出版商通知我,因订购者可观,准备再版加印。兴奋之余,我想起恩师,电邀餐叙。

老师坚持不进知名饭庄,仅仅吃粥。无奈,我指定一家“粥文化体验店”。这是一家几年前就形成品牌化、已拥有数十家连锁经营店的粥品店。用餐环境简约、清雅、静谧,来客就餐时,多是悄声细语,似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粥经典散文

粥经典散文

粥就是米粥。我们这里也叫稀饭。特指小米稀饭。记忆里,高中时候每个礼拜天晚上的那碗米粥,十分的香甜。那该是整个两年高中生活里最有滋味的记忆了。无独有偶,1971年,跟着母亲在镇安寨学校读小学一年级时,印象最深的,也是晚上那碗香甜的米粥,不过这个跟高中时候的米粥有所不同,这个是加了黄豆面的,俗称豆馓子。我们家有好长时间,每天是离不开豆馓子的,无论是姥姥家还是我们自己家。熬到钟点的跟刚煮开就关火的不一样。你喝起来,口感,味觉,心情,都是不一样的。

自从自己的胃找麻烦以来,用米粥养胃成为我的一个健胃养胃良法。加上我们家习惯每天早晚熬米粥,所以几十年来,米粥就没离开过我。可以说百喝不厌。

最初来市里打工,单身住公司,一般是自个儿用电热杯熬粥喝。也有时候上街找粥喝,不是没有饭店卖,就是水多熬不到,又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粥》梁实秋散文

《粥》梁实秋散文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粥》梁实秋散文,希望有所帮助!

我不爱吃粥。小时候一生病就被迫喝粥。因此非常怕生病。平素早点总是烧饼、油条、馒头、包子,非干物生噎不饱。抗战时在外作客,偶寓友人家,早餐是一锅稀饭,四色小菜大家分享。一小块酱豆腐在碟子中央孤立,一小撮花生米疏疏落落的撒在盘子中,一根油条斩做许多碎块堆在碟中成一小丘,一个完整的皮蛋在酱油碟中晃来晃去。不能说是不丰盛了,但是干噎惯了的人就觉得委屈,如果不算是虐待。

也有例外。我母亲若是亲自熬一小薄铫儿的粥,分半碗给我吃,我甘之如饴。薄铫(音吊)儿即是有柄有盖的小砂锅,最多能煮两小碗粥,在小白炉子的火口边上煮。不用剩饭煮,用生米淘净慢煨。水一次加足,不半途添水。始终不加搅和,任它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散文:母亲的红薯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散文:母亲的红薯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