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读《悲惨世界》有感
读《悲惨世界》有感
《悲惨世界》是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雨果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描写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不同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重重矛盾,歌颂了人性的善良与纯真,鞭挞了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的相互倾轧的丑恶现象。
早在上高中的时候,我阅读了《悲惨世界》的第一部—芳汀。主人公冉阿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是在这样一个黑暗不公的社会里,却有一个始终与丑恶势力相抗衡的人,那就是冉阿让。在他25岁时,就因为打破一块玻璃偷拿了一个面包而被判19年的苦役。而当他经历长期牢狱之苦,终于获得自由时,却由于他曾经是个苦役犯而无法被社会所接受。但他却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一个苦役犯的伟大!
当然这份伟大少不了主教对他的感化,他使冉阿让感受到慈悲的力量,宣誓将灵魂交付上帝,从新做人。而他也真正做到了。八年过去了,冉阿让履行了他当初的诺言,彻底改头换面,易名麦道临,并且成了蒙特里受人爱戴的市长兼工厂厂长,以慈善闻名。他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还经常把面包送给挨饿的人,把衣服送给挨冻的人,到处访问贫苦。对于穷人而言,他就像一顶保护伞,一个正义的化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对芳汀与珂赛特母女的关爱。为
了实现芳汀临死前能见一面自己亲生女儿的愿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狱。虽然最后芳汀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便死去了,可他却始终坚持不渝地完成他对芳汀—一个毫不相干的死人的诺言……最终他救出了珂赛特,并用毕生的精力把她当作自己女儿一样细心地照顾着。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去对那么多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呢?因为他已经把这个世界上所有贫苦、可怜的人都看作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以“父亲”的义务与责任感去照顾每一个“子女”。这种爱是至高无上的,是博爱!
冉阿让不仅有一颗博爱的心,还有高尚的灵魂。当冉阿让命令沙威放走芳汀,并送她到医院休养,而沙威欲与他争论职责时,街上有位老人被松脱的马车压住,整个车子的重量都压在了老人的胸口上,此时除非有人去把车子从下面撑起来,否则无法把他救出来。谁有那么大的力量呢?人们都知道只有一个正在被通缉的苦役犯——冉阿让,才有那么大的力量。当时身为“市长”的冉阿让正在旁边,可他要是去救的话,等于承认自己就是冉阿让。可要是不救或是再犹豫几分钟的话,那位老人就会死去。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还是冒着可能被认出来的危险救下了老人。还有一位铁匠,他被警方冤枉顶替冉阿让被捕。当身为市长的冉阿让知道后再一次犹豫了。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冉阿让就是他自己。但如果他不承认的话,没有第二
个人会知道。况且他还是一个了不起的市长。而那个铁匠只不过是个年过半百、毫无用处的人而已。可就在宣布那位老人有罪的时候,他竟公然承认自己就是冉阿让!为此他放弃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与荣华,以再一次进那已经呆了19年的牢房为代价,救下了那位又是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看到这里,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与当时黑暗、丑恶的社会现象相对应的,竟是一颗如此善良、无私的心,以及那么高尚的道德品质。为了使一些陌生人不受到伤害,他竟然一次次地挺而走险,甚至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要知道这是要付出多么大的勇气和力量啊!这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灵魂的高尚!
正如雨果在序言中所说的“只要贫困使男人潦倒、饥饿使女人堕落、黑暗使小孩孱弱-这三个问题尚未获得解决;只要在某些地区还可能发生社会的毒害,换言之,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与悲惨,那么,像本书这样的作品,也许不会是没有用的吧!”,在当今的世界,丑恶现象依旧不绝,而《悲惨世界》就像清泉一般净化着我们的心灵。愿我们身边能多一些像冉阿让一样的光明使者,也许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美丽。
第2篇:读《悲惨世界》有感
读《悲惨世界》有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悲惨世界》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只要这土地上有着无知和悲惨,像本书一样性质的书就无不裨益。”这是书本的卷首印着的一句话。
据统计从1945年至今,全世界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听起来多么的心寒,因为战争,世界无时无刻不充满着悲惨,人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四处弥漫着血腥,嗷嚎之声不绝于耳。哪怕是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新闻上网络上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也足够让我们看到世界另一端的凄惨悲凉。
饶是在那样一个悲惨的世界,也总会一丝丝的微光温暖人心。冉阿让──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大师笔下《悲惨世界》的主人公,他是贯穿全书也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他的一生命运多舛让人心疼不已。
二十五岁的他在潮湿阴暗的牢房度过了人生的十九个岁月,只因为他在贫困饥饿的情况下打碎一块玻璃偷走了一片面包,他的不幸遭遇让他仇视这个世界的法律道德,他变的孤僻怪异不再相信任何人,值得庆幸的是在他就快放弃这个世界的时候,让他生命出现转折的那个人出现了,善良的神父用仁爱之心和博大的胸怀感化了冉阿让,他不但没有怪罪冉阿让偷盗他的银器具反而将之赠与他,希望他以后能好好用这一笔钱过上好日子。冉阿让没有辜负神父的好意,从此改名为马德兰在另个城市里弄起了工艺改革当上了市长。他救济穷人乐善好施,当他得知芳汀的悲惨遭遇时,决定帮助她接回她的女儿珂赛特将其抚养长大。八年后他设法成全珂赛特和马吕斯的婚姻,并向马吕斯表白了自己曾是苦役犯,不料遭到嘲讽,并拒绝他在和珂赛特见面,冉阿让情感上受到打击已在弥留之际,这时马吕斯才知道冉阿让就是他苦苦寻找的救命恩人即受人爱戴的马德兰市长,悔不当初去看望老人,老人向他们作了最后的临终道别便黯然离开了世界。
全书中读不懂那些有关监狱、下水道和法庭的大段章节,却唯独感受到了冉阿让那颗真诚善良到令人怜惜的慈悲之心,这颗善良的心也将我们的心抚摸的柔顺平软,暖入了心窝。冉阿让临终前的那段文字我反复咀嚼,我舍不得他就那样离开,不忍心一个老人半生做尽好事却终究抵不过命运。他深爱着这个世界,哪怕这个悲惨的世界曾经给予他太多无法想象的'磨难,他深爱着他身边的人,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养女珂赛特,他照顾的那么用心无微不至,亲生女儿也怕不及如此了。
“冉阿让转向珂赛特,向她凝视着,好像要把她的形象带到永生里去那样。他虽已沉入黑暗深处,但望着珂赛特他还会出神。这个温柔的容貌使他苍白的脸发出光芒,墓窟因而也有着它的光彩”哪怕临终前,他也念念不忘珂赛特,这个他养育了八年的孩子,我每每读到这总是一阵惆怅,字字诛心,句句感人,这一刻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一位老人的念想,我想他此生也是知足了。最后的最后,他对女儿和女婿说他爱他们,告诉他们不要伤心,为他们谋划好了以后赚钱的道路,他祝愿他俩永远相爱。冉阿让离开了,读到这我仿佛看见了天使洁白的羽翼,我知道会有天使去接引他的,好人不一定都有好报,但只求这短暂的一生问心无愧,我们也无法为好人去多做些什么,唯一能做的只有带上我们的祝福祈求好人一生平安
我们改变不了这个世界太多,有很多东西都是以一种特定的形式存在,就像我们总是希望世界和平没有战乱,但战乱总是在我们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屡屡发生,是人们真的不希望和平吗?我们唯一能做的依旧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所处的那一处小小的角落,让它布满暖暖的阳光,像冉阿让一样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神会保佑他即那些像他一样善良无私的好人。
第3篇:读《悲惨世界》有感
读《悲惨世界》有感
涟水县第四中学附属小学五(1)班赵倩
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苦难也许会突然间毫不留情的降临到我们身上。它会在短暂的时间内吞噬人们的生命。把好端端的人弄得面目全。有些人因为苦难而走向黑暗。有些人因为苦难树立正义。
当我读《悲惨世界》时,冉阿让的举动让我心痛。他曾经做过牢,四次越狱,四次被捕。当他被释放时,他在监狱里一共十九年。十九年啊!十九年的青春浪费在监狱里。其实他并没有做什么坏事 啊!他只是打破了一块玻璃,拿走了一块面包,为此,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拿走面包,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姐姐的七个孩子。冉阿让的姐夫,在他二十五岁时就去世了。留下了七个年幼无知的孩子,一年冬季,家里没有面包,只有七个挨饿的孩子。年幼的孩子饿得哭闹不停,冉阿让实在看不下去了,才打破玻璃拿了面包。
出狱后,
第4篇:读《悲惨世界》有感
读了《悲惨世界》,了解了它成为名著的原因。一本名著不仅是叙述某个人的故事,而是从一个人的身上影射出一个世界。如同《悲惨世界》中,仅滑铁卢战役的描写就占了约50页。读者所看见的不仅是让•瓦让一人,而是一个时代。
第一部第二卷第八篇10分打动人,这一篇幅并非在讲述让•瓦让,却用比喻讽刺了当时的社会。有人掉入海中,在可怕的死亡之海,他挣扎,他求救,他试图搏击,他努力挺住,即使竭尽全力依旧无法挣脱,因为没有救助他的人。“大海是社会法律抛掷受苦人的冷酷无情的黑夜,大海是无尽无止的苦难”。
一个落水者的比喻,比喻的是什么?是被时代、被社会所抛弃的人。这些人往往贫寒,孤单无依,或是像让•瓦让一样,是个苦役犯。这些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工作往往最辛苦,收入却微薄。这样的人,即使遭受不公也无力抵抗,对外呐喊也无人理会
第5篇:读《悲惨世界》有感
读《悲惨世界》有感
伴着悠扬的音乐,我翻开了雨果先生倾注30年心血著成的《悲惨世界》,翻着读着,感慨良多。《悲惨世界》主要以冉阿让为线索展开故事的叙述,描写出拿破仑战争后的几十年里主人公获释罪犯冉阿让试图赎罪的历程。
主人公冉阿让原是个诚实的工人,一直帮助穷困的姐姐抚养七个可怜的孩子,有年冬天找不到工作,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而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五年徒刑;又因不堪忍受狱中之苦四次逃跑,刑期加到十九年。出狱之后,苦役犯的罪名永远地附在他的身上,他找不到工作,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后来他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决心去恶从善;改名换姓埋头工作,终于当上了市长。成了大富翁后他乐善好施,兴办福利,救助孤寡。然而法律滥判无辜,他为了不嫁祸于人毅然上法庭承认自己的真实姓名,并为救助孤女而逃出法律的魔爪。
作为一名刑满出狱的犯人
第6篇:.读《悲惨世界》有感
.读《悲惨世界》有感
英国的史美尔斯说过:“好书是生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
《悲惨世界》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冉阿让由于饥饿过度偷面包,导致他入狱,受了19年的牢狱之灾。出狱后,备受歧视,无人理会,至此,冉阿让绝望。但是奇迹出现了,一位善良的主教用他仁慈的心使冉阿让的后半生巨大的改变。雨果先生通过本作品揭示贫苦人民的悲惨命运和资本主义的黑暗。在雨果的笔下,一直期盼着用“博爱”、“仁慈”、“善良”和“饶恕”来改变这个“悲惨世界”。冉阿让虽然后来尽全力去帮助别人,想多做一些好事来弥补自己所犯下的罪,但当人们知道他之前是个苦役犯后,不接受他的好意,在人们眼里他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可是冉阿让并不介意,仍然怀着的善良的心去帮助别人。最终凄惨的死去了,充分体现了当时的社会
第7篇:读《悲惨世界》有感
读《悲惨世界》有感
姓名:周煜中
暑假里我拜读了雨果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
雨果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大文豪,是我最钦佩的作家之一。小说《悲惨世界》描述了1815年拿破仑滑铁卢战役惨败到七月王朝初期法国社会生活情形,以冉阿让的悲惨生活以及珂赛特和马利尤斯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用充满人道主义的手笔,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贫苦阶层的悲惨命运,对不幸的人深表同情,主张以仁慈来杜绝、改革社会,谴责法律的不公正。
小说最让我感动的片段是故事的开篇部分,冉阿让在主教家里住了一晚后,偷走了主教少数财产之一——一副银餐具。当冉阿让被警察带回主教家中时,主教不但竭力为他开脱,还把自己的银烛台送给了冉阿让,这让我感到震撼。多么仁慈而博爱的主教呀!作为狄涅教区的主教,上任之后就不停做善事。他是冉阿让的救星,他感悟了冉阿让的灵魂。其
第8篇:读《悲惨世界》有感
读《悲惨世界》有感
一个人的一生真的是充满不同的挑战和机遇。这些都会是一个人一生所要经历的,无论是挫折开心难过还是难以忘怀。无论生活在怎样恶劣的坏境中或多或少都会让一个人的生活发生变化。这个星期我读了一本书,书中主角冉阿让从一个阶下囚变成一个善良,受人爱戴的市长,这是一段多么辛酸的过程然而这部闻名世界的名著却将荒芜惨淡世界中人性种种改变尽收眼底然,我不禁对雨果这位浪漫主义作家感到钦佩。
这本书的主角——冉阿让,童年时没有上过学。成年之后,他成为了一个纯朴,热心的园艺工人,帮着他的穷苦姐姐抚养着7个可怜的孩子,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年冬天,冉阿让找不到活儿干了。家里饥寒交迫,于是冉阿让便在一个面包店里偷走了一个面包,被人抓住,判处五年苦役。这个被社会逐斥并无可挽回的生灵。冉阿让在监狱里备受凄苦,终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