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钱塘湖春行》课堂实录及训练题
《钱塘湖春行》课堂实录及训练题
引言:《钱塘湖春行》生动的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钱塘湖春行》课堂教学实录及训练题,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钱塘湖春行》课堂实录
当我再次接触熟悉的《钱塘湖春行》时,我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为教学理念,以“在课堂上搭建支架”为教学方法,以在关键时刻向学生“抛锚”为教学手段,以“扬起学生想象的帆”为教学目标,来设计这课堂。
从“听《钱塘湖春行》、说《西江月》”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
其实,这个“听”字,不仅仅是听觉方面的活动,而且是心灵感官的互动。这个“听”是回忆的过程,是叙述的过程,是想像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是一个“想诗”的过程。
“说”画面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内容、体会其中的情趣的过程。师生共同探研,教师引导,理清词的内容。再从多角度去说画面,表现了较好的语言驾驭能力。
在这堂课上,我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心中迸发出一个个火花,引人入胜,耐人深思。现摘录其教学片断如下:
师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现在,请同学们读《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并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写什么时候的景色?
(学生大声朗读诗。)
生春天,而且是初春。
师我们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生“水面初平”,初春的雨水还不大。
生“几处早莺”,并不是处处,初春的鸟儿还不多。
生老师,还有“争暖树”,春寒未退,所以莺争着栖集在朝阳的树枝上。
师不要给老师说,直接给大家说就行。(师不让提“老师”,让“给大家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更乐意发言)
生“谁家新燕”,并不是家家,而是零星几家,说明春天刚开始,从南方飞回的燕子为数不多。
生“啄春泥”,燕子才回来筑巢。
生“浅草才能”,小草刚刚出土。
生“没马蹄”,草还没有长高。
生“乱花渐欲”,“乱”,“渐”,说明花儿有开放的,也有含苞待放的,或是地上的小野花,“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初春的花星星点点,也不是很多。
师说地真好,画面已经立体化了。下面,我们听录音读,闭着眼,用心灵去聆听西湖迷人春景的花香鸟语。
(学生听录音,并且模仿朗读。)
师我们听出春天的什么景色?你体会到春天的什么意境?想好了你就说。(在这里故意加了“意境”一词,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回味的余地。如果不加“意境”味就大不一样了。并且师让学生“想好了你就说”,积极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制造一个竞争的氛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
生我听见了和尚撞钟的声音,那么庄严、肃穆,那么辽远、空旷,使我心旷神怡。我在西湖边上耳听着这天籁之音,眼看着美丽的西湖胜景,真是人生一大乐事。(笑)
生“一年之计在于春”,迎春的人儿在西湖边轻歌曼舞,或细语呢喃,或那勤劳的妇女用那清澈的西湖水洗衣浣纱,木杵捣衣声,击水声清脆的、悠扬的此起彼落;而孩子们则在嫩嫩地,绿绿的草地上欢快的叫跑着,估计他们欢呼天上的风筝,或者是在地上打着滚儿。
生我听出了春天鸟叫声,那轻盈、活泼的黑头莺唱出美妙的歌声,“自在娇莺恰恰啼”。(此时,已看出学生已陶醉在这美好的境界里)
生我听出风声,是带着一丝丝凉意的清风。
生我能听出小草从泥土中钻出来的嘶嘶的声音。
生我听出了马蹄轻快的脚步声,叭嗒,叭嗒……由远及近,而又渐渐远去。
生我听见了白居易正在那吟《钱塘湖春行》,清风传送着那优美的诗句,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学生争先恐后,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气势。学生妙语连珠,老师一副惋惜地表情)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展开想像,又有意境,同学们的诗歌感悟能力非常强啊!老师还想听听大家精彩发言,但因时间问题,进行下一个环节,不知谁能用耳朵听出色彩来?(学生笑)我们从诗中找出表示色彩的词。
生绿,绿柳青青。
第2篇:钱塘湖春行课堂实录
钱塘湖春行课堂实录
一、练习朗读,步感知
师: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请问你们现在的心怎么样?
生:兴奋,动。
师: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1:还有点紧张。
生(左顾右盼地)2:有点好奇,不知道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我们的表现能否让老师满意?老师又有什么新招出现?
师:嗯,我猜你们的心也是这样,你们知道——老师此刻的心会怎样——?
我转在黑板写下“忐忑”二字,下面声音马响起来:“忐忑不安”“忐忑不安”。
师:对,就是这样,不过,同学们,不管是“动”也吧,“好奇”也吧,“紧张”也吧,“忐忑不安”也吧,我们都要抱着一颗平常心,以平静平和的心态进入今天的学习,好吗?(好!)请大家打开书本68页。今天,我们学习——
生(齐答):“钱塘湖行”。
师:那位同学来试读一下。
有几位同学举起了手。
师:“好,兰琳,你来试读一下。”
生(读):孤山寺北贾亭西,面平云脚低。
……
师:哪位同学来指正、评点一下。
生3:“浅草才能没mò马蹄,她读的是mèi马蹄;绿杨里白沙堤dī,她读的是白沙tí。
师:嗯,对,这个同学听得很认真。你知道为什么要读mò吗?这就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你看,前面是‘浅草’,后面是‘马蹄’,我们一猜,就应该是‘淹没了或遮没了马蹄’,而不是说‘没有马蹄’,所以读古文有时不妨用一用‘猜读法’,可以猜一猜它的字音和字义。猜读法,大家学古文时要注意运用。
好,哪位同学再来读一读。
生(蒋岱):孤山寺北贾亭西,面平云脚低。
……
读得声音洪亮,节奏准确,有诵的味道。读完后,同学们自发地鼓起掌来。
师:大家再听一听,看老师是怎么读的?
……
师:听出差别没有?大家注意前面有抒、舒缓、稍快等不同的语调,最后一句是重读,应读出喜的语调;而‘争暖树’,因为是‘争’,所以我以为读时语速应稍快些;而‘谁家的新燕’在‘啄泥’,表示疑问,所以应读出疑问的语。好,请全班同学像老师刚才那样朗读一遍。
全班同学齐声诵读《钱塘湖行》。
二、翻译、联想,再度感知
师:“同学们,从律诗和绝句角度来说,这是什么诗歌?”
生(齐答):律诗。
师:几言的?
生(齐答);七言。
师:对,七言律诗。它一共有八句,共分为四联,同学们知道每联的名字吗?(同学们大都摇)请听清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很好记的:结合体部位来记,(用手指部,)首联,(用手摸下巴,这是)颔联,(用手摸脖颈,这是)颈联,最后是尾联。好记吧,所以记忆要讲究方法。好,跟着复述一遍。
生(齐答): 首联 → 颔联→ 颈联→ 尾联
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书的注释,把全诗翻译一下,不懂的作记号,然后提出来。
……
师:请提问。
生4:‘花渐’的‘’,‘没马蹄’的‘没’什么意思?
师;还有没有?没有了,好,那我就开讲了。‘’,以前学过的有“己所不,施于”,这个‘’是‘想要’的意思,这儿应是“将要”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杂?不对!混?更不对!应该译为‘纷’好一些,你想,天一到,这儿开一朵,那儿开一朵,是不是给一种纷的感觉?‘没’什么意思?淹没?不太好吧,没有呀,应为‘遮没’好些。两句连起来的意思是:纷的花渐渐地将要住们的眼睛,浅浅的草呀,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
生5:最的是西湖东面的美景,怎么也走不完,看不够,尤其是绿杨柳下的白沙堤。
师:不错,最后一句一定要加一些词句读起来才通顺,好,同学们连起来再说一遍这句的意思。 下面,哪位同学再用自己的话,用优美的语言把整首诗描绘的内容讲述一遍。
生6(陈镜西):我骑着马从孤山寺的北边来到贾公亭的西边,湖涨,才同堤平,远远望去,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的澜连一片。有几的早莺正争着飞向向的树,不知是谁家新来的燕子正在啄泥筑巢呢。纷的、彩各异的花儿好象将要住我的眼睛,地的浅草也刚刚能够淹没马蹄子。我最喜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杨柳下的白沙堤。
陈镜西读完,同学们自发地鼓起掌来。
师:同学们,我这儿还有一篇译文,而且更加地发挥了译者的想象,写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想听吗?
生(齐答):想呀。
师:请同学们,闭眼睛,边听边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美景。(优美的声调念)在一个明丽的,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的西边。云同湖面的微连一片,像贴在面似的。而湖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堤岸齐平了。远近都有黄莺婉转的啼声,这些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的枝飞;不知是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飞下,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眼花缭了。而路山的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刚能够遮住马蹄。神把花挂在树,把草铺在地,供们尽赏玩,而我最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白堤静静地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流连忘返了。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7:我仿佛看到了湖涨、花朵绽放、绿杨、白堤——
师:白堤长长、风习习。
生8:我仿佛听到了几只娇媚的`黄莺在婉转地啼,仿佛看见了几只新来的燕子穿花贴,在衔泥筑巢,更有那游如织,徒步的,骑马的,坐船的,穿红的,着绿的,来来往往,好不闹,我都仿佛亲临其境一般了。
师:这就对了。学习古代诗歌,不仅要达到诵读的要求,还应该有一点想象的能力,这是中学习古诗的要求。很明显,这首诗是写天的,大家知道分为哪几个阶段吗?
生(齐答);、仲、孟、暮。
师:对了,‘’又可以做‘早’,‘暮’又可以做‘晚’。这首诗写的是——
生(齐答):早。
师:何以见得?
生(声音此起彼伏):早莺、新燕、花、浅草、绿杨……
师:‘绿杨’不一定对。‘早莺、新燕、花、浅草’这是对的,还有‘面平’,‘几’而不是‘’,‘谁家’而不是‘家家’。还有‘才能’就是‘刚刚能’‘遮没马蹄’的‘浅草’。诶,这就对啦。现在,诗歌意思大家基本知晓了,我们欣赏似的、美读一下课文。开始——
生(齐读):孤山寺北贾亭西,面平云脚低。
……
三、尝试赏析,深入感知
师:前面我们学过了《》、《济南的冬天》、《夏感》等文章,了解了描写景物的一些方法,下面我们试着赏析一下,看这首诗是怎么写景物的?写得好,它好在哪里? 这道题比较难,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
师:荣诗玉,你起来说一下,我看你们那几个讨论得还有点结果。
生(荣诗玉):这首诗仅写了西湖孤山寺北面至贾亭(贾公亭)西面的,而且还表达出作者喜悦和赞美之。(哪一句?)最后一句。(也就是景中寓,是吧?)是的。
师:嗯,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李强):我认为这首诗写得好,它不仅写了动态的景物(请举例),莺和燕子;还写了静态的景物,如花、浅草,写景物的时候,还有机地融合了作者的感受:‘花渐渐地住了的眼睛,浅草刚刚能遮没马的蹄子’。
师:嗯,不错。下面老师再来分析一下:西湖的景点很多,天的景更是美不胜收,所以选取景物就要有一定的讲究。作者白居易只写了孤山寺北面至贾公亭西面这一带的景, ‘以点带面’,而且景物描写是动静结合,寓于景,景融,如“花渐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湖东行不足,绿楊里白沙堤”,作者说,我最湖东面那一带美丽的啊,那里绿杨,白堤静静地躺在湖边,多么地安闲而又自在呀!这哪里是在写景物,分明是在写安闲自在的白居易自己和其他游呀!而且古诗讲究‘起、承、转、合’,首联从大落笔,总写钱塘湖的光,颔联写仰视所见动态的景物,颈联又紧接着写俯察所见静态的景物,动静结合,而且寓于景,是那么的自然,毫不做作,最后一联,顺势抒发作者的喜赞美之,真是到渠,令叹为观止。白居易,确实不愧为“唐朝三大诗”的称号!
实际,写早美丽景的诗句还有很多,如“风吹新绿草牙坼,雨洒轻黄柳条”、“池塘生草,园柳变鸣禽”、“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风似剪刀”、“诗家清景在新,绿柳才黄半未匀”、“天街小雨润如,草遥看近却无”……等等,不仅很好地抓住了早景物的特点,而且凸显了作者的喜之而脍炙。
四、复朗读,当堂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一遍。
生(齐读):孤山寺北贾亭西,面平云脚低。
……
师:同学们快读三遍,注意齿要清楚,每个字要读清楚字音。
……
师:再慢读一遍,注意加强记忆。
……
师:请同学们关书本,试背一下诗歌。注意,你们声音小一点,边背边听老师的提示语。
……
师:有没有能背诵的?好,陈镜西,你来背诵一下。
生(陈镜西 背诵):孤山寺北贾亭西,面平云脚低。
……
师:不错,能当堂背诵。以后同学们都要争取能当堂背诵。好,谢谢大家,下课!
第3篇:钱塘湖春行课堂实录
《钱塘湖春行》课堂实录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一首《人间西湖》引领我们入西湖寻美。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美在于西湖一景,古今多少文人沉醉于西子湖畔,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白居易的诗《钱塘湖春行》(板书课题)
师:老师想问标题中的“行”是什么意思? 生:出行、行走。
师:那么从标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全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呢? 生:春天在钱塘湖行走、游春。
师:这位同学理解得很到位,标题中的“钱塘湖”就是。“西湖”。今天,我们就跟随白居易,到西湖春游,首先来认识一下白居易。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师:还有同学要补充的吗?
生:这首诗作于白居易任杭州太守任上。
师:这位同学将本诗的写作背景做了补充交代。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来
第4篇:钱塘湖春行语文课堂实录
钱塘湖春行语文课堂实录
一、练习朗读,步感知
师: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请问你们现在的心怎么样?
生:兴奋,动。
师: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1:还有点紧张。
生(左顾右盼地)2:有点好奇,不知道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我们的表现能否让老师满意?老师又有什么新招出现?
师:嗯,我猜你们的心也是这样,你们知道——老师此刻的心会怎样——?
我转在黑板写下“忐忑”二字,下面声音马响起来:“忐忑不安”“忐忑不安”。
师:对,就是这样,不过,同学们,不管是“动”也吧,“好奇”也吧,“紧张”也吧,“忐忑不安”也吧,我们都要抱着一颗平常心,以平静平和的心态进入今天的学习,好吗?(好!)请大家打开书本68页。今天,我们学习——
生(齐答):“钱塘湖行”。
师:那位同学来试读一下。
有几位同学举起了手。
师:“好,兰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