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纸船》教案
《纸船》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领会诗歌的主旨。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大诗人E·庞德曾这样评价一位诗人的作品:“我在这些诗中发现了一种极其普通的情感,使人想起在我们西方生活的烦恼之中、在城市的喧嚣之中、在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的尖叫之中,以及在广告的旋涡之中常常被忽视的许许多多东西……”E·庞德所说的这位诗人就是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诗歌《纸船》,看看我们是否也能从这首诗歌当中拾回被我们忽视甚至忘却的东西。
(二)检查预习情况
老师在学生回答、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1、弊髡呱平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反战和平团体。致力教育改革,创办国际大学。作品反映了在英帝国主义统治下,印度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痛苦的生活,表现了摆脱殖民主义统治和封建势力压迫的愿望;歌颂祖国,赞美大自然,具有独特民族风格。代表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剧本《红夹竹桃》《邮局》,长篇小说《沉船》《戈拉》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贝视锝馐停
异地——他乡;外乡。仰望——抬着头向上看。
游伴——游玩的伴侣。浮泛——漂浮在水面上。
(三)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毖生自由诵读全诗,并思考:围绕“纸船”,诗人描绘了哪些内容?
明确:围绕“纸船”,诗人描绘了儿童的奇思妙想。先是想到写有“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的纸船让异地的人得到,然后想到用船载着秀利花平安地带到岸上,接着想到天上的船也能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最后想到梦里睡仙坐在船里。
2、狈怕家艋蚪淌ε淅址抖量挝模要求学生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3、毖生齐读诗歌。
明确: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四)自读点拨
1、蓖学们都曾有过自己难忘的童年,有时候一篇文章、一件旧物、一抹微笑都会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而这些记忆往往是令人终身难忘的,你们有过放纸船的经历吗?诗人写“纸船”到底是为了表现什么?
明确:是为了表现儿童的童真稚趣。
2、贝摩体会儿童真实的心理世界。
(1)“我”在纸船上用大黑字写上自己的名字和住的村名,目的是什么?
(2)末句的“梦”是怎样的梦?请结合诗意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诗歌欣赏要注重感受、品赏,而不是理论研究。这两道题目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情感体验,来“泡”开作品中较为含蓄的诗句,从而丰富、拓展诗歌的内在意蕴。
(1)孤独的“我”希望能得到友谊或希望“我”的祝福能传给远方的人们。扣合诗意即可。
(2)或许是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或许是渴望得到友情和承认,或许是要给远方的人们带上祝福,或许是祈盼自己的人生之船能在大风大浪中平安渡过。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3、痹诔浞掷斫舛童情趣的基础上,学生自由地诵读诗歌,注意把握诗歌的内在节奏。
(五)拓展延伸
阅读冰心《纸船》一诗,试与课文相比较,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
纸船
——寄母亲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船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地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明确:设计此题,意在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课文,同时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同时也想让学生明白,同一话题可以写成不同主旨、不同风格的诗歌。完成本题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比较,答案不必追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下面提供的关于冰心《纸船》的分析,仅供参考:
诗歌表达对母亲的.爱和离别的悲哀。
首节从爱惜纸写到叠纸船,一只一只纸船被抛下海去。次节写纸船经不住风吹浪打,但诗人仍每天不灰心地叠着。末节点明诗人的希望,能有一只小船载着女儿的至爱进入母亲的梦中。
本诗作于太平洋旅次。
一张纸是至轻之物,而首句却以“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这一认识的反差来引起悬念。为什么呢?原来是用它来叠成纸船。船是能在海上航行的,纸船当然不行,风一吹就卷走了,浪一打就湿了。而诗人却“不灰心地每天地叠着”,希望能有一只流到诗人所思念的地方。明明是不可能的事,仍然要执著地去做,这是感情的执著,爱的执著。诗人希望有一只纸船能进入母亲的梦境,不写女儿时时刻刻、在每一件小事都惦记着母亲,却用梦中的小白船这一个美好的形象,写出“至爱”的感情。
两首诗歌的立意主旨、创作手法都有所不同。
(六)布置作业
选择童年时的一个事物,展开大胆的想象,写一首诗歌。
板书设计
纸船
泰戈尔①希望纸船让异地人得到
②想到用纸船载花平安到岸上
③想到天上的船放下来比赛
④梦见睡仙坐在船里→描绘儿童的奇思妙想→表现了童真稚趣
第2篇:纸船教案
教学工具:多媒体、录音机
授课时间:2003年10月9号
学习过程:
诗歌导入:
(出示投影片)同学们,这是一张什么图片?(学生回答:纸船)同学们,你可知道这只小小的纸船曾经载着一位游子对母亲的深切的思念?1923年秋,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故土和母亲的浩瀚的太平洋上的孤舟里,冰心含着热泪,专心致志地叠着一只又一只纸船,然后抛到海里,她总希望有一只能够漂到日夜思念的母亲的身边。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创作的一首诗歌——《纸船 寄母亲》,让我们随作者一同漂洋过海,一同来感受作者的赤子情怀。
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简介作者:
1、(出示冰心年轻时代的照片和字幕)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学生朗读,教师简要评说:“中国文坛世纪老人未能跨越世纪门槛”的确是我们民族的一种遗憾,但是冰心老人博大纯洁的灵魂和不朽的艺术作品却时刻激励感召着我们不断前行)
教师导入:同学们,更详实地了解作者生平以及创作情况,将为我们更好的品评文学作品搭设一方平台,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下面,让我们共同来交流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成果。让我们来更进一步走进冰心的世界。
(学生自由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冰心生平创作的有关资料)
附:学生课堂交流资料摘录
学生一:冰心创作风格被文坛称为“爱的哲学”,它的三个支柱——母亲、童心和自然,这可以在课后的《繁星》、《春水》的导读中得到印证;
学生二:冰心的父亲是一位开明的具有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冰心自小是身着男装长大的。七八年的海边生活给冰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因此,冰心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常常提到大海;
学生三:冰心是五四时期涌现出来的第一批现代作家,也是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使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冰心”的笔名始于作者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学生四:根据诗歌的创作年代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冰心年轻时代正值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她也和诸多爱国志士一样,选择了先外出求学,后回国拯救国民的救国道路。这首诗歌便是作者这段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学生五:我阅读了《繁星》、《春水》这本书,我注意到了作者在1923年8月27日还创作了另一首诗歌,名字叫做《乡愁》。我们可以结合两首诗歌,进行比较阅读)
朗读课文: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
1、学生们用心体会本首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划出诗歌中学生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
指导学生朗读(如何停顿、如何选择重音)
整体感知: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游子对母亲深情的呼唤,寄给母亲最深沉的歌)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行朗读比赛。
学生根据银幕提示,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诗。
(出示字幕
纸船 寄母亲 冰心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不灰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本节是作者的想象,全诗的高潮)
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
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八,二十七,一九二三太平洋舟中)
学法指导:
教师导入:诗歌是一门浓缩的语言艺术。它凝练、优雅,令人浮想联翩。将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词扩展开去,都将写出一首首动人的诗歌,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分析重点字词来感悟诗歌独特的魅力。
(出示第一小节,指导学生应该如何品味诗歌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教师总结:“从来”、“妄弃”“留着”这些词语说明冰心对母亲的爱由来已久;
“一只一只”、“抛”说明作者的心情迫切,深切地思念着自己的母亲。
合作探究:
1、作者叠纸船的时候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含着泪”:邮轮颠簸在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能够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远离母亲,以前钝化了的对母亲的情感突然间变得鲜明起来;女性纤柔敏锐的心灵难堪重负,灵魂难以得到解脱等等;《惆怅》一诗可以印证生病的冰心悲苦的心灵体验)
2、作者为什么要借纸船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冰心以孩子般的天真和纯洁,在儿童的游戏的世界中找到了寄托母爱的情感中介物)
学生质疑
学生提出自己尚未解决的关于本首诗歌的疑难问题,由学生老师帮助共同进行解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第三小节最后一句中的“她”为什么不用“我”?)
拓展延伸:
《纸船 寄母亲》这首诗歌是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抒发你对父母的爱。
(学生练笔,同学交流评价,老师点拨)
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了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着作者的孤独无依,象征着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希望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获得一把欣赏研读诗歌的金钥匙,同时,也在诗人的博大情怀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早日成为一名建设祖国的栋梁。
第3篇:《纸船》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纸船》教案1 课标要求
1、了解作者主要情况及其主要作品。
2、揣摩修饰性词语的作用。
3、熟读诗作,体会作者丰富、奇特的想象。
4、理解作品中的童心童趣。
5、体会朴素的语言,明快的格调。
学法点悟
1、通过揣摩修饰性词语,发挥想象,理解作者文笔的隽永。
2、通过比较和拓展阅读,了解泰戈尔对我国诗歌创作的影响。
3、试着仿写,进一步了解诗歌这一文学样式。
整体感知
这首诗叙述我将“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写在纸船上,放入急流,渴望异地的人知道我是谁。写希望纸船把我园中长的秀利花带到岸上,希望能有游伴把天上的小朵白云放在河里来与我的纸船比赛。还写了子夜的星光下,我梦见睡仙坐在我的纸船里,缓缓的浮泛前去。通过奇特、美妙的想象,表现了至纯至美的童心。
疑难解析
质疑:泰戈尔是怎样的一位诗人?
解惑:泰戈尔,印
第4篇:纸船 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
《纸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从而理解诗的内容、主题和主要表现手法;
(2)领悟母爱,体验人间亲情,感受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主题,品味诗中的情感。三. 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是借助具体形象来抒发感情的手法,并在情境中运用这种方式进行简单地表达训练。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渲染,走近诗境
请同学们挺直腰板,支起耳朵,屏气凝神听老师讲一个故事:从前,在华山脚下,住着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母亲含辛茹苦地把儿子抚养成人,自己却累得花了眼,驼了背。后来,儿子爱上了一位居住在深山里的姑娘,却不知她是一只千年狐精。一日这对恋人在湖边悠闲的散步,姑娘饿了,竟然提出一个非分的要求,说要他把母亲的心捧来给她吃,更想不到的是他竞然一口答应了。儿
第5篇:《纸船》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领会诗歌的主旨。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大诗人E·庞德曾这样评价一位诗人的作品:“我在这些诗中发现了一种极其普通的情感,使人想起在我们西方生活的烦恼之中、在城市的喧嚣之中、在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的尖叫之中,以及在广告的旋涡之中常常被忽视的许许多多东西……”E·庞德所说的这位诗人就是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诗歌《纸船》,看看我们是否也能从这首诗歌当中拾回被我们忽视甚至忘却的东西。
(二)检查预习情况
老师在学生回答、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1、弊髡呱平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反战和平团体。致力教育改革,创办国
第6篇:纸船教案
纸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课文,感知诗歌歌颂儿童的主题,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2.体会诗歌中的大胆想像,理解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3.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朗诵法朗诵感知课文。
2.合作探究诗句中具体词语的表达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中童真雅趣,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感知诗作表达的情感,理解诗中的大胆想像。2.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难点
理解诗中大胆想像表达的童真雅趣。
教学突破
用多种方法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中的童真雅趣,理解诗中的大胆想像。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诗句,理解体会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诗歌朗诵录音、辐射阅读资料《金色花》(泰戈尔)。
学生准备
摘录一首现代诗歌并简单评
第7篇:纸船教案
12、纸船 泰戈尔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主要情况及其主要作品。
2、揣摩修饰性词语的作用。
3、熟读诗作,体会作者丰富、奇特的想象。
4、理解作品中的童心童趣。
5、体会朴素的语言,明快的格调。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著名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有诗集《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等;剧本《人红夹竹桃》、《邮局》、长篇小说《沉船》、《戈垃》、他所创作的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
这首诗叙述我将“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写在纸船上,放入急流,渴望异地的人知道我是谁。写希望纸船把我园中长的
第8篇:《纸船》课件教案
《纸船》课件教案
《纸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领会诗歌的主旨。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大诗人E·庞德曾这样评价一位诗人的作品:“我在这些诗中发现了一种极其普通的情感,使人想起在我们西方生活的烦恼之中、在城市的喧嚣之中、在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的尖叫之中,以及在广告的旋涡之中常常被忽视的许许多多东西……”E·庞德所说的这位诗人就是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诗歌《纸船》,看看我们是否也能从这首诗歌当中拾回被我们忽视甚至忘却的东西。
(二)检查预习情况
(预习作业为:(1)通过网络、图书等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2)扫清文字障碍。)
老师在学生回答、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1作者生平简介
泰戈尔(1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