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及运用
9.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0.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11. 泰戈尔《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练习】
一.题目
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其中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
二.立意:
就看花这一动机而言,两个姑娘言行的差别体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事物特点和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了以下符号意义:
1.看问题要全面,不要片面;
2.看问题要主要、主流的方面
思考辨析“优点和缺点”、“利和弊“、“真善美和假丑恶”、“光明和黑暗”、“积极和消极”、“乐观和悲观”、“完美和缺陷”……
如果看成新材料作文的话,还可以增加立意:
1.追求自然和本真
三.思考材料
(一)阅读积淀
1.《红楼梦》中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1)“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
(2)“宝玉因不见了林黛玉,便知他躲了别处去了,……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房里的丫头,受了委曲,跑到这个地方来哭。”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他哭道是: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黑羊和白羊:农夫养了一群羊。放牧时,他总是放声高唱:“我雪白的羊群啊,多么可爱……”可是,他的羊群里有一只黑羊。农夫为此感到遗憾,盘算着卖掉黑羊,“这样我的羊群里就都是可爱的白羊了”一天,在暴风雪中,农夫与羊群走散了。风雪停止的时候,漫山遍野银装素裹,哪里还有羊群的影子?这时,四处寻找的农夫看到远处有一个晃动的小黑点,跑过去,果然是那只黑羊!其他的白羊也在那里。
4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5.抗日战争时期沈从文的《边城》:“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抗日时期昆明西南联大在日寇轰炸下的乐观淡定生活:汪曾祺1984年写的《跑警报》: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为了反映“不在乎”,作《跑警报》。
6.张爱玲小说《爱》: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7.《请不要开错窗》: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在埋葬他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他的外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他的花园。果然小女孩的心情顿时明朗。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试着打开失败旁边的那扇窗户,也许你就会看到希望。
8.《熊培云:我为什么要写作?》——《自由在高处》自序:
我承认,我更喜欢胡适的那份安宁豁朗、乐观宽容以及“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的烂漫与纯朴……在苦难与阳光之间,我更愿意看到阳光的一面、积极的一面,看到万物生长,而不是百花凋零,独自叹息。我希望自己目光明亮,明辨是非,但也知道每个人,由着一个渐次开放的环境,都在向着好的方向走。我不憎恨,我的心中没有敌人。
熊培云《国家与玫瑰》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巴黎玫瑰”的。1942年5月,德军三个机械化师越过孚日山脉,沿罗纳河两岸直驱巴黎。这天夜里,巴黎凯旋门广场周围的几乎所有人家,都收到一大把鲜艳的玫瑰,里面附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明天上街请都怀抱鲜花,让纳粹看看我们并没有被他们吓着。我们依旧热爱生活和大自然。”字条的落款是“洛希亚”,一个卖花姑娘。据说,当德军进驻巴黎时,洛希亚看到平时生意兴隆的花店竟然没有一个人来买花,她心里十分难受,不是担心凋敝的生意,而是沦落的生活。于是,她将店里所有的玫瑰花和她从别人店里买来的玫瑰花一起打包,送给左邻右舍。洛希亚的行为感动了大家,第二天早晨,驻扎在香榭丽舍大街的德军发现,几乎所有的巴黎女人,都手捧鲜花,面带笑容,眼里没有一丝绝望的神情。……当年执勤的德军士兵著书回忆此事时,同样不忘感慨:我们可以征服这个国家,却无法征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偶尔走失,从未离开。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无论经历多少波折、困苦与残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寻,亘古如新。
9.冯骥才《苦夏》:快乐把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一如这长长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苦夏。但我至今不喜欢谈自己往日的苦楚与磨砺。相反,我却从中领悟到“苦”字的分量:苦,原是生活中的蜜。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这沉甸甸的苦字的下边。
10.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1)如果你爱上了某个星球的一朵花。那么,只要在夜晚仰望星空,就会觉得漫天的繁星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2)因为有一朵我们看不到的花儿,星星才显得如此美丽,沙漠美丽。因为,沙漠某处隐藏着一口井。
11.王开岭《古典之殇》:我有个观点:对大自然来说,一切“原配”都是最好的,也是最富饶、最完臻的,无论山壑泉林、花草鸟兽、河泽湖海、大漠绿洲……《河殇》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资源并非供人消费的,也无须人类命名和确认。像日月星辰一样,它们有自在的意义、目标和使命。人最恰当的态度,就是以远眺的方式保持敬畏和憧憬,而人唯一获得的,就是一片原始圣地在内心激起的美好情愫和宗教暖意。《荒野的消逝》
12.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和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飘》中的郝思嘉。
13.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故事发生在一个封闭性寄宿学校里。这间学校环境阴冷森惨,实行的是军营式的管理制度,没有自由也没有。校长是个冷酷无情的家伙,常对学生们进行体罚或者强制其劳动,而其它教师则对校长的做法沉默不语。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们很多都是顽皮捣蛋,野性不羁的,经常搞些恶作剧来捉弄教师们。不知道那究竟是因为他们本性恶劣,还是为了表达他们对学校的愤怒与反抗。
怀才不遇的音乐家克莱门特,因为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便来到这间寄宿学校当一个助教老师。克莱门特没有将学生惩罚,反而宽宏大量地饶恕他们。他尽力在校长面前掩饰学生们的调皮捣蛋,以其爱心与仁慈包容学生们。
音乐课开设,克莱门特根据学生的音高把他们分组,并组成乐队。令他惊奇的是,孩子们都很乖地跟着学习。也许那是因为学校的恶劣环境,与他们本身悲惨的生活遭遇使他们长期受到压抑和打击,使他们自甘堕落,而克莱门特带来的音乐,无疑是他们生活中唯一的亮色与温暖,所以他们自然迫不及待地把它抓住,如同濒临绝望的人们紧抓住最后的希望。
14.电影《乱世佳人》:
郝思嘉:塔拉!家!我要回来,我要想办法让他回来。不管怎样,明天是新的一天。
(二)人生经历
(三)社会见闻
1.2014年10月18日上午,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霾黄色预警,北京被霾笼罩。同时,北京马拉松3万多人从天安门起跑,北京马拉松组委会提示:建议老年选手及有呼吸系统疾病的选手谨慎选择参赛,选择参赛的选手量力而行,如有不适,请立即停赛。
2.《新闻联播》:有赞扬也有批评
3.高大全的人物是不真实的。
【练习】
阅读下面明代《笑林》中的一则笑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车胤囊萤读书,孙康映雪读书。一日,康往拜胤,不遇,问何往,门者曰:“出外捉萤火虫去了。”已而胤答拜康,见康闲立庭中,问:“何不读书?康曰:我看今日这天不像个下雪的。”
【阅读积淀】
荀子《劝学》: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韩愈《师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醉瓮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曹雪芹《红楼梦》第32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
湘云劝宝玉读书去考举人进士,会会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宝钗也因为这样劝宝玉被其嘲弄的“满脸通红”。
曹雪芹《红楼梦》第36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宝钗辈有时劝宝玉读书,宝玉认为宝钗“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因此祸延古人,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
曹雪芹《红楼梦》第23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吴敬梓《范进中举》: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张承志《清洁的精神》:
《史记》注引皇甫谧《高士传》,记载了尧舜禅让时期的一个叫许由的古人。许由因帝尧要以王位相让,便潜入箕山隐姓埋名。然而尧执意让位,追许由不舍。于是,当尧再次寻见许由,求他当九州长时,许由不仅坚辞不从,而且以此为奇耻大辱。他奔至河畔,清洗听脏了的双耳:时有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起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游饮之。
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史铁生《我与地坛》:
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
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曾巩《赵州赵公救灾记》:
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阿甘正传》:
相反,我觉得那应该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放牛班的春天》: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爱才是果实。
【个人经历】
【社会见闻】
2012年5月2日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包装、娱乐
道出现多起官员视察PS照片的事件不胜枚举……
秘书问董事长:“今日何不慈善?”董事长躺在沙发上,淡淡一笑,“摄像师未到,怎么慈善?”
【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群企业高管前往青海攀登岗什卡雪峰,有人问他们想去干什么,回答是“逃离城市”。他们来到雪峰下向上攀登,一路攀登一路用微博直播。最终登上山顶,置身雪域绝美风景之中,有人发了一条微博:“山顶风光真美,极目远望,莽莽苍苍……”周围坐着十来个男人,每人都在低头看自己的手机,偶尔抬头,大家都会心一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阅读积淀】
《肖生克的救赎》是悲哀的电影,习惯于体制下打造了本源对于监狱的依赖。城市本身也是一种让人依赖的东西,这是一种慢性毒药,解药就是不断地出走。《罗马假日》里有公主的出走,《飞越疯人院》里有疯子的出走,《彼德潘》里有城市女孩温迪的出走。他们敢于出走,并带上灵魂出走,是一次对现实的伟大背叛,尽管有时出走是为了回归,但回归时,他们的精神天地都是闪闪发光的。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让我们记住了爱丽丝.门罗她的代表作《逃离》;80后作家安妮宝贝的代表作《爱到逃离》也曾受万千读者所追捧;好似“逃离”正在一点一点地萦绕在这个社会,大家都想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逃离。
一群要“逃离城市”的人在雪峰顶玩手机。这像是个笑话,如同孙悟空一跃至“五根擎天柱”旁,其实他从未跳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城市就像那如来佛的手掌,这群人反正没能逃出去。
诗人于坚有段诗:“一匹马/奔跑在草原上/被诗人关进形容词的马厩里/骏马/死去的马。”在那马奔腾飞驰的现场,我们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于温度,在那自然美景中,我们能使真正逃离,在那亲友欢声笑语中,我们活于现场的幸福。而“骏马”,纸片上的两字,而“莽苍风光”微博上的片语,只是美与鲜活残存的僵硬标本。
外国一著名学者理查德·桑内特曾经说过:“网络减少了人们的公共生活,使原本该去广场跳舞的人们像章鱼一样被固定在书桌前。”当然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在我看来,网络常常束缚捆绑了人们精神生活——无时无刻不思考关于网络的一切。
就像《百年孤独》中那无奈的轮回一样,表面上,这群高管远去了青海雪峰,实际上,却是在“原地踏步。”并没有脱去束缚的外衣,也并没有得到自由。
熊培云问:“集中营是用来干什么的?”人们回答各异,他的标准答案是:“是用来逃跑的。”
最后,借用一句话:“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根羽毛都闪烁着自由的光辉。”
木心在晚年回忆自己的一生时说到:“我年轻时,把高尔基看作高山大海,我生在一个牢一样的家里,流浪?那简直羡慕得发昏。可是现在我又回来了,回到这个小木屋里。孔子说三十而立,我说三十而坐,坐木房。”
鲁迅先生便引导青年们勇于成为这样痛苦的开拓者。“因为这黑屋子里总有几个人是清醒地!即便如此,便不能说这铁网没有打开的可能!”年轻的企业高管们虽未能逃离城市,却向荒原迈进了一步,也向自己的心灵荒原开拓了一片绿洲。
一群扬言要“逃离城市”的企业高管攀上雪峰后也不忘微博直播,这可真是“你在雪山看风景,而看风景的人在微博上看你”,虽然可笑又可悲,却反映如今信息时代之中不可否认的现实。
正如王开岭在《精神明亮的人》中所写,欣赏一轮初生的红日静静地听一场冷雨,都足以丰富精神世界,大可不必长途跋涉跑去雪山。毕竟,真正的风景,要在心中品味,而不是微博下的“赞”数可以衡量的。
“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一同走在街上。”一同看看真正的风景。
法国作家让·季奥诺塑造了一个著名的形象。那是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形单影只又不见人烟,独自生活在偏僻的山区中。两次世界大战都没能惊扰他的宁静,他只是一个人默默地植树,种下的每棵树都是他的亲人。牧羊人用了几十年的光阴终于证明了孤独可以使人感到幸福,那种逃脱的幸福是城市难以企及的。
索尔仁尼琴在《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中描绘了舒霍夫在集中营面对月亮的想象。每个月都是新月亮,上帝把旧月亮揉碎成了星星。在想象的自由中,他完成了“逃离”,逃离了灰暗的此处,到达了月光轻盈的彼处,这并非雪峰旅游可以达到的,而是“乘物以游心”,关键在“游心”。
汪曾祺在《淡淡秋光》中写自己儿时每到秋天总要收一捧梧桐叶柄在包里,说“这是对时序的感情”。对时序的感情,对自然的眷恋,这其中蕴含的是真正的美,成长的是完整的“人”
多年前的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预测了人被电视囚禁的未来,近乎一语成谶。
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生活在枷索之中。”登上雪峰的企业高管“逃离都市”的计划成功了吗?也许他们的心依旧被现代文明的枷索所束缚。
当然,投身于自然获得的逃离对现代人来说只能是暂时的。才女林徽因说过:“真正的宁静,是在内心修篱种菊”。是啊,不管时代的潮流多么疯狂,人心多么浮躁,我们始终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主宰。
想起昆德拉《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里的主人公的结局,萨比娜那样的流浪,托马斯与特蕾莎那样的牧歌,逃离了前半生诸多纷扰,静静地走向最后的终点,来一次彻底的逃离。我想,在灵魂挣脱肉体终获自由时,上帝自会给一个答案。而我们要做的只是奔跑,哪怕道路有无尽头。
陶渊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归隐山林,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这种隐只能称作“小隐”,更像是不敢面对现实的躲藏。古人云“大隐隐于市”。我更欣赏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只有一个身处于世俗,却拥有淡定心境的人,才是真正的逃离城市。
2017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及运用材料作文比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作文水平,考生可以通过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解读,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进行写作。下面是小编......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10篇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及运用(2),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10篇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及运用:理想,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及运用:豪放语言,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2017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及运用:理想作文分值,在语文总成绩中占据着非常大的比例,特别是高考作文更是存在许多特殊性,需要同学临场发挥,在有限的时间里、在紧张的环境下写出能够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