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魏公子列传 教案教学设计
江苏四中
教学目的:
1.了解史传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语言、行动描写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2.认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和侯嬴的超凡出众的智慧。
3. 学习文中一些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首先是传记主人公信陵君形象的分析,其次是烘托手法的分析。这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文中用不少笔墨描写了侯嬴的形象,必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写侯嬴是为了写信陵君--侯嬴在关键时刻独出奇谋并杀身相报,正是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所结出的硕果。弄清这种烘托手法,才有利于突出传记主人公的形象。
教学方法:
本文可以交叉运用阅读和诵读两种教法。第3、7、8三段写人物语言、行动和神态栩栩如生,内容十分深刻,能背诵下来,可以终生受益,宜用诵读教法,使学生当堂基本成诵,以减轻其负担。其余部分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有关背景常识。
1.本文虽是节选,却占原文三分之二篇幅。被删节的部分有:①信陵君有客能知赵王阴事(中华书局版本第3段);②留赵后,却赵封,与赵处士毛公、薛公游,倾平原君客(同版本第10-11段);③秦日夜伐魏,魏数请信陵君,乃归国(同版本第12段);④将五国兵破秦军于河外,逐秦军至遂谷关(第13段);⑤魏王曰闻毁言,使人代公子将,公子病卒(第14段)。以下略叙魏亡及汉高祖常祠公子。
从传记的大体内容可以看出,信陵君是个悲剧人物。他有极高的军事才能,但并未得到发挥。
课文中说:“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这大约是指前266年以后的事。尽管如此,“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窃符救赵,又是违背魏王意愿的,虽然取得很大胜利,但公子仍不敢回来。留赵十年,秦军“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才迫不得已请他回来,做了上将军;可是击败秦军后又免去他的职务。“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卒后18岁而魏亡。
信陵君的悲剧命运跟魏国的衰亡过程是相始终的。
2.课文中以较大篇幅描写侯嬴,这涉及战国时期的养士制度。士,即知识分子。这些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他们或走公室,或入私门,以自己的才学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其中一些最杰出的人物能以布衣而取卿相,如苏秦、张仪、蔺相如等。
当时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所谓四君:“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贾谊语)。司马迁为四君立传,都提到门客的事迹,重视这些人在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如《孟尝君列传》中提到冯,《平原君列传》中提到毛遂,《春申君列传》中提到朱英。但比较起来,信陵君最善于结交士,得到他们的帮助也最大。
读史传要注意传中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窃符救赵推迟了秦灭六国的进程,这是信陵君对六国反秦斗争所作的杰出贡献。这贡献是在侯嬴的帮助下作出的,也是信陵君善于养士的最有力的证明。要充分理解这一点,就必须弄清有关的背景常识。
、
二、检查预习
1、解释一词多义
故: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
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有意)
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所以)
引:
公子引车入市(带领)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延请)
复引车追问侯生(退回)
为公子先引(引路)
就:
乃谢客就车(上,登上)
赢欲就公子之名(成就)
金就砺则利 (接近,靠近《劝学》)
使归就戮于秦(接受《殽之战》)
下:
礼贤下士(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每薄暮,下管键(使用《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少于《赤壁之战》)
辞:
辞决而行(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
近日奉辞伐罪(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存:
公子亲数存之(问候)
却秦存赵(保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2、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类型。
请救于魏(介宾短语后置)
何功之有(“之”字是动宾倒置的标志,等于说“有何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主谓倒置,等于说“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
(“安在”是动宾倒置,等于说“在安(在哪儿)”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 王异母弟也
赢闻如姬你为人所杀
本文的结构思路如何?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
第二部分(3~4),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
其一为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过程。
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第三部分(5~12段),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
故事发生(5~6段)秦兵围邯郸,魏王畏秦不敢求赵。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而不能。
故事发展(7~8段)信陵君四见侯生 。
①信陵君私约车骑,欲死秦军,行过夷门,见侯生。
②信陵君见侯见生无一言半辞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复见侯生。
③信陵君得虎符后,出发之前再见侯生。
④侯生推荐朱亥随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再次出发,过谢侯生。
故事高潮(9段)破秦救赵
故事结局(10~11段)信陵君得胜归来,侯生北乡自刭。
故事尾声(12段)信陵君留赵不归。
教师小结。
《信陵君列传》主要通过两件大事来表现信陵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一是这次却秦救赵之段(前257年);二是十年后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直抵函谷关。前者得侯生之助,后者归功于毛公、薛公之劝;前者是抗魏王之命而行,后者不过受任一时,他的军事才能并末得到充分发挥--这正是信陵君的悲剧。司马迁是怀着深刻同情来写这个人物的,读本文时应注意这一点。
四、课后作业。
1.熟读第3、7、8三段。
2思考以下问题:
①侯生对救赵之策是早已想好了的,为什么待“公子之还”才说?
②信陵君说“我岂有所失哉”,他究竟“失”了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第3段。
2.复述窃符救赵始末。
二、【内容探究】
1.侯嬴为什么不在信陵君辞决时献上计策,而一定要让信陵君去而复返才献计?是否当时侯嬴并未想好计策?
明确:信陵君以大队人马过夷门,顺便辞决侯生,并无问计之意,作为门客不能主动干预;此时耳目众多,不便说出;此计关乎多人性命,干系重大,故不可轻易说出;若轻易说出恐不能引起信陵君的重视;侯嬴料定信陵君心中有憾,必定去而复返。
侯嬴早已想好此计,这可以从以下四点来说明:早已打听出魏王藏符地点;想定窃符之人;考虑到晋鄙的态度;计划好用朱亥去对付晋鄙等。
2.根据文章的内容分析信陵君能够完成退秦存赵历史使命的原因。
明确: 可归结为三方面原因:一是信陵君善于用兵,这从他接管晋鄙军后的一系列措施可以看出;二是凭借侯嬴的妙计和朱亥的神勇,而二人之所以肯替信陵君出力,又源于信陵君的仁而下士,谦而礼交的品格;三是得到如姬的帮助。偷得虎符,而这又是信陵君急人之困、有义有勇带来的结果。
3.侯嬴为什么要“北乡自刭”?信陵君又为何不加劝阻?
明确:侯嬴是一个头脑冷静却又热血满腔的人,他在信陵君辞行赴军时提出将以自刭送公子,不是毫无意义的一时“侠义”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抉择。这主要是激励朱亥,同时也是为了坚定信陵君夺晋鄙军以抗秦救赵的决心--且告信陵君他是不会泄秘的。
显然,他的这一决定,是基于对晋鄙、魏公子、朱亥的为人有所认识,对夺晋鄙军的危险性也作了深刻的分析而作出的。此外,在侯嬴看来,他已为信陵君建立“五霸之伐”奠定了基础,可以死而无憾。
侯嬴以死相报,信陵君为何不加劝阻呢?这就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风尚、道德观念来分析。在当时,尽管社会处在大变动中,但是守信用、践诺言还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士为知己者死,以死报知遇之恩是他们坚守不渝的信条。如果对以死相报知己的行动加以劝阻,就会被认为是不以知己相待的表现,是对人格的蔑视,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作为“仁而下士”,有三千余宾客的信陵君,对“士”的这些特点是一清二楚的,所以他不能劝阻侯嬴轻生死,重信诺的行动。相反,他认为侯嬴的以死相报将会激励自己在夺军救赵的斗争中必须成功、不能失败的决心,也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侯嬴。显然,这样的处理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4.该如何评价信陵君“窃符救赵”一事?
明确:关于信陵君的为人(主要从“窃符救赵”一事中来分析)可说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信陵君“急”的是“姊之困”,而不是“魏之困”,这称不上“义”,他置魏国面临被秦军“移兵而击之”的危难于不顾,先“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后又私盗兵符,矫杀晋鄙,这算不上“勇”。但如果把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分析,我们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过秦论》中明确指出,六国对付秦国的基本策略是“约从离衡”,赵国“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实际上都是“约从离衡”,维护了六国的根本利益。六国唇齿相依,一荣皆荣,一损俱损,虽然信陵君窃符救赵,从主观动机上说,为的是怜“姊”,但是,在客观效果上却“却秦存赵”,遏制了秦并吞六国的野心,信陵君窃符救赵而存魏乃至六国,这应当是“义勇”的表现。相反地,如果六国的国君都像魏王那样,在强秦面前“恐”而“持两端以观望”甚至于“赂秦”,那么“从散约离”,丧权辱国,那才叫不仁不义。
5.在这篇课文里突出表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意识,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明确:对“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意识的评价,可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①这是司马迁的一种理想道德。他歌颂那些忠于知己、能为知己者奋勇牺牲的人,而憎恨那些朝秦暮楚,不念旧交,甚至落井下石,卖友求荣的败类。在此,他所正面歌颂的人物大都具有忠于知己,为知己尽心效力,甚至在紧要关头能为知己奋勇献身的特点。
②同是“士为知己者死”,但在性质上也有差别,象程婴、专诸等人,仅为了某一个主子的私人利益去拼命,所反映的只是个人恩怨,是一种收买与被收卖、豢养与被豢养的关系。而侯嬴、朱亥与信陵君虽然也有报知遇之恩的思想,但他们之间是平等的朋友关系,不是主奴关系,并且是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共同为保卫国家而效力的。因此,较战国时期其他人物高出一筹。
③在封建社会里,士能如此,不失为一种美德,是值得称颂的。但是,这一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信条,是一种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处世哲学,尽管侯嬴、朱亥与信陵君之间的关系相对平等,但本质上他们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种主子与奴才、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因为封建社会是“家天下”,所以统治者与士的关系只能是“知”与“被知”、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某些士人得到封建统治者的赏识之后便踌躇满志,把统治者视为知己,表示要为知己者用,甚至为知己者死,无非是要报知遇之恩,尽力效忠个人而已。这与我们所提倡的为中华民族利益而献身,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思想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6、烘托是史传文学的最常用的手法,本文是怎样成功地运用了烘托的手法的?
明确:烘手手法一般有三种,以人物烘托人物,以事件烘托事件,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前者的例子有:以侯生的故作傲慢来烘托信陵君谦恭;以魏王的持两端以观望来烘托信陵君的急人之困。次者的例子有:以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的紧张气氛来烘托信陵君不能说服魏王的焦虑;以赵王与平原君亲迎公子的隆重场面来烘托信陵君的盖世之功。后者的例子有:以信陵君对侯嬴的态度和宾客的反应来烘托侯嬴的不同寻常;以平原君的急切、魏王的惧秦观望、信陵君欲赴秦军死来烘托侯生巧设奇谋。
7、.以本文为主,兼及司马迁的其他作品,概括史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明确:史传作品的主要写作特点提示如下:
(1)善于选择典型材料。
(2)通过对比互衬,明暗交错的手法刻画人物。
(3)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富有个性。
(4)情节曲折生动,细节细腻逼真。
(5)结构上前后照应,详略得当。
1、 本文塑造了哪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各有什么性格?
明确:信陵君:求贤若渴,尊贤重士,知人善任,虚心谦恭,善纳人言,大勇大义,急人所难,抑强扶弱,具有一定的爱国精神,但有时也显得优柔寡断,束手无策。
侯嬴:冷静沉着,料事如神,多谋善断,知恩图报,一诺千金,忠心耿耿,是一个超凡出众的人才。
2、烘托手法的运用
可以先将烘托手法分为两种:一是以人物烘托人物,二是以事件烘托人物。然后让学生举例,只要求举出最主要的。
前者的例子有:以侯生之故作傲慢烘托信陵君的谦恭;以侯生北乡自刭、朱亥效命烘托信陵君之“能得士”;以魏王“持两端以观望”烘托信陵君“急人之用”。
后者的例子有:以信陵君虚左自迎生和“宾客皆惊”烘托侯生的不同寻常;以平原君之急切望救、魏王之观望、信陵君之欲赴秦军死烘托侯生巧设奇谋。
三、布置作业
翻译下列句子
1、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2、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3、 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4、 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向刭,以送公子。
第2篇:《魏公子列传》教案
《史记》选读
《魏公子列传》教案
【相关关文化常识 】
1. 魏公子无忌
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嫡长子,预定继承君位的,称“世子”,其他的儿子称“公子”。无忌即信陵君,信陵君是其封号。信陵,地名,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境内。安釐王把信陵封给与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无忌,作为“食邑”(邑中所收租税,由受封者享用和支配),故号信陵君。
战国时代,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都以养客著名,并称“四公子”。在“仁而下士,皆谦而礼交之”这方面信陵君比其他三个公子更突出。司马迁对此极为赞赏,所以在文章中洋溢着对信陵君由衷的敬慕之情,七十多个“公子”连用,即可表明这一点。
2.士与门客:士是古代四民之一,《汉书·食货志》说明:“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为士。”在商、周、春秋时,士是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周代诸侯受封国于天子,卿大夫受采邑于诸侯。卿大夫下面是士,士受禄田于卿大夫。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卿大夫有家。到春秋末期,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
我国战国时代,诸侯逐鹿,相与争锋,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个领域,都需要大批人才。此时,“士”成为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或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或在某一方面有出类拔萃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便招募这些人,收于门下,被称为“门客”。这些“门客”寄食于豪门、贵族,在其门下听候差遣服务(故“门客”也叫“食客”)。
战国时,门客们发挥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掌握政策、运用策略,掌管外交和军队,各国的贵族为了图谋功业,都大量收养门客。但门客中的某些人因为确有才干,所以他们也要辨识真正思贤若渴的明主才能投奔,这样又促使一些贵族具有礼贤下士之风,达到他们在政治、军事、外交上斗争胜利的目的。
3、春秋五霸:指齐恒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他们都曾为诸侯的领袖,史称“五霸”。
4、有关背景常识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件事,发生在周赧王五十七年,即前258年,当时属战国末期,秦国吞并六国日亟,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四十万。秦又乘胜进围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完成统一中国的计划。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信陵君认识到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终于挫败了敌人的图谋,保障了两国的安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文中一些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示标导入】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战国四公子都立了传,而对信陵君最为推重,《魏公子列传》也是《史记》中的名篇。明朝人茅坤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确实,司马迁以一支凝情之笔,尽情抒写了他对信陵君的推重与同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魏公子列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一
读课文,掌握下列知识
《史记》选读
(一)、注音释义
士无贤不肖
(xiào 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
(bì 破旧的)
公子往,数请之
(shuî 多次地)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
(zǐ 姐姐)
冠盖相属
(zhǔ 连续)
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shu 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duï 揣测,估计)
约车骑百余乘(shèng 量词)
今有难(nàn 危难)
侯生乃屏人间语(bǐng 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
椎杀晋鄙(chuí 动词 用铁椎打)
矫杀晋鄙
(jiǎo动词 假托……命令)品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
(jiàng 统帅。lē 文中作“检阅”讲)
嚄唶宿将(sù jiàng 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
北乡自刭(jǐng 用刀割脖子)
(二)、文言基础知识
1、通假字
(1)直上载公子坐(坐,通“座”,座位。)
(2)(侯生)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睛看,含有高傲之意。)
(3)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具,通“俱”,全部,都。)
(4)辞决而行(决,通“诀”,离别)(5)公子与侯生决(决,通“诀”,离别。)
(6)以至晋鄙军之日被乡自刭(乡,通“向”,面对着,面向。)
2、词性活用 A、名词作动词
(1)仁而下士(谦逊地对待)
(2)留军壁邺(营垒──驻扎)
(3)如姬资之三年(资财──出资悬赏)
(4)朱亥袖四十斤铁椎(衣袖──袖里藏着)B、形容词作动词
(1)不敢以其富骄士(骄傲——傲慢地对待。)
(2)臣修身洁行数十年(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
(3)公子从车骑,虚左(使……空着,使动用法。)
(4)为能急人之困(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
(5)公子怪之(奇怪——以……为奇怪,意动用法。)
C、动词的使动用法
(1)公子从车骑(使……跟随。)
(2)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站立着。)
(3)侯生乃屏人间语(使……退避。)
(4)却秦存赵(使……退却;使……保存。)
D、名词作状语
(1)北救赵而西却秦
(向北,向西)(2)皆谦而礼交之
(礼貌──以礼)(合作交流一)
二、自主学习二
3、古今异义
(1)以公子为长者(古义:有德行的人。今义:年长的人。)
(2)胜所以自附婚姻者(古义:姻亲。今义:因婚姻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4、一词多义(1)故:
《史记》选读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缘故)
故久立与其客语
(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
(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
(有意)
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
(所以)(2)引:
公子引车入市
(带领)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延请)
复引车追问侯生
(退回)
为公子先引
(引路)
(3)就:
乃谢客就车
(上,登上)
赢欲就公子之名
(成就)
金就砺则利
(接近,靠近《劝学》)
使归就戮于秦
(接受《殽之战》)
(3)下:
礼贤下士
(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
(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每薄暮,下管键
(使用《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少于《赤壁之战》)
(4)辞:
辞决而行
(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推辞)
近日奉辞伐罪
(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
(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5)存:
公子亲数存之
(问候)
却秦存赵
(保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存在)
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生存《出师表》)
5、古今异义
以公子为长者
(古:有德行的人。今:年长的人)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
(古:姻亲 今: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6、特殊句式
A、省略句
欲以(之)观公子
(省介词宾语“之”代“直上载公子坐,不让”的作法)
遍赞(于)宾客
(省介词)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
(省介词宾语“之”代信陵君)
可使(之)击之
(省宾语,“之”代朱亥)
B、倒装句
请救于魏
(介宾短语后置)
何功之有
(“之”字是动宾倒置的标志,等于说“有何功”)
《史记》选读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主谓倒置,等于说“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
(“安在”是动宾倒置,等于说“在安(在哪儿)”)
C、判断句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 王异母弟也
D、被动句
赢闻如姬你为人所杀
(合作交流二)
三、自主学习三
7、翻译句子
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所以……者”是固定句式,“……的原因”。“以”,“因为”的意思。全句译作:(我)赵胜自动地攀附贵国结为姻亲的原因,(是)因为(我认为)公子有高尚的德行,能够急人之难。
②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具”通“俱”,“告”后省略“之”,代侯生。“所以”表示“……的原因”。“秦军”前省略“于(跟,同)”。全句译作:见到侯生,把(自己)打算同秦军拼命的(这种)情况的原因都告诉了(侯生)。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所以……者”是“用来……的”意思。全句译作:我对待侯生的礼节够周到的了。
④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恨”字有“遗憾”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句中带了宾语“之(我)”可以解释为“不满意”。“恨之”就是“对我很不满意”。“以是”是“因此”的意思。
⑤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求”字的宾语应该是“人”如姬想找到一个能帮她报父仇的人,但一直没能找到。因此可以理解为“欲求极其父仇(之人)。”
⑥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向刭,以送公子。
“行日”,行程日期。“以”后省“公子”。全句译作:让我计算公子的行程日期,在你到达晋鄙军的日子,(我将)面朝北自刎,用(我的行动)报答公子。
(合作交流三)【当堂训练】 翻译:
(1)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2)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3)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4)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向刭,以送公子。
《史记》选读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史传中常见的写作特点
【示标导入】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一
1、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
第二部分(2~3),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其一为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过程。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第三部分(4~8段),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
第4段:秦兵围邯郸,魏王畏秦不敢求赵。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而不能。
第5~8段:信陵君四见侯生。
①信陵君私约车骑,欲死秦军,行过夹门,见侯生。
②信陵君见侯见生无一言半辞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复见侯生。
③信陵君得虎符后,出发之前再见侯生。
④侯生推荐朱亥随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再次出发,过谢侯生。
第7段:破秦救赵。信陵君得胜归来,侯生北乡自刭。
第8段:信陵君留赵不归。
第一部分对信陵君的概括介绍突出的是他“仁而下士”的品质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第二部分是具体描写他如何“仁而下士”,第三部分是他“仁而下士”所获得的成果。
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是后面“窃符救赵”故事的铺垫。正因为信陵君“仁而下士”才得到了侯生与朱亥的帮助,使他得以却秦救赵,建功立业。
(合作交流一)
二、自主学习二
再读课文,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第1自然段怎样介绍信陵君的?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分析:文章首先按传记的一般体例,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然后介绍他的品德特点:“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最后介绍信陵君的威望:“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
分析:作者选用了典型的事例:第一件是身为魏国公子的信陵君,听说侯生是个隐士,并不顾及他是一个看管城门的老头,家境贫寒,地位低下,而“往请,欲厚遗之”。当侯生不肯受,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因故而受公子财”时,信陵君反而更优厚地以礼相待。第二件事是“乃置酒大会宾客,……自迎夷门侯生并遍赞宾客”。
3、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
分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写信陵君,写他“置酒大会宾客”,等宾客坐定,他才“从车骑”“自迎夷门侯生”且“虚左”以待。而侯生毫不谦让直上公子上座,“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又写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而信陵君竟还为侯生“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还写“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者窃骂侯生”,信陵君则“色终不变”。至家,“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把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同时所选的这几个细节,都安排在“大庭广众”的特定的典型环境中,更使得信陵君求贤若渴,仁而下士的鲜明形象,得到充分而具体的展现。
4、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
《史记》选读
分析:当时,“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邯郸”(长平之战,赵国重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使40万士兵被活埋,因而兵力空竭,只有依赖外国的援兵)。赵国局势非常紧张。信陵君的救赵就成为赵国生死存亡的关键。
5、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及信陵君各抱什么态度?
分析: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由此可看出他自私、怯懦,屈从于秦国的压力,而取观望态度。信陵君则明确救赵即自救,见义勇为,“数请魏王”,“计不独生命令赵亡”,“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6、如何评价侯生献窃符的奇谋及“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分析:(1)面对侯生的冷淡态度,信陵君“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从而“复引车”向侯生求救,说明信陵君知人善任、虚心谦恭。侯生所说:“尚安事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伦理道德。侯生在信陵君走投无路时,想到的窃符之计是救赵的万全之策。他对计策的每一环节都作了周密的分析和妥善的安排,以至想用朱亥推杀晋鄙,解救一时之急。他对当时的国事、人事了如指掌,“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表现他料事如神,是一个出众超凡的人才。
(2)侯生献策,“公子从其计,请如姬”,说明信陵君善纳人言、大勇大义。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畏秦的暴力,扶持弱小。值得强调指出,秦的野心是要并吞六国,一旦秦灭赵,魏则势孤,也会被秦所灭。所以窃符救赵,也是自救,表现了信陵君的爱国精神。
7、对侯生“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到,以送公子”如何看待?
分析:(1)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考虑:战国时代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己者死”“臣事君以忠”,信陵君“仁而下士”,就会有“为知己者死”之士。作者写侯生的自到及朱亥“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都反映了当时“士为知己者死”的道德观念。
(2)侯生自刭,是在信陵君窃到兵符,又得到朱亥,正向侯生辞别出发时。前面说到要椎杀晋鄙,信陵君马上就“泣”,侯生用这样的举动来激励信陵君,坚定公子夺晋鄙军的意志,并表明事必成功的信心。
(3)侯生为信陵君出谋窃符救赵,虽使信陵君救赵成功,但对魏王是采取了欺骗的行为,是不忠的。作为洁身自好的侯生,为保住自己的声誉,也会自刭。
(合作交流二)
三、自主学习三
8、三读课文,思考史传中常见的写作特点
(1)典型材料的选择。
可以先提问学生:信陵君门下食客三千人,为什么专写侯嬴一人?
讨论后小结:此传是写信陵君的,要突出他的历史功勋,这功勋是在侯生帮助下取得的;而信陵君结交侯生、问计于侯生又最能体现他“下士”的作风。附带提一下,信陵君的另一个重大历史功勋是败秦军于河外,这是十年之后的事。当时信陵君在赵,许多人劝他归魏,他不听,甚至下令说:“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后来毛公、薛公对他说:“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立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信陵君立即归救魏。
(2)烘托手法的运用。
可以先将烘托手法分为两种:一是以人物烘托人物,二是以事件烘托人物。然后让学生举例,只要求举出最主要的。
前者的例子有:以侯生之故作傲慢烘托信陵君的谦恭;以侯生北乡自到、朱亥效命烘托信陵君之“能得士”;以魏王“持两端以观望”烘托信陵君“急人之用”。
后者的例子有:以信陵君虚左自迎生和“宾客皆惊”烘托侯生的不同寻常;以平原君之急切望救、魏王之观望、信陵君之欲赴秦军死烘托侯生巧设奇谋。
《史记》选读
(3)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
关于信陵君、侯嬴、朱亥等人的语言动作,前而已作分析,不再重复。这里,可以让学生分析一下关于晋鄙的语言、动作描写。
“举手”,表示他深信自己的判断正确——魏王不会在此刻派人来代他将兵。
“国之重任”,说明他意识到这次将兵责任重大。关系到魏国的命运;魏王欲易将,不会让别人“单车来代之”。
寥寥数语把一个深沉、老练的将领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合作交流三)【当堂训练】
史传中常见的写作特点有哪些?
第3篇:魏公子列传教案
《魏公子列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有关文言知识,积累文言字词与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司马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点:学习并归类课文中的文言字词句
学习难点:分析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并归类课文中的文言字词句、主动探究分析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学时安排:3学时
第1学时
学习要点:了解故事背景,解决文言字词与句式,疏通课文大意
一、简介人物和相关背景
1、魏公子:魏公子,名无忌,魏国人,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因为他的封地在信陵,所以又称为信陵君。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嫡长子,预定继承君位的,称“世子”,其他的儿子称“公子”,故,本文又称他为“魏公子”。魏公子,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名冠诸侯,声震天下,其才德远远超过齐之
第4篇:魏公子列传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案
刘 海 教学目标:
1.了解史传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语言、行动描写和烘托手法的运用。2.认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可贵作风、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和侯嬴的超凡出众的智慧及“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
3.积累文中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传记主人公信陵君形象的分析。
难点:侯生“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及司马迁写作此人物时的思想寄托。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侯生的忠诚。
2、学习塑造人物的手法。
3、积累“遗”“下”“过”“赞”“长者”“睥睨”等实词。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魏公子,何许人也?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子少子而魏安厘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厘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战国四君子:“齐有孟尝,赵有平原
第5篇:《魏公子列传》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案1 【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一些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课文在材料的选取,剪裁和组织方面的特点。
3、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品士无贤不肖
(xiào 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
(bì 破旧的)
公子往,数请之
(shuî 多次地)
品公子姊为赵惠文王„„
(zǐ 姐姐)
冠盖相属
(zhǔ 连续)
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shu 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duï 揣测,估计)约车骑百余乘
(shèng 量词)
今有难
(nàn 危难)
侯生乃屏人间语(bǐng 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
椎杀晋鄙(chuí 动词 用铁椎打)
矫杀晋鄙
(jiǎo动词 假托„„命令)
品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
(jiàng 统帅。lē 文中
第6篇:《魏公子列传》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又重点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了解前三段的情节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即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或能文能武,又懂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这些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其中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就是所谓战国四公子,他们是魏国的信陵君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司马迁在《史记》中,都为他们立了传,而他对信陵君最为推重,我们今天所学的《魏公子列传》便是司马迁倾注了高度热情为信陵君所立的一篇传。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魏公子其人。
二、解题
魏公子,名无忌,
第7篇:《魏公子列传》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案
【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一些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课文在材料的选取,剪裁和组织方面的特点。
3、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士无贤不肖
(xiào 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
(bì 破旧的)
公子往,数请之
(shuî 多次地)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
(zǐ 姐姐)
冠盖相属
(zhǔ 连续)
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shu 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duï揣测,估计)约车骑百余乘
(shèng 量词)
今有难
(nàn 危难)
椎杀晋鄙
(chuí 动词 用铁椎打)
侯生乃屏人间语(bǐng 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
矫杀晋鄙
(jiǎo动词 假托„„命令)
北乡自刭(jǐng 用刀割脖子)
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
(jià
第8篇:《魏公子列传》教学反思
魏公子列传这篇文章,首先安排学生课下预习,明确预习目标,落实文章中的知识点,要在课文中做出标划,把疑难问题记下来,便于课堂讨论。课堂上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用来合作解决文中的难点和预习中的疑问点。同时布置讨论要达到的目标,要组员合作把文中的故事深情并茂的讲出来。学生合作学习之后,老师解决学生在合作中发现的问题。下面的时间就是学生自我展示环节。随机抽取一组,大家合作把这个故事将完整。
这样设计目的有这样几个。一是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二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不是袖手旁观,强调共同参与到课堂中来。三是扩大学生参与面,如果是单个学生的提问,参与面就比较小,还是一个学生讲,其他学生听,采用组的形式,在提高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展示的机会。四是增加了学生课堂压力,采取这种随机抽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