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何写作 余华阅读答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10 09:40:3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我为何写作 余华阅读答案

我为何写作 余华阅读答案

我为何写作

余华

①二十多年前,我是一名牙科医生,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小镇上手握钢钳,每天拔牙长达八个小时。

②在我们中国的过去,牙医是属于跑江湖一类的,通常和理发的或者修鞋的为伍。这样的牙医都是独自一人,不需要助手,和修鞋匠一样挑着一副担子游走四方。

③我是他们的继承者。虽然我在属于国家的医院里工作,但是我的前辈们没有一个来自医学院。我所在的医院以拔牙为主,只有二十来人,前来治病的人都把我们的医院叫成“牙齿店”,很少有人认为我们是一家医院。与牙科医生这个现在已经知识分子化的职业相比,我觉得自己其实是一名店员。

④我就是那时候开始写作的。我在“牙齿店”干了五年,观看了数以万计的张开的嘴巴,我感到无聊至极,我倒是知道了世界上什么地方最没有风景,就是在嘴巴里。当时,我经常站在临街的窗前,看到在文化馆工作的人整日在大街上游手好闲地走来走去,心里十分羡慕。于是我决定写作,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进入文化馆。当时进入文化馆只有三条路可走:一是学会作曲;二是学会绘画;三就是写作。对我来说,作曲和绘画太难了,而写作只要认识汉字就行,我只能写作了。

⑤在1983年11月的一个下午,我接到了一个来自北京的长途电话,一家文学杂志让我去北京修改我的小说。当我从北京改完小说回家时,我才知道我们小小的县城轰动了,我是我们县里历史上第一个去北京改稿的人。我们县里的官员认为我是一个人才,将我调进了文化馆。’

⑥这几年很多外国朋友问我,为什么要放弃富有的牙医工作去从事贫穷的写作?他们不知道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做一名医生不会比一名工人富有。所以我放弃牙医工作去文化馆上班,没有任何经济上和心理上的压力,我幸福得差不多要从睡梦里笑醒,因为在文化馆里我得到了我梦寐以求的自由自在和幸福。到了1993年,我觉得能够用写作养活自己时,我就辞去了这份世界上最自由的工作,定居北京,开始更自由的生活。

⑦现在,我已经有二十年的写作历史了。二十年的漫漫长夜和那些晴朗或者阴沉的白昼过去之后,我发现自己已经无法离开写作了。写作唤醒了我生活中无数的欲望,我的写作使它们聚集到了一起,在虚构的现实里成为合法。二十年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写作已经建立了现实经历之外的一条人生道路,它和我现实的人生之路同时出发,并肩而行,有时交叉到了一起,有时又天各一方。因此我现在越来越相信这样的话——写作有益于身心健康。当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欲望在虚构生活里纷纷得到实现时,我就会感到自己的人生正在完整起来。写作使我拥有了两个人生,现实的和虚构的,它们的关系就像是健康和疾病,当一个强大起来时,另一个必然会衰落下去。于是当我现实的人生越来越贫乏时,我虚构的人生已经异常丰富了。

⑧我知道阅读别人的作品会影响自己,后来发现自己写下的人物也会影响我的人生态度。写作确实会改变一个人,会将一个刚强的人变得眼泪汪汪,会将一个果断的人变得犹豫不决,会将一个勇敢的人变得胆小怕事,最后就是将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了一个作家。我这样说并不是为了贬低写作,恰恰是为了说明文学或者说写作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当作家变得越来越警觉的时候,他的心灵也会经常感到柔弱无援。他会发现自己深陷其中的世界与四周的现实若即若离,而且还会格格不入。然后他就发现自己已经具有了与众不同的准则,他感到自己的灵魂具有了无孔不入的本领,他的内心已经变得异常丰富。这样的丰富就是来自于长时间的写作,来自于身体肌肉衰退后的警觉和智慧的茁壮成长,而且这丰富总是容易受到伤害。

⑨二十年来我一直生活在文学里,生活在那些转瞬即逝的意象和活生生的对白里,生活在那些妙不可言同时又真实可信的描写里……生活在很多伟大作家的叙述里,也生活在自己的叙述里。我相信文学是由那些柔弱同时又是无比丰富和敏感的心灵创造的,让我们心领神会和激动失眠,让我们远隔千里仍然互相热爱,让我们生离死别后还是互相热爱。

(有删改)

相关链接

余华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余华以他的批判题材出名,写作很有洞察力和吸引力。余华曾坦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余华曾是一名牙科医生,但因为牙医通常要与理发的、修鞋的为伍,挑着担子游走四方,余华便萌生了弃医从文的念头。

B.余华从北京修改小说回去后,县里的官员认为余华是一个人才,将他调进文化馆工作,这称得上是余华的一种机遇。

C.文化馆的工作是余华梦寐以求的,他认为这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工作,所以他一直在文化馆工作了很久才辞职。

D.“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欲望在虚构生活里纷纷得到实现”,说明余华沉迷于文学的虚构世界,不愿回到现实生活中。

E.本文采用传主自述的方法写作,并没有对传主的写作经历和精神品质进行介绍,而是侧重写了传主对写作的感悟。

(2)余华为什么决定写作?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6分)

(3)余华为什么说“自己已经无法离开写作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二十年来余华一直生活在文学中,对于文学余华有哪些独特的个人感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案

(1)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因为牙医通常要……的念头”错误,“牙医通常要与……四方”是当时的一种观念,并不是余华做牙医的状况,更不是余华弃医从文的原因。c项,之前不愿辞职应该还有“写作还无法养活自己”这一原因。D项,“说明余华沉迷于……现实生活中”错误,余华只是认为他的文学的虚构人生更丰富。

(2)①那个时候,牙科医生的地位很低。②余华对牙医工作感到无聊至极,很想改变自己的处境。③余华羡慕在文化馆工作的人,而写作对于余华来说是一条能进入文化馆的途径。(每点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首先要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此题对应的信息区间。细读文本不能发现,本文前五段主要讲了余华是怎样弃医从文的,考生从中梳理答案即可。注意在梳理答案时,要着重从余华的心理感受分析。

(3)①余华已经在写作中建立了现实经历之外的一条人生道路,它和现实的人生之路并肩而行;②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欲望在写作中得到实现,使余华感到自己的人生更完整;③写作使余华拥有了两个人生——现实的和虚构的,并且虚构的人生已经异常丰富。(每点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首先要回到原文,找到余华的这句话所在的位置;然后对这句话的前后文进行分析,寻找这句话与前后文的联系;最后将找到的关键点概括出来。注意在概括时需要分点,使答案有条理。

(4)①文学可以建立虚构世界,实现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欲望,让人生更完整。②写作会改变一个人,让人变得警觉、有智慧,内心柔弱而丰富。③作家与现实世界若即若离,甚至格格不入,有着与众不同的准则。④文学创作就是要更加接近真实,而文学的真实是超越了生活本身的真实的。(每点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要对文中第⑦一⑨段和相关链接有认真的分析,从余华的自我剖析中能够很容易找到答案。第⑦段主要谈了“文学可以建立虚构世界”这个问题,第⑧⑨段主要讲了“写作确实会改变一个人”“作家应该是怎么样的”问题,相关链接中讲的则是余华对“文学真实”的理解。

第2篇:余华 我的写作经历

余华 我的写作经历

我是1983年开始小说创作,当时我深受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影响,川端作品中细致入微的描叙使我着迷,那个时期我相信人物情感的变化比性格更重要,我写出了像《星星》这类作品。这类作品发表在1984年到1986年的文学杂志上,我一直认为这一阶段是我阅读和写作的自我训练期,这些作品我一直没有收入到自己的集子中去。由于川端康成的影响,使我在一开始就注重叙述的细部,去发现和把握那些微妙的变化。这种叙述上的训练使我在后来的写作中尝尽了甜头,因为它是一部作品是否丰厚的关键。但是川端的影响也给我带来了麻烦,这十分内心化的写作,使我感到自己的灵魂越来越闭塞。这时候,也就是1986年,我读到了卡夫卡,卡夫卡在叙述形式上的随心所欲把我吓了一跳,我心想: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卡夫卡是一位思想和情感够极为严谨的作家,而在叙述上又是彻底的自由主义者。在卡夫卡这里,我发现自由的叙述可以使思想和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于是卡夫卡救了我,把我从川端康成的桎梏里解放了出来。与川端不一样,卡夫卡教会我的不是描述的方式,而是写作的方式。这一阶段我写下了《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一系列作品,在当时,很多作家和评论家认为它代表了新的文学形式,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先锋文学。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我在中国被一些看法认为是学习西方文学的先锋派作家,而当我的作品被介绍到西方时,他们的反应却是我与文学流派无关。所以,我想谈谈先锋文学。我一直认为中国的先锋文学其实只是一个借口,它的先锋性很值得怀疑,而且它是在世界范围内先锋文学运动完全结束后产生的。就我个人而言,我写下这一部分作品的理由是我对真实性概念的重新认识。文学的真实是什么?当时我认为文学的真实是不能用现实生活的尺度去衡量的,它的真实里还包括了想象、梦境和欲望。在1989年,我写过一篇题为《虚伪的作品》的文章,它的题目来自于毕加索的一句话:“艺术家应该让人们懂得虚伪中的真实。”为了表达我心目中的真实,我感到原有的写作方式已经不能支持我,所以我就去寻找更为丰富的,更具有变化的叙述。现在,人们普遍将先锋文学视为八十年代的一次文学形式的革命,我不认为是一场革命,它仅仅只是使文学在形式上变得丰富一些而已。到了九十年代,我的写作出现了变化,从三部长篇小说开始,它们是《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有关这样的变化,批评家们已经议论得很多了,但是都和我的写作无关。应该说是叙述指引我写下了这样的作品,我写着写着突然发现人物有他们自己的声音,这是令我惊喜的发现,而且是在写作过程中发现的。在此之前我不认为人物有自己的声音,我粗暴地认为人物都市作者意图的符号,当我发现人物自己的声音以后,我就不再是一个发号施令的叙述者,我成为一个感同身受的记录者,这样的写作十分美好,因为我时常能够听到人物自身的发言,他们自己说出来的话比我要让他们说的更加确切和美妙。我知道自己的作品正在变得平易近人,正在逐渐被更多的读者所接受。不知道是时代在变化,还是人在变化,我现在更喜欢活生生的事实和活生生的情感,我认为文学的伟大之处就是在于它的同情和怜悯之心,并且将这样的情感彻底地表达出来。文学不是实验,应该是理解和探索,它在形式上的探索不是为了形式自身的创新或者其他的标榜之词,而是为了真正地深入人心,将人的内心表达出来,而不是为了表达内分泌。就像我喜欢自己九十年代的作品那样,我仍然喜欢自己在八十年代所写下的作品,因为它们对于我是同样的重要。更为重要的是我还将不断地写下去,在我今后的作品中,我希望自己的写作会更有意义,我所说的意义是写出拥有灵魂和希望的作品。一九九八年七月十一日

第3篇:《家徽》阅读答案余华

《家徽》阅读答案余华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徽》阅读答案余华,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徽》原文

余华

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 的图案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牛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蹿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着大木棒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余立华

余立华 76年生于江西鄱阳,毕业于南昌大学艺术系,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书画院画家,自幼受父亲余祖德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国家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熏陶,酷爱书画篆刻及陶瓷艺术;在校期间深得徐林义教授、张鉴瑞教授的教导。多年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研究并创建“家铭陶瓷”,着力于书画陶瓷艺术创作,艺术造诣深得家父的精心培育教导,陶瓷作品颇得王锡良、李菊生等多名艺术大师的点拨和赞同。其作品具有写实性和现代审美情趣;青花、釉下五彩、高温颜色釉技法色泽自然,线描功力扎实,粉彩山水、人物意境深远;美术作品《保护环境》入选99年江西省美术作品展,《共创新世纪》获江西省第五届美术展三等奖,20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余华经典语录

余华经典语录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活着》

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在细雨中呼喊》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活着》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活着》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活着》

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在细雨中呼喊》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活着》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活着》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在于喊叫,也不在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余华作品

余华作品

一、短篇小说

十八岁出门远行《北京文学》(1987-1)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北京文学》(1987-5)死亡叙述《上海文学》(1988-11)

爱情故事《作家》(1989-7)

往事与刑罚《北京文学》(1989-2)鲜血梅花《人民文学》(1989-3)

两个人的历史《河北文学》(1989-10)祖先《江南》(1993-1)

命中注定《人民文学》(1993-7)

二、中篇小说

四月三日事件《收获》

一九八六年《收获》

河边的错误《钟山》

现实一种《北京文学》

世事如烟《收获》

难逃劫数《收获》

古典爱情《北京文学》

此文献给少女杨柳《钟山》

偶然事件《长城》

夏季台风《钟山》

一个地主的死《钟山》

战栗《花城》

三、长篇小说

《呼喊与细雨》(《在细雨中呼喊》)《收获》 《活着》《收获》

《许三观卖血记》

《兄弟》

《第七天》

四、散文

虚伪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我为何写作 余华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为何写作 余华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