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大器晚成古代成语故事
大器晚成古代成语故事
出处: 《三国志·魏书》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释义: 形容成名较晚。
故事: 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第2篇:成语故事:大器晚成
成语故事:大器晚成
解释: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典故:《老子》四十二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马援是东汉初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文渊。他在12岁那年,父母都去世了,他的哥哥把他抚养成人。马援从小就有很远大的志向,他的几个哥哥都很看重他这一点。当时,有一个叫朱勃的人,12岁便能口诵《诗》、《书》。马援将自己与朱勃相比,感到差距很大,便有些气馁。再加上马援在学习《诗经》的过程中,对当时人们死抠词句的学习方式很不满意,便不想再继续学习了。那时,家中的生活也不富裕,马援就对哥哥马况提出请求,想到边疆去放牧,去经营畜牧业,可能会对家庭的生活有所改善。
马况十分了解自己的弟弟,就帮助他分析学习的困难,并安慰他说:“像朱勃这样的学生是‘小器速成’,他的才华也就是这么多了。而你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能做成大事。但是做大事的人千万不能急躁,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会成材的。好的木匠不会将还没做成的毛坯拿给别人看的。你还是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做吧,要奋发努力,千万不要自卑。”
马援听了哥哥呵的话,不再自暴自弃,而是努力学习和磨炼自己。后来,他当上了新城大尹,也就是汉中太守。
在东汉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马援屡建奇功,成为一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55岁的时候,被光武帝封为将军。马援的'成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他的确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名将。
其实,大器晚成这句成语最早出自《老子》一书,原意是大才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长大成器,后人用来比喻经过长期的磨炼,又成才较晚的人。人们也常用这句成语来安慰长期不得志的人。
第3篇:大器晚成成语故事
大器晚成成语故事(共4篇)由网友 “狂野红烧鸭” 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大器晚成成语故事,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成语故事大器晚成
东汉末年,崔琰在河北袁绍处当门客。
当时袁绍的军队纪律很差,每攻陷一个地方,士兵们往往要掘开坟墓,抢夺墓中的财宝,而将尸骨弃于荒野,百姓们对此非常气愤。
崔琰见到这种情景,劝袁绍下令禁止,以免再有这类事情发生。
他对袁绍说: “古时凡是仁义之师,从来没有挖人家坟墓的残暴行为。
现在河北兵如此胡来,岂不惹得天下人共愤,这实在是自取灭亡啊!” 袁绍感到崔琰非常及时地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立即命令崔琰为骑都尉。
“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崔琰被曹操所俘获。
曹操看他是位人才,便留他在自己身边任职。
曹军几次狠狠地打击前来侵犯的匈奴人,最后匈奴派使臣向曹操求和,并送来大量贡礼。
匈奴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