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妇产科学研究性教学实践论文
妇产科学研究性教学实践论文
摘要文章结合研究性教学及妇产科学学科特点,对我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进行实践与探索。概述了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全过程,主要包括制定教学计划、拟定研究题目、培训指导学生、指导分组讨论、撰写答辩论文等几个主要环节,并对教学实践的效果进行反馈与评价。该教学实践活动能促进教学方法多元化,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妇产科学 研究性教学 教学实践
1研究性学习与教学概述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或策略,是指教师通过创设一个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判断、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它所追求的不只是对已有知识的掌握,而是通过对现有知识的再发现,培养学习者的创造能力、批判精神等。同时也是一个很宽泛的学习活动,例如研讨式学习、问题研究学习、项目研究学习等。教学活动一直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笔者认为针对教师而言“研究性学习”可以转变为“研究性教学”,教师如何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原则与要求,转换角色,从研究性教学入手,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其开放性、互促性、灵活性、多样性、探索性、民主性等特点和作用。本文通过妇产科学研究性教学的教学组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课题的选择类型等实践,探讨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本研究实践对象随机选取我校大学四年级“妇产科学”课程的2个本科班级:2011级临床医学二班、三班。两组学生在前期的基础课程成绩、课程教学学时数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二班为实验组,三班为对照组。
2研究性教学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
2.1实施过程与步骤
2.1.1确立研究性教学计划与内容首先制定教学计划。本研究在实验组设计采用研究性教学20学时,占妇产科学理论教学计划64学吋的31%,其余时间依然采用传统的综合性教学方法。20学时分为4个专题进行,分别为“研究性学习与教学”培训、确立研究小组与研究题目;指导性分组讨论(两次);小组交流与讨论;小组论文报告与答辩。其次拟定研究性教学内容。依据研究性教学特点和课时数、妇产科学课程特点及学生特点拟定了12~14个研究题目,研究题目设置原则为适合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学习、分析和总结,同时适合教师进行点评总结的。本研究拟定的研究题目有:早孕先兆流产的病因调查分析、异位妊娠常见原因的调查分析、胎膜早破常见原因调查分析、产后出血的治疗及其进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高危因素调查、前置胎盘常见病因调查、陪伴分娩镇痛的效果观察、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分析、产后抑郁原因调查与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宫颈癌高危人群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治进展、人工流产常见并发生症及其防治方法等。
2.1.2培训指导学生与确定课题专题培训4学时,组织学生全面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历史、发展、应用、意义等,让学生懂得要做什么,怎么去做,预期目标,教学的进度及各阶段的要求:概述妇产科学的学科特点及其常见病多发病,建立总体印象。公布研究题目与任务,明确教师的任务与作用等。学生分组原则每组1012人,组长负责牵头和组员的分工协作。每组原则选定2~4个题目作为研究课题,与指导老师沟通、汇报思路后,确定题目与实施学习计划。
2.1.3指导性分组讨论研究性教学教师的核心是指导学生讨论与学习。在前期准各工作完成后,重点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完成任务。本部分8学时,分2次课进行,重点在以下4个环节进行指导与点评:一为确认每组研究性学习题目与研究方向;二为检查每组进展与科学性问题;三为小组交流与讨论;四为论文交流与评价总结。指导性分组讨论课堂教学步骤原则上分为学生报告、交流讨论和教师点评三个部分,时间控制原则上学生报告用时50%,交流讨论20%,教师点评30%。各小组通过学习、分析和整理,撰写课题论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论文答辩,教师和学生采用论文答辩评价表进行评价。
2.2研究性教学反馈与效果评价
2.2.1研究性教学效果调查本研究效果评估有问卷调查,学生自我评价,经验总结、建议与意见、成绩分析及同行评价等方式。效果及满意度调查问卷表见表1,发放54张,±與写并回收54张。同吋由参与该研究的教师、学生、教学管埋人员、同行等一起讨论、分析,总结经验与不足,提出整改意见及建议,分享研究成果。
2.2.2实验组与对照组成绩比较两组学生期末理论成绩和临床思维病案分析成绩比较,两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〇.〇5),临床思维病案分析成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〇.〇1),学生综合成绩受多因素影响,(1前的传统考试题目中多以记忆题为主,两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比较差异不大,没有统计学意义;而相对主观、灵活的临床思维病案分析成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实验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临床思维能力等方面有明显提高。
3讨论
本研究以妇产科学部分知识点作为研究性教学实践与探索,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导向,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在研究性教学的课堂讨论初期,学生们发言并不积极,所提问题质量不高。经过培训和点评后,发言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提问数量不仅增加,还常涉及学科前沿、新进展、研究热点等。通过交流学习,各组间能借鉴研究学习经验,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3.1研究性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的团队协作与交流、教学讨论的交流与组织能力、科研方法与能力、指导论文写作的能力、更新专业知识与专业理论及其进展。备课与钻研教材必须更加充分。思考确立教学计划、课题等问题,除了掌握常规教学方法以外,需要更多准备组织教学、指导学生的内容、方法与方式,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和能力。随时准备回答学生多而新的“奇怪问题”,比起传统常规的课堂教学,教师的压力更大,花费的时间更多,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做好各个环节指导学生的“导师”。所以,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对教师也是…个挑战。
3.2研究性教学对学生的要求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它更符合人们认知发展的规律,能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形成科学严谨的态度与认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钻研和学习的能力,对学科知识的整合及提高获取、理解、分析与综合信息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从而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践中也发现学生存在一些问题:个别学生理解准备不足、学习目标欠明确、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欠佳,或因性格内向等原因不能很好地参与到研究性教学中,依然习惯于“满堂灌”教学模式。本研究通过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与成效,限于教学规章制度、课时数、评价体系等诸多因素未能详细表述,总之适当开展研究性教学不仅能够促进教学方法多元化,更能够为培养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人才起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作用。
注释
①马一平,雜正行.研究性学习[M].北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0-32.
②丁宏,李贵林,郑林华.高校自主、合作、研究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⑴.萵等教育研究学报,20丨3(2):85-S7.
第2篇:妇产科研究性论文
妇产科研究性论文
一、研究背景
教学过程实质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妇产科学理论课教学的特点是授课内容较多、学时数较少,这给初学者在知识的理解上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采取“满堂灌”的方法,其主体地位往往被忽略,导致其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下降。虽然目前各大医学院校都开展了网络教学平台,但是大部分院校对网络教学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仅仅利用平台发布课程通知、布置作业、查阅教学材料等功能,师生互动、在线教学等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直是高等医学院校努力实现的目标[2]。医学生研究性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法,即是依托学校先进的网络平台为载体,课堂上以案例式、问题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整个过程学生充当教学的主角,教师仅在一旁引导、补充与纠错。相对于传统的灌输教学而言,它更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符合当前医学教育的目标[3]。
二、组织和实施
(一)研究对象
选择重庆医科大学2012级临床全科25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1班132名学生为实验组,采用基于案例的研究性教学;2班125名学生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教学结束后,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组织两组学生进行理论考试以评价教学效果。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研究方法
实验组在《妇产科学》课程中选取异位妊娠、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癌等三个内容,实施基于案例的研究性教学,而对照组的教学完全采用传统式教学。两组学生的授课教师、教学内容和学时数完全相同。
(三)实施过程
如以异位妊娠为例,对实施基于案例的.研究性教学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该授课内容总共分为三部分。
1.第一部分:案例描述:患者王女士,33岁,已婚,G2P1。因“停经63天,阴道不规则流血22天,腹痛5小时”于2016年5月30日来我科门诊治疗。停经以来有轻微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入院前22天患者开始出现阴道流血,暗红色,量少呈点滴状。入院前20天,患者阴道流血较前明显增多,与平时月经量相等,无其他不适,自以为是月经来潮未重视。入院前14天,患者阴道流血较前逐渐减少,但一直淋漓不尽,在家自测尿HCG提示阳性,遂于东华医院就诊,行超声提示宫腔内未见妊娠囊,建议患者1周后复查。入院前5小时,患者突然出现下腹部疼痛,持续性,难以忍受,遂于我科门诊就诊,行急诊彩超提示:左侧附件区杂乱回声团块约2.4×2.2cm,边界欠清晰,内见0.9×0.9cm无回声,未见明显卵黄囊及胚芽,包块周围探及块状血流信号,盆腔积液最深约2.6cm。遂收入我科住院治疗。既往史:2年前曾因“宫外孕”在双桥区人民医院行腹腔镜下保守性手术治疗。婚育史:已婚,G2P1(2012年在双桥区医院顺产一活男婴,无特殊;3年前在该院人流1次)。讨论要点:①根据病史,应首先考虑什么疾病?②怀疑异位妊娠的患者询问病史应注意哪些方面?③怀疑异位妊娠的患者入院后体格检查包括哪些项目?
2.第二部分:体格检查:T:36.9度,P:90次/分,R:21次/分,BP:100/60mmHg,心肺检查无异常。腹软,无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神经系统(-)。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已产式;阴道:少量暗红色血液;宫颈:肥大,血染,举痛(-);宫体:中位,增大如孕40+天大小,压痛(+);附件:左侧附件区增厚,压痛(+);右侧附件区(-)。讨论要点:①怀疑异位妊娠的患者需要采用哪些辅助检查手段?②哪些表现有助于异位娠的诊断?
3.第三部分:①血常规:WBC8.0×109/L;PLT120×109/L;Hb98g/L;②尿HCG:(+);③血HCG:22579U/L;④影像学检查:阴道彩超提示左侧附件区杂乱回声团块约2.4×2.2cm,边界欠清晰,内见0.9×0.9cm无回声,未见明显卵黄囊及胚芽,包块周围探及块状血流信号盆腔积液最深约2.6cm。讨论要点:①综合上述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可否明确诊断?②输卵管妊娠需要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③经过检查,患者“输卵管妊娠”诊断明确,应做哪些处理?
(四)考试方式和内容
两组的考试方式相同,理论考试均为闭卷考试,所有试卷的型题、题量均相同,均由名词解释、单项选择、填空、多项、判断改错、病例分析等六大类试题组成;在线测试利用学校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发布,其中试题顺序和答题选项随机,保证了测试结果的真实性,以进一步评价教学效果,并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学生评价
通过对2012级临床医学本科三系的《妇产科学》教学中首次尝试利用Bb平台开展基于案例的研究性教学,其中我们选取“异位妊娠、子宫内膜癌、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三个单病种授课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有部分学生对妇产科学的学习兴趣不高,特别是部分男同学,在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应用于理论课教学后,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取得了良好效果。学期结束时,我们发放了257份无记名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57份,结果显示研究性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75%的学生更喜欢此种教学方法。
(二)教师评价
此种教学方法也深受教师喜欢,授课教师感觉学生课前充分预习查阅相关教材、文献资料,然后课堂上学生围绕案例积极讨论,老师仅在一旁引导、补充,学生真正成为了教学的主角,课堂气氛活跃,老师上课相当轻松,也符合当前医学教学改革的目标。
(三)考试成绩
实验组学生采用Bb平台下基于案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他们相应章节内容的在线测试成绩均优于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的学生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从表中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采用研究性教学的网络在线测试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的网络测试成绩(P<0.05),说明探索尝试案例式、问题式、讨论式等混合式教学,这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而且可提高学生的临床推理与评判性思维等多方面能力,还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有助于摆脱研究性教学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更好体现出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且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中的精髓。而在期末理论考试中,虽然实验组成绩亦较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基于案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综合素质能力均优于传统教学法,学习氛围和教学效果更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第3篇:妇产科研究性论文
一、研究背景
教学过程实质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妇产科学理论课教学的特点是授课内容较多、学时数较少,这给初学者在知识的理解上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采取“满堂灌”的方法,其主体地位往往被忽略,导致其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下降。虽然目前各大医学院校都开展了网络教学平台,但是大部分院校对网络教学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仅仅利用平台发布课程通知、布置作业、查阅教学材料等功能,师生互动、在线教学等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直是高等医学院校努力实现的目标[2]。医学生研究性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法,即是依托学校先进的网络平台为载体,课堂上以案例式、问题式
第4篇:妇产科学教学探析论文
妇产科学教学探析论文
面对中国目前微妙的医患关系,对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讲究实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更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学会与人正常交往,使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不断满足社会对医护人员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心理素质极为重要,因为它是激活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动力。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抗干扰力差、挫折耐受力低、自我心理调适差等诸多心理问题。因此,在妇产科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今后的医疗工作打下基础。下面,笔者结合担任多年教学的经验,谈谈在妇产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
第5篇:妇产科学教学方法论文
妇产科学教学方法论文
妇产科学是研究妇女保健和疾病防治的临床医学学科,是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主干课程。作为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工作应以培养学生自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目前,高校附属医院的妇产科医师因临床工作压力大、科研任务繁重,而用于教学的时间相对较少,且主要以大班课堂教学模式为主。但教学理论及相关研宄均提示,演讲式教学法是传授效果欠佳的方法之一。因此,如何提高妇产科学的教学效率和效果,如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讲授方法,是一个重要而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将妇产科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对临床医师的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1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适合大班教学,可以使教员的教学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该方法可为学生展示知识体系
第6篇:论文《研究性教学》
论文《研究性教学》
" 摘 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但研究性学习课程没有赖以存在的具体学科领域,它的实施必须以学科教学为基础。只有将研究性学习理念渗透于学科教学中,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研究性的教”,研究性学习才能实现其功能目标。本文阐述了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研究性教学”的构建意义,提出了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基本要素。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研究性教学;小课题研究
作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研究性学习是以一门“独立的课程”而存在的。很多学校独立开设了这门课程。然而,研究性学习课程并没有存在的具体学科领域,我们很难设想:课堂教学仍停留于以知识为中心、传授为主导,而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有充分发挥。从某种意义而言,研究性学习是学科教学发展的需要。所以,
第7篇:妇产科教学论文
妇产科教学论文
【摘要】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医院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程度越来越高。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医院应该积极地开展成本核算,更新成本核算的方式,探索适合自己的成本核算方法,全心全意的为病人提供服务。本文着重阐述了医院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成本核算的措施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1前言
医院的成本核算是搞好医院经营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医院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广大人民群众对身体健康越来越关注,对医疗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医疗改革的全面开展、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增加、人口老龄化加剧等因素也提高了社会和公众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公众对医疗单位有了更多的要求和期待。总之,医疗卫生市场正在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需要寻求新的出路,切实搞好医
第8篇: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教学探讨的论文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教学探讨的论文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就是运用中医学和西医学两种理论与方法,来研究妇女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规律的一门学科。怎样上好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对仅教西医妇科学或中医妇科学的老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教学范围大、难度高,教师必须具备较完备的、系统的中医妇科学、西医妇产科学知识,要上好这门课。让学生区别于单纯的中医妇科学、西医妇产科学,并体现中西医结合的长处,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我们的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将中、西医妇产科学两门学科,相互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来认识妇女生理、病理特点,用自己消化的语言来阐述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若生硬地将其拉在一块,让学生感觉无法理解,难以接受教学内容。较之中医妇科学和西医妇科学两门学科,相互借鉴,吸取两者精华,组成目前较完善的相互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