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雨》 全诗赏析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11 09:45:4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杜甫《雨》 全诗赏析

杜甫《雨》 全诗赏析

峡云行清晓,烟雾相裴回。风吹苍江树,雨洒石壁来。

凄凄生馀寒,殷殷兼出雷。白谷变气候,朱炎安在哉。

高鸟湿不下,居人门未开。楚宫久已灭,幽佩为谁哀。

侍臣书王梦,赋有冠古才。冥冥翠龙驾,多自巫山台。

作品赏析

此言旱后得雨,当在“行云递崇高”之前,且云“白谷变气候”,知为夔州作也。旧编前后互错。

峡云行清晓,烟雾相徘徊①。风吹苍江树②,雨洒石壁来。

(此章喜旱后得雨,即下章所云“前雨伤卒暴”也。云雾先兴,风雨并作,此晓时骤雨之势。)

①《汉书》:《天马歌》:“神徘徊,若留放。”②此乃古诗,作树字本合,言风先吹树而继以雨来也。《朱文公语录》:杜诗最多误字,如“风吹苍江树,雨洒石壁来”,树字无意思,当作去,正对来字。又如蜀有漏天,以其西极阴盛常雨,如天之漏也。故云“鼓角漏天东”、后人不晓其义,遂改漏为满,似此类极多,董斯张曰:峡中波浪险绝,长风吹江,涛惊沫溅,势如暴雨之澍。《洞萧赋》:声盖盖而澍渊。李善云:“澍,古注通。”

凄凉生余寒,殷殷兼出雷。白谷变气候①,朱炎安在哉②。高鸟湿不下,居人门未开③。

(此写雨中之景。雨久则寒生,兼雷则雨大,故暑气乍销,而人鸟俱寂。)

①【邵注】白谷,巫山之谷,历法有二十四气,七十二候。谢灵运诗:“旦昏变气候。”②《景福殿赋》:“开建阳则朱炎艳。”③鲍照诗:“居人掩闼卧。”

楚宫久已灭,幽珮为谁哀①。侍臣书王梦,赋有冠古才②。冥冥翠龙驾③多自巫山台④。

(此归功行雨之神。楚襄久没,神女更为谁哀乎?彼巫山行(,) 雨,特才人托梦以讽成赋耳。今之乘龙洒雨者,岂真阳台神力耶。此章四句起,下二段各六句。)

①《神女赋》:“摇珮饰,鸣玉驾。”②《陆机传赞》:“言论慷慨,冠乎终古。”③《河东赋》:“乘翠龙而超河兮。”师古曰:“翠龙,穆天子所乘马。”④胡夏客曰:多当读章移切。《论语》:“多见其不知量也。”古音如是。今按:多乃大都之意、恐不必解作祗。同是咏雨,此章说得奇而空。下章说得正而实。

朱子改“树”为“去”,言风吹苍江而去,雨洒石壁而来,去来指风雨。董氏改为“苍江谢”,却是说风吹而江澍矣,岂可云雨洒而壁来乎?犹觉未安。

第2篇:杜甫《八阵图》全诗赏析

杜甫《八阵图》全诗赏析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八阵图》全诗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解】: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

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评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鹤注】此当是大历元年初至夔州时作。《寰宇记》:八阵图,在奉节县西南七里。《荆州图副》云:永安宫南一里,港下平碛上,有孔明八阵图,聚细石为之。各高五尺,广十围,历然棋布,纵横相当,中间相去九尺,正中开南北巷,悉广五尺,凡六十四聚。或为人散乱,及为夏水所没,冬时水退,复依然如故。

功盖三分国①,名成八阵图②,江流石不转③。遗恨失吞吴④。

(江流石不转,此阵图之垂名千载者。所恨吞吴失计,以致三分功业,中遭跌挫耳。下二句,用分应。《东坡志林》:尝梦子美谓仆:“世人多误会吾《八阵图》诗,以为先主武侯欲与关公报仇,故恨不能灭吴,非也。吾意本谓吴蜀唇齿之国,不当相图。晋之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吴之志,以此为恨耳。”【朱注】史:昭烈败秭归,诸葛亮曰:“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就使东行,必不倾危。”观此,则征吴非孔明意也。子美此诗,正谓孔明不能止征吴之举,致秭归挫辱,为生平遗恨。东坡之说殊非。刘建曰:孔明以盖世奇才,制为江上阵图,至今不磨。使先主能用其阵法,何至连营七百里,败绩于虢亭哉!欲吞吴而不知阵法,是则当时之遗恨也。今按下句有四说:以不能灭吴为恨,此旧说也。以先主之征吴为恨,此东坡说也。不能制主上东行,而自以为恨,此《杜臆》、朱注说也。以不能用阵法,而致吞吴失师,此刘氏之说也。)

①《蒯通传》:“功盖天下者不赏。”《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罷弊。”②乐毅书:“早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旧注】“阵势八:天、地、风、云、飞龙、翔鸟、虎翼、蛇盘也。”湛方生侍:“盼江流兮洋洋。”③《诗》:“我心匪石,不可转也。”④《后汉·王常传》:“死无遗恨。”《蜀志》:郤正《释讥》:“吞嚼八区。”吴见思论云:末句作“遗恨在吞吴”,文意自明,旧作“失吞吴”,似费解。附考:《东坡志林》:诸葛造八阵图于鱼复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相去二丈。桓温征谯纵,见之曰:“此常山蛇势也。”文武皆莫识。吾常过之,自山上俯视百余丈,凡八行,为六十四蕝,蕝正圆,不见凹凸处,如日中盖影,及就视,皆卵石漫漫不可辨,甚可怪也。

刘禹锡《嘉话录》:夔州西市,俯临江沙,下有诸葛亮八阵图,聚石分布,宛然犹存。峡水大时,三蜀雪消之际,澒涌滉漾,大木十围,枯槎百丈,随波而下。及乎水落川平,万物皆失故态,诸葛小石之堆,标聚行列依然,如是者近六百年,迨今不动。

《成都图经》:武侯八阵有三:在夔者六十有四,方阵法也。在弥牟镇者,二十有八,当头阵法也。在棋盘市者,二百五十有六,下营阵法也。

永嘉薛氏云,武侯之国,可见者三,一在沔阳之高平旧垒,一在广都之八阵乡,一在鱼复永安宫南江滩水上。在高平者,自郦道元已言倾褫难识。在广都者,隆土为基,魁以江石,四门二首,六十四魁,八人成行,两阵俱立,阵周四百七十二步,其魁百有二十。在鱼复者,因江为势,积石凭流,前蔽壁门,后依却月,纵横皆八,魁间二丈,偃月内面,九六鳞差。广都旧无闻焉,惟见于李膺《益州记》。其言魁行皆八,财举其半。赵抃《成都记》称看老之说云:为江石兵数魁,应六十四卦,则知两阵二首之意,以体乾坤门户,法象之所由生也。然其阵居平地,束于门壁,营阵之法具,而奇正之道蕴。鱼复阵于江路,因水成形,七八以为经。九六以为纬,体方于八阵,形圆于却月。壁门可以观营阵之势,却月可以识奇正之变。故虽长江东注,夏流湍驶。轰雷奔马,不足以拟其势;回山卷石,不足以言其怒。峨峨八阵,实激其冲,历年千数,未尝回挠。故桓温以为常山之蛇,杜甫伟其江流而不转也。

王昱曰:阵势八:二革二金为天,三革三全为地,二革三金为风,三革二金为云,四革三金为龙,三革四金为虎,四革五金为鸟,五革四金为蛇。

创作背景

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杜甫简介

杜甫是伟大的唐代诗人,诗歌的发展在唐朝时期达到鼎盛与唐王朝开创的盛世场面脱不了关系,然而一个时期的文化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情况密不可分,杜甫刚好生在盛唐由兴至衰的转点,因此从杜甫的诗中我们可以读到浓浓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怀。

唐朝当时发生的凡是被后人所熟知的重大均在杜甫的诗中有所提及,杜甫的诗是当时社会情况的一种反映。例如杜甫作下《悲陈陶》与《悲青坂》两首诗指代了唐军大败的两场战争;而杜甫所作《洗兵马》则是在听到胜利消息时,心生愉悦所作。而三吏三别则是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对于征兵制度的残酷与统治者无情的批判,以及对于苦于战乱的老百姓的同情。

此外,杜甫的有些诗还是对于史料残缺的补充,例如三绝句中提到的一些杀刺史现象,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安史之乱造成的蜀地极为混乱的场面。而他的《忆昔》则是对于开元时期繁荣盛况的表述。

在杜甫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比史料记载中的历史事件更为生动、广阔的生活画面,他的感慨、忧愁,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有血有肉的战争与历史的真实面貌,而不仅仅是字面上冰冷的记录。

杜甫的诗被后世称为诗史,可见其作品中对于当时唐王朝社会面貌的反映,不仅含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对于我们更进一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境况具有很高的史料意义。

杜甫生平

杜甫作为我国唐代年间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他一生坎坷,虽然出生北方的富裕士家,但经历了盛唐走向衰落的转折时期,社会的动荡,政权的不稳,让他一心报国却没有门路,心系百姓却流离战乱,中年仕途不顺,老年病无所依,留下了许许多多忧国忧民的诗文,感动了世世代代后人。

杜甫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很不错,家境优越富足,家族文化气息浓厚,自小就在文学诗歌方面深有天赋,且为人勤奋创作,据悉他私底下的习作能足足装满一麻袋。杜甫早年间也如李白般纵情四海,十几二十岁时到处游历,也是在此期间与李白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杜甫对李白甚是崇敬,即使在两人分离后,杜甫也还是常常在诗文中提及这位年长的大诗人。

此后,杜甫在官场沉浮,仕途非常坎坷,始终未能得志,生活十分清苦。当时由于宰相李林甫排斥贤士,因此杜甫无论参加科考或者转投权贵之门均无果,后来即便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也未能得到一官半职。他的小儿子也在那个时候饿死了,后被授予一个无用小职,国家爆发战争,杜甫也就四处漂泊,躲避战乱,在友人们在帮助下,暂居于成都草堂。

此后严武的职位调动,杜甫一家也随之流离,最终严武去世后,杜甫也就没了依靠,生活得很艰辛。大历三年,由于倍思乡,杜甫踏上归乡的渡船,可惜生活艰险,社会的动荡,最后病死在一条小船上,享年59岁。

第3篇:杜甫《卜居》全诗赏析

杜甫《卜居》全诗赏析

卜居

杜甫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①鸂鶒:水鸟名,亦称紫鸳鸯。

这两句写浣花溪旁草堂之风物——无数蜻蜓齐集水面,一上一下地点水飞翔;一双水鸟在溪上一沉一浮,戏水嬉游。全取动态,写景如画。

赏析:

杜甫在秦州一无所获,经剑阁入川抵达成都,继续“因人”,入住浣花溪畔。《卜居》诗句,从表面看很有点“终于安顿下来了”、“毕竟是个有如世外桃源的地方”之感。看!林塘幽静处,蜻蜓水鸟都无忧无虑,人还有什么尘事牵挂么?但是,我们读杜诗,需要捉摸杜甫复杂的心灵世界。杜甫不是个可能玩物丧志的人。无论面对多么美好的`景色,他可以陶醉,却决不会沉迷。杜甫把这诗写成这样,是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杜甫《夜》全诗赏析

杜甫《夜》全诗赏析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夜》全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夜》全诗赏析

《夜》

杜甫

露下天高秋气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檐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句解:

露下天高秋气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夜》是一首七言律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秋作于夔州。这两句是说,时值秋日,白露已降,天高水清,独夜孤寂,满腹愁肠,无以为遣。人虽在南,心长在北,天各一方,秋夜“旅魂”能不惊吗?前句写景,后句写情,以景托情,景为情使,极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月夜 杜甫全诗赏析

月夜 杜甫全诗赏析

月夜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经典诗词,全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情景呢?

月夜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

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子,只能独自观赏。

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赏明月。那时一定月色依旧,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注释

⑴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⑵闺中:内室。看,读平声kān。

⑶怜:想。

⑷未解:尚不懂得。

⑸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杜甫《八阵图》全诗赏析

杜甫《八阵图》全诗赏析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解】: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

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评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杜甫《雨》 全诗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杜甫《雨》 全诗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