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难点方法例谈--《读伊索寓言》教学札记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10 09:50:0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突破难点方法例谈--《读伊索寓言》教学札记(网友来稿)

张金昌

“突破难点”方法例谈

武汉光华学校高中部张金昌

《读<伊索寓言>》是钱钟书先生写的一篇读后感.作者“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见解非常独到、深刻,表达极为含蓄,是篇极为难懂的文章。教学中,能否突破难点,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下面就教学实践为例,谈谈看法,并请教于同仁。

一、抓住解读文章的钥匙,点破难点。

再难懂的文章也有“文眼”,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最关键的一段话,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那么你就找到了解读整篇文章的“钥匙”,其他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要善于指导,教给学生发现文章“点睛之笔”的方法。《读<伊索寓言>》一文,谈了许多“琐碎”的“读后感”,如果缠在里面,将会越读越糊涂。但如果能引导学生找到显示文章主旨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在文章开始和结尾)的话,那么一切都很明朗了:

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碰壁上当。

该句是理解全文的“钥匙”,这段话弄明白了,全文就不难理解了。

二、善于化抽象为具体,化解难点。

难懂的文章往往内容抽象,句子深奥。如果能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用比较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文意也就明白了。

《读<伊索寓言>》开篇的“感想”部分,学生觉得不好理解,尤其是把人类历史比喻为人的一生那部分,弄不清“我们反是我们祖父的老辈”是什么意思。为此,针对这段文字,采用图示法,便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图示如下:

人类历史:古代现代

人的一生:小孩子老头子

[幼稚](昔)[成熟](今)

这样,该部分所讲的内容一目了然。结合图示,学生很快理解了这个精巧比喻所指代的意思,并弄清了这段文字的思路及主要内容,同时全文最难理解的三段文字也掌握起来了。

三、发散点拨,激起兴趣,探讨难点。

常言道:话不说不透,理不辨不明。对于艰深的课文,学生有畏难情绪,但也有征服困难的愿望。为此,我努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采用研讨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探讨,允许提出异端看法。《读<伊索寓言>》中提到的九则寓言,作者往往反其意(原寓言)而言之。这些“反案文字”,闪烁着作者的智慧光芒,是发散思维的结晶;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好材料。

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讨论,倡导发散思维,气氛非常活跃。比如,许多学生对“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就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产生六七种不同角度的看法,对于言之有理的看法,我都给予了肯定。通过探讨,学生思路宽了,热情高了,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邮箱:zjc@guanghuaschool.net

第2篇:中学历史教学中重难点突破方法例谈

中学历史教学中重难点突破方法例谈

在兵法上,地有所不争,城有所不取,不争、不取,正是为了取得更大的胜利。教学亦然,教学中必须把握主次、轻重、详略、缓急,而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正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在十多年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笔者简单概括了如下几种突出重点、破解难点的常用方法,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一、历史假设法: 就历史科学本身来说,是不容许假设的,但从历史教学来说,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可以进行假设性的提问。例如《美国内战》中南北双方的经济制度矛盾、内战的爆发是课文的重难点,笔者在教学中曾这样假设:假如有一个北方的资本家在美国的南方开了一家织布厂,这家工厂有没有发展的可能性呢?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后进行交流,有的说“他买不到原料,因为棉花控制在南方的奴隶主手中,他们要把棉花卖到欧洲去”,有的说“他织出来的布没人买,因为南方大量的奴隶买不起棉布”,还有的说“他找不到干活的自由劳动力工人,因为南方实行的是奴隶制”,这样,通过一个假设性的问题,使学生在讨论中对美国内战的原因和性质就理解得更加具体了。

二、材料分析法: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有关共产党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问题,教师可出示相关材料:陕甘宁边区1941年11月召开第二届参议大会,所选举的18名边区政府委员中共产党员有7人,当时共产党员徐特立立即声明退出,换上一名党外人士。在遵循了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要采取三三制这一做法,为学生揭示抗日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使之真正认识这一政权在团结人民、调动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阶级和阶层的积极性方面所起的作用。

三、分设台阶法:

如何帮助学生认识近一百多年前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政权性质,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为世界史中的国体与政体、议会和政府、国家政权的性质等问题本身就超过了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教师可以将这一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台阶:(1)3月18日革命是哪两个阶级面对面的生死搏斗?(2)巴黎公社组织机构的组成成分怎样?(3)公社采取了哪些措施?措施为哪个阶级服务?(4)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这样学生沿着台阶步步深入,从而学得顺利,记得深刻。

四、列表对比法:

比较是人们通常运用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正如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世界近代史上亚洲有两次性质相同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然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说显得难以接受,如果教师将两次改革的内部条件、社会背景、力量对比、政策实施、国际环境等方面内容列成表格加以对比的话,那么上述结果的出现也就极自然了。这种对同一特征或性质相近的历史事件进行的对比,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从而能帮助学生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教师如果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比较的方法,那么无疑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向知识的广度、深度发展。

五、直观图示法:

此法适用于理论性较强和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如:“奴隶制的确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内容,如何引导学生从生产力水平发展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依次展现如下的一组内容:(1)原始社会时人们制造的粗糙石器(2)我国商代的精美青铜器、陶器、玉器(3)殷墟平面图和古巴比伦城(4)大规模奴隶劳动的场面和生产中精密分工的场景。教师同时根据直观的画面进行讲解,在历史画面的不断再现中,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理论知识和较抽象的道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这种直观教学法也较符合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

六、揭示矛盾法:

世界近代史上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漫长斗争过程中,圣雄甘地曾倡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其中的“手纺车运动”这一内容可帮助学生来认识印度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教学中可以利用教材的插图提出问题“游行群众队伍中推的是什么模型?20世纪30年代的印度人民还在提倡手纺车运动是不是社会的倒退?从而在设置矛盾的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最终理解运动是保卫印度民族工业抵制英货的爱国运动这一性质。

七、数字计算法:

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却是个短命的王朝,在学习这一段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用数字计算的办法来说明问题:“打匈奴、筑长城,约征发了30万人;攻打越族、开发南方,约征用了50万人;筑阿房宫、骊山陵,约征用了70万人,这样就是约150万人了,而当时秦国总人口大约2000万,如果男子占人口半数的话,那就是1000万人,再减去老的、少的、病的、残的,青壮年劳动力最多也就四、五百万人光景,男子劳力不够用的时候,甚至妇女也被征调……”这些数字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启示性,通过数字的计算比较,进一步深化了教材,使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秦末农民起义决非偶然,而是秦的暴政引起社会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因此秦王朝的短命也就极自然了。

八、形象类比法:

打开初、高中任何一册历史教科书,你都会发现为数不少的插图。众所周知,图画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图画对理解和掌握抽象的、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所学的历史内容并形成概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无疑处设疑,则无疑能够推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内驱力,为教材重难点的突破作铺垫。如“洋务运动为何未能使近代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是中国近代史学习的一个重点又是一大难点,使用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洋务运动”内容中的“天津机器制造局”插图就可形象地浅化这一重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可以清楚地看到天津机器制造局在外观上是中国封建传统宫殿式建筑为主,又加上了一些西洋式厂房和高大烟筒,对此教师可加以启发,由学生思考这一建筑的特点是什么以及

与洋务运动在本质上的相似点,即洋务派只不过是将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生产力的枝芽嫁接到了满清封建主义腐朽的病枝上,又怎能“师夷长技以自强”,学生在这种形象类比的轻松一笑中,深刻地认识了洋务运动的本质所在,可以说这一插图正是教材深层次的隐性内涵所在,也是编者插图编配的意图所在

第3篇:中学历史教学中重难点突破方法例谈

中学历史教学中重难点突破方法例谈

点击数:

在兵法上,地有所不争,城有所不取,不争、不取,正是为了取得更大的胜利。教学亦然,教学中必须把握主次、轻重、详略、缓急,而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正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在十多年的中学历史

教学实践中,笔者简单概括了如下几种突出重点、破解难点的常用方法,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一、历史假设法:

就历史科学本身来说,是不容许假设的,但从历史教学来说,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可以进行假设性的提问。例如《美国内战》中南北双方的经济制度矛盾、内战的爆发是课文的重

难点,笔者在教学中曾这样假设:假如有一个北方的资本家在美国的南方开了一家织布厂,这家工厂有没有发展的可能性呢?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后进行交流,有的说“他买不到原料,因为棉花控制在南方的奴隶主手中,他们要把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幼儿扎染方法例谈

幼儿扎染方法

一、游戏法——用形象化的联想引发幼儿动手的兴趣

民间扎花的方法多种多样,材料程序繁简不一,其中,对幼儿来说,最基本和简单的扎花方法就是用捆扎的方法制作出丰富的图案来。通过前期的探索尝试,我们寻找出适合幼儿的材料和方法,即“包珠子”的方法,就是将幼儿游戏中用的小串珠、塑料雪花片等包裹在棉布里,用皮筋缠绕扎紧,染色后会出现深浅不

一、形状各异的环形花纹。但绕皮筋的技能是需要多次尝试才能较好地掌握的,于是教师利用幼儿形象性思维的特点,引导幼儿想象:被包裹在白布里的小珠子看起来像什么?幼儿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有的说像棒棒糖,有的说像小蘑菇。教师趁势引导说:“好啊,我们今天来玩个游戏,用雪花片变棒棒糖,用小珠子变小蘑菇,看谁变得又快又多。”这样,在游戏的气氛中,幼儿争先恐后参与扎花游戏,边操作边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议论文开头方法例谈

巧饰凤头展才情

——议论文开头方法例谈

议论文是高考作文最常见的文体之一。考场作文,时间紧迫,篇幅有限,怎样用最直接的方式擦亮评卷老师的眼球?有人总结了四个短平快的途径:标题应有画龙点睛之效;开头要有先声夺人之势;结尾要有“回眸一笑”之功;卷面要有青春靓丽之态。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什么样的开头才是好的开头呢?——我国元代乔梦符说,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这种说法形象地说出好的开头要娇小、美丽、灵活。那么,我们究竟怎样巧饰凤头,展现我们的才情?

一、明确好的议论文开头的要求:明、简、美。1.“明”,即文章开头首先要亮明中心论点。

例如:我们的童年大概是在“十万个为什么”里过完的。碰到一切新奇的、感兴趣的事都喜欢用手指着奶声奶气地问上一句:“这个是什么呀?”这完全是出于我们的好奇心。

何为好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读《伊索寓言》

读《伊索寓言》

读《伊索寓言》 篇1

我再次细读《伊索寓言》,觉得故事十分经典、有趣。故事的寓意也十分妥帖,给后人以警示和告诫。伊索借物喻人,表面上是写动物,实际却是在写人。

如《肚子和脚》,这篇寓言告诉我们:若将领指挥失当,士卒纵多也无济于事。《田鼠和家鼠》却告诉我们:与其骄奢淫逸朝不保暮,莫如恬淡寡欲安常处顺。

虽然书中的寓言故事篇篇经典,句句精妙。但是,当我读到《狼和母羊》时,却觉得很不现实,不符合常理。故事讲述了,有一只狼抓住了一只羊,狼承诺,只要羊说三句真话,就不吃她。羊说:“我不想再遇见狼。万一遇到,巴不得他眼睛是瞎的。但愿恶狼都不得善终!”狼认为羊讲的全是真话,就把她放了。寓意说:遇敌直言不讳,辄能化险为夷。

我却不以为然,人都爱听好话。逆耳的忠言没谁爱听。退一万步讲,羊诅咒恶狼没有好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读《伊索寓言》

读《伊索寓言》有感

绿影小学一(2)班孙勇

暑假,我和妈妈一起读了好几本课外书,可我最喜欢读的是《伊索寓言》这本课外书,它里面有好多有趣的故事,让我懂得如何了解和怎样做好每件事情。

比如兔龟赛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骄傲自满,不要因为自己的先天条件差而气馁,乌龟就是信心十足,告诉兔子,只要奋发图强,就可以战胜一切。

还有《狼来了》这个故事,它告诉我们,平时做人处事一定要诚实守信,如果你总是说谎,就会在人前失去信用,《狼来了》这个故事里面的主人公是个小男孩,他一次又一次地说谎欺骗农夫他们,有一次狼真的来了,无论小男孩怎么喊叫,农夫们都不肯再相信他的话了。

不过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农夫和他的孩子们》,这里面的主人公就是农夫,在他临死前,他把孩子们叫到跟前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为了不让他的孩子们懒惰,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读《伊索寓言》

~-6-2 字数:956在寒假中我可以算是重温了一下《伊索寓言》这一本书。《伊索寓言》相传是古希腊一位曾经是奴隶可是因为具有聪慧才气而被释放的人——伊索所著的,正是拥有了这种历史,才使我开始看上这本书。伊索内容的人物设定很有特点,绝大多数是以动物与人或者全都是动物为主角的,这样的优势是很明显的。作者不用再去费时间来描述主角、配角的独自性格。只要写出一种动物就会马上使人们联想到其本质,从而很好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对于寓言的寓意。而且这种用动物代替人的手法也十分地生动典型,狼代表奸诈、狐狸代表狡猾、牛代表老实、兔子代表急躁或机智、老鹰代表有志气的人。伊索寓言的内容看上去都是十分的短小精练,没有任何过长的背景描写或者是心理描绘。几乎只是像“流水账”一般的简洁明了,一篇富含深涵的文章就只有四五百字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突破难点方法例谈--《读伊索寓言》教学札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突破难点方法例谈--《读伊索寓言》教学札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