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思母泣文的诗歌文
思母泣文的诗歌文
辛劳终生的母亲于2016年古历8月26日晨时不幸离世,走完了她艰辛而又平凡的'一生,历念恩情,悲痛难已,泣血成文,深深记之!
《一》
蝉噤霜叶林 八月草木深
堂前倍觉冷 处处静落针
从来世无常 奈何苦失亲
独留孤哀子 倚门好伤音
《二》
衰草俱无神 寂寥秋蕭深 人去堂空夜
肠断泪如奔 秋风不解恨 何以报母恩
《三 》
堂前秋冷思悄然 哀子低吟未敢眠
悠悠不尽深情念 魂魂乱飞绕眼前
人生几许断肠处 生死轮回奈何间
天公欺人遂我愿 素衣白马痛无言
《四》
日从暮山下 秋月随风归 回顾人来出 遍寻无踪音
田禾汗滴透 柴扉早洒尘 院庭菜犹葱 花落共伤神
慈母躬耕地 而今竟成坟 凄凄复切切 白幡招亡魂
星寂月落时 无处觅娘亲
20xx年10月1日中午泣书 香袭布衣
第2篇:祭母文
感恩我的母亲
赵明亮 2011-4-18 母亲离开我们三个年头了,时光已经抚平了丧母时的剧痛,但无法抹去和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提起“母亲”这个字眼,幸福和酸楚时时翻涌,抑或怀念,抑或感恩,抑或愧疚?我说不清楚。总有一种表达的欲望,但又不知从何写起。在痛苦和思念的煎熬中,我整理了在母亲病重期间写成的三篇短文,就以此呈献给天国的母亲,也慰藉活着的我等的灵魂吧。
回忆我的母亲
赵明亮
1948年农历腊月20日母亲出生在平桥洋河乡,后随外祖父迁徙到偏僻的罗山县青山乡况楼村。
母亲三岁的时候外婆去世。四岁时外祖父续弦。继母对母亲很苛薄,母亲的童年是在她的瞎奶奶和姑姑的照料下度过的。继母一连给母亲生下七个弟妹。大舅二舅二姨都受到过母亲小时候的看护。母亲十四五岁时就成了家庭的主要劳力。挑水打米等重体力活母亲全干。外祖父那时很向着继母,母亲干的家务活最多最重。在全民学雷锋的年代里,母亲的表现是很积极的。她跟村里年轻的姑娘们经常悄悄地早起,把生产队第二天的农活干完,然后又悄悄地溜回家。由于母亲的表现突出,被当时的工作组作为预备党员的重要人选加以培养。后来因母亲嫁到我这个高成分家庭而取消,母亲经常在我们面前唠叨过此事,看来她是非常看重这份政治荣誉的。
母亲20岁那年嫁给了父亲,除了政治上受压抑之外,母亲的生活条件和体力劳动都得到很大改观。当初母亲之所以嫁给一个富农家庭,完全是她继母的主意。因为赵家没有什么负担,且况赵两家只有一山之隔,距离很近,这样母亲可以经常回去照顾她的瞎奶奶。尽管继母的初衷并非出于善意,但客观上却改变了母亲在娘家做牛做马的命运。母亲的到来,是我们家求之不得的福分。在一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富农家子弟能娶到如此勤劳善良的媳妇,真是前世修来的福气。母亲在家自然倍受呵护。一年以后我降生了。多年没听到孩子苦笑的农家顿时凭添了许多生气。曾祖母给我起名叫明亮,盼望我们家有天亮之日,也寄予我无限的期望。接着妹妹弟弟相继出生。这个四世同堂的家庭充满了无限欢乐。
1976年冬,曾祖母去世,我和年幼的弟妹失去了看护,村里的保育员是不会照管地富子女的,大集体放工(下班)时间很晚,母亲回家看到蜷缩在墙角的三个孩子一把把我们搂在怀里痛哭不止。同时,缝补洗涮的家务全落到母亲一人身上。母亲在煤油灯下为一家人纳鞋底到深夜的情景至今时时浮现在眼前。
1981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年秋祖父去世。母亲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我们姊妹三个陆续走进了学校,家庭负担逐年加重。父母省吃俭用支撑起这个家。在我和弟弟读高中的时候,家庭经济已经入不敷出了。记得父母常常为我们的学杂费唉声叹气,每逢开学他们都去求亲戚自家帮忙,有时免不了遭别人的冷眼和流言,父亲动摇了,他怕学业上的巨额付出并不一定有结果,但母亲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想法。在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的情况下,紧缩开支的唯一办法就是节俭。我们家曾经有过十七斤猪肉过个年的光荣历史,有过一周不吃一滴油的卓绝故事。母亲的苦心经营,使得我和弟弟顺利完成了学业。邻居们都很佩服母亲的持家能力,在完全依靠种田为业的农家能供应两个大学生是很了不起的事!母亲的坚持和决心感动了我们,跳出农门成了我们学习的强大动力!母亲的愿望实现了:一家出了两个大学生在当时是很轰动的,我们兄弟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也成为母亲永远的骄傲。
我们弟兄成家之后,母亲又帮我们拉扯孩子,现在孩子都上学了,母亲该轻松一下,享享清福了。不料06年腊月母亲患了绝症,辛苦一辈子的母亲,到老年却要经受无情的癌痛折磨。在与病魔斗争的两年多的时间里,母亲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坚强。母亲靠喝水维持生命已达21天!
母亲为人善良,与亲朋邻居都能和睦相处。这一点在母亲病重期间得到了很好的印证。09年春节,几乎所有村邻都自发地来看望母亲,这给母亲很大的安慰。也让我们从母亲身上学到了与人为善的重要意义。母亲生性要强,她决定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做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子女性格的形成。
我感谢母亲,她不仅给了我们生命,也给了我们成长生活的不竭动力!
(草于2009年2月3日18:39)
注:母亲是一位平凡普通的农村劳动妇女,生前没有任何文字资料记载。对于母亲的生平经历,只是从父亲口中得知一二,母亲生前也讲过一些,但都不完整详实。我凭记忆零星记录,也只能如此了。
痛爱如常
赵明亮
母亲并不识字,但我也只能以这种方式表达对母亲六十岁生日的深深祝福。今年的腊月二十日对于母亲和家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记得每年的这一天我都会回去看望她老人家,不管工作有多忙。母亲那天虽然很忙碌,但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儿女们常回家看看是她最大的满足,她喜欢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氛围。
母亲被癌痛折磨整整两年了。今天,骨瘦如柴的母亲连喝粥都倍感困难,我还能为她做什么呢?就写点东西吧,愿这篇泣血的文字能够感动上苍,给我母亲
减轻一些痛苦抑或一线生存的希望。
在我心目中,母亲的身体一直是很结实的。就在被确诊的前一天,她还把我家的大小几床被子都拆洗晾干了。妻子劝她不要太劳累,母亲说:“万一我要是住院了,再想洗也洗不成了。”没想到母亲不经意的一说竟然变成了事实!那天当医生神色庄重地告诉我母亲的病情时,我惊呆了,无论如何也不敢接受这个事实!母亲见我傻楞楞地站在那里,赶忙过来问“有啥事没?”我语无伦次地说:“没事儿,没事儿!”她疑惑地看了我一眼说:“没事就回家吧。”母亲的从容与淡定更让我心如刀绞!
为了进一步确诊,我决定带母亲去省肿瘤医院。临行前母亲还坚持说:“没有大毛病就开点药吃吧,到省城又要乱花钱。” 到了郑州,无情的事实击碎了我最后一丝幻想。
医院床位紧张,我们只得租房候诊。当时我多想租一间象样的房间让母亲奢侈一回啊。但我知道母亲的脾气,多花钱她会不高兴的,这个时候我怎么忍心让她生气呢。颠簸了一天的母亲,在这25元一间的廉租房内,竟然平静安详的睡着了。我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向母亲隐瞒了检查结果,母亲居然相信了我的话。我清楚地记得母亲被推进手术室的瞬间,我分明看到了母亲那双迷惘而无助的眼睛。三个小时的漫长等待,我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手术很顺利,全家人都松了一口气。
接下来的术后化疗使母亲备受煎熬。
我们正常人无法体会化疗药物对人体造成的巨大伤害。听母亲说,每次化疗都像在鬼门关走一遭!但我从来没有听她叫喊过一声。
头两次化疗结束,母亲感觉良好,她似乎忘记了自己是个病人。正常的家务劳作从未停歇:洗衣、做饭、做针线、喂鸡养鸭样样都干。
然而,病魔并没有因为母亲的坚强而退却。连续的化疗使母亲的身体极度虚弱,她的头发开始脱落了。我曾多次劝说母亲到我家调养,她好歹不答应。她说“你们太忙,不给你们添麻烦了。”病入膏肓的母亲还在替儿女着想,她哪一刻想到过自己呢。
母亲常对人唠叨:“我上一辈子欠了儿女的,老让他们为我花钱,他们也不容易啊。”母亲何曾想到儿女的生命都是她给的呢?
十二次化疗并没达到预期的效果,癌细胞还在疯狂地吞噬母亲的肌体。癌症晚期病人的所有症状都凸现出来了:咽食困难,腹部积水,全身疼痛,身体消瘦等。听医生说,这个阶段的病人都很沮丧,狂躁,有时会大喊大叫来缓解痛苦。我的母亲却显得异常平静温和,只表现出有气无力的样子。我知道母亲是在用难以想象的毅力克制着钻骨汲髓之痛,她不愿意在家人面前流露痛苦之状,她怕加 3
重亲人的思想负担,这样大家都能安心做事,全家秩序井然。
母亲仍在顽强地同病魔抗争。
我现在不敢往家里打电话,更不敢接家里的电话。因为我再也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安慰母亲了,我怕听到母亲衰微无力的声音而揪心!
我心里十分清楚,我和母亲相处相见的时日不多了。每逢周末我都带着妻子女儿回老家看看,有我们在身边母亲不感到孤独。夜里,我时常听到母亲起来走动的声响,但从没听见她呻吟。父亲告诉我,母亲怕影响我们休息,疼得睡不着时,就用手捂着肚子起来走走。有一次,母亲把我叫到床前,她撩起被子,让我摸摸她鼓胀的肚子说:“儿呐,妈难受啊!妈不怕死,妈是放心不下你们呀。”我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第一次当着母亲的面让泪水肆意长流。
我姊妹三人的孩子都还小,我和弟弟都在外地工作,家庭两地分居,母亲农闲时经常过来给我们帮忙。对子女的永远牵挂是支撑母亲活下去的强大精神动力。
前天,我打电话和弟弟商量给母亲过生日的事,母亲让妹妹转告我说:有你爸你妹在身边,你们就不用回来了。我不能吃,也不能喝了,回来有啥用,还是安心工作吧。这就是我母亲,在生命之树即将凋零的时候,她心里只有儿女唯独没有她自己。
病痛并没有减少母亲对亲情的眷顾与厚爱。
-----痛爱如常。
2009年1月8日夜8:15草就于罗高校本部高二语文组
尽孝正当时
赵明亮
我们每个人对于尽孝是否都有一种期许:要么在衣锦还乡之时,让父母感受荣宗耀祖的风光;要么在腰缠万贯之后,让父母感到有钱人办事的体面;至少也要在衣食无忧以后,让父母感受儿女孝敬的踏实。所有这些想法都无可厚非,它们起码表达了一种尽孝的愿望。然而命运并非完全掌控在我们自己手中,各种美妙的设想不一定都能天遂人愿。假如我们的人生真的一无所成时,那么尽孝是否成了一种永远无法兑现的承诺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不要奢望你拥有了一切之后再去孝敬父母,更不要幻想等他们老了再尽孝心,因为人生无常,世事难料,他们有可能等不到你期望的那一天,为了不给自己留下遗憾,请抓住他们健在的每一天,我们尽孝正当时!尽孝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刻。假如你是学生,认真学习各门功课,天天学有所得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假如你是工人,努力生产,让人用上放心产品,对社会负责,就是对父母尽孝;假如你是农民,勤劳耕作,家人丰衣足食就是尽孝的朴实表现。假如你是知识分子,用智慧谋福人类,父母也安享其成就是对孝心的最好诠释;假如你是军人,为祖国站好岗放好哨,国安家宁是尽孝的根本保证。
丰厚的物质馈赠是孝敬父母的一种方式,温馨的精神抚慰更是钟爱父母的一种表达。不是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吗---“父母不图儿女对家有多大贡献,只要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其实,孝心就是病床前的一种静静守候,是生日时的一声深情祝福,是电话一端的轻声问候。由此看来,尽孝很简单并不复杂。只是我们自己把尽孝想像得太神圣太庄重,以致于很多时候不知如何是好了。明白了这个道理还等什么呢?赶快行动吧。
我们尽孝正当时。
后记 春节期间母亲病危,静静地守候在病床前才得以有时间思考子女如何尽孝的问题。尽孝是责任也是义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汉代就提倡以孝道治天下,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民族传统的孝道该如何继承和弘扬,是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认真思考的问题。大爱无声,至孝无价!(草于2009年2月5日夜)
补注:写完这篇文章后三天(2009年2月8日,农历正月十四下午5:20)母亲故去。
团圆
傍晚时分,天气灰蒙蒙一片。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炸响了村子的每个角落。小院里依然静悄悄的,除了孩子们争抢鞭炮的嬉闹外,和平日没什么两样。母亲还躺在床上,我们都怕惊动了她。
记得往年的这个时候,小院可热闹了。一家人都做着年夜饭的最后准备。父亲供奉祭祀用品,我忙着贴春联,母亲和儿媳们在厨房里忙碌,弟弟领着孩子们缠放鞭炮,欢声笑语弥漫整个院落。新年的喜庆荡漾在每个人的脸庞上。那时候,母亲是制作年夜饭的主心骨。大家都在她的调度下忙而不乱地干着自己的事情。母亲患病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我悄悄地来到母亲床前,轻声地问:“妈,年夜饭做好了,你吃点什么呢?我给你盛来。”母亲没吭声,只是吃力地摇了摇头。母亲已经四天没吃任何东西了,张开嘴就倍感困难。我踌躇了一会儿,正要转身离开。母亲游丝般的叫声传入耳鼓:“扶……我……起……来……”我很是吃惊!这几天一直是妹妹在床头给母亲喂点白开水维持奄奄一息的生命。她哪里还有力气起床呢。我看她挣扎着真要坐起来的样子,一时不知所措。我急忙招呼弟弟过来帮忙。我们搀扶起瘦骨嶙峋的母亲慢慢向堂屋走去。
孩子们看见奶奶起床了,都拍着小手尖叫起来:“奶奶起来喽,奶奶起来喽!” 大家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母亲的出现激活了冻僵了的空气。久违的笑容绽放在每个人 5
脸上。
母亲紧挨着父亲坐下,半躺在椅背上。她眼窝深陷,形容干枯。从她眼里我读出了团聚的幸福。
此时浓浓的年味氤氲在这个紧凑的饭桌上。
弟弟给每个人斟满一杯甜酒-—葡萄酒,这是母亲定下的规矩,甜酒是每年除夕的必需品,它象征生活的甜蜜美满。母亲没有文化,她受的苦太多,她更渴望我们今后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美好。父亲替母亲端起酒杯,大家在一片 “干杯”声中品尝着新年的快乐。母亲象征性的闻了闻酒香,她很难再咽下任何东西了。
我怕母亲坐久了难以支持,就劝她说:“妈,我扶你到房间休息吧?”她摇了摇头,我仍执意地劝着。“我不在,那……叫什么……团圆饭呢。”停了一会儿,母亲有气无力地说:“拿床……被子,我……在沙发上……躺着。”我赶紧拽了床被子,母亲歇躺在沙发上,感受着一家大小团聚的快乐。
我知道,母亲是在用生命的最后力气维系着这个家庭的完整啊。
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不管身在何处,工作多忙,过年的时候我们都要赶回老家和父亲团聚。没有母亲的日子,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父母的不易,亲情的珍贵。姑且以“团圆”为题,既以怀念母亲,更期待未来的日子美满和谐。
(2013年1月10日下午高三文小班办公室。本想在母亲三周年祭日完成三篇对母亲的纪念文章,由于底稿丢失,又加之工作繁忙,终究于今日遂愿。愧对母亲在天之灵。)
第3篇:祭母文
今天,我作为死者亲属代表向在万忙之中,冒着暑热炎天前来参加我母亲追悼会吊唁的各位领导,亲朋,好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向曾经关心过,支持过,帮助过,尤其是在我母亲病重期间对我母亲进行关心,探望,帮助的单位,领导,亲朋,好友,乡邻,母亲的生前同事表示最深深的谢意。
母亲是一位从贫苦的手工业者家庭走出的女性,作为家庭长女,从懂事开始就和外婆一起承受着家庭重担,小小年纪就在家从事纺纱,织布,较早就品尝着人世的艰辛,过早的生活重担的磨练使母亲变的坚强,执着。从而她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之后铸就了她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的坚强性格。尽管在极左思想泛滥,家族蒙尘时期,也没有对生活放弃信心和希望,也没有被社会,生活的压力击垮,始终如一支撑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家。我们也在她苦大仇深的历史背景下,得到生存的空间。她上敬公婆,下
第4篇:祭 母 文
祭母文
公元2011年,农历辛卯年4月28日之良宵,阳上孝男寇利锋,孝媳王 雪,孝孙寇博熙;孝女寇利芳,丝麻婿王小宁,外孙王佳辉,阖家五服孝眷人等,谨以三牲酒礼,香楮(chu)炮竹,五荤五素,清酌不腆之仪,致祭于公元新逝耋(die)寿慈母郑老孺人之灵柩前,泣而言曰:
呜呼!初夏至,心亦寒,凄风泪雨六月天。冷雨凄风催人泪,恰如今日是大寒,庭堂心寒千滴泪,泪洒满面襟已斑。人生在一世,草木过一秋,几度欢乐几多愁。五十六载如春梦,生平一世如蜉蝣,撒手空归冥路去,人间恩爱也都丢。儿痛母,女想妈,阴阳隔断也无法。年将半月快满,叫儿哪里见娘面。天天辛苦望团聚,谁料桌前缺了您;菜无味,饭不香,儿孙堂上泪汪汪。,母子之情今已杳,只见后园菜在黄。妈呀!女断肠,儿痛心,孩儿未报母深恩,育儿养女千般苦,万担功劳似海深。今
第5篇:祭母文
祭母文
母亲秦氏讳雪霞,正宁县副食厂退休工人,辛巳年三月十八日(1941年4月14日)生于山河镇秦家店村,辛卯年五月三日(2011年6月4日)殁于县城山河,享年71岁。
1950年,母亲年只9岁时,外祖母患病弃世,下有6岁的舅舅和3岁的小姨。因外祖父后未再娶,母亲从12岁起,就独立挑起家务的重担。我们依稀记得,她常讲的就是在幼小的年纪,推着碨担磨面打瞌睡甚至睡着的情景。母亲忙里忙外,忙早忙晚,辛苦将舅舅和小姨哄养长大。
母亲1岁时,经人说合,和父亲订下婚约。1956年10月初四,母亲年方16,嫁于父亲。其时,父亲在新生的县人民政府任通讯员,忙于公事,无暇顾家。爷爷又进省城党校学习。母亲为在陈氏大家族中讨生活,少说多做,诸事当先,顺眉低首,苦度时艰。家务之余,偷暇学习,冬学三载,终能识文断字。
1958
第6篇:祭母文
祭 母 文
公元二零一二年农历二月初二,我的母亲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岁。母亲驾鹤西去,魂归阴曹,儿孙们悲痛欲绝,一腔悲情,两行酸泪,一时多少言语不知从何说起,痛哉!
我母张氏,于公元一九四三年二月二十八日生于甘肃省静宁县,母亲一生善良忠厚、温柔贤惠。青年时期嫁于我父,开始了艰难的生活,生儿育女、辛苦劳作,当时生活困难,母亲省吃俭用,起早贪黑,一家人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吃苦受累,才把我们兄妹四人养育成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境的好转,母亲依然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坚持劳作,为我们兄妹成家立业。到了晚年,因长期劳累,不幸染疾,在病中仍然操持家务,以顽强的毅力度过了十几年的病痛折磨,临终时,仅弥留了十几天的时间,才闭上了劳累一生的眼睛。
母乘仙鹤,子女断肠。母亲你走了,带走了你长期的病痛,带走了你一辈子的操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