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蔡廓--中国古代最守礼仪的官员
拾慧志礼
许石林
南朝蔡廓,极有才学,言行守礼,虽身处乱世,却几乎没有出过差错。晋末桓玄专权,见社会风气很乱,老百姓动不动讥刺朝政,平居造谣、借故生乱,哪里发生个什么局部小冲突,很快就被风传演绎成一个大乱子,所谓末世人心思乱,搞得当政者很头痛。桓玄就打算恢复加重肉刑,治治社会上层出不穷的刁民,有个议政郎甚至建议巡捕可以随意射杀刁民。蔡廓上书,议论加重刑法的危害,其思维之深永严密,议论之从容清澈,词约义丰,晓畅易懂,足以为古今中外法制之典范。今天人们说刑法,争论死刑废存等等,均不能出其右。蔡廓主张“德刑兼施”,所谓德,即待人以礼。朝廷待人以礼,人则敬朝廷以礼,即所谓“立于礼”。
蔡廓的母亲去世,他守礼丁忧,服阕回朝继续当官。当时朝廷让疑犯的子孙揭发其父祖的罪行,相当于划清界限,蔡廓立即上书制止,他说这样虽然能将罪犯的罪行发掘出来,但是对社会的危害很大:“子孙下辞明言父祖之罪,亏教伤情,莫此为大。”亏教,即不合圣人所谓子为父隐之礼,大伤世俗人情,对社会的危害很大,人人相互揭发,使社会风气浇薄,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刻薄寡恩。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蔡廓很年轻就当了很大的官,是南朝的年轻干部,名声响亮,人皆仰慕其正直。蔡廓并不以年轻得志而自傲,而是谨慎守礼,恭敬做事。每逢年节,蔡阔换上整齐的衣服,给自己的哥哥行礼,他平常把自己的收入都交给哥哥,自己需要花钱的时候,还要向哥哥申请。他在外地出差,媳妇捎信来说让他买一件夏天的衣服寄回来,蔡阔复信:衣服家里管事的按照每个季节都有预备,不用给你另买。
蔡家谨慎守礼之风,影响到蔡廓的儿子蔡兴宗。兴宗生长在诗礼之家,三四岁就表现出与其他孩子的区别,蔡廓很欣慰地说过:我儿子兴宗四岁,我看他的神气似乎不错!蔡廓盖了两个大宅子,先盖东边的,给自己的哥哥蔡轨住,蔡轨此时也当官了,回来见弟弟给自己盖了房子,就给弟弟一笔相当于盖房子的钱。没等大人说话,十岁的兴宗对母亲说:我们一家人生活共丰俭,大伯给的这钱不能要。蔡轨听了,高兴地说:我这六十岁的人了,做事还不如这个十岁的小娃娃!
蔡兴宗后来也在朝廷任尚书之职,行事依礼,端整持正。宋武帝清明祭扫祖陵。回来的路上,看见莺飞草张,想游玩打猎,群臣欢呼,唯独蔡兴宗语调沉静地说:祭陵是给天下做孝行榜样,是情敬并重的严肃礼仪。国家电视台正在直播,您这样突然停车去打猎,老百姓会怎么想?武帝只好作罢。
武帝的弟弟广陵王刘诞造反,朝廷大军经过艰苦决战,评定叛乱,刘诞兵败被杀。武帝走出宫禁,高兴之极,令所有人呼喊万岁。蔡兴宗沉默不语。武帝问何故,兴宗曰:陛下应该对今天的杀戮感到痛哭流涕才是。言下之意:造反的是您的亲弟弟,这不是多么荣耀的事儿,虽然他兵败惨死,但是兄弟相残,有那么值得高兴的吗?蔡兴宗的朋友范义是广陵王往的部下,也参与叛乱被杀,曝尸荒野,蔡兴宗郑重地将范义的尸首收敛起来,依礼祭奠,并派人将灵柩送回范的老家。武帝知道了,很生气:兴宗你为何给乱贼收尸厚葬?蔡兴宗平静地回答:皇上您杀您的叛贼,臣葬自己的朋友,两不相干啊!您要是觉得我这也算犯罪,我甘愿领罪。武帝无语。
同样,武帝的儿子刘子业即位后凶残荒淫,被武帝的另一个弟弟刘彧起兵推翻了,刘子业曝尸街头,无人敢收尸。蔡兴宗对刘彧说:他虽然很凶残荒淫,但毕竟做过天下之主,这样曝尸街头,不合礼制,应该简单地安葬他。您现在做了皇帝,您的天下有这样的事情可不好。况且他不入土,别处就会有人以此为借口造反。刘彧赶紧听从了他的建议。
宋武帝晚年,耽于淫乐,经常让他身边宠爱的奴才打骂侮辱群臣取乐,但是见了蔡兴宗,则不敢加以慢词,对他说话很客气,奴才们更不敢打骂蔡兴宗,见了他都赶紧躲起来。蔡兴宗不苟言笑,身上那种守礼持正而带来的正气,就连皇帝也不敢过分放肆,皇帝举办宴会,从来不敢请他。当然,皇帝在你这里不敢放肆,有所忌惮,不敢随便呵呼斥骂你,你就没有机会与上级培养狎昵之亲,关系也就不会太融洽,没有一起扛枪嫖娼,就不会成为哥们儿。也正因为这样,别的亲昵狎猥之臣,遭遇时局变故,奄忽得意,顷刻失落,而蔡氏一门,很淡定。
蔡兴宗依礼处事,举措无失,他的许多措施在别人看来都是高深的计谋,其实他就是主张正心诚意待人,不屑用智,犹如后世曾国藩教导李鸿章:弱国办洋务,不可使用小聪明、不能耍赖皮,一切把握一个诚字即可。
到了蔡兴宗儿子蔡约,官至司徒左长史,时宋亡,代之以齐,齐明帝要选尚书,让百官脱了鞋,这在古人看来很失仪,就跟现在脱光了体检一样。想当尚书的官员都乖乖地脱了鞋接受检查,唯独蔡约衣冠整齐。有人对明帝说:他什么意思啊?大家都脱了,凭什么他端着不脱?他什么态度啊?这是对皇上您的大不敬嘛!齐明帝却说:蔡家是礼度之门,他这样端着,我喜欢。
第2篇:中国古代官员工资单
中国古代官员工资单 “包青天”年薪都过千万!
唐宋官员有多富?看看白居易、王安石和包拯的工资清单吧!白居易月薪一万五,王安石月薪九万,清官包拯年薪过千万……
清官包拯年薪是多少?有人统计,包拯年薪超千万。这是个让不少人遗憾没生在宋朝的数据。超级富国宋朝对公务员实行高薪制,宋朝高级公务员们富得流油。
优厚的待遇,使宋代官员很少有自愿致仕(退休)的,有的为延长任职期限,竟改动年龄。哪个朝代的公务员薪水最高?
宋朝百官的俸禄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最为优厚,月薪饷最高达400贯(一贯为千文),是汉代的10倍,清代的2至6倍。除俸钱外,还有禄米,宋朝大小官员锦衣美食,生活奢华。正一品官,月领禄米150石,俸钱12万文,外加每年绫20匹,罗1匹,绵50两; 从九品官,月禄米5石,俸钱8000文,外加每年绵12两。除以上薪饷外,各种福利补贴名目繁多,计有茶酒钱、厨料钱、薪炭钱、马料钱,等等。官员家中役使的仆人衣食及工钱也由政府“埋单”。
宋代公用钱借贷利息与职田的收入,除由部门长官支用外,大部分进了部门“小金库”,隔三差五发放给官吏们,成为收入的一部分。官员出差或赴任时,可以凭朝廷发的“给卷”在地方上白吃白住,甚至领用粮食衣服等。
宋朝还设立“祠禄之制”,德高望重的高级官员进行定期疗养,一切费用均由国家承担。宋朝的不少官员能领取两份薪饷,名曰“职钱”。
优厚的待遇,使宋代官员很少有自愿致仕(退休)的,有的为延长任职期限,竟改动年龄。因此,朝廷只好强迫官员致仕,对年满七十的老官僚,不予考课,不给升迁。官员致仕时,往往给予加官晋级,类似当今公务员的“即提即退”。宰相级的官员致仕后,仍可参议朝政做“高级顾问”。官员自动致仕的,其子孙可以“荫补”一定的官职,致使“官二代”从政者众多。
唐朝名人白居易:月薪一万五!
约在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白居易为校书郎时,他在诗歌中写道:“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馀。……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不久,白居易便升左拾遗,工资跟着增加了一倍,“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
史载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54岁的白居易任苏州刺史,不知是因为苏州是江南头等富庶地方,还是白居易资力比较老了,反正那时候他的工资已经比较的丰厚了。“十万户州尤觉贵,二千石禄敢言贫”。
白居易为宾客分司时,曰:“俸钱八九万,给受无虚月。”“嵩洛供云水,朝廷乞俸钱。”“老宜官冷静,贫赖俸优饶。”“官优有禄料,职散无羁縻。”“官衔依口得,俸禄逐身来。”
随后,白居易调进中央政权机关,为太子宾客,分司洛阳时,工资已是他刚做官时的十倍。“俸钱八九万,给受无虚月”。接着,升为太子少傅,工资涨到了顶峰,“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而且还相当清闲自在,很是令人羡慕。连苏轼也表示艳羡:“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
到晚年,白居易退居林下,回到洛阳履道里的大宅子颐养天年,还可以领到一半的养老金,“全家遁此曾无闷,半俸资身亦有余。”“寿及七十五,俸占五十千”。
《白公说俸禄》还记载:“兼京兆户曹,曰:„俸钱四五万,月可奉晨昏。廪禄二百石,岁可盈仓囷。‟贬江州司马,曰:„散员足庇身,薄俸可资家。‟壁记曰:„岁廪数百石,月俸六七万。‟罢杭州刺史,曰:„三年请禄俸,颇有余衣食。‟„移家入新宅,罢郡有余资。‟”从白居易的诗里,我们可以大约地了解到唐朝时做官人拿的工资是多少,不过白居易个别诗词里自说俸钱亦有误。如白居易有送陕州王司马建赴任诗云:“公事忙闲同少尹,料钱多少敌尚书。”白居易当时与王司马同级,五品官。一司马,俸钱怎能敌尚书?他贬到江州
不久,即写信给元微之,略云:今虽谪佐远郡,而官品至第五,月俸四五万。浔阳腊月,江风苦寒,岁暮鲜欢,夜长无睡,引笔铺纸,有念则书,言无次第,勿以繁杂为倦,且以代一夕之话也。信内言月俸四五万,这才是老实话。唐代官制,司马薪级约略如此。至于尚书官俸,唐制为一百贯文,即十万也。司马仅为五十贯文,即五万,差一半,怎可敌尚书﹖可能是白居易当时的夸大之词。不过这个按照唐时一文铜钱约折合后世人民币三毛计算,月俸四五万相当于人民币12000至15000左右。
第3篇: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
为官总是要讲究政绩。考核在中国古代也称为考绩、考课、考校或考功,其含义就是国家依照所颁布的法令和行政计划,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因此考课不仅是国家对官吏实施奖惩、升降、俸禄的主要依据,也是激励官吏奋发向上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国家机关行政效率的杠杆,是我国古代整顿、改善吏治,惩恶扬善的一项重要措施,与各朝政治以致盛衰兴亡都有着直接关系。
据史籍记载,在中国古代原始社会,黄帝时设置了百官,尧、舜时就有了考课制度。据《尚书·舜典》记载,舜提出了“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的考核制度。
商代中期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官制。商朝的职官就任以后,就要进行考绩,一般三年实行一次,主要从政务、管理、法纪三个方
第4篇:接待官员的礼仪
一国领导人正式访问,东道国都有正式的欢迎宴会,但具体形式各有不同。有的国家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正式宴会。有的国家为使来访者有机会同本国各界人士广泛接触,除举行小型双边宴会外,另再举行一次大型招待会。也有的国家只举行一次双边宴会。
来访国的领导人,在离开邀请国首都之前,往往为东道国举行一次答谢宴会。有的以访问人名义举行,也有授权驻东道国的使节出面举行。答谢宴会的规模与形式通常同东道国的正式欢迎宴会相仿。也有不举行答谢宴会,或者规模与形式不同于欢迎宴会的。一般视访问国的习惯和东道国的习惯而定。
我国对来访的外国领导人,在其抵达北京当日或次日晚上,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欢迎宴会,由出面接待的相应领导人主持。宴会邀请来访者一行及其驻华使馆的外交官和夫人出席。一般不请第三国人士。宴会大厅下面中央悬挂两国国旗。宾主入席
第5篇:接待官员的礼仪
接待官员的礼仪
一国领导人正式访问,东道国都有正式的欢迎宴会,但具体形式各有不同。有的国家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正式宴会。有的国家为使来访者有机会同本国各界人士广泛接触,除举行小型双边宴会外,另再举行一次大型招待会。也有的国家只举行一次双边宴会。
来访国的领导人,在离开邀请国首都之前,往往为东道国举行一次答谢宴会。有的以访问人名义举行,也有授权驻东道国的.使节出面举行。答谢宴会的规模与形式通常同东道国的正式欢迎宴会相仿。也有不举行答谢宴会,或者规模与形式不同于欢迎宴会的。一般视访问国的习惯和东道国的习惯而定。
我国对来访的外国领导人,在其抵达北京当日或次日晚上,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欢迎宴会,由出面接待的相应领导人主持。宴会邀请来访者一行及其驻华使馆的外交官和夫人出席。一般不请第三国人士。宴会大厅下面中央悬挂两
第6篇:中国古代礼仪用语
中国古代礼仪用语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人际交往,礼貌当先;与人交谈,称谓当先。正确地掌握和运用礼仪用语,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素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礼仪用语,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礼仪用语
一、口头称谓语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