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腊月现代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11 09:57:2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乡村腊月现代散文

乡村腊月现代散文

清脆的鞭炮声惊醒了时光老人的梦,他睁开惺松的睡眼,伸个懒腰便将日子扯进了腊月。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18岁就离开乡村,参军到部队,转业后入住城市,一直认为,不管你走到哪儿,要想寻找腊月最纯正的文化底蕴,还是非到乡村莫属。如今,走进腊月,儿时乡村腊月的那种情感,那种氛围,永远记忆犹新。那时候,乡村人们的生活还不富裕,但对过年却是格外重视的。正如鲁迅先生在他的《祝福》中说的那样,“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是天空中也现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每当乡村进入腊月,村庄上空袅袅的炊烟在缭绕盘旋,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的鱼肉的浓香,家家户户的门前贴着对联,挂上大红灯笼,近处远处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伴随着大人们的欢笑声、孩子们的嬉闹声,一切都是那样的香甜和喜悦,可以让你体会出一个纯正的腊月气氛,让你温馨、快乐、幸福。

那时的乡村腊月,孩子们最开心。一迈入这腊月的门槛,我与伙伴们便在村里成群结队地疯玩。“娃娃娃娃你别闹,进了腊月就放炮,男娃女娃嘴别馋,杀了猪后就过年。”在这稚嫩的童谣里,迎接过年大幕就拉开了。腊月像是一辆从远方驶来的列车,风驰电掣,直奔年关。辛苦劳作一年的农民,平时压在箱底舍不得花用的血汗钱,这时也要拿出来花一番。再穷苦的人家也要购买过年的物品,除食品之外,还有鞭炮、对联、年画和灯笼,更要为孩子备些礼物,哪怕是一件新衣、几颗糖球,也会圆了一个乡下孩子一年的梦想。

宰猪,是乡村腊月的一个亮点。在普通农家,每年能宰上一头年猪是一家人“运程”好坏的象征。“年猪”,据说是专门用于过年食用的.猪。这头猪在快进入腊月的时候就开始“贴”食,即喂精饲料,用最短的时间把猪喂得膘肥体壮。这时候的猪好像已经感觉到它的厄运的降临,行动缓慢,斯斯文文,少了往日的潇洒和活泼。到了宰杀期临近,能看到猪的眼槽里流出的一股泪水,看起来真的有点凄楚,可是,就是因为它的奉献,装点着人们年的氛围。每当看到大锅里烀猪肉,我站在锅台边,紧紧地盯着锅,闻着那飘出的香气,不知不觉地唾液流出。母亲在旁边看了,便会掀开锅盖,用筷子扎出一小块肉放在碗里,我伸手就拿,顾不上烫嘴,狠狠地咬下去。

那时乡村人生活困难,平时豆腐很少吃的。进入腊月,不管平时多么节省,家家都要做一道豆腐,整个腊月菜谱,煎炒烹炸都离不开豆腐。那时做豆腐的工具是石磨。石磨,现在的孩子们几乎没见过,即使现在农村也很少见了。就是两块直径一米左右,约20公分厚的圆石摞在一起,放在一个比较牢固的架子上,上面的一块中间有一个圆的孔,边儿上对称着插着两条木柄,也叫推把,下面的石磨边上有一孔,把豆子和着水从上面石磨中间的孔放进去,推动推把转动圆石,白花花的豆浆便从下面石磨的孔里流进大桶里,再经过加工成型,豆腐就做成了。后来村里有了电,很快又有了电磨,也就告别了推磨的历史。但吃着电磨做出的豆腐,总觉着不如石磨磨出的豆腐好吃。

腊月里与母亲一起贴窗花,是我最高兴的事。将旧窗纸换了,打好面浆,重新糊上白纸,再在一个个小格子里,贴上一对对五颜六色的窗花。真不知道民间艺人们是怎样放下锄头,用那样粗糙的手,剪出这样神形毕肖的花鸟虫鱼来的。那种巧妙,真是让人看不厌、爱不够。特别是那一只点缀在白菜上的蝈蝈,从它那悠闲的姿态,使人仿佛听到了它的高声歌唱,为画面增添了音乐旋律,有了动感和灵气,它是整幅窗花的灵魂所在与点睛之处。蝈蝈为画面增添了活力,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寓意着人们安逸的生活,与祥和的气氛。一幅幅窗花就是这样地带着蓬勃的春的气息,开遍千家万户的窗口,点亮人们心中对美好日子的向往和希冀。

进入腊月,转眼就到腊八节,从那时开始,登上了“过年”的第一个台阶。这一天,母亲必定会早早地起床,把精心备下的大米、小米、豆子、核桃、栗子、花生等放在铁锅里用小火慢慢的煮。当锅里冒出的白气,伴随着“啪啪”和“咕嘟咕嘟”的有节奏的响声时,我与妹妹总喜欢围拥在母亲的身边,或用冻得发红的小鼻子嗅嗅随着粥的热气弥漫过来的香味,瞬间蠢蠢欲动的口水流到嘴边。舀一口含在嘴里,清香瞬间溢满舌尖,吞下去,只觉得有一种暖。母亲熬的腊八粥它已经深深地溶入了我的生命之中。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香烛纸马送灶王爷上天。相传灶神专管人间厨房烟火,每年腊月二十三上天向玉皇大帝回报人间的生活情况。在这一天晚上,家里的女人要把厨房里的锅台、灶堂打扫洗刷得干干净净,在灶头上点起“青龙过江”的灯,彻夜不灭。把糖、果、瓜子等食品盛于盘中,为灶神饯行。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下来,火化之前,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这些流传在世间的习俗,把喜迎过年欢快忙碌的景象,生动逼真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腊月三十过大年,我像出了笼的小鸟,穿上母亲做的新衣,无拘无束地在房前屋后疯跑着。父亲买来的鞭炮舍不得成挂的燃放,把它拆散一个个地点燃,每一声响都是那样地悦耳动听。当看见父亲去门口将一挂鞭炮悬挂在一根竹竿上点燃,在“噼噼啪啪……”的响声中,才知道时过中午,要吃团年饭了。一顿团年饭,便是过大年的主题曲。丰盛的菜肴摆满一桌,炖菜、炒菜、凉菜样样都有,当然,那盘红烧鲤鱼是不能少的,因为“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年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骨肉亲情的快乐。

到了晚上,也就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夜,母亲将花生拌着沙子在铁锅里炒,随着铁铲的搅动,受热的花生在跳动中发出哗哗的响声。这时母亲口中便念念有词:“腊月三十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其中苹果少不了,叫作“平平安安”。最令人欢乐的是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钢镚儿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到了子夜,各家的鞭炮都要拿出去燃放,把年夜衬托得异常热闹。我与小伙伴们早已约好,打着灯笼,一起出去观赏。大街上,胡同里,到处是晃动的灯笼,我们追逐着、比试着,看看谁的灯笼最美,谁的灯笼最亮。

难忘的年夜总是过得很快。天亮了,人们开始相互拜年,整个乡村又在年的气氛中沸腾起来。在乡村,拜年可谓是整个节日期间最富年味的民俗活动了。乡村拜年,与时下所说的拜年是大不相同的。现在拜年无非就是见面时互相问候一声,讨个吉利罢了,而在乡村拜年却要讲究得多,也庄重得多。首先要给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们拜年,这时长辈们给孙子儿女们分压岁钱。然后跟在父亲后边去给长辈亲属们逐一拜年,最后是给村子里左邻右舍所有熟悉的人拜年。这样一趟下来,虽然很累,但我的兜里却塞得满满的,从压岁钱到糖果、饼干,真是应有尽有。天气虽冷,但我心里是热乎乎的。

如今的乡村腊月,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了新变化,有些场面和氛围已渐渐离我们远了。腊月淡了,年味也淡了,是耶!非耶!不好妄下结论。我倒觉得这一切全在于一种心态,一种感悟,一种追求。在改革开放的新年代,乡村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转变,给乡村腊月也注入了很多的新内容。现在所流行的网上拜年、拜年、短信拜年,非常便捷,可免除走访亲友劳顿之苦;闭路电视100多个频道任你选,令你眼花缭乱,不知看哪个好,特别是大年三十春节晚会给人们文化生活增添了亮点;更令人惊奇的是,全家老少、亲朋好友走出家门,到酒店吃团年饭,个别有条件的家庭还去外地旅游观光,欣赏人文景色,既愉悦心情,开阔眼界,又丰富了知识。似乎人们都知道,进入腊月不在是仅仅吃好喝好玩好,而是融入更多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变成在民俗基础上的精神盛宴……

乡村腊月,是民间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古往今来,源远流长,如百年陈酒,窖香浓郁,醉人肺腑,品不完,尝不够;乡村腊月,来得风火火,走得急匆匆,留给人们多少温馨的回忆,多少美妙的憧憬;乡村腊月,充满了温馨、祥和、喜庆、吉祥,也孕育着来年的希望。正是有了它,乡村人才年年过得有滋有味,魅力无穷。

第2篇:腊月现代散文

腊月现代散文

霜降大地之后,万木凋零惨芳收敛,西风刮落了枝梢间的落叶,呼啸着在窗棂上而过,百虫休眠于三尺冻土之隙,熬过漫长的冬日。今年的雪来的有点早,阴历十月初一尚未到来,一场大雪便不期而遇,漫天飘舞铺天盖地而下,片片雪花如棉絮,翩翩起舞似碟舞,冰雕了山水沟壑,玉砌了原野阡陌,冬天的况味来临了。

腊月的由来很久了,据词典介绍始于周朝,腊月来到,族人聚首集会,设坛焚香,净衣洗面,拜藉神灵祖先,赎过以求自新,占卜以保趋利避凶。腊月为年之末,天寒地冻百业休顿,正是回首往事,祈福未来的好时候。

腊月的记忆是属于童年的,世间的天籁万物,在经过严寒的过滤后,显得清净悠闲而安详淡然。腊八是个很冷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有熬制腊八粥的习惯。那种冷是切肤彻骨的,这个时候姥姥便会拿起前些日子准备好的大米、小米、红枣、红豆、黑豆之类的材料,洗好锅勺备好碳柴,准备熬制。大米收秋罢,用收获来的玉米换取的,稻米长于南国,对于北方旱地收麦的北方,吃大米是一件很奢侈的享受,尤其小时候家穷,再加上交通闭塞物流欠发达,大米只是在过节接待客人才吃。小米是家乡的特产,清朝时皇帝的贡品,在物质匮乏的以前年代,一直作为主食养育着家乡的世代族人。红豆补血长于山野,色泽红艳滋补气血。各种豆类皆是家乡的特产。添一把柴火,燃起火种火焰撩拨着灶膛,滚开了一锅热水,把预备好了的材料放进锅里面。童年的我坐在板凳上,拉动着风车,柴火随之熊熊的燃烧着,等到锅里面的水开了,就不用拉风车,在火焰的自然燃烧下,慢慢的熬制。姥姥在一旁把拿着火候,等到了时间,掀起锅盖,一股蒸汽冉冉升起,烟雾氤氲中看到锅里红红绿绿的,姥姥搅动着勺子,各类材料膨胀开了白糖融化,粥液黏合稠密,香气四溢于屋内,带着略微甘甜的味道。这时候我会央求姥姥先给我盛一碗,姥姥便会咧开嘴,微笑着说“喝吧喝吧,喝了腊八粥,俺家的小馋猫就不是给冻掉耳朵了”。喝一口腊八粥,那滋味甜在嘴里,暖在新天,直到现在记忆依然是历久弥新……

太阳出来在冬天是一件绝好的事情,走到北墙根,向着太阳取暖。阳光从亿万里距离的射来,穿透严冬的寒冷,轻拂在身,如抚慰一般轻柔,如春风一样温馨。搬个桌子板凳坐在阳光下,铺开学校的寒假作业,一把铅笔涂鸦着作业,一个个字符数字在阳光下变的灵动飘舞,那是阳光下的服帖心态,美化了眼前的境况吧。姐姐坐在阳光下衲起千层底的布鞋,针针线线都是对于亲人的心意和厚爱,那份执着与专注,深深的感动着我,那幅画面如此的动情,烙印在童年的心底。

每次到了做饭的时候,姥姥总要我去缸里盛水。水管早已经是冻住了,管外面缠着厚厚的一层布条之类的,北方的数九寒天,会把水管冻坏了的。缸里一层薄薄的冰层,破开冰层往锅里盛满水,盖上缸盖子。偶尔漏掉的水,转眼就凝结成冰。姥姥便会安置我“小心点,三九天滴水成冰,别踩到冰了,滑到了又要受疼”。语句温暖亲情温馨,话语依旧想在耳边,姥姥早已经天堂颐养去了,不知道今日的光景,姥姥会不会再次放心不下尘世间我啊。只是天堂里面有没有雪飘冰冻,还是春暖花开,繁花似锦……

腊月是属于老家的,乡情在冬日里面才会愈加的显现他的丰盈。忙活了一年的父老爷们,在元旦前后逐渐回到了家,带着一身的疲惫,和满囊的财物。家里的孩子围上来,这个一句那个一句的,拉扯着哭闹着,亲了这个抱那个,一刻也消停不下来。打工在外远在千里,拉远了地域的距离,亲情的依恋却是从未曾减弱过,反而愈加的浓郁。老婆站在旁边一个劲的傻乐呵,一把手卸下包裹,催促着进屋,屋里面煤火烧的正旺,暖气融融的。一屁股坐在炕上面,孩子们拿到了礼物玩去了,这时候轮到了老婆一阵的唠叨,问长问短问寒问暖的,没完没了的……一边说着一边忙活着擀面条,炒上大白菜,加上家里鸡下的柴鸡蛋,粉条,丸子一锅烩了,丰盈的很,要把出门在外的清淡寡口,重新给补回来。晚上烧起热炕,早早的休息了,窗外北风呼啸,扑打着窗棂,男人急不可耐的钻进老婆的被窝,合欢取乐颠倒神魂,长时间的压抑和思念,在此刻一朝相见,解除了多日的“饥渴”与难耐。农村来说,冬天是个休闲调整的好时节,男人一年出门打工今日回家了,地里啥活也没有,睡他个日出照在屁股蛋子上,吃喝要学猪八戒,抱起老婆亲个没完……

没事的时候,多去串串门子走走亲戚,叙叙旧说说话,交往中感受友情的乐趣和温暖。叫上老婆去厨房做些好吃的,温上一壶老酒,炒上一盘家乡的菜肴,猪肉粉条,醋溜白菜,大腕的红烧肉……铺满桌子,围坐一起畅谈欢笑。南来北往东走西奔的话题,春秋更替时间流逝的过往,话题无所挑剔尽兴为主,少些顾及只要话题投缘欢快。划拳中眉飞色舞,海聊中心花盛开,这般美景心情,神仙也要嫉妒,不恋上界只爱红尘了……

到了腊月二十左右,忙活着置办过年的东西,清早起来进乡镇赶集。集上布满商铺,货物琳琅满目,人来人往声音鼎沸,拥挤喧嚣中,感叹着生逢盛世的幸运之情,感受着滚滚红尘的人间烟火。购置几幅红彤彤的春联年画,酒肉蔬菜,衣料鞋袜,穿上好的,吃上好的,享受着改革开放成果带给农民的实惠,感激着政府富民政策的英明和伟大。国泰则民安,互为支撑息息相关,一起进步共同发展。

腊月的.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不用芝麻糖糊住灶王爷的嘴,人间已经是政通人和,尊老爱幼,和谐友爱,平安中华,富强城乡。这天的到来拉开了过年的序幕,自此后的每一天都是在年的味道中度过的。二十四磨豆腐,出粉条,二十五二十六……,一天天的过,心里面祈祷慢慢的过啊,好日子总是让人难舍难分的。大年三十的街道清净冷清了,只是家家户户的烟筒上缕缕的炊烟升起的欢,弥漫于天空的间隙中,美酒菜肴的味道,流露在人间的各个角落里。全家围坐炉前取暖吃饭,享受天伦之乐人伦之趣。守岁,这是古老的规矩,静静的等待新年的到来,钟声响起的时候,一个崭新的未来走来了,带着美好的祝福,对未来憧憬,为自己为民众祈福。一年中有许多时光很美好,辞旧迎新的时刻最是难忘和激动。

初一的早晨,第一缕的阳光普洒大地,村庄山野树木街道……万物跟新,春回大地……

腊月,旧年之末,新年的前凑。对旧年的留恋,对新年的展望,万千感悟都在此时顺序展开,心中几许感慨。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只是冬天本身就是好季节的啊。

第3篇:腊月雪现代散文

腊月雪现代散文

早就听闻了寒潮来袭的讯息,据说要开端下大年夜大年夜雪,心中不由得开端期盼起来,期盼着这雪履约而至,我们真的,已经按捺不住心坎的期盼了。

而如今,这雪要来,也毫不似信口雌黄的言语——四周的城市都是大年夜大年夜到暴雪,上海就是一贯被誉为“结界之地”,也没有情由避过铺天盖地而来的暴雪海潮吧。

雪是多么好的器械!尽然我从北国地界而来,三年级后冬日便再也没有归过乡。什么雪国风景,什么原驰蜡象,也是奇怪的物什,在我的记忆中已变得相当疏远,记不清了。

上海的雪本就稀少,可供游玩的积雪便更少了。记忆中比来的一次,照样在三年级的冬季,在传授教化楼下玩雪的经历。再之后,便再也没有过了。

看到消息之日是周末,周一返校领取期末成就单时便已有些迫在眉睫地聚了同窗一块分享,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本身不克不及急切,可却又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腊月的乡村的散文

腊月的乡村的散文

腊月的夜,云悄悄地聚集,雪静静地飘落;黎明来临时,云又悄悄地散开,雪也轻轻地散去。给乡村的人们留下一个结结实实的梦和一个实实在在的雪白世界。

日上三竿,人们从梦中醒来,推开门,一地的雪已开始融化,朝阳的地方裸露出褐黄色的土地,冒着氤氲热气。勤快人家早炊的烟雾从屋脊上袅袅升起。许是风的缘故吧,炊烟离开房顶时直直地上升,升着升着就十分随意地斜向一方,渐渐地,化作淡淡的一丝一缕,最后消失在树梢高处的空气里。房顶积雪融化的雪水沿着房檐叮咚滑落,溅湿了檐下挂着的黄玉米和红辣椒。鸡们鸭们从鸡埘鸭架倾巢而出,在院子的雪地上印满杂乱的爪印。看家狗被街巷里流动的脚步声吸引,溜出家门嗅着地奔跑,似乎闻到了不知从谁家飘出的炖肉的肉香。不远处,送灶的爆竹一声炸响,惊飞一树麻雀,震得树枝丫上的雪扑簌簌跌落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腊月的乡村散文

腊月的乡村散文

腊月对乡村来说,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而且带有某种明显倾向性的暗示和隐喻。

从进入腊月的那一刻起,乡村就把喜悦和幸福挂在了每个人的心底和脸上,披在了山冈、河流、大地的身上,洒落在家家户户的院落和房间里,就连同司空见惯的炊烟也突然变得婀娜多姿起来,充满温馨和喜悦。霎时间,乡村沉浸在一份喧嚣与恬静的浮华中。

背风的墙角,老头们三个一伙,四个一堆,聚在一起,戴着老花镜,坐在条凳上,摇椅上,优哉游哉地唠着闲嗑,下着象棋,打着扑克,眯缝着眼睛,任凭冬日的阳光温柔地把周身抚摸。

三五成群的老太们,围在打扫得干干净净的院落里,或抱着孙儿,或拿着针线活,叽叽喳喳,拿东家长、西家短的哪些好奇、有趣的事消磨时光,打破了乡村的寂静,给沉闷的增加了一丝轻松和愉悦。

村子里的中青年们,此时也陆陆续续暂时结束了在城市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乡村腊月经典散文

乡村腊月经典散文

走进乡村的腊月,湛蓝的天空总是盘旋着袅袅炊烟,空气中弥漫浓厚而古朴的喜庆气息,一片洼地,一坎山梁,一棵树木,一株枯草都能绽放出腊月幽香的气息。乡村的腊月就像一卷水墨画,总能唤醒人们心底的惦念,于是远在天涯各处的游子升腾起一种执着的信念,回家过年。

在乡村里生活的人们心中对腊月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回味,腊月就像母亲牵着的那一束美丽的风筝,有着永远割舍不断的情亲,无论你飞的多远,,都在母亲的心里,都在母亲的手里;腊月就像父亲烟锅子里点燃的那一簇烟火,总是温暖着儿女们的心,无论你走到多远,那一锅锅的烟草味,永远滋润在你的心田;腊月就像母亲拉鞋底的线,永远牵挂在心底深处,无论你走到多远,脚下的那根线,永远连着回家的路,扯着回家的情;腊月就像父亲点燃炉火中那一堆燃烧的煤,总是红红火火地驱散寒冬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乡村腊月现代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村腊月现代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