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浅谈公共图书馆对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影响论文
浅谈公共图书馆对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影响论文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积极发挥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作用有助于形成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和更好更快发展。公共图书馆为人民群众提供信息以及文献资源,保证人民群众的知识文化权利,提高人民的素质能力,促进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1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
1.1有助于实现人民群众的终身教育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信息以及文献资源储存的重要场所,公共图书馆的信息以及文献的传播有助于实现全民学习,促进终身教育的开展。公共图书馆社会重要的文化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公共图书馆的丰富馆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学习意识,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公共图书馆的开放服务给每一位公民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形成了全社会的学习风气,对于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具有积极地意义。
1.2有助于加强图书馆之间的联合与发展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大型的图书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模式为基层公共图书馆树立了榜样,有助于实现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省级图书馆具有丰富的文献资源,管理理念、模式以及人员都比较先进,加强与基层图书馆的联系有助于丰富基层公共图书馆的信息以及文献资源,实现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帮助小型的公共图书馆实现科学的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促进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实现。
1.3有助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播与继承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们的精神文化财富,公共图书馆作为知识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将历史文化内容集中收集整理,并进行科学、合理的保管,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图书馆中藏有众多中外图书、文献资源,公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人类历史的伟大,扩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认知。
1.4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有助于促进文化服务的实现
在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公益性是重要的体现。公共图书馆是社会知识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它不同于营利性的图书馆,是为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为社会公众的文化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公共图书馆是一种公益性的机构,承担着为社会公众普及文化知识的任务,为公众提供良好的文化平台,促进社会公众文化素质的提升。这种公益性的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有助于提高文化服务的水平,促进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
2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对策
2.1树立全新的图书馆管理理念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图书馆要实现良好的发展,就要树立全新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满足社会公民的文化需求。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以及服务理念不利于公民高效利用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的开放性不强、开放时间不合理、对入馆人员要求过多等,给读者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因此,公共图书馆应树立全新的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理念,实现主动地管理服务,以读者为主,降低入馆的要求,努力为读者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改善图书馆的环境和基础设施,用真挚、友善的态度进行服务,使广大读者更好的提升自己的文化诉求。
2.2实现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公共图书馆要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将图书馆中的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和加工,加强资金投入力度,在基层建立电子图书阅览室,形成信息服务网络,促进数字化信息的全面覆盖。图书馆要利用网络技术将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储藏量,增加图书馆信息的信息获取数量,在网络上实现信息以及文献的阅读和浏览,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各地公共图书馆的沟通与联系,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2.3完善公共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公共图书馆应加强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图书馆的硬件设施,设立图书管理库、室、吧等,满足不同读书习惯、不同喜好读者的不同需求。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政府应加强资金投入,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当前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渐提高,政府应努力解决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有限的公共文化服务之间的矛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的投入,制定完善的政策措施,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的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职能,促进公共图书馆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政府的积极投入改善图书馆的内部设施和环境,增加馆藏的数量和质量,并对不同类型的书籍进行分类归档和整理,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为读者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使更多的人走进公共图书馆,高效的利用图书馆,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的实现。
2.4丰富教育形式
公众的读书需求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因此公共图书馆建设时也应满足不同读者的实际需要,可以有传统的阅读和现代的电子阅览等方式,满足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实际需求。还有利用影视资料进行讲座,下载比较优秀的读书资料,制作成课件为读者播放。可以邀请名人或专家进行教育讲座,加强读者与专家之间的沟通。举办舞台演出,通过评书、舞台剧等将文学作品中的故事表演出来,加强对文学历史的了解,使一些志趣相投的读者聚到一起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读书心得,相互促进,相互提升。
3结语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公共图书馆发展建设的重要机遇,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应紧跟时代步伐,抓好机遇,不断强化自身的管理和服务功能,树立全新的管理和服务理念,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发挥积极地作用。
参考文献:
[1]卢林春.浅谈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与作用[J].图书情报工作,2010.21(1):213-214.
[2]郑瑞爽.河北省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作用与对策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12,2(5):4-5.
[3]倪佳.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8(12):189-190.
[4]李莉.浅析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德州学院学报,2012,2(S1):23-24
第2篇:公共图书馆文化自信
公共图书馆文化自信有感
十九大胜利召开已过去整整两个月,在这两个月中,通过局党组及馆支部组织的集中学习、讨论以及在夏都app学习等多种形式对十九大精神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此次,通过高标准的集中培训,尤其是听了**部长对十九大精神以及文化自信部分的解读后,使我对十九大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如何把文化自信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贯彻到实际工作中有了明确的方向。下面我就结合图书馆工作实际,谈些体会:
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由此可见,国家对文化的重视已经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十九大结束后,出台的第一部文化方面的法律就是《公共图书馆法》,这也是继去年出台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之后又一部重要的文化方面的法律,彰显了公共图书馆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图书馆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强大法律支撑和精神动力。作为图书馆人要以公共图书馆法为指引,认真学法、懂法、用法,推进图书馆事业向前发展。《公共图书馆法》坚持了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特征,要求公共图书馆通过以文献信息收集、整理、保存并向公众提供利用为核心的服务,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履行社会教育职能,强化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关怀。把各级政府设立、保障、监管公共图书馆的责任上升为法律责任,明确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科技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中的作用。这些法规条例,为我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推进特殊群体阅读服务工作、创新延伸服务模式、深化数字图书馆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增强了文化自信。
自十八大以来,我馆突破传统图书馆只限于馆内借阅的服务模式,立足本馆实际,秉承“方便读者、以城为馆”的宗旨,不断强化服务功能,延伸服务范围,将公共图书馆服务延伸到全城,开展流动服务,图书定期更新配送,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阅读活动,如“书香之家”评选、“夏都市民大讲堂”“阅读推广七进”“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全国青少年朗诵大赛以及特殊群体赠阅活动等,积极宣传图书馆、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初步形成了以西宁市图书馆为中心,辐射四区三县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为西宁市成功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全国文明城市发挥了积极作用。我想,就我馆的现实情况来说,这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吧。今后,我馆将以十九大会议精神为指引,以公共图书馆法为准绳,在各项全民阅读活动中把好意识形态脉搏,传播社会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图书馆各延伸服务阵地及数字图书馆,行使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加强公众思想道德教育,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创新服务手段,拓宽服务渠道,多措并举,在全社会营造全民阅读文化书香氛围,更好的践行文化自信,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第3篇:城乡公共文化对居民宗教信仰的影响论文
城乡公共文化对居民宗教信仰的影响论文
摘 要 :随着农村“宗教热”的盛行,学者们纷纷重视起公共文化供给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本文将公共文化供给分为公共文化设施供给和公共文化活动供给两个方面,根据对温州实地调研的问卷数据建立模型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公共文化的影响度,与宗教信仰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可见农村的公共文化供给不足是农村宗教热的重要原因,因此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为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活动;宗教信仰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宗教迅速发展,掀起一阵“宗教热”。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在2003年,国内信教比重仅为6.1%,但2011年信教比重却增加到了13.4%。此外,在信仰的城乡分布中,宗教信仰群体更多地集中在农村。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