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即是花散文随笔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09 08:12:4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叶即是花散文随笔

叶即是花散文随笔

寺院之南,有一莲池,每逢盛夏之时,便会出现“群僧赏莲”的盛景。

一日,几个小和尚突然发现方丈独坐莲池东侧,微闭双目,长久入定。和尚们大奇,方丈所处的地方,不见一朵莲花,只有一片片莲叶,这有啥好看的?

最让人纳闷的是,方丈居然背对着莲池。

“方丈,此处有叶无花,您为何不到西边赏莲?那边莲花怒放,美景无限。”和尚们走过去问。

方丈淡淡地回应:“叶即是花。”

和尚们不解。

方丈继续说:“叶与花,同生这汪池,共扎这片土,本是同根生。莲叶是莲花的另一个面目。”

和尚们还是不解。

方丈闭目,再不言语。

随后,大多数和尚又返回莲池西边去了。

一个小和尚却没走,继续问道:“您为何背对着莲池,也不睁眼看看这满池莲叶?”

方丈言道:“叶在心中。”

也不知哪里来的'灵感,小和尚取下一片莲叶,经过一番折叠后,莲叶化作一朵莲花,绿色的莲花。

小和尚恍然开悟:“叶非花,花非叶。叶即是花,花即是叶。”

方丈的脸上浮现一抹笑意。

小和尚进而悟道:“每逢秋冬之季,花谢叶凋之时,您依旧独坐这片莲池之畔,池内残叶片片,大煞风景,您却看得津津有味。这就是所谓的‘眼前无花,心中有花’。”

方丈缓缓睁开了眼。

多年后,小和尚成了寺院的方丈。

眼前无花,心中有花。叶即是花,花即是叶。岁月静好,众生平等。此乃大境界,堪称大禅机。

芸芸众生,又有几人悟得?

第2篇:叶非叶,花非花散文随笔

叶非叶,花非花散文随笔

站在四楼的过道上,我看到教学楼天井的小园里,有一棵树开花了,阳光下,灿灿的黄色的花朵在绿叶的映衬下更加惹人注目。

这是什么花呀?以前怎么没见过呢?前几年也没见这棵树开花呀,再细细看一下,想一想,哦,原来这不是花,只不过是大树的叶子,变黄了而已。零零散散的宽大的黄叶,就像花儿一样开在密密的绿叶间,大概是才开始变黄,叶片上的光泽还没有褪去,所以颜色很鲜艳,也难怪我会把它当作花儿。

我为我的发现感到惊喜,就想与人一起分享,把正在伏案工作的一位同事拉出来,指着那棵树,说:“你看那棵树!”他看了看,说道:“这是什么花,开得蛮好看的!”看到我诡异地笑了,他认真起来,这才发现那花原来是叶子,还对我说:“即使是叶子,那也是好看的叶子!”手掌大的叶片在风中摇曳着,好像在调皮地嘲笑着我们。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里是“一叶黄而知秋来到”。

是花?是叶?叶花难辨。有时事物并不是看到的那么简单,亲眼看到,又能怎么样?有时也要我们再三思量,才能辨出真相。在这个包装过度的`社会里,真的要多一分谨慎,多一分留意,不是吗?

或许叶就是花,花就是叶。有谁规定那叶就不是花呢?或许这就是那不会开花的树,开出的花朵呢。待到满树金黄时,那是不是这棵树在秋天里最后的绽放呢?你看,那银杏,到了深秋,一树树灿灿的金黄,谁能否认不是繁花似锦呢?即使是飘落风尘,也会有人如我,把它捡起,夹在书中,倍加珍惜。同样都能给人以美感,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是叶,是花,有区别吗?不是也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么?红红的枫叶更让人惊艳!

亦或叶还是叶,花还是花。历经沧桑的大树,默不作声地站在那儿,看着我们,仿佛在告诉我们:叶就是叶,花就是花,叶为什么要强求花的头衔呢?沽名钓誉,非我所愿。与其无聊地争执,不如去多做一些实事,赶快去挑起各自的责任,完成各自的使命。“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更多的是绿叶,却还是那样一如既往、心甘情愿地作陪衬。

不管是花,还是叶,唯有奉献才是最美的!

第3篇:遇见即是有情的散文随笔

遇见即是有情的散文随笔

木雕的半扇窗,时光剥去了它的颜色后,它变得又老旧又风骨,是洗尽铅华的安凉华美。

斑驳的老城墙下,簇拥在一起吃着滚烫不翻汤的人们,于人声嘈杂,烟火浓烈中,老人推车上码放整齐的汝瓷花瓶、青花茶碗、冰裂纹美好的青瓷香炉沾染着细密温暖的人间烟火。

与物的相遇,是注定的遇见,有种被击中的感觉,虽深处闹市,却能让你如临清澈之境。

这般遇见,简单迅疾。不管不顾,凭着知觉而去,一眼相认。

从此,你与那物,就有了遇见的深情。而那物与你,亦有了钟情的取暖。

对逛老集,一直保有兴致,但凡入了眼缘的物件,总是心存挂记。那个小店的梅花折扇和青瓷茶碗是否卖了?那个菩提手串,那个瓷片挂饰,那个檀香炉是不是都还在?还有椭圆的粉盒和胭脂、静白的斗笠杯底未绽的荷、素白小盏......都要去店里一一确定。这般上心,如待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叶蜜散文随笔

叶蜜散文随笔

施粥,大多数人都不陌生,在古饥荒年里,皇朝或大户搭个草棚,熬几大锅粥,免费供给逃荒过路的饥民喝。叶蜜,也就是在饥馑年里,蜜蜂满山布蜜,山山有蜜,叶叶晶莹甜蜜,随手摘一片放在嘴里,香甜可口,蜜里带着叶汁的清香,让人难忘。

那是一个阳光普照的早晨,偶然一线阳光射入眼睛。没有直看太阳,为何会有阳光射入眼睛,寻着晃眼的光线看去,原来叶片覆着一层粘稠的白色的蜡汁。在饥饿的嗅觉里,还隐约带着一丝甜味。哥哥说:“怕是虫尿,可能不能吃;或许还是树木生病了……”看着整片的山林,边走边看,不论阔叶,还是松针都敷满了不知名的白色东西。或许年幼,经不起饥饿;或许饭食粗陋,难以经起劳动,还或许正长身体,饿得快。走着看着,心里还是眼馋,怎么看都像家里的蜂蜜,还是摘一片放进嘴里。瞬间幸福的尖叫起来,还差点吓到小伙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花散文随笔

花散文随笔

早年,我曾在教师节为一个老师写过一篇题为《花》的散文。恰巧被一个朋友看到了。他说,这篇文章也许会得罪不少人。

我原先并不曾想到这个。可给他这样一讲,我倒很有些担心了,这个短篇给我带来许多不必要的误解倒也是有可能的。

朋友们劝我别把这篇文章送给那个老师。更不要发表甚至还威胁说,如果真要将此文送给那“婆娘”那朋友也就没的做了。

然而,劝告,威胁都未能阻止我。我还是将文章交出去了。

果然,在文章交出后没几天,我就接到一个朋友的来电。他以为,这文章完全没必要写。写出来不是浪费精力么。还有影响到朋友之间的感情。他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写文章难道就说是为了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我先前忘了讲下去,这老师远些是教我们文学的,因为种种恶迹而深受一些学生(其实是大多数)的厌恶。因此,才会有这次教师节学生一个也没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叶的絮语散文随笔

叶的絮语散文随笔

莫看风中一叶,她内容丰富、令人遐思、勾人诗情“话”意。光是叶就有多种:树叶、草叶、花叶、菜叶。叶有常绿的,也有随四时而变,春夏秋冬形态各异的。现实生活中往往把叶引喻为生态的变迁。更有文人骚客的比喻:孤舟一叶。就一片叶子的形态讲,有的长在树上、有的飘在空中、有的刚刚发芽、有的饱经沧桑已经发黄。风中叶也有多类:春风、秋风、和风、狂风、龙卷风,这诸多的风,风中一片发黄的叶子无奈坠落的画面,一种凄凉的感觉。旋即一想,非也。叶子,她在冬季的寒风中开始孕育,在春风的抚慰中发芽、成长,在夏日里成熟,在秋天时收获。

春风中,叶子嫩芽初上,生机勃勃,衬托着雪梨红杏;夏日里叶子正值年壮,遮风、挡雨、托花、护果;秋天,目送着果实的收获,然后进入自己的轮回。即便是这个时候,也要舞上一曲,留下精彩。有人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花与叶

花与叶

花与叶1

落叶无声息地从指间划过,勾勒出秋的炎凉轮廓。

有人说,秋热情似火,看那枫叶啊,火红的线条仿佛炫舞的柬埔寨女郎集万般荣宠与一身,古人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果真是应景的。

同样是叶,一脉相连的叶。落叶却演绎着人们印象中的秋天,荒凉破败。那么单薄的叶,就空落落的随风飘零,无依无傍,无论身在何处,都只是一叶不起眼的枯黄。当背井离乡的游子情触此景时,会不会痛哭流涕,用泪润湿这一抹枯叶呢。那样萧条的景象,他看到自己的影子,分明。

我所伤感的却非如此。假使落叶生来便是枯黄,死亦如此,恐怕鲜有人为之徒添伤感了。人们所怀念的是曾经绿叶满枝头,盎然春满园的芳华,他们所悲伤的是繁华谢幕后的凄凉。那样惊心动魄的美丽让他们铭记,才会如此眷恋不舍,他们所叹息的不是落叶的现在,而是过去的一场春梦。

落花,林心如有一首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花与叶

花与叶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喜欢在地上看残败了的花与叶。看树上的叶子从嫩绿变得深绿,再慢慢枯黄,最后落下来,融在大地里;看开花的植物孕育出小花骨朵儿,慢慢长大,绽出最美的花朵,然后凋零,腐烂在大地中。

有时候甚至觉得,花与叶像人类一般,从“母亲肚子”中孕育,再到“出生”,渐渐地长大,然后到老、枯萎,化为了肥料。

花在开花的那段时间,是它一生中最美的日子。如同人类的少年时光,是最美的花季。可惜时间太短,犹如昙花一现。可在它的这段最美的日子里,它懂得努力开花。所以,尽管那么短,却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最大的震撼。少时也应是如此,在最美的时光中抓紧时间学习,不在后来的时间中留下遗憾。能在中年、老年时觉得,少时的自己犹如花一样,开出了人生中最美的那道风景。

叶子的命运却不同了。它们只能慢慢长大、老去,最后脱离树的怀抱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叶即是花散文随笔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叶即是花散文随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