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游日记四译文赏析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11 09:44:2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粤西游日记四译文赏析

粤西游日记四译文赏析

【原文】

初二日晨餐后,与静闻、顾仆裹蔬粮,携卧具,东出浮桥门。渡浮桥,又东渡花桥,从桥东即北转循山。花桥东涯有小石突临桥端,修溪缀村,东往殊逗人心目。山峙花桥东北,其嵯峨之势,反不若东南夹道之峰,而七星岩即峙焉,其去浮桥共里余耳。岩西向,其下有寿佛寺,即从寺左登山。先有亭翼然迎客,名曰摘星,则曹能始所构而书之。其上有崖横骞,仅可置足,然俯瞰城堞西山,则甚畅也。其左即为佛庐,当岩之口,入其内不知其为岩也。询寺僧岩所何在,僧推后扉导余入。历级而上约三丈,洞口为庐掩黑暗,忽转而西北,豁然中开,上穹下平,中多列笋悬柱,〔爽朗通漏〕,此上洞也,是为七星岩。从其右历级下,又入下洞,是为栖霞洞。其洞宏朗雄拓,门亦西北向,仰眺崇赫。洞顶横裂一隙,有〔石〕鲤鱼从隙悬跃下向,首尾鳞腮,使琢石为之,不能酷肖乃尔。其旁盘结蟠盖,五色灿烂。西北层台高叠,缘级而上,是为老君台。由台北向,洞若两界,西行高〔台〕之上,东循深壑之中。由台上行,入一门,直北至黑暗处,上穹无际,下陷成潭,澒hòng洞tóng弥漫无际峭裂,忽变夷为险。时余先觅导者,燃松明于洞底以入洞,不由台上,故不及从,而不知其处之亦不可明也。乃下台,仍至洞底。导者携灯前趋,循台东壑中行,始见台〔壁〕攒裂绣错,备诸灵幻,更记身之自上来也。直北入一天门,石楹垂立,仅度单人。既入,则复穹然高远,其左有石栏横列,下陷深黑,杳不见〔底〕,是为獭子潭。导者言其渊深通海,未必然也。盖即老君台北向下坠处,至此则高深易位,丛辟交关,又成一境矣。其内又连进两天门,路渐转而东北,内有“花瓶插竹”、“撤网”、“弈棋”、“八仙”、“馒头”诸石,两旁善财童子,中有观音诸像。导者行急,强留谛视,顾此失彼。然余所欲观者,不在此也。又逾崖而上,其右有潭,渊黑一如獭子潭,而宏广更过之,〔是名龙江,〕其盖与獭子相通焉。又北行东转,过红毡、白毡,委裘垂毯,纹缕若织。又东过凤凰戏水,始穿一门,阴风飕飗微风吹动的样子,卷灯冽肌,盖风自洞外入,至此则逼聚而势愈大也。叠彩风洞亦热。然叠彩昔无风洞之名,而今人称之;此中昔有风洞,今无知者。出此,忽见白光一圆,内映深壑,空濛若天之欲曙。遂东出后洞,有水自洞北环流,南入洞中,〔想下为龙江者,〕小石梁跨其上,则宋相曾公布所为也。度桥,拂洞口右崖,则曾公之记在焉。始知是洞昔名冷水岩,曾公帅桂今桂林,搜奇置桥,始易名曾公岩,与栖霞盖一洞潜通,两门各擅耳。

余伫立桥上,见涧中有浣而汲者,余询:“此水从东北来,可溯之以入否?”其人言:“由水穴之上可深入数里,其中名胜,较之外洞,路倍而奇亦倍之。若水穴则深浅莫测,惟冬月可涉,此非其时也。”余即觅其人为导。其人乃归取松明,余随之出洞而右,得庆林观焉。以所负囊裹寄之,且托其炊黄粱以待。遂同导者入,仍由隘口东门,过凤凰戏水,抵红、白二毡,始由岐北向行。其中有弄球之狮,卷鼻之象,长颈盎背之骆驼,有土冢之祭,则猪鬣鹅掌罗列于前;有罗汉之燕,则金盏银台排列于下。其高处有山神,长尺许,飞坐悬崖;其深处有佛像,仅七寸,端居半壁菩萨之侧。禅榻一龛,正可趺跏而坐;观音座之前,法藏一轮,若欲圆转而行。深处复有渊黑,当桥涧上流。至此导者亦不敢入,曰:“挑灯引炬,即数日不能竟,但此从无入者,况当水涨之后,其可尝不测乎?”乃返,循红白二毡、凤凰戏水而出。计前自栖霞达曾公岩,约径过者共二里,后自曾公岩入而出,约盘旋者共三里,然二洞之胜,几一网无遗矣。

出洞,饭于庆林观。望来时所见娘媳妇峰即在其东,从间道趋其下,则峰下西开一窍,种圃灌园者而聚庐焉。种金系草,为吃烟药者。其北复有岩洞种种,盖曾公岩之上下左右,不一而足也。于是循七星山之南麓,北向草莽中,连入三洞。计省春当在其北,可逾岭而达,遂北望岭坳行。始有微路,里半至山顶,石骨峻嶒céng高峻突兀,不容着足,而石隙少开处,则棘刺丛翳愈难跻;然石片之奇,峰瓣之异,远望则掩映,而愈披愈出,令人心目俱眩。又里半,逾岭而下,复得〔凿〕石之级,下级而省春岩在矣。

其岩三洞排列,俱东北向。〔最西者骞云上飞,〕内深入,有石如垂肺中悬。西入南转,其洞渐黑,惜无居人,不能索炬以入,然闻内亦无奇,不必入也。洞右旁通一窍,以达中洞。居中者外深而中不能远入,洞前亦有垂槎倒龙之石。洞右又透一门以达东洞。最东者垂石愈繁,洞亦旁裂,中有清泉下注成潭,寒碧可鉴。余令顾仆守己行囊于中洞,与静闻由洞前循崖东行。洞上耸石如人,蹲石如兽。洞东则危石亘空,仰望如劈。其下清流潆之,曰拖剑江,即癸水也。〔源发尧山,〕自东北而抵山之北麓,乃西出葛老桥而西入漓水焉。时余转至山之东隅,仰见崖半裂窍层叠,若云嘘绡幕,连过三窍,意谓若窍内旁通,连三为一,正如叠蕊阁于中天,透琼楞于云表,此一奇也。然而未必可达,乃徘徊其下,披莽隙,梯悬崖,层累而上。既达一窍,则窍内果通中窍。第中窍卑伏,不能昂首,须从窍外横度,若台榭然,不由中奥也。既达第三窍,穿隙而入,从后有一龛,前辟一窗,窗中有玉柱中悬,柱左又有龛一圆,上有圆顶,下有平座,结跏而坐,四体恰适,即刮琢不能若此之妙。其前正对玉柱,有小乳下垂,珠泉时时一滴。余与静闻分踞柱前窗隙,下临危崖。行道者望之,无不回旋其下,有再三不能去者。已而有二村樵,仰眺久之,亦攀跻而登,谓余:“此处结庐甚便,余村近此,可以不时瞻仰也。”余谓:“此空中楼阁,第恨略浅而隘,若少宏深,便可停栖耳。”其人曰:“中窍之上尚有一洞甚宏。”欲为余攀跻而上,久之不能达。余乃下倚松阴,从二樵仰眺处,反眺二樵在上,攀枝觅级,终阻悬崖,无从上跻也。久之,仍西行入省春东洞内,穿入中洞,又从其西腋穿入西洞。洞多今人摩崖之刻。

出洞而西,又得一洞,洞门北向,约高五丈,内稍下,西转虽渐昏黑,而崇宏之势愈甚,以无炬莫入,此古洞也。左崖大书“五美四恶”章,乃张南轩笔,遒劲完美,惜无知者,并洞亦莫辨其名,或以为会仙岩,或以为弹丸岩。拂岩壁,宋莆田陈黼fǔ题,则清岩洞也,岂以洞在癸水之渚耶?洞西拖剑水目东北直逼崖下,崖愈穹削,高插霄而深嵌渊,甚雄壮也。石梁跨水西度,于是崖与水俱在路南矣。盖七星山之东北隅也,是名弹丸山,自省春来共一里矣。

由其西南渡各老桥,以各乡之老所建,故以为名。望崖巅有洞高悬穹,上下俱极峭削,以为即栖霞洞口也。而细谛其左,又有一崖展云架庐,与七星洞后门有异。亟东向登山,山下先有一刹,盖与寿佛寺、七星观南北鼎峙山前者也。〔南为七星观,东上即七星洞;中为寿佛寺,东上即栖霞洞;北为此刹,东上即朝云岩也。〕仰面局膝攀蹬,直上者数百级,遂入朝云岩,其岩西向,在栖霞之北,从各老桥又一里矣。洞口高悬,其内北转,高穹愈甚,徽僧太虚叠磴驾阁于洞口,飞临绝壁,下瞰江城,远挹yì作揖西山,甚畅。第时当返照入壁,竭蹶而登,喘汗交迫。甫投体叩佛,忽一僧前呼,则融止也。先是,与融止一遇于衡山太古坪,再遇于衡州绿竹庵,融止先归桂林,相期会于七星。比余至,逢人辄问,并无识者。过七星,谓已无从物色。至此忽外遇之,遂停宿其岩。因问其北上高岩之道,融止曰:“此岩虽高耸,虽近崖右,曾无可登之级。约其洞之南壁,与此洞之北底,相隔只丈许,若从洞内可凿窦以通,洞以外更无悬栻yì小木桩梯之处也”。凭栏北眺,洞为石掩,反不能近瞩,惟洒发抬头远望向西山,历数其诸峰耳。西山自北而南:极北为虞〔山〕,再南为东镇门山,再南为木龙风洞山,即桂山也,再南为伏波山。此城东一支也。虞山之西,极北为华景山,再南为马留山,再南为隐山,再南为侯山、广福王山。此城西一支也。伏波、隐山之中为独秀,其南对而踞于水口者,为漓山、穿山。〔皆漓江以西,故曰西山云。〕

初三日留朝云岩阁上,对西追录数日游记。薄暮乃别融止下山,南过寿佛寺、七星观,共一里,西渡花桥,又西一里,渡浮桥,入东江门,南半里,至赵寓宿焉。

初四日晨餐后,北一里,过靖江府东门,从东北角又一里,绕至北门。礼忏坛僧灵室,乃永州茶庵会源徒孙也,引余辈入藩城北门。门内即池水一湾,南绕独秀山之北麓,是为月牙池。由池西南经独秀西麓,有碑夹道。西为《太平岩记》,东为《大悲尊胜》两咒。又南,独秀之西,有洞曰西岩。即太平洞。对岩有重门东向,乃佛庐也。方扃jiōng关锁诸优于内,出入甚严,盖落场时恐其不净耳。寺内为灵室师绀谷所主。有须,即永州茶庵会源之徒,藩府之礼忏扃优皆俾主之。灵室敲门引客入,即出赴忏坛。绀谷瀹茗献客,为余言:“君欲登独秀,须先启禀告王,幸俟忏完,王撤宫后启之。”时王登峰时看忏坛戏台,诸宫人随之,故不便登。盖静闻先求之灵室,而灵室转言师者。期以十一日启,十二日登。乃复启打开重门,送客出。出门即独秀岩,乃西入岩焉。其岩南向,不甚高,岩内刻诗缕画甚多。其西裂一隙,下坠有圆洼,亦不甚深,分两重而已。岩左崖镌《西岩记》,乃元至顺间记顺帝潜邸于此。手刻佛像,缕石布崖,俱极精巧,时字为苔掩,不能认也。洞上篆方石,大书“太平岩”三字。夹道西碑言:西岩自元顺帝刻像,其内官镌记,后即为本朝藩封。其洞久塞,重坦闭之。嘉靖间,王见兽入其隙,逐而开之,始抉其闭而表扬焉,命曰太平岩。岩右有路,可盘崖而登,时无导者,姑听之异日。

乃仍从月池西而北,出藩城。于是又西半里,过分巡。其西有宗藩,收罗诸巧石,环置户内外。余入观之,择其小者以定五枚,俟后日来取。乃从后按察司前南行大街一里,至樵楼。从楼北西向行半里,穿榕树门。其门北向,大树正跨其巅,巨本盘耸而上,虬根分跨而下,昔为唐、宋南门,元时拓城于外,其门久塞,嘉靖乙卯,总阃kǔn负责带兵守门的官员周于德抉壅闭而通焉。由门南出,前即有水汇为大池。后即门顶,以巨石叠级分东西上,亦有两大榕南向,东西夹之。上建关帝殿,南面临池,甚为雄畅。殿西下,总阃建牙。路从总阃西循城而南,一里,西出武胜门,乃北溯西江行,一里而达隐山。

其山北倚马留诸岫,西接侯山诸峰,东带城垣,南临西江,独峙坞中,不高而中空,故曰隐山。山四面有六洞环列:〔东为朝阳洞,寺在其下。洞口东向,下层通水,上层北辟一门,就石刻老君像,今称老君洞。山北麓下为北牖洞。洞东石池一方,水溢麓下,汇而不流,外窦卑伏,而内甚宏深。前有庵,由庵后披隙入,洞圆整危朗,后复上盘一龛,左有一窗西辟,石柱旁列,不通水窦。其北崖之上为白雀洞,在朝阳后洞西。门北向,入甚隘,前有线隙横列,上彻天光,渐南渐下,直通水。又西为嘉莲洞,亦北向,与白雀并列。洞分东西两隙,俱南向下坠,洞内时开小的穴,彼此相望,数丈辄合,内坠渊黑,亦抵水。又西过一石隙,西北有石,平庋错萼中,绝胜琼台。乃南转为夕阳。洞西向,洞口飞石,中门为两。门左一侧壑汇水,由水窦东通于内,右有曲穴北转,内甚凄暗,下坠深潭,盖南北皆与水会焉。又南转西南山麓,为南华洞。洞南向,势渐下,汇水当门,可厉入。深入则六洞同流。五洞之底,皆交连中络,惟北牖则另辟一水窦,初不由洞中通云。闻昔〕唐宋时,西江之水东潆榕树门,其山汇于巨浸中,是名西湖。其诸纪游者,俱〔云〕“乘舟载酒而入”。今则西江南下,湖变成田,沧桑之感有余,荡漾之观不足矣。

余初至朝阳寺,为东洞僧月印导,由殿后入洞,穿老君之侧上,出山北,乃西过白雀、嘉莲,皆北隅之洞也。西南转平石台,是日甫照不能停,乃南过夕阳,此西隅之洞也。又南转而东,过南华,则南隅之洞云。余欲从此涉水而入,月印言:“秋〔冬〕水涸虫蛰,方可内涉;今水大,深处莫测,而蛇龙居焉,老僧不能导。请北游北牖,可炊焉。兹已逾午矣。”余从之,乃东过西湖神庙,又北转过朝阳,别月印,逾〔隐山〕东北隅。其处石片分裂,薄若裂绡,耸若伸掌,石质之异,不可名言。有一石峰,即石池一方,下浸北麓,其内水时滴沥,声如宏钟。西入北牖庵,令顾仆就炊于庵内,余与静闻分踞北牖洞西窗上,外揽群峰,内阚洞府。久之出,饭庵前松荫下。复由老君洞入,仍次第探焉。

南抵南华,遇一老叟曰:“此内水窦旁通,虽浅深不测,而余独熟经其内。君欲入,明当引炬以佐前驱。”余欲强其即入,曰:“此时不及,且未松明。”及以诘旦明早为期。余乃南随西江之东涯,仍一里,过武胜门,西门。又南循城西一里,过宁远门。南门。由正街南渡桥,行半里,复东入岐。路循西江南分之派,行一里,抵漓山。山之东即漓江也,南有千手观音庵。从山之西麓转其北,则漓水自北,西江自西,俱直捣山下,山怒崖鹏骞,上腾下裂,以厄其冲,置磴上盘山腰,得雉岩寺。时已薄暮,遂停囊岩寺。遇庠友杨子正,方读书其间,遂从其后跻石峡,同蹑青萝阁,谒玉皇像。余与子正倚阁暮谈至昏黑,乃饭岩寺而就枕焉。

初五日是为端阳节。晨起,雨大注,念令节佳节名山,何不暂憩,乃令顾仆入城市蔬酒。余方凭槛看山,忽杨君之窗友郑君子英、朱君兄弟超凡、涤俱至,盖俱读书青萝阁。上午雨止,下雉岩寺,略纪连日游辙;而携饮者至,余让之,出坐雉岩寺亭,杨、郑四君复以柬来订约定。当午,余就亭中,以蒲酒、雄黄自酬节意。下午,四君携酒至,复就青萝饮之。朱君有家乐,效吴腔,以为此中盛事,不知余之厌闻也。时方禁龙舟,舟人各以小艇私棹于山下,鼍tuó扬子鳄鼓雷殷,回波雪涌,殊方同俗,聊资凭吊,不觉再热。〔既暮,〕复下山,西入一洞。洞〔在山足,〕门西向,高穹而中平,上镌“乐盛洞”三字,古甚,不知何人题。前有道宫,亦就荒圮。出洞,复东循雉岩崖麓,沿江而东。其东隅有石,上自山巅,下插江中,中剜而透明,〔深二丈,高三丈,〕若辟而成户,〔江流自北汇其中。涉其南透崖以上,即为千手大士庵。〕余因濯足弄水,抵暮乃上宿雉岩。

雉岩,《一统志》以为即漓山,在城南三里。〔阳水南支经其北,漓水南下经其东,东有石门嵌江,西有穹洞深入,南有千手大士庵,俱列其足。雉岩寺高悬山半,北迎两江颓浪,飞槛缀崖,倒影澄碧。寺西为雉山亭,南为雉山洞。洞外即飞崖斗发,裂隙迸峡,直自巅下彻,旁有悬龙矫变,石色都异。前大石平涌为莲台。台右根与后峡相接处,下透小的穴入,西向台隙,摩崖登台,则悬龙架峡,正出其上。昔有阁曰青萝,今移置台端,登之不知其为台也。然胜概麕jūn集,不以阁掩。是山正对城南,为城外第二重案山。北一里曰象鼻山水月洞,南三里曰崖头净瓶山荷叶洞,俱东逼漓江,而是山在中较高,《志》遂以此为漓山。〕范成大又以象鼻山水月洞为漓山,后人漫无适从。然二山形象颇相似。〔但雉岩石门,不若水月扩然巨观,故游者舍彼趋此。然以予权之,濒江午向南向三山,不特此二山相匹,崖头西北山脚,石亦剜空嵌水,跨成小门,其离立江水冲合中,三山俱可名漓也。〕

【译文】

初二日早餐后,与静闻、顾仆包了蔬菜粮食,带上卧具,往东出了浮桥门。走过浮桥,又往东过了花桥,从桥东立即转向北顺着山走。〔花桥东岸有座小石峰突起下临桥头,悠长的溪流点缀着村庄,往东去非常逗惹人心目。〕山耸峙在花桥东北方,它那巍峨的气势,反而不及东南方夹道而立的山峰,然而七星岩就耸立在那里,它距浮桥共一里多路而已。岩洞向西,洞下有座寿佛寺,即刻从寺左登山。首先有座亭子飞檐凌空,如张臂迎客,名叫摘星亭,是曹能始建造的并题写了亭名。亭子上方有石崖横向高举,仅能放脚,然而俯瞰城池西山,却十分畅快。亭子左边就是佛寺,正当岩洞的入口处,进入寺内不知寺中已是岩洞了。询问寺里的僧人七星岩在何处,和尚推开后门领我进去。顺着石阶上登约有三丈,洞口被房屋遮住又黑又暗;忽然转向西北,洞中豁然开阔起来,顶一L弯隆下面平坦,洞中排列着很多石笋和悬垂的石柱,高爽清朗,通风透亮,这是上洞,这就是七星岩。从洞右侧沿石阶下走,又进入下洞,这是栖霞洞。此洞宏大明朗,雄壮开阔,洞口也是向西北,仰面眺望高得吓人。洞顶横着裂开一条裂缝,有条石鲤鱼从裂缝中向下悬跃,头尾和鳞甲鱼腮都有,即使是用石头雕琢成的,也不会如此酷似。它旁边盘结着蟠龙状的伞盖,五色灿烂。西北面层层平台高叠,沿石阶上去,这是老君台。由台上向北去,洞好像被分成两半,西边行走在高台之上,东边顺着深壑之中走去。由台上走,进入一个石门,一直往北来到黑暗之处,上方弯隆无际,下边陷成深潭,弥漫无际,陡峭深裂,平坦忽然变为险阻。当时我事先找了个导游的人,在洞底点燃松明以便进洞,导游的人不从台上走,所以来不及跟随他,却不知道此处也是不能用松明照亮的。于是走下高台,仍来到洞底。导游的人带着灯走在前面,沿着高台东面的壑谷中走,这才看见高台的石壁聚集着的裂缝似锦绣的花纹一样交错在一起,具备了各种灵妙的变幻,更使人感到是从那上面来的。一直往北进入一道天门,石柱垂立,仅能通过一个人。进去之后,就见洞更弯隆高远,左边有石栏杆横列,下边陷入深黑之中,杳然不见底,这是獭子潭。导游的人说这里极深,通着大海,未必是这样的。大概就是老君台向北下坠之处,到了这里就高深变换位置,繁空相互交错,又自成一境了。从里面一连进两道天门,路渐渐转向东北,里面有“花瓶插竹”、“撒网”、“弈棋”、“八仙”、“馒头”诸种名称的石头,两旁有善才童子,中间有观音菩萨等众神之像。导游的人走得很急,强行留住他仔细观看,顾此失彼。不过我所想要看的,不在这里。又越过石崖上走,石崖右边有个深潭,渊深漆黑全像獭子潭一样,但大处宽处更超过它,这里名叫龙江,它大概与獭子潭是相通的。又北走后转向东,经过红毡、白毡,似悬挂的裘衣下垂的毛毯,纹缕好像是织出来的。又向东路过凤凰戏水,开始穿过一个门洞,阴风噢噢,吹卷灯火,冷刺肌肤,大概风是从洞外刮进来,到了这狭窄地方风势就更大了。〔叠彩山的风洞也是这样,不过叠彩山过去没有风洞的名称,而是现在的人这样称呼;此洞之中从前有风洞的名称,今天没有知道的人了。〕走出这里,忽然见有圆圆的一股白光,映照在洞内的深壑中,迷迷茫茫好像天上将要露出的曙光。于是往东出了后洞,有水流在洞北环流,往南流入洞中,料想流下去就是龙江了,小石桥跨在水流上,是宋朝承相曾布公所修造的。越过桥,拂试洞口右侧的石崖,就见有曾公作的碑记在壁上。这才得知此洞从前名叫冷水岩,曾公治理桂林时,搜寻奇景建了桥,才改名叫曾公岩。与栖霞洞大概是一个山洞潜流相通,两个洞口各有特色罢了。我伫立在桥上,见山涧中有个洗衣极水的人,我问他:“此条涧水从东北流来,可不可以溯流进洞去?”那人说:“由水洞的上面可以深入进去几里,洞中的名胜,与外洞相比较,路远一倍但奇特的景致也多一倍。至于水洞则深浅莫测,唯有冬季的几个月可以涉水进去,此时不是适当的季节。”我马上找那人作向导。那人便回家去取松明,我跟随他出洞后往右走,找到庆林观。把背着的包裹寄放在观中,并且拜托观里人做好饭等着。于是同向导进洞,仍由隘口东面的石门,经过凤凰戏水,到达红、白二毡,这才由岔道向北行。其中有舞球的狮子,卷鼻的.大象,长颈凸背的骆驼;有土坟丘前的祭坛,而猪鬃鹅掌罗列于前;有罗汉的宴饮,而金杯银座排列于下。黔高处有山神,高一尺左右,飞坐在悬崖上;那深处有佛像,仅七寸高,端坐在半壁;菩萨的侧边,一个石完中有坐禅的禅床,正可以盘腿合十而坐;观音法座之前,有一个圆形的法轮,好像要圆圆转动的样子。深处又有漆黑的深渊,位于那条有桥的山涧的上游。来到此处向导也不敢进去,说:“挑着灯笼火把引路,即使是几天也不能走到头,不过此处没有人进去过,何况正当水涨之后,怎么能去尝试这意想不到的危险呢?”只得返回来,沿着红白二毡、凤凰戏水出洞来。计算了一下,先前从栖霞洞到曾公岩,大约直线走过的路共二里,后边一次从曾公岩进去又出来,大约绕来绕去的路共三里,然而两个山洞中的优美景致,几乎一览无遗了。

出洞后,到庆林观吃饭。望见来时见到的娘媳妇峰就在庆林观东边,从小路赶到峰下,则见峰下向西裂开一个洞,种圃灌园的人家聚居在那里。〔种植金系草,是吃烟人的药。〕它北边又有种种形态的岩洞,原来曾公岩的上下左右都是岩洞,数也数不清。于是沿七星山的南麓,向北走入草莽之中,一连进了三个岩洞。估计省春岩应当在山北,可翻过山岭走到,就望着北边的岭坳走。开始时有条小路,一里半上到山顶,石骨嶙峋,不容落脚,而且石缝中稍微分开一些的地方,却有荆棘刺丛密蔽更难上登;然而石片的奇姿,花瓣状石峰的异态,远望过去则互相掩映,而且愈往前穿过去愈加层出不穷,令人心目都眩晕。又走一里半,越岭而下,又找到开凿出来的石阶,下了石阶便在省春岩了。

省春岩三个山洞排列,都朝向东北方。最西边的一个洞前飞云漫卷,深入进去,有块岩石如下垂的肺叶悬在洞中。向西进去转向南,此洞渐渐黑下来,可惜附近没有居民,不能要火把进去,不过听说里面也没有奇特之处,就不进去了。洞右侧通着一个旁洞,可到达中洞。位于中间的山洞从外看很深,却不能深入,洞前也有些如下垂的木筏倒卷的神龙样的岩石。洞右又通着一个洞口可以到达东洞。最东的一个洞垂石愈加繁多,洞旁也有裂缝,洞中有清泉下注成潭,寒冷碧绿可照人影。我命令顾仆在中洞守行李,自己与静闻由洞前沿着山崖往东走。洞上方耸立的岩石似人一样,蹲着的岩石如野兽。洞东就有高石横亘在高空,仰望如刀劈出来一般。高石下清流潇绕,叫拖剑江,〔就是癸水了。〕发源于尧山,自东北方流抵七星山的北麓,于是向西流出葛老桥而后往西流入漓江。此时我转到山的东隅,仰面望见崖壁半中间裂开的洞穴层层叠叠,好似喷吐出的云雾和薄纱做成的筛幕,一连走过三个洞穴,心里认为若是洞内四通八达,三个洞连为一体,正如叠蕊阁架在空中,玉圭刺穿云天之外;这算是一个奇观了。然而未必能够到达,就徘徊在它下边,在草丛中有一条缝隙,就攀着悬崖,逐层而上。到达一个洞穴后,就见洞果然通到中洞。只是中洞低伏,不能抬起头,必须从洞外横着走过去,好像台榭一样,不经由洞中的深处走。来到第三个洞后,穿过裂缝进去,在后面有一个石完,前边开了一道窗,窗洞中有玉一般的石柱悬吊在当中。石柱左侧又有一个圆形的石完,上边有圆顶,下边有平平的座位,盘腿而坐,四肢恰好合适,既使是刀刮斧琢出来的也不能如此奇妙。座位前方正对着玉柱,有个小钟乳石垂下来,珍珠般的泉水不时滴下一滴。我与静闻分别坐在柱前的窗隙中,下临险要的山崖。道上行走的人看见我们,无不在山崖下绕来绕去,有再三徘徊不肯离去的人。不久有两个村中的樵夫,抬头眺望了很久,也攀登上来,告诉我说:“在此处建盖房屋十分方便,我们村子靠近这里,可以不时前来瞻仰。”我告诉他们:“这里是空中楼阁,遗憾的只是略微浅了点,窄了些,假如稍稍宽深一些,便可停下来栖身了。’哪两人说:“中洞的上方,还有一个洞十分宽敞。”想要帮我攀登上去,花了很长时间不能到达。我于是下山靠在松荫下,从两个樵夫抬头眺望的地方反过来眺望,两个在山上的樵夫抓着枝条找台阶,始终被悬崖阻挡住,无从上登了。很久,仍旧往西走进省春岩的东洞内,钻入中洞,又从它的西侧钻入西洞。洞里有许多当代人的摩崖石刻。

出洞后向西走、又见到一洞,洞口向北,约高五丈,洞内稍稍下洼,向西转虽然慢慢昏黑下来,可更显出高峻宏大的气势,因为没有火把无法深入,这是个古洞。左边崖壁上用大字刻着“五美四恶”的一段文章,是张南轩的手笔,遒劲完美,可惜无人知道,就连山洞也无人能知道它的名字,有人认为是会仙岩,有的认为是弹丸岩。拂拭洞壁,读宋代莆田人陈肪的题记,却叫诸岩洞,难道是因为洞在癸水江边起的名吗?洞西拖涧水自东北流来直逼到山崖下,山崖愈加弯隆陡削,高插云霄并深嵌进深渊之中,非常雄壮。从石桥跨过江水往西走,于是山崖与江水都在路南边了。大概这是七星山的东北隅,名叫弹丸山,自省春岩走来共一里路。

由弹丸山西南走过各老桥,〔因为是各乡的父老修建的桥,因而以此作为桥名。〕望见山崖顶端有个洞高悬弯隆,上下都极其峻峭陡削,以为就是栖霞洞的洞口了。然而仔细审视它的左方,又有一座山崖,上有人在云层中建有房屋,与七星洞的后洞口有不同之处,急忙向东登山。山下先有一座寺庙,大概是与寿佛寺、七星观呈南北之势鼎立在山前的寺庙。在南边的是七星观,往东上去就是七星洞;中间的是寿佛寺,往东上山就是栖霞洞;北面的就是这座寺庙,往东上去就是朝云岩了。仰面曲膝攀登石瞪,一直上去几百级,便进入了朝云岩,这个岩洞向西,在栖霞洞北边,从各老桥来又是一里了。洞口高悬,洞内向北转,更显高弯之势,徽州僧人太虚垒砌了石阶在洞口建了佛阁,飞临绝壁,下瞰江流和城池,远远地向着西山作揖,十分痛快。但只是此时正当落日余辉射入绝壁,竭尽全力跌跌撞撞地登上来,喘息汗水交加。刚刚倒身拜佛,忽然一个僧人在跟前呼叫,这是融止。这以前,与融止第一次相遇是在衡山的太古坪,再次相遇是在衡州绿竹庵,融止先一步返回桂林,互相约定在七星岩会面。等我到七星岩时,逢人就问,并没有认识他的人。过了七星岩,认为已经无法寻找到了。来到此地忽然意外遇见了他,于是就留下来住在他的岩洞中。于是询问融止向北上登高处岩洞的道路,融止说:“这个岩洞虽然高耸,虽然近在山崖右侧,未曾有可以上登的台阶。大约那个岩洞南面的洞壁,与此洞北边的洞底,相隔只有一丈左右,如果从洞内可以凿个孔通过去,洞以外再没有可以悬挂木梯的地方了。”凭栏向北远眺,岩洞被岩石挡住了,反而不能从近处观察,唯有抬头向西山远望,历数西山诸峰而已。〔西山自北往南:极北边是虞山,再往南是东镇门所在的山,再往南是木龙洞、风洞所在的山,即桂山,再往南是伏波山。这是在城东的一支山脉。虞山的西面,极北边是华景山,再往南是马留山,再往南是隐山,再往南是侯山、广福王山。这是在城西的一支山脉。伏波山、隐山之中是独秀峰,它南边雄踞在江口相对峙的山,是漓山、穿山。都在漓江以西,所以称为西山。〕

初三日留在朝云岩佛阁,面对西山补记几天来的游记。傍晚时才告别融止下山,往南路过寿佛寺、七星观,共一里,向西走过花桥,又向西行一里,过了浮桥,进入东江门,往南半里,到了赵家寓所住下来。

初四日早餐后,往北走一里,过了靖江王府的东门,从东北角又走一里,绕到北门。礼佛坛的和尚灵室,是永州茶庵会源的徒孙,领着我们几个人进入王城的北门。门内就是一湾池水,南面绕着独秀山的北麓,这是月牙池。由水池西南岸经过独秀峰西麓,有石碑夹道。.〔西面的是《太平岩记》,东边的是《大悲尊胜》的两段经咒。〕又向南,独秀峰的西面,有个洞叫西岩。〔就是太平洞。〕面对岩洞有重重大门向东,是佛寺。正把几位演戏的艺人关在寺内,出入十分严格,大概是担心收场时他们手脚不干净而已。寺内由灵室的师傅缉谷主持。〔有胡须,就是永州茶庵会源的徒弟,王府的礼佛、关锁艺人都由他管。〕灵室敲开门领客人进去后,立即出寺赶赴礼佛坛。给谷烹了茶献给客人,对我说:“先生想要登独秀峰,必须事先启奏王爷,希望能等到忏礼完毕,王爷撤回宫后再察告他。”(当时靖江王不时登峰观看礼佛坛和戏台,众宫女尾随着他,所以不便登峰。大概是静闻先向灵室央求登峰的事,而灵室又转告他师傅。〕约定在十一日启奏,十二日登峰。于是重新打开了层层大门,送客人出寺。出门就是独秀岩,就向西进入岩洞中。这个岩洞向南,不怎么高,岩洞内有很多刻诗雕画。洞西裂开一条缝,下坠之处有个圆圆的洼洞,也不怎么深,分为两层而已。岩洞左边的崖壁上刻有《西岩记》,是记载元朝到顷年间顺帝秘密居住于此的事。顺帝亲手刻的佛像,纹缕分布在崖壁上,都极为精巧,此时字被苔鲜掩盖了,不能辨认。洞上方雕出一块方石,写着“太平岩”三个大字。〔夹在路旁西边的石碑说:西岩自从元顺帝刻了佛像,他的宦官刻写了碑记,后来就成为本朝藩王的封地。此洞很久以前就堵塞起来了,用层层墙垣封闭了洞口。嘉靖年间(1522一1566),靖江王见有野兽进入墙缝中,追逐野兽才打开了墙壁,这才挖开了洞口的堵塞物并宣扬它,命名为太平岩。〕岩洞右边有路,可以绕着山崖登上去,此时没有向导,姑且听任改日再登。

于是仍从月牙池西岸往北走,出了王城。从这里又西行半里,路过分巡道衙门。衙门西侧有家王府的族人,收集了各种各样精巧的石头,环绕在门内外放着。我进去观赏石头,选择其中小点的讲定了五块,等后天来取。于是从后面走到按察使司前由大街向南行一里,来到谁楼。从谁楼北向西行半里,穿过榕树门。城门向北,大榕树正好跨越门顶,巨大的树干曲绕着耸向上,盘曲的树根分两权跨过下方,从前是唐、宋时朝的南门,元代向外扩城,此门便长期被堵塞起来了,嘉靖乙卯年(嘉靖三十四年,1555),总兵周于德挖开堵塞的封墙通行。由城门往南出来,门前就有水汇积成大水池。后面就是城门顶,用巨石分在东西两边砌成台阶通上去,也有两棵大榕树朝向南方,分在东西夹住城门。门顶上建有关帝殿,向南面临池水,极为雄壮舒展。殿西侧的城墙下,总兵建了衙门。路从总兵府西面沿城墙往南走,一里,向西出了武胜门,于是向北溯西江行,一里路就到了隐山。

隐山北边紧靠马留山诸山,西边连接侯山诸峰,东边围绕着城墙,南边面临西江,独立在坞中,不高但中间却是空的,所以叫隐山。山的四面环列着六个洞:东面的是朝阳洞,朝阳寺在洞下。洞口向东,下层通着水,上层北面裂开一个洞口,就着石壁雕刻了老君像,今天称为老君洞。山北麓下的是北墉洞。洞东有一个方形石水池,池水溢到山麓下,积而不流,外洞低伏,可内洞却十分深广。洞前有座寺庵,由庵后钻过缝隙进去,山洞圆整高朗,后方上部又盘踞着一个石完,左边有一道窗户开向西边,四旁排列着石柱,不通水洞。它北面山崖上的是白雀洞,在朝阳洞后洞的西边。洞口向北,进去非常狭窄,前边有条线一样的裂缝横向展开,顶上透下天光,渐渐往南渐渐下走,直通到水‘再往西是嘉莲洞,也是向北,与白雀洞并排。洞分为东西两道裂隙,都向南下坠,洞内不时开有小的穴,彼此相望,几丈之后就合拢过来,里边坠入漆黑的深渊中,也通到水边。又往西经过二条石缝,西北边有块岩石,平架在错杂的花警状的山崖之中,绝对胜过华美的楼台。于是往南转是夕阳洞。洞向西,洞口有块飞石,从中把洞口分为两半。洞口左边一侧的壑谷中积着水,由水洞往东通到里面,右边有个弯弯的洞穴向北转去,里边十分寒冷黑暗,下坠到深潭中,大概南北两面都与水相通。又向南转到西南山麓,是南华洞。洞向南,地势渐渐低下去,积水挡在洞口,可涉水进去。深入进去则六个山洞是同一条水流。五个山洞的底部,都有网络般的水流互相连接着,唯有北确洞却另外辟出一个水穴,开始时并不与洞中相通。听说过去唐宋时期,西江的水在东边潇绕到榕树门,这座山汇积在巨大的湖泽之中,这里名叫西湖,许多记游记的人都说“乘船载酒进去”。今天却西江往南下移,湖泊变成农田,沧桑巨变的感慨有余,而碧波荡漾的景观不足了。我初到朝阳寺时,是东洞的和尚月印导游,由殿后入洞,穿过老君洞的侧边上去,来到山北,于是往西经过白雀洞、嘉莲洞,都是山北隅的洞。往西南转到平石台,此时烈日正好照射不能停,就向南经过夕阳洞,这是山西隅的洞。又向南转到东,经过南华洞,便是山南隅的洞了。我打算从此涉水进洞,月印说:“秋冬时节水干虫子冬眠时,才能涉水进去;现在水大,深处无法揣测,而龙蛇居住在其中,老僧我不能领路。请到北边游览北墉洞,可在那里烧饭吃。现在已过了中午了。尹我听从他的话,于是往东过了西湖神庙,又向北转过朝阳洞,辞别了月印,越过隐山东北角。此处石片分裂,薄如剪开的薄纱,高耸如伸开的手掌,石质的奇特之处,无法说出名字来。有一座山峰,靠近一方形石池,下边浸泡着石峰的北麓,池内水滴时常滴落下来,声音如宏亮的钟声。往西进入北糖庵,命令顾仆在庵内烧饭,我与静闻分别坐在北糖洞向西的窗口上,往外观览群峰,向内窥视神仙洞府。很久才出洞,在庵前的松荫下吃了饭。再次由老君洞进去,仍旧依次探历洞穴。

往南来到南华洞,遇上一个老汉说:“此洞里边的水洞四通八达,虽然深浅不测,可唯独我经常经历其中。君想入洞,明天应当举着火把在前边帮你领路。”我想强逼他当即进洞,他说:“此时来不及了,况且又没有松明。”马上约定明早相会。我便往南顺着西江的东岸走,仍是一里,过了武胜门,〔就是西门。〕又向南沿城墙西侧行一里犷经过宁远门。〔就是南门。〕由正街向南过桥,行半里,再向东走上岔路。路沿着西江往南分出的支流走,行一里抵达漓山。漓山的东面就是漓江了,南边有个千手观音庵。从漓山的西麓转到山北,就见漓江从北边,西江自西边,都径直奔泻到山下,山峰现出怒容,崖壁似大鹏鸟飞举,上面腾空下部崩裂,扼守在两江的要冲,有石瞪上绕到山腰,找到了难岩寺。此时已是傍晚,就停息在难岩寺。遇见了学友杨子正,正在寺中读书,于是从寺后上登石峡,一同登上青萝阁,拜褐了玉皇大帝像。我与子正凭靠在楼阁上在暮色中交谈到昏黑,这才到难岩寺吃了饭就躺上床了。

初五日这一天是端午节。清晨起床,大雨如注,心里想,当此佳节名山,何不暂时休息一下,便命令顾仆进城买酒菜。我正靠着栏杆观看山景,忽然杨君的同窗好友郑子英先生和朱超凡、朱超涤兄弟二位都一起到来,原来都是在青萝阁读书的。上午雨停了,下到难岩寺,简略记了几夭来的游踪;可来了些带着酒食的人,我把地方让给他们,出来坐在难岩寺亭中,杨、郑四位先生又送请柬来预先约定。当天中午,我在亭中,独自用营蒲酒、雄黄抚慰过节的心意。下午,四位先生带着酒来到,再迁移到青萝阁饮酒。朱君有自己家里的乐师,模仿着唱吴地的曲调,以为是此地的盛事,却不知我讨厌听到这个腔调。当时正好禁止赛龙舟,赛舟的人各自用小艇私自到山下划,髦皮鼓似雷鸣般咚咚响,江水波涛回旋雪花飞涌,地方不同风俗相同,姑且用来抚慰思乡之情,不觉心头再热。黄昏以后,再次下山,向西走入一个山洞。洞在山脚,洞口向西,高高隆起而洞中平坦,上面刻有“乐盛洞”三个字,非常古朴,不知是何人所题。洞前有道观,也将近荒芜倒塌。出了洞,又向东顺难岩的崖脚,沿江向东走。堆岩东隅有石崖,上边起自山顶,下面插入江中,中部有个洞透出光亮来,深有二丈高三丈,好像是开辟而成的门户,江流从北边流来积在门中。涉水到它南面穿过石崖上去,就是千手观音庵。我于是洗脚戏水,到天黑才上到难岩寺住下。难若,《一统志》认为就是漓山,在城南三里处。阳江往南的支流流经山的北面,漓江向南下流经山的东边;东面有石门.嵌入钱中,西边有弯隆的山洞深入进去,南面有千手观音庵。都排列在山脚。堆岩寺高悬在半山腰,向北迎着两条江流向下奔流的浪涛,飞空的栏杆点缀在崖壁上,倒影澄彻碧绿。寺西是难山亭,南边是难山洞。洞外是飞崖耸立,裂隙迸成峡容飞一直从山顶下插到底,旁边有崖石呈悬龙状弯曲变化,石色都很奇异。前方巨石平地涌起成为莲台。在莲台右侧根部与后面峡谷相连之处,往下穿过一个小洞进去,向酉经过平台的裂缝,手摸山崖登上平台,就见悬龙石架在峡上,正好在平台上。从前有座楼阁叫青萝阁,今天移建在平台的前端,登上它还不知道它就是高台。然而胜景聚集在一起,不会被楼阁遮挡住。这座山正对着城南,是城外的第二重案山。北边一里是象鼻山水月洞,南面三里是崖头净瓶山荷叶洞,全都朝东逼近漓江,而这座山在中间较高,志书便把此山作为漓山。范成大又把象鼻山水月洞当作漓山,后代人茫然无所适从。不过两座山的形象十分相似。但是雏岩的石门,不如水月洞那样宽阔巨大壮,所以游玩的人都舍弃那里选择此山。不过让我来权衡二,濒江向南的三座山,不仅与这两座山互相匹敌,而且崖头西北面的山脚,石山也刻空嵌入水中,跨在江中成为小门,它们独自并立于江水波涛中,三座山都可起名叫漓山。

第2篇:粤西游日记十四的原文及译文

粤西游日记十四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十五日昧爽起,无梳具,乃亟趋入城寓,而静闻犹卧庙中。初拟令顾仆出候,并携囊同入,而顾仆亦卧不能起,余竟日坐楼头俟之,顾仆复卧竟日,不及出游焉。是日暑甚,余因两病人僵卧两处,忧心忡忡,进退未知所适从,聊追忆两三日桂西程纪,迨晚而卧。

十六日顾仆未起,余欲自往迎静闻。顾仆强起行,余并付钱赎静闻囊被。迨上午归,静闻不至而庙僧至焉。言昨日静闻病少瘥病愈,至夜愈甚,今奄奄垂毙,亟须以舆迎之。余谓病既甚,益不可移,劝僧少留,余当出视,并携医就治也。僧怏怏去。余不待午餐,出东门,过唐二贤祠,由其内西转,为柳侯庙,《柳侯碑》在其前,乃苏子瞻书,韩文公诗。其后则柳墓也。余按《一统志》,柳州止有刘贲墓,而不及子厚,何也?容考之。急趋天妃视静闻,则形变语谵,尽失常度。始问之,不能言,继而详讯,始知昨果少瘥,晚觅菖蒲、雄黄服之,遂大委顿极度疲困,盖蕴热之极而又服此温热之药,其性悍烈,宜其及此。余数日前阅《西事珥》,载此中人有食饮端午菖蒲酒,一家俱毙者,方以为戒。而静闻病中服此,其不即毙亦天幸也。余欲以益元散解之,恐其不信。乃二里入北门,觅医董姓者出诊之。医言无伤,服药即愈。乃复随之抵医寓,见所治剂俱旁杂无要。余携至城寓,另觅益元散,并药剂令顾仆传致之,谕以医意,先服益元,随煎剂以服。迨暮,顾仆返,知服益元后病势少杀矣。

十七日中夜雷声殷殷,迨晓而雨。晨餐后,令顾仆出探静闻病,已渐解。既午雨止,湿蒸未己。匡坐寓中,倦于出焉。

柳郡三面距江,故曰壶城。江自北来,复折而北去,南环而宽,北夹而束,有壶之形焉,子厚所谓“江流曲似九回肠”也。其城颇峻,而东郭之聚庐反密于城中,黄翰简、龙天卿之第俱在焉。龙名文光。黄翰简名启元。壬戌进士,父名化。由乡科任广东平远令,平盗有功,进佥宪明代都察院。

母夫人许氏,以贞烈死平远,有颛祠。余昔闻之文相公湛持,言其夫人死于平远城围之上,而近阅《西事珥》,则言其死于会昌,其地既异,则事亦有分。此其所居,有祠在罗池东。(缺)当俟考文。翰简二子俱乡科。

十八日因顾仆病不能炊,余就粥肆中,即出东门观静闻。一里,北过二贤祠,东过开元寺,又共一里,抵天妃庙,则静闻病虽少痊,而形神犹非故吾也。余初意欲畀钱庙僧,令买绿豆杂米作糜粥,以芽菜鲜姜为供。问前所畀,竟不买米,俱市粉饼食。余恐蹈前辙,遂弗与,拟自买畀之,而静闻与庙僧交以言侵余。此方病者不信药而信鬼,僧不斋食而肉食,故僧以大餔惑静闻,而静闻信之。僧谓彼所恃不在药而在食。静闻谓予不惜其命而惜钱,盖犹然病狂之言也。余乃还,过开元寺入瞻焉。

寺为唐古刹,虽大而无他胜。又西过唐二贤祠觅拓碑者家,市所拓苏子瞻书韩辞二纸。更觅他拓,见有柳书《罗池题石》一方,笔劲而刻古,虽后已剥落,而先型宛然。余嘱再索几纸,其人欣然曰:“此易耳。即为公发硎磨刀石出一石拓,乃新摹而才镌之者。”问:“旧碑何在?”曰:“已碎裂。今番不似前之剥而不全矣。”余甚惋惜,谢其新拓,只携旧者一纸并韩辞二大纸去。询罗池所在,曰:“从祠右大街北行,从委巷东入即是。然已在人家环堵中,未易觅也。”余从之。北向大街行半里,不得;东入巷再询之,土人初俱云不知。最后有悟者,曰:“岂谓‘罗池夜月’耶?此景已久湮灭,不可见矣。”余问何故,曰:“大江东南有灯台山,魄悬台上而影浸池中,为此中绝景。土人苦官府游宴之烦,抛石聚垢,池为半塞,影遂不耀,觅之无可观也。”余求一见,其人引余穿屋角垣隙,进一侧门,则有池一湾,水甚污浊,其南有废址两重,尚余峻垣半角,想即昔时亭馆所托也。东岸龙眼二株,极高大,郁倩茂盛的树枝垂实,正累累焉。度其地当即柳祠之后,祠即昔之罗池庙,柳侯之所神栖焉者。今池已不能为神有,况欲其以景存耶?

凭吊久之,还饭于寓。乃出小南门,问融县舟,欲为明日行计。始知府城北门明日为墟期,墟散舟归,沙弓便舟鳞次而待焉。乃循江东向大南门渡江。江之南,稍西为马鞍山,最高而两端并耸,为府之案山;稍东为屏风山,形伏而端方,其东北为灯台山,则又高而扼江北转者也。马鞍之西,尖峰峭耸,为立鱼山。其山特起如鱼之立,然南复有山映之,非近出其下不能辨。既渡,余即询仙奕岩,居人无知者。西南一里至立鱼山,而后知其东之相对者,即仙奕岩也。岩在马鞍之西麓,居人止知为马鞍,不知为仙奕,实无二山也。立鱼当宾州大道,在城之西南隅。由东北蹑级盘崖而登,岩门东向,踞山之半。门外右上复旁裂一龛,若悬窝缀阁,内置山神;门外左下拾级数层,又另裂一窍,若双崖夹壁,高穹直入,内供大士。入岩之门,如张巨吻,其中宽平整朗,顶石倒书“南来兹穴”四大字,西蜀杨芳笔也。门外又有诗碑。内列神位甚多,后通两窍,一南一北,穿腹西入,皆小若剜窦。先由南窍进。内忽穹然,高盘竖裂。西复有门透山之西,其中崇彻窈窕,内列三清巨像。后门逾阈而出,西临绝壑,遥瞻西南群峰开绕,延揽甚扩。由门侧右穿峡窍以下,复有洞,门西向。其内不高而宽,有一石柱中悬,杂置神像环倚之,柱后有穴,即前洞所通之北窍也。乃知是山透腹环转,中空外达,八面玲珑,即桂林诸洞所不多见也。由门内左循岩壁而上,洞横南北,势愈高盘。洞顶五穴剜空,仰而望之,恍若明星共曜yào辉映、照耀。其下东开一峡,前达僧栖,置门下键门上的横插,不通行焉。稍南,西转下峡,复西透一门,前亦下临西壑。由门左转而入,其内下坠成峡,直迸东底,深峻不可下。由其上扪崖透腋,又南出一门。其门南向,前有一小峰枝起,与大峰骈六成坳。由其间攀崖梯石,直蹑立鱼之颠焉。盖是洞透漏山腹,东开二门,西开三门,南开一门,其顶悬而侧裂者,复十有余穴,开夹而趣括无穷,曲折而境深莫閟,真异界矣。复由诸洞宛转出前洞,从门右历级南上,少憩僧庐。东瞰山下,有塘汇水一方,中洼而内沁,不知何出;其东北所对者,即马鞍山之西北麓,仙奕岩在焉;其东南所对者,乃马鞍山西南枝峰,又有寿星岩焉。遥望其后重岩回复,当马鞍之奥境,非一览可尽。时日已下舂,雨复连绵,余欲再候静闻,并仙奕岩俱留为后游。下山一里,复渡南门,又东北三里,携豆蔬抵天妃殿,而静闻与僧相侵弥甚;欲以钱赎被。而主僧复避不即至。余乃不顾而返,亟入城,已门将下键矣。昏黑抵寓,不得晚餐而卧。

十九日凌晨而起,雨势甚沛,早出北门观墟市,而街衢雨溢成渠,墟不全集。上午还饭于寓。计留钱米绿豆,令顾仆往送静闻,而静闻已至。其病犹未全脱,而被襆fú被单之属俱弃之天妃庙,只身而来。余阴嘱寓主人,同顾仆留栖焉。余乃挈囊出西南门,得沙弓小舟一舱,遂附之。而同舟者俱明晨行,竟宿沙际。

二十日候诸行者,上午始发舟。循城西而北溯柳江,过西门,城稍逊而内,遂不滨江云。江之西,鹅山亭亨,独立旷野中,若为标焉。再北,江东岸犹多编茅瞰水之家,其下水涯,稻舟鳞次,俱带梗而束者,诸妇就水次称而市焉,俱从柳城、融县顺流而下者也。又北二十里,晚泊古陵堡,在江西岸。

自柳州府西北,两岸山土石间出,土山迤逦间,忽石峰数十,挺立成队,峭削森罗,或隐或现。所异于阳朔、桂林者,彼则四顾皆石峰,无一土山相杂;此则如锥处囊中,犹觉有脱颖之异耳。

柳江西北上,两涯多森削之石,虽石不当关,滩不倒壑,而芙蓉倩水之态,不若阳朔江中俱回崖突壑壁,亦不若洛容江中俱悬滩荒碛也。

此处余所历者,其江有三,俱不若建溪之险。阳朔之漓水,虽流有多滩,而中无一石,两旁时时轰崖缀壁,扼掣江流,而群峰逶迤夹之,此江行之最胜者;洛容之洛青,滩悬波涌,岸无凌波之石,山皆连茅之坡,此江行之最下者,柳城之柳江,滩既平流,涯多森石,危峦倒岫,时与土山相为出没,此界于阳朔、洛容之间,而为江行之中者也。

二十一日昧爽行。二十里,上午过杉岭,江右尖峰叠出。又三十里,下午抵柳城县。自城北溯怀远江而入,又十里,治于古旧县。此古县治也,在江北岸。是日暑甚,舟中如炙。

柳城县在江东岸,孤城寥寂,有石崖在城南,西突瞰江,此地濒流峭壁,所见惟此。城西江道分而为二。自西来者,庆远江也,〔其源一出天河县为龙江,一出贵州都匀司为乌泥江,经忻城北入龙江,合流至此;〕自北来者,怀远江也,〔其源一出贵州平越府,一出黎平府,流经怀远、融县至此。〕二江合而为柳江,所谓黔江也。下流经柳州府,历象州,而与郁江合于浔。

今分浔州、南宁、太平三府为左江道,以郁江为左也;分柳州、庆远、思恩为右江道,以黔江为右也。然郁江上流又有左、右二江,则以富州之南盘为右,广源之丽江为左也,二江合于南宁西之合江镇,古之左右二江指此,而今则以黔、郁分耳。

南盘自富州径田州,至南宁合江镇合丽江,是为右江。北盘自普安经忻城,至庆远合龙江,是为乌泥江。下为黔江,经柳、象至浔州合郁,亦为右江。是南、北二盘在广右俱为右江,但合非一处耳。《云南志》以为二盘分流千里,至合江镇合焉,则误以南宁之左、右二江俱为盘江,而不知南盘之无关于丽江水,北盘之不出于合江镇也。

二十二日平明发舟。西北二十里,午过大堡,在江东岸。是日暑雨时作,蒸燠殊甚,舟人鼓掉,时行时止,故竟日之力,所行无几。下午又十五里,大雨倾盆,舟中水可掬,依野岸泊。既暮雨止,复行五里而歇。

二十三日昧爽,西北行十五里,过草墟,有山突立江右,上盘危岩,下亘峭壁。其地鱼甚贱。十里,马头码头,江左山崖危亘,其内遥峰森列,攒簇天半。于是舟转东行,十里复北,五里,下午抵沙弓,融县南界也,江之西南即为罗城县东界。沙弓,水滨聚落,北至融五十里,西至罗城亦然,西望隔江群峰攒处,皆罗城道中所由也。是晚即宿舟中。

二十四日昧爽,仍附原舟向和睦墟。先是沙弓人言:“明日为和睦墟期,墟散有融县归舟,附之甚便。”而原舟亦欲往墟买米,故仍附之行。和睦去沙弓十里。水陆所共由也。舟自沙弓西即转而东北行,一里,有江自西北来,舞阳江也,〔内滩石甚险。〕又直东四里,始转而北,又五里为和睦墟。荒墟无茅舍,就高蓷tuí芦苇草,日初而聚,未午而散,问舟不得。久之,得一荷盐归者,乃附行囊与之偕行。始东北行一里,有小溪自西而东。越溪而北,上下陂陀,皆荒草靡靡,远山四绕。又四里过黄花岭,始有随坞之田。直北行五里,过古营,其田皆营中所屯也。又北五里,越一小溪为高桥,有秦姓者之居在冈中。北下一里为大溪,有水自西而东,有堰堰之,其深及膝,此中水之大者,第不通舟耳。又北五里,大道直北向县,而荷行李者陆姓,家于东梁西北,遂由此岐而西北行。二里,上鸡笼岭,其坳甚峻,西有大山突兀,曰古东山。山北东隅为东梁,县中大道所径也。西北隅为东阳,亦山中聚落也,而陆姓者聚居于其北坞对山之下,越鸡笼共西北三里,而抵其家。〔去真仙岩尚十里,去县十五里。〕时甫逾午,而溽盛夏又湿又热的气候暑疲极,遂止其处。

【译文】

十五日黎明起床,没有梳洗的用具,于是急忙赶入城中的寓所,而静闻仍躺在庙中。起初打算让顾仆出城去侍候,并带着行李一同进城,可顾仆也躺着不能起床,我终日坐在楼上守候他,顾仆又躺了一整天,顾不上出游了。这一天热得厉害,我因为两个病人僵卧茬两个地方,忧心忡忡,不知该进还是该退,无所适从,姑且追忆近两三天桂林以西的游程,作了日记,到晚上才躺下。十六日顾仆未起床,我想自己前去接静闻。顾仆勉强起床出行,我一并付了锋去赎静闻的包袱被盖。直到上午归来时,静闻没来而庙里的僧人却来了。说是昨天静闻的病稍稍痊愈,到夜间病得更严重了,现在已奄奄待毙,须要赶快用车去接他。我认为既然病得厉害,益加不可搬动,劝和尚稍留些时候,我将出城去探视,并带医生去医治。和尚快快不乐地走了。我不等吃午餐,出了东门,经过唐二贤祠,由祠堂内往西转,是柳侯庙,〔《柳侯碑》在庙前,是苏东坡书写的,韩愈的诗。〕庙后就是柳宗元的墓了。〔我查对《一统志》,柳州只记有刘赘墓,却没有谈及柳子厚,为什么呢?容我考证一下。〕急忙赶到天妃庙探视静闻,就见他容貌改变,说着胡话,完全失去常态。起初问他话,不能回答,继而详细询问,才知道昨天果然病痊愈了些,晚上找来营蒲、雄黄服下去,便感到极度疲困,大概是体内郁积着极度的燥热却又服了这种温热之药,药性悍烈,难怪他到此地步。〔我几天前读《西事饵》,记载这一带有人饮了端午节的营蒲酒,一家人全毙命的,正以此为戒。而静闻病中服下这种东西,他不立即丧命也算是万幸了。〕我想用益元散解药性,担心他不相信。于是行二里进了北门,找到姓董的医生出城为他诊治。医生说没有妨碍,服药后就会痊愈。于是又随医生来到他的寓所,见他治病的药剂全都旁杂不切要害。我把药带到城中的寓所,另外找来益元散,连同药剂命令顾仆转交给静闻,把医生的意思告诉他,先服益元散,随后煎药给他服下。到天黑时,顾仆返回来,知道服益元散后病势稍微减轻了。

十七日半夜雷声隆隆,至拂晓时才下雨。早餐后,命令顾仆出城去探望静闻的病,已渐渐缓解。中午雨停之后,天气湿热如蒸。端坐在寓所中,倦于出游了。

柳州府城三面环江,所以称为壶城。柳江自北面流来,又折向北流去,南面环城之处宽阔,北面两道江流相夹并紧束在一起,有着茶壶一样的形态,正是柳子厚所说的“江流曲似九回肠”。它的城墙十分高峻,而东边外城聚居的房屋反而比城中密集,黄翰简、龙天卿的府第都在那里。〔龙天卿名叫文光。〕黄翰简〔名叫启元。〕是壬戌年的进士,父亲〔名叫化。〕由于中乡试出任广东平远县县令,平定盗贼有功,提升为金宪。母亲许夫人,因为贞烈死在平远县,有专门的祠堂。我从前从文湛持相公那里听说过这事,说他的夫人死在平远县被围的城墙上,可是近来读《西事饵》,却是说她死在会昌县,她死的地点既然不同,那么事迹也应有所区别。此地是她的居住地,有祠堂在罗池东面。(缺)这事有待考证。〔黄翰简的两个儿子都中了乡试。〕

十八日因顾仆生病不能烧饭,我到店铺中吃了稀粥,立即出东门去看望静闻。一里路,往北路过二贤祠,往东路过开元寺,又共走一里,来到天妃庙,就见静闻的病虽然少许痊愈了些,但容貌精神仍不是原来的样子。我起初打算把钱给庙里的和尚,要他买些绿豆杂米来作粥,用豆芽菜和鲜姜作菜给静闻吃。追问先前给的钱,竟然不买米,都买成面饼来吃。我害怕重蹈覆辙,便没有给钱,准备自己买来给他,可静闻与庙里的和尚交相用难听话来伤害我。〔这地方的病人不信医药却信鬼神,和尚不吃斋却吃肉,所以和尚用吃大油大荤来鼓惑静闻,而静闻却相信了他。和尚说他的病靠的不在于药物而在于食物。静闻说我不爱惜他的性命却吝惜钱财,大概仍是惑于病中的疯话。〕我只得回来,路过开元寺进去瞻仰。寺院是唐代的古刹,规模虽大却无其他胜迹。又向西路过唐二贤祠找到拓碑人的家,买了两张他拓的苏东坡写的韩愈的辞。再找其他拓片,见有一张柳宗元书写的《罗池题石》,笔锋遒劲而刻工古朴,虽然后边已经剥落,可原先的形制宛然在目。我嘱托再找出几张来,那人欣然说:“这容易。马上为尊公用磨刀石打磨出一块石碑来拓,是新近摹拓并才雕刻好的碑。”我问:“旧碑在哪里?’答:“已经碎裂。今天这次不像以前的剥落不全了。”我十分惋惜,辞谢了他的新拓片,只带着一张旧的和两大张韩愈的辞离开了。打听罗池所在的地方,说:“从祠堂右边的大街往北走,从曲折的小巷中向东进去就是。但是已在人家的围墙中了,不容易找到。”我听从他的话。向北经大街行半里,找不熟;向东走进小巷再问人,当地人起初都说不知道。最后有人醒悟过来,说:“莫非是说‘罗池夜月夕吗?此景已湮没了很久,不能见到了。”我问是什么缘故,说:“大江东南方有个灯台山,月光高悬台上而月影浸在池中,是这里绝妙的美景。本地人苦于官府游玩宴饮的烦扰,抛石块堆垃圾,水池被填塞了一半,月影便不再闪耀,找到它也没有什么可看的了。”我请他带我去那里,那人领我穿过屋角的墙缝,进了一道侧门,就见有一池水,非常污浊,水池南边有两层废弃的房址,还剩下高墙的半个角落,想来便是旧时亭台楼馆所在之处了。东岸有两棵龙眼树,极高大,葱郁秀美,垂挂着果实,正累累结果。估计此地应当就是柳侯祠的后方,祠堂就是从前的罗池庙,柳侯的神位居住在那里的地方。今天水池已不能为神灵拥有,何况想要它靠景色保存下来吗?凭吊了很久,回到寓所吃了饭。于是出了小南门,打听去融县的船,打算为明天上路做准备。这才知道府城北门明天是赶集夭,集市散后船返回时,到沙弓的便船鳞次栉比地等待着。于是顺江向东到大南门渡江。江的南岸,稍西一些是马鞍山,最高处而且两端并排耸立的,是府城的案山;稍东一些是屏风山,形状低伏而端端正正;它的东北面是灯台山,就是又高并扼住江流往北转去的山了。马鞍山的西边,尖峰陡峭耸立,是立鱼山。那山独自耸起如鱼一样竖立着,然而南面又有山映衬着它,不走近它下边是不能分辨出的。渡江后,我立即打听仙奕岩,居民没有知道的。向西南一里走到立鱼山,然后知道了它东面与之相对的山,就是仙奕岩了。仙奕岩在马鞍山的西麓,居民只知是马鞍山,不知是仙奕岩,实际上不是两座山。立鱼山正当去宾州的大道上,在城的西南隅。从东北麓踏着石阶绕着山崖上登,洞口向东,盘踞在半山腰。洞口外右上方又在旁边裂开一个石完,好像高悬的鸟窝缀空的楼阁,里面放着山神;洞口外左侧下去几层石阶,又另外裂开一个石窍,好像双层的山崖夹层的绝壁,高高隆起一直进去,里面供着观音大士。进入岩洞口,如张开的巨口,其中宽敞平坦,整洁明亮,洞顶的岩石上倒写着“南来兹穴”四个大字,是四川杨芳的手笔。〔洞口外又有题着诗的石碑。〕洞内排列着的神位很多,后边通有两个石窍,一南一北,穿过山腹向西进去,都是小得像刀挖出的孔洞。先由南边的石窍进去,里边忽然弯然隆起,高高弯曲着竖直裂开。西边又有个洞口穿透到山的西面,其中高深幽远,里面陈列着三清的巨像。从后洞口越过石门槛出来,西边面临绝谷,遥望西南方群峰回绕开去,延伸得很广。由洞口侧边往右穿过峡谷中的石窍下来,又有个洞,洞口向西。洞内不高却宽,有一根石柱悬在中央,神像杂乱地放着’呈环形背靠石柱,柱后有个洞穴,就是前洞通着的靠北的石窍了。这才知道了这座山弯弯转转穿透山腹,中间是空心的,外边四通八达,八面玲珑,就是在桂林诸洞中也不多见了。由洞口内左侧沿着岩壁往上走,洞横成南北向,洞势愈加高高隆起。洞顶有五个挖空的洞穴,抬头去望它们,仿佛明星在一同闪耀。它下方东面张开一条峡谷,往前直达僧人的住处,安了门下了门门,不能通行。稍向南走,往西转下峡谷,又向西钻出一个洞口,前边也是下临西面的壑谷。由洞口向左转进去,那里边下坠成峡,一直迸裂到东面的洞底,深峻不能下去。由峡上抓着石崖钻到侧边,又向南出了一个洞口。这个洞口向南,前方有座小峰分支耸起,与主峰并立形成山坳。由它们之间攀着山崖踩着岩石,径直登上立鱼山的峰顶。原来这个洞穿透了山腹,东面开有两个洞口,西面开了三个洞口,南面开有一个洞口,山顶高悬并斜向裂开之处,又有十多个洞穴,有宽有窄而包含了无穷的趣味,曲曲折折而境界幽深却不闭塞,真正是奇异的地方啊!又经由诸洞辗转出了前洞,从洞口右侧沿石阶向南上走,在僧房中少许休息一下。往东俯瞰山下,有水塘积了一片水,中间下洼而浸入地里,不知从哪里流出去;它东北相对的山,就是马鞍山的西北麓,仙奕岩在那里;它东南相对的山,是马鞍山西南的支峰,又有个寿星岩在那里。遥望它的后面,重重岩石回绕环复在马鞍山腹地,不是一眼可以观尽的。此时已是太阳西下之时,雨又连绵不绝地下起来,我想再去问候静闻,连同仙奕岩全都留着日后来游。下山走一里,再渡江到南门,又往东北行三里,带上豆子蔬菜来到天妃殿,可静闻与和尚交相伤害我更加厉害;想用钱赎回被盖,而主事的和尚又躲避起来不马上来。我只好不理会返回来,急忙进城,城门已将要下门门了。在昏黑中来到寓所,没吃到晚餐便躺下了。

十九日凌晨便起床,雨势非常大,早早出了北门观看集市,可街道中雨水溢成了沟渠,集市没有全部聚集起来。上午回到寓所吃饭。计划留下些钱、米、绿豆,命令顾仆前去送给静闻,可静闻已经来到了。他的病仍未痊愈,但被盖包袱之类都丢弃在天妃庙,只身前来,。我暗中嘱托寓所的主人,同顾仆留下住在这里。我于是带上行李出了西南门,找到一艘去沙弓的小船,便搭乘此船,但同船的人都要明天早晨才动身,竟然住宿在沙滩边。

二十日等候诸位上路的人,上午才开船。沿城西往北溯柳江而行,经过西门,城墙稍向内退进去,竟然不濒临江流。江的西岸上,鹅山亭亭玉立,独立在旷野中,好像是标杆一样。再往北,江东岸仍有很多茅草编成俯瞰江水的人家,茅屋下方的水边,载稻谷的船鳞次栉比,全是带着稻梗捆成束的,许多妇女就在水边称了卖,都是从柳城、融县顺流而下的船。又向北行船二十里,晚上停泊在古陵堡,在江西岸。

自柳州府往西北行,两岸的山土山石山间隔着出现,土山透巡之间,忽然有石峰数十座,挺立成队,陡峭峻削,森然罗列,或隐或现。所不同于阳朔、桂林的地方是那里四面环顾都是石峰,无一处土山相杂;此地即如同锥子装在囊中,仍然觉得有脱颖而出的奇异之处罢了。

沿柳江往西北上行,两岸有许多森然削立的岩石,虽然岩石不挡在关口上,河滩没有倒立成壑谷,却有芙蓉出秀水的姿态,不像阳朔的江中全是回亘的山崖突起的壑谷绝壁,也不像洛容的江中全是高悬的河滩荒凉的沙石滩。

此处我所经历过的地方,江流有三条,都不如建溪险要。阳朔的漓江,虽然江流中有许多河滩,可其中没有一处是石滩,两旁时时有崩裂的山崖连缀着的石壁,扼住江流,而群峰透巡夹住江流,这是江中行船风景最优美的地方;洛容县的洛青江,河滩高悬波涛汹涌,岸上无凌波之石,山全是茅草连接的山坡,这是江中行船景色最差的.地方;柳城县的柳江,河滩既与水流平齐,岸上有许多森立的岩石,险峻的山峦倒悬的山峰,不时与土山交替出没,这是介于阳朔、洛容之间,是江中行船景色中等的地方了。

二十一日黎明开船。行二十里,上午经过杉岭,江右尖峰层层叠叠出现。又行船三十里,下午抵达柳城县。从城北溯怀远江进去,又行十里,停泊在古旧县。〔这里是古时的县城,在江北岸。〕这一天非常炎热,在船中如被火烤。

柳城县在江东岸,一座孤城寥落寂静,有石崖在城南,向西突出俯瞰江流,此地濒临江流的峭壁,所见过的仅有此处。城西河道分为两条。自西边流来的,是庆远江,它的源头一是出自天河县称为龙江,一是出自贵州都匀长官司称为乌泥江,流经忻城县北境流入龙江,合流后流到此地;自北面流来的,是怀远江,它的源头一条出自贵州平越府,一条出自黎平府,流经怀远县、融县到此地。二江合流后称为柳江,就是所谓的黔江了。往下流经柳州府,经过象州,而后与郁江合流汇入得江。

今天划分出得州、南宁、太平三府设为左江道,是把郁江视为左了;分出柳州府、庆远府、思恩府设为右江道,是把黔江视为右了。然而郁江的上游又有左、右二江,那么是把富州的南盘江视为右,广源的丽江视为左了,二江合流于南宁西面的合江镇,古代的左、右二江是指这两条,而今天却是根据黔江、郁江来划分了。

南盘江自富州取道田州,流至南宁合江镇会合丽江,这是右江。北盘江自普安流经忻城,流至庆远会合龙江,这是乌泥江。往下流是黔江,经过柳州、象州至得州会合郁江,也是右江。这样南、北两条盘江在广西都是右江,不过是合流不在一个地方罢了。《云南志》认为两条盘江分流在千里之外,到合江镇合流,那是错把南宁府的左、右二江都当作盘江,却不知南盘江与丽江无关,北盘江不流到合江镇。

二十二日天亮开船。往西北行船二十里,中午经过大堡,在江东岸。这一天热雨不时发作,热气蒸腾闷热得十分厉害,船夫摇桨,时走时停,所以终日的力量,所走的路不多。下午又行十五里,大雨倾盆而下,船中的雨水可用手捧起来,靠在野外的江岸边停泊下来。傍晚雨停以后,又行船五里才停歇下来。

二十三日黎明,往西北行十五里,经过草墟,有座山突立在江右,上面盘结着危岩,下边横亘着峭壁。此地的鱼非常便宜。十里路,到马头,江左岸山崖高高横亘着,山内远处山峰森然罗列,攒聚簇拥到半天高。从这里船转向东行,十里后又往北行,五里,下午到达沙弓,是融县南境了,江的西南面就是罗城县的东境。沙弓,是个江边的村落,往北到融县有五十里,向西到罗城也是这么远,往西望去隔着江流群峰攒聚之处,都是去罗城的途中所经过的地方。这天晚上就住宿在船中。

二十四日黎明,仍旧搭乘原来的船去和睦墟。这之前沙弓人说:“明日是和睦墟的赶集日,集市散后有融县来返回去的船,搭这种船十分方便。”而且原来乘的船也要去集市上买米,所以仍搭乘这艘船去。和睦墟距沙弓有十里,是水路陆路都共同经过的地方。船从沙弓西边马上转向东北行,一里,有条江自西北流来,是舞阳江,江中石滩极险。又一直往东行四里,开始转向北,又行五里是和睦墟。荒野中的集市没有茅屋,就着高处的芦苇茅草,太阳初升时便聚在一起,不到中午就散了,找不到船。很久之后,遇到一个挑盐回去的人,就把行李让他附带挑着与他一同走。开初往东北行一里,有条小溪自西流向东。越过溪流往北走,上下都是斜坡,荒草低伏,远山四面环绕。又走四里越过黄花岭,开始有沿着山坞的田。一直往北行五里,路过古营,那些田都是兵营中屯垦的。又向北走五里,越过一条小溪是高桥,有姓秦的人家住在山洞中。向北下走一里是大溪,有溪水自西流向东,有堤坝拦住溪流,水深及膝,是这一带水流大的了,只是不通船罢了。又向北行五里,大道一直往北通向县城,可挑行李的人姓陆,家在东梁的西北,于是由此岔路往西北走。二里,登上鸡笼岭,这里的山坳十分陡峻,西边有突兀的大山,叫古东山。山北面的东隅是东梁,是去县里的大道经过之处。西北隅是东阳,也是山中的村落,而姓陆的人家聚居在东阳北面山坞相对的山下,越过鸡笼岭共向西北走三里,便到了他家。距真仙岩还有十里,离县城十五里。此时刚过了中午,但又潮湿又闷热,疲倦极了,便停在了他那里。

第3篇:《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十七》文言文阅读及译文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十七》文言文阅读及译文

初十日晨起饭于香山寺,云气勃勃未已,遂别慧庵行,西〔取南丹道去。〕随龙溪半里,逾其北,即西门外街之尽外也。又半里,见又一溪反自西来,乃九龙之流散诸田壑,北经西道堂之前东折而来。龙溪又西流而合,两水合于西街尽处,即从路下北入石穴而注于江。又半里,过西道堂,又西五里,过前小观还所过石桥架于石壑间者,其水乃小观所出之支也。过桥,西南有岐,即前小观所来大路,从桥西直行,乃怀远大道也。

直西行又三里,望见西北江流从北山下一曲,盖自郡西来,皆循江南岸行,而江深不可见,至是一曲,始得而见之。

江北岸之山,自宜山之西连峰至此,突而西尽,曰鸡鸣山。其西之连峰,又从鸡呜后环而去者也。忆前从小观来,误涉水畦;既得大道后,即涉一石壑,有石架壑上,其下流水潺潺,深不可晰。又东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西游日记

西游日记

教师,走廊,操场闹哄哄的,只见一群群“西游”狂出现了。

今年我们创了的一个“手游”(手上玩的游戏)“西游”。现在女生玩,男生玩,就连一向斯文的王精国都玩了起来。你说恐不恐怖!

今天第二节课下课,也就是大课间,因为下雨就让我们活动,站在教室门外,一眼望去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在拍着手说“西游!”我一会到桌位就听到王中超说:“章乐,小伙绵绵几个西游?”你看!不会玩的都主动要学了,“3个西游!”我说道。

走廊上,一群群学生都在拍着手,有的尽然为了这个游戏打起来了。王航说:“玩西游的过来!”话音一落一群群“西疯”就来了,“我玩!我玩!我玩!”一阵狂叫之后,各种词就出现了如:魔焰双卡,大火山,小火山……这些词都来源于一个人:“陈倩”!

他作为“西游”的创始人,在同学们的眼里她就是“百度”,只要问题出了,没有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九》原文与翻译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九》原文与翻译

二十三日 早索晨餐,从白沙随江东北行。一里,渡江而南,出东界书童山之东。由渡口东望,江之东北岸有高峰耸立,四尖并起,障江南趋。其北一峰,又岐分支石,缀立峰头作人形,而西北拱邑,此亦东入山之一也。既渡,南抵东界东麓。陂塘高下,林木翛xiāo然,有澄心亭峙焉,〔可憩。〕又东一里,过穆山村,复渡江而东,循四尖之南麓趋出其东,〔山开目旷,奇致愈出。前望〕东北又起一峰,上分二岐,东岐矮而欹斜,〔若僧帽垂空,〕西岐高而独耸,此一山之二奇也。四尖东枝最秀,二岐西岫最雄,此两山之一致也。而回眺西南隔江,下则尖崖并削,上则双岫齐悬,此又即书童之南,群峰所幻而出者也。时循山东向,又五里已出二岐,东南逾一岭而下,是为佛力司福利。〔司当江南转处,北去县十里。〕置行李于旅肆,问状元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四眼看西游.降魔

四眼看降魔西游

西游.降魔篇的亮点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地方,降魔充满了童真的快乐。舒淇打怪的情节,在高家庄打群魔的时候每当出拳打妖怪的时候总能听到小时候玩的塑料玩具的声音,或者像小孩子穿的鞋所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还能在你的耳旁想起吗?当陈玄奘与鱼怪打斗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起小时玩的跷跷板呢?

其次,降魔与西游记的情节结合的很好,与我们原来心中的西游记很相符,顺便吐一下槽,新笑傲简直把我雷倒了,头发吱吱冒黑烟。

再说说演员,舒淇扮演的驱魔人是一位热情、温暖的女人,舒淇在片中的表演很完美,尤其在皎洁的月光下,舒淇穿一身素白长裙,优美的舞姿,美爆了!舒淇与玄奘的临别告白,让自称铁石心肠的我内心小感动哦。

降魔的动作画面真赞,尤其是最后孙悟空和如来斗法,很震撼。顺便说一声,本人戴眼睛,这下你该明白为什么是“四眼看”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粤西游日记四译文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粤西游日记四译文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