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现代散文:我的卖书生涯
现代散文:我的卖书生涯
我最早卖书,应该是七八岁的样子,那时候我有一个木头箱子,里面放满了连环画,每天晚上临睡前都会一本本拿出来数数,那时候想方设法给父母要钱,就是为了买连环画,连环画不贵,也就是一两毛,但是在那个年代,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也不是个小数目,我们那时候上学一年的学费才一块五,我记得我有一次徒步去临颍县城买连环画,来回用了一天时间。
最早的卖书,就是在戏台底下,把我的连环画摊开,让小孩子来看书,看一本一分钱,小孩子看不懂戏,那时候没有电脑,游戏机,孩子们唯一的精神娱乐就是看连环画,三天会,可以挣两三块钱,我可以去买回来十本新书。
长大后,我全国各地东南西北的跑,其实那时候是瞎跑,也没有什么目的,坐火车纯粹就是逃票,我记得我从桂林到上海,为了逃票,我在火车座位底下躺了三天两夜,不管到了哪个城市,我最先注意的就是新华书店,那时候的新华书店都是开放式的,你可以在里面从开门一直看到关门,我记得在上海,我两天两夜没有吃东西,天天就是蹲在新华书店里看书,在后来我开始打工挣钱,每次回家,我都是带一旅行袋书回来。
结婚后,我不想在外面打工了,就突发奇想赶更赶会卖书,那时候一个乡镇只有一家新华书店,那时候批发书还在火车站,那时候基本上都是盗版书,质量也很差劲,错别字成群,但是利润高的吓人,几毛钱批发的书,可以卖几块,而且那时候书的销量也大,我那时候赶更赶会,就是骑一辆破摩托车,后面带一个纸箱子,去会上不到中午就卖完了,一天轻轻松松赚几百块。现在漯河好几个批发书的,以前都是摆地摊卖书的,现在都是在漯河有车有房,身价百万。
那时候方圆百里以内的会上,卖书的也就我一个人,我最远的地方跑到过鄢陵陶成,越是偏僻的地方,对文化的渴望越强烈,而且偏僻的地方的人老实,不搞价,如同我的网友买我的书一样,我记得那年冬天去陶成赶会,拉了一三轮车书,到收摊的时候,剩下不到三分之一,一书包钱,走到半路一个机井房旁,我把各种各样票面的钱倒了一地,数了一个小时,一共是四千七百块钱,这一天我赚了三千五百块钱。
其实卖书最赚钱的就是教辅,那时候教辅也少,小学好像就只有作业设计,四毛钱进语文数学两本,到学校门口卖三块钱两本,那时候卖书的也少,你可以慢慢的卖,不像是现在,到处都是卖书的,开学去学校门口卖书,有时候可以碰见好几个卖书的,那时候我们李集周围,往北到临颍的十几个学校的教辅,基本上都是我一个人卖,一般都是中午快放学的时候去,学生看见我的三轮车,就大呼小叫卖书的来了,下午我的三轮车围的水泄不通,乱给钱,那时候学生也规矩,有时候我就把各年级的书摊开,用一个布袋放钱,学生自己拿书放钱,到最后数数,一分不差。
我其实知道教辅的时候,已经晚了,别人开始联系学校,老师,走批发道路的时候,我依然还是在学校门口摆摊,现在郾城北街口的益友书店的老板,就是我们李集的,比我卖书也就是早三四年的样子,现在他早就身价百万,有自己固定的销售渠道,基本上郾城的学校的教辅,老师都是指定学生去他那里买,一套书老师可以有三分之一的回扣,这也是一种书商和老师之间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我这个人心高气傲,不喜欢和老师说好话,再后来就有老师的亲戚或者熟人朋友也开始卖教辅,我在学校门口就卖不动了,还有的老师自己去批发书的地方批发回来,按定价卖给学生,后来我就在我们李集开了一个三味书屋,开书店一直是我最大的理想,书店不大,一间门面,里面有文具,各种各样的图书,还有影碟,玩具,书店前几年还可以,后来手机电脑越来越普及,书店生意一落千丈,有时候连续几天白板,而同时我们李集还有三家书店,她们都是老师的家属,主要经营教辅,她们的平台比我有优势的多,而且也比我会来事,隔三差五请老师吃饭,老师头痛发热也会提个礼物去看看,再后来,我在李集基本上卖不动书了,那个百文书店的女人,垄断了李集所有的教辅市场,就连作业本也必须指定去她那里买,她给老师的回扣很高,她自己直接在郑州订书,一套书下来成本就是三块钱左右,卖给学生三十多,老师可以得十五块钱左右,尤其是初中,几门功课加起来就是二三百块钱的书,一个班级五十个人,老师就可以小赚一笔,这就是一种利益链。
后来房租一个劲的涨,去年的时候,我把书拉回老家,房子退了,现在家里三间瓦房堆满了书,老父亲曾经看着那么多书对我说,看着就发愁,你咋办,不能吃,不能喝,我也愁,不知道咋办。
现在俺李集卖书就剩下两家,另一家也是个老师,两家明争暗斗,不过那一家的女人不会说,书也越来越少,比我关门还早的那个书店老板,以前是供销社新华书店的老板,她曾经怂踊我去打举报电话,后来我想想算了,小人的作风我做不来,人家有本事,咱甘拜下风,不卖书,咱可以去干其他的。
有时候和老婆生气,总是拿她和百文书店老板比,人家也是女人,那么会做生意,我老婆连俺学校门口的老师都不想和人家说好话,后来想想,人的秉性如此,天意如此。
每年开学我依然去学校门口卖书,虽然数量少了,可是卖了这么多年书,成了一种习惯,好在这两年我有了这个平台,去年我的网友里四个老师通过我给她们班上的学生集体买英才教程,让我感动的是,她们让我给她们最低价,而她们一分钱也没有加卖给了学生,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在这个很多老师被铜臭玷污了灵魂师德的年代,这样的老师少之又少,我的一个网友老师对我说,她们的学生都来自农村,有很多学生家里很困难,他们的话让我有一种赚钱的羞愧。
以后怎么办,网友们都关心的问我,还有一个网友给我出主意,让我的网友每人买我几本书,你的书不是处理完了,你八百个网友,多大的力量,我其实不喜欢勉强任何人,尤其是我的网友,在我的心里是亲如姐妹,是一笔财富,她们喜欢买我的书,我就感激,不喜欢那是她们的事情。
第2篇:生涯散文
生涯散文
渔为一种方式,这种方式,鱼不喜欢。
古往今来,渔者需要一种境界。或鼓桨而歌,与屈子论道;或蓑衣斗笠,独钓江雪;或垂钓渭水,直钩而渔。可谓生于世而隐于市,来去飘忽,状若仙人。
亦常有渔者,慕古来渔者之高洁,弯竿垂纶,踞石矶而钓一江清风明月。每有上钩之鱼,则心喜而色狂,终不能悟渔父之境界。
我之渔,渔鱼,有所求,得之而喜,即使至高境界,不外无所得而不悲。而古来渔父,渔心,渔己之心而安管鱼之心情,此为上境。
似我等渔者,生活中屡为他人所渔,不肯违于心,只可为鱼也。
樵
樵者不乏高人,人世沧桑,烂柯山中,浑然不知。一斧、一人,伐于山,歌于途,负薪而为人间烟火。
樵者,以手中之斧斫出清脆的伐木声,生活在斧声中清空而坚实。
不慕名利,以己之力而求果腹,何等境界。
樵者,拾级而上的是生活的.希望,背负的是生活的全部含义。
樵者,往返于现实和理想之间,现实在平地,而理想在高山,以布衣之身影,循环往复自己的足迹。每一次的出行,都是新的开始。
耕
耕者有其田,古来多少人的理想。
耕者多有不同,有桃花源中的理想耕者,有解决温饱的贫穷耕者,有朝出暮归的心灵耕者。
牛于前,人于后。大凡耕者,皆学牛之坚忍,而远超牛之智慧,故而牛耕一世,而耕者则不然。耕者或耕耘自己的心灵,或借耕俟时而动,或韬光而养晦。耕者终日作于一田,而心灵无界,春种希望,秋收而冬藏。出世入世皆在一念,逢时,便可飞龙在天;背运,则可潜龙在渊。
故,耕者所耕非田,在心、在意、在时、在世。
读
读乃儒者所为,儒为大雅。
自简牍、丝帛而后经卷,读者皓首而穷其精义,悬梁刺股而不悔。
读者手持经卷,自古及今,源源不断地走来,皆走直线,虽起点不同,但求共同归宿,无论前边是天堂、地狱、荆棘抑或墙壁。十年寒窗而最后的归宿各有不同,乃有读者不同之境界。
读者有别。读而睿智,读而苦闷,读而癫狂,读而衣锦还乡;因读书而门庭高矮各不相同,或雕梁画栋,或茅屋为秋风所破。
走出经卷者为智者,走不出者终生无法读懂自己。
人生的抉择各不相同,渔、樵也好,耕、读也罢,每一种抉择的背后,都暗含着对人生的理解。“渔”者的“渔己之心而安管鱼之心情”,“樵”者的“以己之力而求果腹”,“耕”者之“作于一田而心灵无界”,“读”者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无一不是人生之大境界!
第3篇:我的买书生涯散文
我的买书生涯散文
“我与很多文友一样,没有优越的写作环境,也许时位易移人也。走上社会后,过着漂泊的岁月,所以最要紧的是找钱购书,去过很多城市的大书店,畅销书还是一些“耀眼”的封面,所以我只好蹲在冷清的角落,搜寻那些并不“抢眼”而富有文学含量的老把戏。眼、脑并用,尽力铭记,现在的书价还是偏高,当然著作人觉得低廉,而读者与购书人有点摇头。……”日前看到朱昌盛先生在《『指间散文』横笛吹乡愁73流年如梦!》中有这么几句话,便觉得于我心有戚戚焉。我很少拥有自己喜爱的书籍,而且所拥之物也大多是旧书和盗版书。只是现在有了电脑,得到一位网友的资助,才拥有了上千本电子图书。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在六安求学。学校大门外有两家书店,现在回忆起来,书也并不是很多,但在当时却成了我的乐园。可惜的是,书店老板很吝啬,不准
第4篇:我的求学生涯散文
我的求学生涯散文
我的求学路不算太艰难,但也有一些坎坷。我自己都惊讶为何能够如此清晰地记得这二十多年来的风雨历程。
我家住在我们小学的后面。七岁的时候父母将我送到学校。一年级共有三个班,人数也不少。记得刚去时被分在三班。过不多久听别人闲聊说我的授课老师如何如何没有水平。于是乎再上课时就带了一份偏见,看着那胖胖的中年女教师,总觉得她说话就像在唱着古老的催眠曲一样,“咿咿呀呀”软绵绵的。其实年幼的我怎么能分辨好坏。毫不懂事的我像串门一样窜到二班。可二班的一位老先生更糟糕,读书时总是摇头晃脑,弄得我头晕眼花,我便又没有心思听课了。就这样我又把自己的小板凳搬到一班。从开学到期中考试前几天,我已呆过两个班级了。期中考试可以想见多么糟糕,每门功课都没达到五十分。
我以为在一班应该是长久的了,总算可以安定下来了!
第5篇:我的跑步生涯散文
我的跑步生涯散文
四天前,朋友邀我去参加海口迎新年的十公里长跑比赛,虽然已经一个多月没有跑了,我还是答应了。今天下午,我们俩去操场分别跑了十公里,就是二十五圈。我用了五十分三十七秒跑完了十公里。现在距离十公里跑的比赛有一个星期的时间,小腿肚子有些酸疼,而浑身却无比爽劲。便想谈谈我的跑步生涯,和跑步带给了我什么。
母亲说我一岁半方学会直立行走,是一个身体协调能力很差的人。的确,小时候我跑步比同龄人慢很多。比如小学四年级,我惹恼了一个邻村的人,他便举着砖头撵我,我便拼命地跑,可惜跑了不到一百米,便被撵上,屁股上狠狠被砖头击中。
但小时候经常跑,赤着脚在村里各个小路上跑,不怕累,可也没有参加过任何跑步的比赛。九十年代中国农村的教育,除了文化课,小学五年没有体育课的。幸好,家里有个做武术教练的爹,便也得到了
第6篇:我的打工生涯散文
我的打工生涯散文
16年以前,我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为了改变自己贫穷的家境,背上简单的行囊,怀揣对大都市的向往,踏上了打工之路。离别的那天,妈妈再三叮属我:“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记住父母的教诲,我和爸妈依依惜别。
初来乍到
经过20多个小时的汽车颠簸,我来到了广东深圳宝安沙井,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城市,下了车都不知道何处何从,幸好在车站,碰到了本村一个早几年出来打工,在车站附近骑摩托车拉客的老乡,他把我带到了他租的一个小单间,我走进去一看,一个50平方的小房竟然摆放了3张床,我在心里对自己说:“这样怎么能住啊,别人都说外面很好,其实不象我们想象的那么好的。”
晚上,我正在为住宿发愁,老乡对我说:“今晚你就住我这里,这里有两条櫈子,晚上你就用它当床吧”。无奈,我就这样开启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