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出梁庄记》读后感
《出梁庄记》读后感
手捧《出梁庄记》这本厚重的书,至始至终以悲悯的情怀阅读作者用心书写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每一个打工者的亲身经历。本书以梁庄分布在全国各个城市的打工者为素材,描写打工者的工作环境、生存状况、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作者对梁庄人在西安、南阳、内蒙古、北京、郑州、南方、青岛7个城市如何吃、如何住、如何爱、如何流转,以及他们与城市以什么样的关系存在,怎样思考梁庄、想不想梁庄、是否想回梁庄、怎样思考所在的城市、怎样思考自己的生活等做了用心的采访和详实的描述。
书中呈现出的农民工的冷漠、无奈、忧郁、模糊和逆来顺受的神态,是梁庄人真实的生活及精神写照。尽管生活和工作环境恶劣,但为了生计、他们默默承受着,有时候无心抗衡、无力抗争,最终只好正视现实。
羞耻是农民工唯一能够被公众接受和重视的一种方式,呼天抢地的号啕、破旧的衣服、乞怜、绝望的表情和姿态,他们在种种场合表现出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狭窄,精神麻木,没有未来,只关注自己的生活,不关注其他事物,无不让人发自内心的感到心酸和悲痛。
让农民工有尊严的活着,让他们的精神独立则是当今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成功、富裕、高雅、平等,这些对农民工而言仍然是一种向往,可望而不可及。现实让农民工的心灵扭曲,让农民工的精神发育不良,让农民工在各大城市不停的流转。他们天真、被动、无思、安然和神情愚钝等都是现实生活附加给他们的另一种精神状态。
在内蒙古打工的向学的相亲过程,从介绍、见面、送彩礼到结婚,前后总共十四天。因为脚步匆忙,农民从腊月二十开始相亲,到正月初十前定下来的婚姻,有的实在太夸张,让人匪夷所思,有的先后只需四天时间。对此我们除了觉得悲凉之外,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它。或许婚姻对类似于这样的农民工而言仅仅是一种仪式,一场游戏,一个必完的任务,至于婚姻的结果如何,他们似乎没有过多的期望和考虑。
理想是美好的.,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梁庄人的心中或许在走出梁庄前都埋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梦想,但现实又让他们心中铸就的梦想化为泡影。奢华、高雅的生活永远只是他们心中的一种期盼,他们只与粗糙的生活、空荡、寒酸有过多的交集,让他们内心深处无形产生一种卑微感和苦恼感。在此,让我们静下心重温一下梁峰的独白:“姑,你不知道,我在这儿,就是打工。厂里人永远不会给外地人机会。你干得再好,没人提拔你,你永远不可能是个车间主任。他们本地人有三险,我这外地人,啥也没有,就个干工资,有啥指望。”这段文字透视出农民工的万般无奈,期待有朝一日有一个华丽的转身对于他们而言永远只是一种莫大的奢望。
回梁庄治病又透视出农民工的另一种悲情,农民工的希望犹如一个火花,在人生中闪现一下微弱的光亮,就会稍纵即逝。现实造就了农民工性格的孤僻。即使他们生活在同一村庄同一场景中,彼此却完全隔膜。
梁庄年轻的打工者,对所遭遇到的事情朦朦胧胧,并不愿意去深究,对自己的命运,尤其是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更是很少去考察,他们关注的只是自身,这样的懵懂和单纯反而使他们能够生存下去。
中国有成千上万个像梁庄一样的村落,人们经受着和梁庄相同的命运,不只是分离、思念和死亡,而是家园的丧失,这几近分崩离析的生存立即呈现出它的残酷性。
“每个生存共同体都有这样的哀痛,温柔的、哀伤的、卑微的、高尚的、逝去的、活着的,那棵树、那间屋、那把椅子,它们汇合在一起,形成那样一双黑眼睛,那样一种哀愁的眼神……”正如作者在书中所描述的:“在他们的脸上,有一种被自觉认同了的命运属性。农民被局限于一个无形但却有明确界限的围墙之内,这围墙是几千年的历史累积而成的,牢不可破。农民自觉退让,围墙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坚固。”
梁庄所呈现出的这一切,是时间、记忆和历史的积聚。梁庄外出打工者无法战胜疏离、劳累和孤独所带来的摧残性忧郁,无法战胜无用感、无根感和自卑感,“宏大耀眼”对他们来说可望而不可及,“支离破碎”才是他们要面对的。惟愿那座横亘在梁庄人心中的“围墙”愈来愈低,让梁庄人看到希冀的同时,不断铸就心中的梦想,让他们的梦想成为现实始终是我们所召唤的、所期盼的。
第2篇:《出梁庄记》读后感范文
《出梁庄记》读后感范文
出梁庄记中作者以梁庄为范本,从细节深处观察中国,观察农村发展的现状,观察隐藏在中国经济腾飞之后的种种现实。纪实文学总要求客观,但是客观也总是一种相对的观念。人总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去思考已经经历或者将要经历的种种情况。只要是以语言写出的事情就已经建立在主观的基础之上,所以强求作者以绝对的客观来描述生之养之的地方,实在是强人所难。那么既然如此我们不妨从作者的原点出发,饱含感情的理解这个她从小生长的地方,去理解那些她从小熟悉的人群。以有情的原点出发达到无情的现实。
几千年来农业文明的发展中,我国绝大多数人口都是在土地中寻找生存所必需的一切。人的一生也被牢牢绑定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之上,绝难有机会离开,而且也无离开的需求。这便自然形成了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所提到的村庄熟人社会。每个乡村都是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有机体,这些如同细胞的乡村分布于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组成了我们的国家。乡村内部由于每个人都相互熟悉而形成了以家族和传统道德观念为核心的自治机制。也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乡村文化。作者从小生于斯长于斯,对梁庄的各个角落各个个体都十分熟悉,再加上仍在梁庄并且对村庄事务特别熟悉的父亲,才获得了这么多宝贵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这实在是研究中国农村现状的宝贵财富。
总的来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已从中部转移到东部,从农业转移到工业。生活在农村的人们也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些变化,并且融入到了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农民由于自身知识和眼界的限制,其融入方式大概只有三种:其一,对于那些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来说,一般只能作为打工者进入沿海城市的工厂之中。其二,对于那些拥有一技之长或者经商头脑的人,则进入城市之中经商成为个体户或者拥有更好的发展。其三,便是如作者一样,通过读书进入大学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从而获得进入城市的入场券。为媒体以及大众所熟知的当然便是第三种,这个群体相对另外两种拥有更多发声的机会和渠道,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另外两类群体则只能被淹没在改革发展的洪潮之中,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人民。
出梁庄记主要记录的便是前两个群体的现实,让我们以切片的方式对这类占绝大多数的人群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然我们了解到隐藏在经济腾飞之下的种种真实。长期在高毒性首饰加工厂工作而早逝的小柱、在西安蹬三轮的万家兄弟、在内蒙古历尽千辛万苦而立足的校油泵韩家兄弟、郑州富士康工厂的梁庄人、考上大学而终在北京立脚的梁庄“体面人”等等等。他们的悲欢离合无人知晓却又感天动地,这些人之中也不乏有胆有识的汉子,亦有痴情忠贞的女人。这让我想到了《秦腔》中的那段话“刘新生种庄稼不行,搞文艺却是个人才。我敢说,像夏风那样的人,清风街并不少,只是他们没有夏风的命强,一辈子就像个金钟埋在了土里,升不到空中也发不出声响”。
第3篇:读《出梁庄记》有感
读《出梁庄记》有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出梁庄记》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知道这本书,大概是去年的时候,那天我去韩记胡辣汤吃饭,看到里面有人拿着摄像机在拍着什么,我以为是拍广告就没在意。没过几天,就在女儿的家长群里看到了对梁鸿教授的采访,才知道那天是在拍她。看着视频里熟悉的场景,才知道,原来梁鸿老师是我们张村出去的姑娘,所以那次对她的专访是在张村街进行的。而自己曾经离一个作家那么近,想想就有点儿小激动,心想,一定要看看作家笔下的张村街是什么样的。
由于一直在忙着定投课堂的学习,加上三个孩子还有店铺的生意。直到前两个月才把书买回来,上周定投课堂的共读活动要改版升级,休息十天。我这才开始读这本
第4篇:【推荐】《出梁庄记》读后感(通用7篇)
【推荐】《出梁庄记》读后感(通用7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出梁庄记》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梁庄记》读后感 篇1
手捧《出梁庄记》这本厚重的书,至始至终以悲悯的情怀阅读作者用心书写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每一个打工者的亲身经历。本书以梁庄分布在全国各个城市的打工者为素材,描写打工者的工作环境、生存状况、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作者对梁庄人在西安、南阳、内蒙古、北京、郑州、南方、青岛7个城市如何吃、如何住、如何爱、如何流转,以及他们与城市以什么样的关系存在,怎样思考梁庄、想不想梁庄、是否想回梁庄、怎样思考所在的城市、怎样思考自己的生活等做了用心的采访和详实的描述。
书中呈现出的农民工的冷漠
第5篇:《出梁庄记》读后感:让农民工有尊严的活着
让农民工有尊严的活着
——《出梁庄记》读后感
文/左春会
手捧《出梁庄记》这本厚重的书,至始至终以悲悯的情怀阅读作者用心书写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每一个打工者的亲身经历。本书以梁庄分布在全国各个城市的打工者为素材,描写打工者的工作环境、生存状况、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作者对梁庄人在西安、南阳、内蒙古、北京、郑州、南方、青岛7个城市如何吃、如何住、如何爱、如何流转,以及他们与城市以什么样的关系存在,怎样思考梁庄、想不想梁庄、是否想回梁庄、怎样思考所在的城市、怎样思考自己的生活等做了用心的采访和详实的描述。
书中呈现出的农民工的冷漠、无奈、忧郁、模糊和逆来顺受的神态,是梁庄人真实的生活及精神写照。尽管生活和工作环境恶劣,但为了生计、他们默默承受着,有时候无心抗衡、无力抗争,最终只好正视现实。
羞耻是农民工
第6篇:《中国在梁庄》读后感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
叶瑞
对于中国来说,梁庄不为人所知,因为它是中国无数个相似的村庄的一个,并无特殊之处。但是,从梁庄出发,你却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形象。我是在读完梁鸿教授的《出梁庄记》才得知《中国在梁庄》这本书的。《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外延,讲述的是在外打工的梁庄儿女的生活。如果说《中国在梁庄》还算得上是一部人类学范畴的着作的话,《出梁庄记》倒是更接近于访谈记录,而实质上,它也是新浪好书榜中纪实类文学作品排名中的佼佼者。
读完《出梁庄记》,看到梁庄儿女们在广州、深圳、北京、新疆全国各地的漂泊生活,我倒是对作为梁庄打工者们的最终归处——梁庄,更加感兴趣。于是从图书馆借到这本书,随着那些平实,却又充满画面感的文字走进梁庄,走进梁庄人的生活,并与梁庄人对话,出来后,我竟然发现梁庄和我的老家是那么
第7篇:中国在梁庄读后感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范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在梁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在书中,作者并没有激烈的措辞,亦看不到明显倾向性的话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是在以一种相对冷静的、客观的立场来呈现乡村图景。正如梁鸿教授自己所言,她只是以一个归乡者的身份再次进入村庄,所以用的并不是一个启蒙者的视角。这是一个回到生命之初,重新感受大地,感受那片土地上的亲人们的心灵与精神的历程。这本书是一个展示,而不是一种判断或结论。梁庄分明是中国当前农村的真实写照,面对不可抗拒的城市化进程,究竟是应该鼓掌欢呼,还是沉默,只能自己体会。
关于留守儿童的问题,梁庄的留守老人芝婶也明白现在
第8篇:《中国在梁庄》读后感
边缘的声音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
最近在老师的建议下,读了这本小小的薄薄的却厚重的文学纪实。让来自农村,在城市里麻木的我再次惊醒,感受那被边缘化的农村现状。
作者用只是用平和的语言真实的描述了回家的所见所闻——家乡新建和老旧的建筑、年轻人的逃离、情感的空虚、孩子的教育老年的留守、选举的悲哀„„,没有任何虚假,也没有跌宕的情节,就那样平和的描述却比任何故事更能拨动心弦,引发共鸣。
作为在乡村出生生活的人,我更能深深的体会到,中国在梁庄的映影不只是中国梁庄形象和缩影,而是映射到了整个中国乡村的现状。从城市到农村,短短几个小时的路程,却是从现代到农耕的穿越。真正生活在村庄的人,才能意识到乡村是一片贫瘠的土地,虽然生活全球化了,虽然电视、网络,各种信息都以最同步的速度抵达这里,但是,这里——依然贫困。
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