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赤壁赋中的明月意象分析总结
赤壁赋中的明月意象分析总结
1、明月──写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苏轼一生屡遭政敌排挤,抑郁不得其志。1080年终因“乌台诗案”而被捕,当年即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其心灰意冷之状可知矣。此时他只有借助于游山玩水来排遣心中块垒,而他所选景物则恰恰是远离污浊政治的清风明月,故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纯净之美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闲适之情,而“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融洽与和谐更是描绘出秋天长江的爽朗与澄净,其悠然自得、怡然自乐之态跃然纸上。
2、明月──开启抒情闸门的引子:
作者身处偏远黄州的长江边上,而身份则是低得算不上品级的区区团练副使,此时暂得偷闲于月下赤壁,有感于月出东山,才有“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咏叹。也许神宗皇帝此时也在饮酒赏月,但他一定不会记起苏轼这个“诗中暗含讥讽”的罪人了,而处于偏远之地的作者,仍以“美人”比君,以示忠君之殷切。其既出仕为官,思用于世,思忠于君,而小人离间谗谤,无端罗织罪名,陷其于不义,其“哀”可想而知,但高贵的心灵往往在处于困境时更能够表现出人格中最宝贵的东西来,此时东坡之谪黄州已有两年光景,经过两年的自我调节,他的思想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政治上的失意、精神上的摧残、肉体上的折磨并没有使他陷入消极的泥淖而不能自拔,反而养成了他豁达洒脱的性格,即使遭贬也还要“望美人兮天一方”。
3、明月──展开议论话题的依托: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从当前江月之景联想而得,名为怀古,实为伤时。苏轼在同年创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周瑜的功成名就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而这里则从赤壁之战中败北一方曹操的角度展开评说,当其率领号称八十万大军,“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困周郎于赤壁时,“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何其壮哉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何其志得意满,“固一世之雄也”!而结果又怎么样呢?只落得“樯橹灰飞烟灭”而已,“而今安在哉”?败者不在,而那“雄姿英发”的胜者周郎呢?也还不是同“千古风流人物”一起被这“滚滚长江东逝水”所“淘尽”了吗
?正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杨慎《临江仙》)了。所谓功业,原来却如此被历史拨弄于股掌之间,多么可悲呀!贵为王侯将相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普通人呢?既然功业成败与否都失去了意义,何苦为之孜孜以求呢?人的短暂的一生与永恒的历史相比,简直如一只飞虫般易生易灭,如一滴水般可有可无,何不散淡江湖逍遥气时呢?
4、明月──阐述人生哲理的凭借:
但苏轼不愧为洒脱豪放之士,在遭受了人生与仕途的变故之后,及时地调整了心态。“客亦知夫水与月乎?”由眼前的“水”与“月”生发出变与不变的`思考。苏轼时年46岁,已逾不惑,而望知天命之年,对人生的意义已有了独特的理解,就近取譬,不能不说是深入浅出:水虽东流长逝,但江中之水却未曾枯竭;月虽有圆有缺,但仍是光照千古未曾损耗。清风江水明月可以永恒,不朽的人生也可以靠“立德”、“立功”、“立言”来完成,于是转而为对不朽人生的积极追求。
这种思想的转变是难能可贵的,由“哀吾生之须臾”到“物与我皆无尽”,从“羡长江之无穷”到“而又何羡乎”,一扫向时之哀,重新表现出正视人生的果敢和面对现实的勇气。有了这样的气魄,人生的暂时得失又算得了什么?“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人生的层次不同则取舍各异,“不义之富贵,于我如浮云”。又何必孜孜以求之,而“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就是大自然最丰厚的赏赐啊!为什么要错过呢?
第2篇:《赤壁赋》明月的意象
《赤壁赋》明月的意象
1、明月──写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苏轼一生屡遭政敌排挤,抑郁不得其志。1080年终因“乌台诗案”而被捕,当年即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其心灰意冷之状可知矣。此时他只有借助于游山玩水来排遣心中块垒,而他所选景物则恰恰是远离污浊政治的清风明月,故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纯净之美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闲适之情,而“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融洽与和谐更是描绘出秋天长江的爽朗与澄净,其悠然自得、怡然自乐之态跃然纸上。
2、明月──开启抒情闸门的引子:
作者身处偏远黄州的长江边上,而身份则是低得算不上品级的区区团练副使,此时暂得偷闲于月下赤壁,有感于月出东山,才有“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咏叹。也许神宗皇帝此时也在饮酒赏月,但他一定不会记起苏轼这个“诗中暗含讥讽”的罪人了,而处于偏远之地的作者,仍以“美人”比君,以示忠君之殷切。其既出仕为官,思用于世,思忠于君,而小人离间谗谤,无端罗织罪名,陷其于不义,其“哀”可想而知,但高贵的心灵往往在处于困境时更能够表现出人格中最宝贵的东西来,此时东坡之谪黄州已有两年光景,经过两年的自我调节,他的思想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政治上的失意、精神上的摧残、肉体上的折磨并没有使他陷入消极的泥淖而不能自拔,反而养成了他豁达洒脱的性格,即使遭贬也还要“望美人兮天一方”。
3、明月──展开议论话题的'依托: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从当前江月之景联想而得,名为怀古,实为伤时。苏轼在同年创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周瑜的功成名就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而这里则从赤壁之战中败北一方曹操的角度展开评说,当其率领号称八十万大军,“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困周郎于赤壁时,“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何其壮哉!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何其志得意满,“固一世之雄也”!而结果又怎么样呢?只落得“樯橹灰飞烟灭”而已,“而今安在哉”?败者不在,而那“雄姿英发”的胜者周郎呢?也还不是同“千古风流人物”一起被这“滚滚长江东逝水”所“淘尽”了吗?
正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杨慎《临江仙》)了。所谓功业,原来却如此被历史拨弄于股掌之间,多么可悲呀!贵为王侯将相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普通人呢?既然功业成败与否都失去了意义,何苦为之孜孜以求呢?人的短暂的一生与永恒的历史相比,简直如一只飞虫般易生易灭,如一滴水般可有可无,何不散淡江湖逍遥气时呢?
4、明月──阐述人生哲理的凭借:
但苏轼不愧为洒脱豪放之士,在遭受了人生与仕途的变故之后,及时地调整了心态。“客亦知夫水与月乎?”由眼前的“水”与“月”生发出变与不变的思考。苏轼时年46岁,已逾不惑,而望知天命之年,对人生的意义已有了独特的理解,就近取譬,不能不说是深入浅出:水虽东流长逝,但江中之水却未曾枯竭;月虽有圆有缺,但仍是光照千古未曾损耗。清风江水明月可以永恒,不朽的人生也可以靠“立德”、“立功”、“立言”来完成,于是转而为对不朽人生的积极追求。
这种思想的转变是难能可贵的,由“哀吾生之须臾”到“物与我皆无尽”,从“羡长江之无穷”到“而又何羡乎”,一扫向时之哀,重新表现出正视人生的果敢和面对现实的勇气。有了这样的气魄,人生的暂时得失又算得了什么?“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人生的层次不同则取舍各异,“不义之富贵,于我如浮云”。又何必孜孜以求之,而“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就是大自然最丰厚的赏赐啊!为什么要错过呢?
第3篇:《赤壁赋》中的“明月”意象略析
《赤壁赋》中的“明月”意象略析
1、明月──写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苏轼一生屡遭政敌排挤,抑郁不得其志。1080年终因“乌台诗案”而被捕,当年即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其心灰意冷之状可知矣。此时他只有借助于游山玩水来排遣心中块垒,而他所选景物则恰恰是远离污浊政治的清风明月,故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纯净之美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闲适之情,而“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融洽与和谐更是描绘出秋天长江的爽朗与澄净,其悠然自得、怡然自乐之态跃然纸上。
2、明月──开启抒情闸门的引子:
作者身处偏远黄州的长江边上,而身份则是低得算不上品级的区区团练副使,此时暂得偷闲于月下赤壁,有感于月出东山,才有“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咏叹。也许神宗皇帝此时也在饮酒赏月,但他一定不
第4篇:《赤壁赋》中的“明月”意象略析
“天青色等烟雨”为你分享4篇“ 《赤壁赋》中的“明月”意象略析 ”,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赤壁赋中的明月意象分析总结
赤壁赋中的明月意象分析总结
1、明月──写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苏轼一生屡遭政敌排挤,抑郁不得其志。1080年终因“乌台诗案”而被捕,当年即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其心灰意冷之状可知矣。此时他只有借助于游山玩水来排遣心中块垒,而他所选景物则恰恰是远离污浊政治的清风明月,故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纯净之美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闲适之情,而“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融洽与和谐更是描绘出秋天长江的爽朗与澄净,其悠然自得、怡然自乐之态跃然纸上。
2、明月──开启抒情闸门的引子:
作者身处偏远黄州的长江边上,而身份则是低得算不上品级的`区区团练副使
第5篇:《赤壁赋》的美人意象
《赤壁赋》的美人意象
在苏轼的《赤壁赋》中,主客望着朦胧、淡雅的江月,举杯吟咏《诗经·陈风·月出》时,在他们的眼里,月亮是一位冰清玉洁的女子,款款而深情,主客因之而欢愉;沉浸在烟波浩渺之中,扣船而歌:“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月亮却是如此的可望而不可即,主客因之而生悲情。可见,牵动主客情愫的便是这多情的“美人”,“美人”承载了作者苏轼复杂的情感。
“美人”意象最早见于《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这首诗记载了一个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的情感,这种情感也是男性最原始的情愫。苏轼看见江水中的月亮马上吟出这首诗,秉承了《月出》的“
第6篇:《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分析
《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分析
《再别康桥》感情真挚,意境丰富。《再别康桥》的意象是指什么呢?
抒情诗歌中,情和景一般是不可分离的。这情和景相结合的心理画面,就是意象。它是抒情诗歌的第一位构成要素,是抒情诗歌的根基。对抒情诗歌的分析,也应当从分析作品的意境入手。徐志摩的重要代表作品《再别康桥》,感情真挚,意境丰富,生动鲜明,令人回味无穷。如果尝试着从这部作品中作者独具匠心塑造出的那些独特的意境出发,曲径探微,抽丝剥茧,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细腻感情,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深邃内涵。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按常理,应该是先“来”,然后才会“走”;作者为什么却先说“走”,后才说“来”?为什么不说“正如我轻轻的来,轻轻的我走了”?我理解,首先,作品题目是“再别”,抒情的立足点是“别”,所以把“走”句放
第7篇:分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
分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
《再别康桥》感情真挚,意境丰富。通过分析意境,揣摩感情,就可以领悟到作品的深厚内涵,体会到作者对康桥淋漓尽致的眷恋之情。
抒情诗歌中,情和景一般是不可分离的。这情和景相结合的心理画面,就是意象。它是抒情诗歌的第一位构成要素,是抒情诗歌的根基。对抒情诗歌的分析,也应当从分析作品的意境入手。徐志摩的重要代表作品《再别康桥》,感情真挚,意境丰富,生动鲜明,令人回味无穷。如果尝试着从这部作品中作者独具匠心塑造出的那些独特的意境出发,曲径探微,抽丝剥茧,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细腻感情,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深邃内涵。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按常理,应该是先“来”,然后才会“走”;作者为什么却先说“走”,后才说“来”?为什么不说“正如我轻轻的来,轻轻的我走了”?我理解,首先,
第8篇:浅论《赤壁赋》中水月意象的作用论文
浅论《赤壁赋》中水月意象的作用论文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的一个幽静的夜晚,苏轼乘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赤壁的江水、明月抚慰、净化了苏轼的心灵,一篇广为世人传诵的佳作《赤壁赋》诞生了。然而作为一篇充满理趣,如空山流云一般灵动自然、舒卷自如的千古妙文,《赤壁赋》教学却遇到了一些困难。
《赤壁赋》的舒卷自如、灵动自然为其长处,却也给教学带来阻碍。为突破这一难点,笔者尝试在教学中以《赤壁赋》的水、月意象为切入点,抓住行文的线索,从而把握因水月之景、之理而带来的主客感情“乐—悲—喜”变化,最终使学生感悟苏轼豁达超脱、随缘自适的精神境界。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句话用来形容苏文最妙,《赤壁赋》正体现了这一特点。全篇行文毫无滞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