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广东省河源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高一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广东省河源市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儒家哲学主要是伦理哲学,善是中心概念。中国儒家对善的理解,是比较宽泛的。孟子说“可欲之谓善”,此善含有合乎人性的全部需求的意思。这是广义的善。孔子虽然没有给善下定义,但从他的实际使用来看,偏于仁爱的伦理性的内涵。荀子对善的运用,基本上同于孔子。中国哲学主张善与美的统一。这种统一,在表述上采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或用善与美这样的概念;或不用这样的概念但包含了两者的内涵。
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开创者,奠定了善美相分又善美统一的基本路线。他说《韶》乐“尽善尽美”,而《武》乐“尽美矣未尽善矣”,明显见出美不是善。但另一方面,他更注重将美与善联系起来,而且用善来解释美,强调“里仁为美”。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里说的诗、礼、乐均兼善与美的成分,相比较言,诗、乐二者美的成分较重;礼则善的成分较重。诗、礼、乐三者,礼最为重要。三句话分别说如何运用诗、礼、乐,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孤立的,可以分开,恰恰相反,它们是密切结合,相互渗透的,其中礼的渗透力最强,并体现出统帅的作用。孔子认为“诗”与“乐”都要合乎“礼”。他与学生论诗,强调“礼后”即礼为诗之本的地位。诗的特点在“兴”,“兴”既有起情的作用,又有兴寄的作用即立善的作用,起情而达于兴寄,就通向“礼”。“乐”以融会情感与理解为特点,在人格修养上,处最高层次。说“成于乐”必然有“礼”在内,只是这礼已由理性的形态融化为情感的形态了。
孔子讲《诗经》有“兴观群怨”的功能,兴是抒情,观是认识,群是协调人际关系,怨是批判社会不合理现象。孔子实际上已经亮出艺术崇善的主张了。《毛诗序》将这个观点加以发展,提出“风教”、“美刺”。所谓“风教”就是“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化上”,强调艺术应对整个社会都要有所教益。所谓“美刺”,美是赞美,自然赞美的是合乎礼的人物与现象;刺是批判,自然批判的是不合乎礼的人物与现象。其最终目的是:“正得失”,“美教化”,“厚人伦”,“移风俗”。
儒家对艺术创作的纲领性命题是“诗言志”。“诗言志”的“志”含义很丰富,是一种情理结合的思想倾向,其核心是合乎儒家伦理的经国之志、仁义之志。
——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体系》,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荀子所用的“善”的含义,基本上也偏于仁爱的伦理性的内涵。B.孔子既认为美善相别,又认为美善统一。
C.孔子认为诗既可以起情,又可以兴寄,兴寄的目的是起情。D.《毛诗序》认为“风教”“美刺”的最终目的是“正得失”“美教化”“厚人伦”“移风俗”。2.下列观点,不符合儒家美学观点的一项是(3分)()A.“发乎情,止乎礼义”:诗歌创作不能超越礼仪大防,要受到礼仪的规范和约束。B.“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诗歌语言含有不尽之意,读者需要去思考、回味,进行艺术的再创造。C.“文人之笔,劝善惩恶”:文学创作总是体现着作家的善恶观念,并且给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D.“《诗》言是其志也”:诗歌总是要抒发作者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二、古诗文阅读。(41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苏轼《赤壁赋》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侣鱼虾而友糜鹿 侣: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友伴” . B.下江陵 下:攻下、占领 . C.正襟危坐 危:正,直 . D.顺流而东也 东: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东” .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B.郁乎苍苍 相与枕藉乎舟中 ..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5.下列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3分)()A.何为其然也? B.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C.而今安在哉? D.而又何羡乎?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8分)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熙宁二年,还朝。王安石执政,素恶其议论异己,以判官告院。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议。
议上,神宗悟曰:“吾固疑此,得轼议,意释然矣。”即日召见,问:“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对曰:“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急,听言大广,选人太锐。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徒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薛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②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多于市人之言语 .. B.属文日数千言 举匏尊以相属 .. C.比冠,博通经史 比去,以手阖门 .. D.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②① B.苏轼读了《庄子》后,觉得其中有些话,说出了自己心中以前不能说出的感觉,很是欣慰。
C.在苏轼参加礼部的考试中,因为所呈现的《刑赏忠厚论》是曾巩所作,所以主考官欧阳修给了他第二名的成绩。
D.苏轼在密州任职期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东坡筑室居住,并给自己取了“东坡居士”的称号。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部:中国古代官署,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B.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皇帝亲自出题考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
C.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称“丁忧”。
D.东坡居士:苏轼的号。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号。
9.翻译下列文言句子。(9分)
(1)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3分)
(2)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3分)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3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时。此前安禄山攻占长安,泥古不化的宰相房琯率领唐军在陈陶斜和青坂与敌人作车战,大败,死伤几万人。10.颔联在整首诗中起了怎样的作用?(2分)11.通观全诗,“愁”是感情主线,你认为作者为何而愁?(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卫风·氓》中描写女主人公热恋时见到氓的高兴心理的诗句是:。
(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九死不悔的语句是:,(3)《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4分)
湘水苍凉话屈原
张坚固
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时候,来自君王无故的怒气和指责,被迫的疏隔和远离,对于屈子,就像是孩子第一次遭受的不公平对待。我仿佛看到他的不知所措,他的想不道,他执拗的不舍的背影。
他还是被疏远、流放了,虽然他一度倔强地辩解,说是自己主动走的,但我们都不信,他自己也不信。屈赋中几乎每一句话,他的理智都是不相信的,但他的心灵相信。
美人与香草,爱慕与背弃,远逝与归来,全部的屈赋都在纠结着。每个读者都感觉到诗中话语和意象的一再重复,惟有屈子不自觉。他深深沉溺其中,唯恐那个人不知、不信,于是一遍遍地诉说,一次次地表白。而那个人的反应如何呢?——他掉过头去,“佯聋而不闻”。看到这里,不觉失笑了,他们就像一对过家家的孩子。这个动作甚至让我觉得,怀王并非要刻意地伤害,只是他像孩子一样任性和不耐烦,忽然地就“不理你了”。这其中也许有旁人的挑拨,也许是彼此人格中的不和谐因素慢慢凸显,让他们隐约意识到,彼此要走的道路将是多么不同。怀王后悔了曾经赋予他的无限制的信任和权力,他要把它们收回来,却用了最粗鲁的方式。他像孩子一样自私,并不去考虑这一切的后果。于是,撕毁诺言、背弃情谊的痛苦,全部推压到了屈子身上。
他们终究不是孩子。两人之间的变故,牵动着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而这,更时刻折磨着屈子的身心。
是真的越来越远了。屈子从郢都离开,一路摇摇晃晃来到了湖南。这是我的家乡。沅湘一带的奇山异水,对后世的文学家而言,是个最富诗趣的所在,他的《离骚》,浪漫主义风格的吟诵,就是在这里写就的。但对于屈子,它更有可能是一个无法逃避的莫大恐慌。去年我在湘西采风,很多地方都还是渺无人烟。可以想象,两千多年前的这里,是怎样荒芜一片。
长时间这样脱离社会的生活,会把一个正常人逼疯的,何况屈子本来就不正常。于是,我们读到的诗句渐渐语无伦次了。我无法控制自己有这种感觉:诗中的想象越是奇幻流丽,语言越是脱俗出尘,他就越是憔悴疯癫。如果有故人看到他那时的样子,恐怕要心碎了。可是,没有人。
他是那么偏执的一个人。那里的食物,他怕吃下去不洁,把花瓣和露水当作食物;那里的衣服,会玷污他清白的躯体,宁可穿着他荷叶做成的奇异衣裳,行吟在寂寞的泽畔。他自恋,比美人更美,比娇女更娇,比坚强更坚强!
一方面极疯癫,另一方面却极清醒。他清楚地看到国家一步步衰落,社会的黑暗与人心的浑浊。他厌恶那个浑浊的世界,面对那里,他一点也不掩饰自己的清高和自豪。可是当他..远离那里的时候,又是多么不舍。仿佛一次长途旅行,从希望开始,却曲折不期,回返已是暮途,“登高吾不说兮,入下吾不能 ”,“屈心而抑志兮”,委屈身心,压抑感情,不能遏制,这是他心里永远的矛盾,永远的痛处。
心灵和身体的双重折磨,到了如何不堪的地步,才让屈子走向了汨罗江的水波?诗篇中说得很明确,自沉是经过深思后的抉择,并非一时血气上涌或是神经失常的冲动。这更让我心痛——没有人比他更热爱生命。他那么喜欢美丽的花草,香洁的衣裳,那么害怕光阴的流逝,他对尘世怀着极端眷恋。但最终给他以归属感的,竟是滚滚波涛。屈子用他的生命完成了他一生的追求和证明了他高洁的人格!这是一场人格的悲剧,这样的人,必然有这样的结局,无论我们如何不甘。
如果我是江边生长的一株芷草,必曾牵留过他的衣袂。千年来端午落下的龙舟雨,是那时牵留不住的泪水。
(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准确的两项是()(5分)
A.屈原是被疏远了、流放了,但他却倔强地辩解说是自己主动走的,说明他有时也有点维护面子的虚伪。
B.文中加点的“那个人”“那里”分别指代的是:“那个人”是指楚怀王;“那里”是指楚国的国都即郢都。
C.文中“他像孩子一样任性和不耐烦,忽然就‘不理你了’”隐晦地表达了楚怀王流放屈原的粗鲁方式。
D.文中引用屈赋中“香草”,“荷叶、花瓣、露水”,象征的是诗人屈原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E.“沅湘一带的奇山异水”激发了屈子的诗情,这是《离骚》诞生的最主要的原因。说明屈子即使被流放,也有流连山水的闲情逸致。(2)作者说怀王和屈原都像个“孩子”,请说说这两个“孩子”所蕴含的意义有什么不同?(6分)
(3)为什么说屈子“一方面是极疯癫,另一方面却极清醒”?(6分)
(4)结合“如果我是江边生长的一株芷草,必曾牵留过他的衣袂”探究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7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4分)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24分)
马尔克斯,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
陈众议
马尔克斯走了。然而,只要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会不断地询问:他留下了什么?他留下的当然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作品。
《百年孤独》上市不足一周后,马尔克斯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忽然听到有人像发现了奇迹似的大声嚷嚷起来:“瞧,他就是《百年孤独》的作者!”书刚上市就被人认出自己,那天,马尔克斯生平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于是,马尔克斯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各种文化出版机构争相邀请。同时,他又矛盾地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只有到了这时他才真正懂得:做个凡人是多么幸福!从此往后,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人们的关注之下,他将不得安宁。他们怀着各自的目的,毫不客气地侵占他的时间,把他变成了歌星一样的公众人物。
这样的情况在他1982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又一次达到高潮。面对各色不速之客,马尔克斯不得不“退避三舍”。1983年初至1985年中,他离群索居,在卡塔赫纳一个面向大海的书房里,按照自己惯常的时间表工作:从周一到周六,从早晨8点到下午3点。如果因事致使工作被耽误,他总设法在第二天予以弥补。一分灵感,九分汗水;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这正是马尔克斯成功的秘诀。
马尔克斯热情谦和、平易近人,是难得的古道热肠。他与巴尔加斯·略萨(20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拉美文豪)的“恩怨情仇”曾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然而,他从未在略萨走向诺贝尔文学奖的道路上使绊。2007年,适逢《百年孤独》诞生40周年、自己80岁生辰,他主动向略萨示好,请后者为新版《百年孤独》作序。
上世纪50年代,他曾流亡巴黎,寄居在一家小客栈的阁楼中。当时他穷困潦倒,不仅付不起房租,就连一日三餐也无法保证。后来,当他不得不离开巴黎、流亡墨西哥时,房东放了他一马。万万没想到,这个一文不名的穷书生30年后会带着一大沓钱连本带息加倍地专门回来补交房租。当时,房东已经过世,房东太太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接待了马尔克斯这个“唯一记得来补交房租的人”,并说她不想也不能收这个钱,因为她被来者的诚信感动,同时也要替天上有知的丈夫做一件大事:对世界文学尽一份力!
1982年,他辗转联系上心仪已久的嘉宝。嘉宝是电影史上的“默片女皇”,他青年时期的偶像,但那时已然是个无人问津的孤独老妪。马尔克斯的造访使她喜出望外,他们促膝长谈。见马尔克斯不断用手揉他的眼睛,嘉宝便戴上老花镜、取来放大镜。原来是一根睫毛掉进眼睛里了。
马尔克斯从文60余年,屈指算来,大约有十几部长篇小说、数十篇中短篇小说和各色脚本、随笔、评论及新闻稿若干。这么一个作家,从地球的另一端旋风般进入中国,不仅风靡一时,而且落地生根。这不可谓不魔幻。上世纪80年代,中国读者对马尔克斯没有理解得那么深,他们更关注他作品的形式,比如结构、技巧。直到90年代,人们才开始注意到拉美文学更为本质和深层次的精神诉求:《百年孤独》及其所代表的拉美文学在借鉴西方现代文学形式技巧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民族大道;没有放弃替一个民族,甚至整个美洲大陆代言的责任感、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触动了中国作家。中国受马尔克斯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的作家何止莫言、阎连科或阿来、陈忠实,其中尤以“寻根派”为甚。
然而,当终于有中国出版方斥百万美元巨资买下了《百年孤独》的版权时,它同时也成了中国不少年轻人“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年轻读者正渐行渐远,他们不再关注马尔克斯及其所代表的伟大的文学传统。除了《百年孤独》,其实马尔克斯的其它作品,甚至中短篇小说也乏人问津。
斯人已矣。文学的伟大传统呢,如今安在?作家的丰富遗产呢,也许只是聊作谈资、偶尔被人一提罢了。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文中称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在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期间开始文学创作。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4年4月18日,病逝于墨西哥城,享年87岁。
②略萨与马尔克斯可以说是一生的朋友和敌人。早年略萨与马尔克斯是亲密无间的好友,但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两人开始决裂,决裂的原因也一直被认为很诡异。1976年马尔克斯到墨西哥参加电影首映时巧遇略萨,马尔克斯上前打招呼,略萨一记老拳将马尔克斯打倒在地。2007年,两人和好。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百年孤独》上市后,马尔克斯声名鹊起,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马尔克斯家里门庭若市,为躲避各色拜访者,他不得不离群索居,寻找安宁。
B.流亡巴黎时,马尔克斯穷困潦倒,房东给予了他极大的帮助。30年后,马尔克斯回去报恩,房东太太没有接受,但大为感动。
C.马尔克斯的作品进入中国后风靡一时,对中国一部分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是作品的精神本质被关注,后是作品的形式被关注。
D.在中国,不少年轻读者对《百年孤独》不感兴趣,也不关注马尔克斯及其所代表的伟大的文学传统,更有甚者认为此书是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
E.马尔克斯去世了,以他为代表的拉美文学后继乏人,他留下的作品也乏人问津,在这个只需要浅显的时代,经典往往被忽略。
(2)本文通过哪些事情表现马尔克斯襟怀磊落,知恩图报及凡人心态的?(6分)
(3)文中有一段写马尔克斯与嘉宝的交往,这对表现马尔克斯有何作用?请作扼要分析(6分)
(4)作者认为“马尔克斯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同时又是“这个世界上最孤
独的人之一”,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对孤独的看法。(7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骆驼是沙漠与热带的象征,它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它四腿粗壮有力,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
② 的萨尔茨堡要塞,历史上从未被攻克过。登上城堡,可以俯瞰全城,风景美不胜收。
③强大的道德基础会在精神上约束民众的行为,积蓄起复兴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力量才是国家最____的战略力量。
A.固若金汤 坚如磐石 坚不可摧 B.坚如磐石 固若金汤 坚不可摧 C.坚如磐石 坚不可摧 固若金汤 D.固若金汤 坚不可摧 坚如磐石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文学的世界中,有一片极自由、极舒展的天地。一方荷塘,一缕月光,一片云霞,都可以拨动你心灵的琴弦,引发你的联想和想象,唤起你对宇宙人生或多或少的情趣和沉思。B.11月12日晚,《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就尹相杰吸毒案发布评论。文章称许多艺人甘愿自毁前程的原因归根究底是有钱有名太任性所致。
C.天津市决定自今年5月31日起,停止外省市户籍人员购买商品住房、投资兴办企业和引进人才的方式办理蓝印户口。
D.高一(2)班同学经过二十多天的的努力,一部能体现高中生精神风貌的话剧《放飞理想》终于与观众见面了。
17.下列语段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混沌初开,人猿相别。所谓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语言的定型化产品。说到底,语文就是力量。
①可想而知,没有语文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②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化,智慧的物化,说在口头上的叫“语”,写在书面上的叫“文”。
③人生在世,靠语文进行学习、工作、生活,语文是人们须臾不可缺少的工具。
④人类有了语言,就标志着人类摆脱了愚昧、野蛮,进入文明、开化的时代。
⑤语文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言的外延就有多大。
⑧交际交流,表达情意,人们利用语文这个工具“接受”或“表达”自己的精神思想,创造发明,形成认识论、世界观,铸造宏伟的文学殿堂,推进世界向前发展。A.④②③⑤①⑥ B.②④③⑤⑥① C.②④⑤③①⑥ D.④②⑤③⑥①
18.下面一段文字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例如修辞、句式、表现手法等)?另选情境,运用你所分析的特点写一段文字,不要进行简单的仿写,不少于100字。(4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固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缜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环境污染历来被看作“全球问题”,这不但因为①,一个国家遭遇的污染非常容易进入另一个国家;而且因为各国的环境缺陷往往形成复合结构,带来综合性环境效应。由此来看当前国内的灰霾天气,就不能将②,要么单纯归于国内的产业或生活方式,要么单纯归于国家层面的缺乏规划和监管不力。面对灰霾持续不退和PM2.5数值居高不下的现状,现在迫切需要从政府到企业,从社会到个人,③。
六、写作(60分)
20.请以“不应有的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
①先补充完整作文标题;②800字以上;③不能抄袭,不得套作。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2016.01.27)
1.C(C项中“兴寄的目的是起情”,不正确,原文是“起情而达于兴寄”,起情是达到兴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2.B(B项在原文中没有体现,得意忘言是道家的文论。儒家主张善与美的统一,善寓于美中。)
3.D(D项中的“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4.A(A项中的“与”,都是连词,和。B项分别是:„的样子;介词,于,在。C项分别是:承接关系;转折关系。D项分别是:介词,被;介词,在。)5.B(A、C、D项都是宾语前置。)
6.C(A语:说出,动词;语言,话语,名词。B属:写; 敬酒,劝酒。C比:等到。D胜:严重;美,光彩。)
7.B(A.十岁的时候没有跟随父母游学;C.原文为“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 D.“密州”应为“湖州”)8.D(D项中“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为“字”。)9.(1)当今政策法令的得失在哪里?即使是我的过失,也可以指出来。(安在,在哪里,宾语前置得1分。虽,即使,1分。指陈,指出来,1分)
(2)不久,朝廷知道这法令有害于百姓,撤销了它。(未几,不久,1分。罢,撤销,废除。1分。句意通顺,1分。)(3)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1分,之,到,1分。南,向南飞,名词作动词,1分。)
10.描写了傍晚浓云往低处移动,急雪在风中飞舞的情形,营造了一种压抑,紧张的氛围(1分),烘托了诗人的孤独和忧伤(1分)。
11.一愁时局艰难:京城沦陷,战事新败。二愁生活艰难:困居长安,生活艰苦。三愁家人安危:战事不断,消息断绝。(每点2分)12.(1)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3)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13.(1)B D 答B得3分,答D得2分,答C得1分,答A、E得0分(A.“维护面子的虚伪”错;C.“隐晦”错,应该是通俗;E.“最主要的原因”错,“流连山水的闲情逸致”也错。)
(2)①说屈原像个孩子是指:他在遭受不公平的对待时的不知所措,执拗不舍。表现了屈原坚持真理、正义和理想时,孩子般的天真和执着。(3分)②说怀王像个孩子是指:他像孩子般的喜怒无常,任性,不耐烦;像孩子一样自私、撕毁诺言。表现怀王孩子般的任性和专横。(3分)(3)“极疯癫”表现在他诗句中的“想象的奇幻流丽”,“语言的超凡脱俗”,赞颂屈原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指他始终不渝的美政追求,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3分)
“极清醒”是指他清醒地看到国家(楚国)一步步衰落,看清了社会的黑暗与人心的浑浊,所以他处在那样的庙堂不高兴,同流合污又做不到。体现了屈原心里永远的矛盾和永远的痛处。(3分)(4)①对屈原的无限崇敬之情,敬仰他对美、正直、正义的坚守,歌颂诗人高贵的品质和爱国情怀;(3分)②对屈原的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屈原的悲剧人生深深的惋惜;(2分)③同时也表达了对怀王的自私、粗鲁和专横以及对污浊的社会环境进行否定和批判。(2分)14.(1)(5分)AD A得3分,D得2分,B得1分,答C、E不给分。(B 项原文说房东只是放了马尔克斯一马,选项中“给予他极大帮助”夸大事实。C“精神本质”与“形式”顺序反了。E“拉美文学后继乏人”“这是个只需浅显的时代”错。在中国,马尔克斯所代表的文学传统不再被年轻人关注,不能理解为 “拉美文学后继乏人”,更不可说“这个只需要浅显的时代”。)
(2)①不计前嫌请略萨写序,②时隔30年连本带息加倍专门回来补交房租,③获诺奖后造访年老孤独的嘉宝,与之促膝长谈。(一点2分,三点6分)(3)从小处着手,于细微处见性情。(1分)①嘉宝是马尔克斯年轻时的偶像,追慕嘉宝代表着不忘初衷,表现马尔克斯的执着;②曾经嘉宝是电影史上的“默片女皇”,如今嘉宝是个无人问津的孤独老妪,马尔克斯依然拜访,表现马尔克斯不慕浮华;③两人促膝交谈,嘉宝戴上老花镜为马尔克斯查看眼睛的不适,这一行为从侧面烘托马尔克斯的真性情,两人的真诚相得益彰。(观点1分,后面三点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答对三点5分)(4)答案:不矛盾。(1分)自《百年孤独》上市后,马尔克斯功成名就,各色人物各种荣誉蜂拥而来,马尔克斯内心充满了成功的喜悦,成为世界上最热闹的人之一。(2分)但是那些关注他的人都怀着各自的目的,他们并不关注马尔克斯内心的需求和他内心的孤独,他们需要的只是马尔克斯头上的光环;马尔克斯的一切都被暴露在公众之下,作为平凡人的幸福一去不复返了,他又成为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2分)《百年孤独》这部作品也折射了马尔克斯是用一颗悲怆的心灵,探索了社会与家庭中历史、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2分)(其他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15.B(坚如磐石:像大石头一样坚固,常比喻意志不可动摇;固若金汤:金,“金城”的简称,指坚固的城墙。汤,“汤池”的简称,指防守严密的护城河。形容工事非常坚固;坚不可摧:非常坚固,摧毁不了。可指工事,也可指决心意志。)
16.A(B项,句式杂糅,原因或所致去掉一个;C项,成分残缺,在“外省市户籍人员”添加“通过”。D项,成分残缺,把“经过”调到句前。)
17.D(根据语义链接的顺序 “人类—语言—语文—生活 ”可知④②⑤③⑥①)18.特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拟人的手法;反复的手法。
创作示例:九月份的一个上午,我独自背着行囊,来到了X中,红砖绿瓦,飞檐雕甍,似乎在专门迎接我的到来。那天,柔柔的阳光抚摸着校园,在校园的古朴与宁静中,我刹那间读懂了X中,同时也读懂了我的内心世界。(特点1分,创作3分。其中创作不少于100字。)19.①环境污染的影响没有国界(答出环境污染的扩散性、传播性等意思即可)②污染的成因(原因、责任、芦错等也可)③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整体观念(运用“都”“共同”“携手”等词语表达齐心合力治理污染的意思即可)(每处2分)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题目,注意分析整个语段的中心内容以及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此语段是环境的综合治理问题,①是照应环境是全球问题,后面是“一个国家遭遇的污染非常容易进入另一个国家”所以此空应为“环境没有国界”; ②后面是污染的具体原因,此处应该是总说;③是文段的结尾,应该总结,照应前面的“迫切需要从政府到企业,从社会到个人”。20.略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苏轼)听到古往今来成败兴衰的历史故事,就能概括地说出它们的要点。等到他加冠(二十岁)的时候,他已博通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喜欢读贾谊、陆贽的文章。不久又读《庄子》,感叹地说:“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 嘉佑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当时科举应试的文章中,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占了上风,主考官欧阳修正思考用怎样的方法来挽救文风,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十分惊喜,想把这位考生从众多才士中选为第一名,还是怀疑这文章是他的门客曾巩写的,只把文章列为第二;苏轼又凭《春秋》对义得居第一;殿试他中了乙科。后来苏轼写了名帖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同事梅圣俞说:“我应当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听到此话的人喧哗不服,过了很久才信服。
为母守孝,熙宁二年,苏轼回到朝廷。王安石执政,向来厌恶苏轼的议论和自己不同,任命他做判官告院。熙宁四年,王安石想要改革科举、兴办学校,皇帝下诏叫翰林学士和知制诰,史馆、昭文馆和集贤院的官员商议。苏轼上折发表议论。奏议上呈后,神宗觉悟地说:“我本来怀疑这事,得到苏轼的奏议,心里就清楚了。”当天召见他,问道:“当今政策法令的得失在哪里?即使是我的过失,也可以指出来。”苏轼回答说:“陛下性格天生明知,上天赐予文才武功,不用担心不明察,不用担心不勤政,不用担心不决断,只担心治理事务太急躁,听人话语太宽广,进用官员太快速。希望能以安静来治理国家,等待事物的出现,然后加以处理。”
当时新的法令纷纷颁布,苏轼在这期间,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宁。改任密州知州。司农寺实行自报财产的手实法,不立即实行的以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诏令的罪责,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服从?现在出于司农寺,这是擅自制定法令。” 提举官吃惊地说:“你慢一点推行新法。”不久,朝廷知道这法令有害于百姓,撤销了它。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处以死罪,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河源市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高一语文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和蔼/雾霭 契约/楔子 碑帖/请帖......
2011---2012学年期末检测试卷八年级思想品德一、选择题1.打开师生交往新空间,最重要的是A改变对学生角色的认识B对学生严格要求C强调师道尊严,树立教师权威D在学习交往中全面......
淮南市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通用技术试卷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60分)1、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这体现了() A、技术能......
清远市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1.D【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撑.(chēng)持、剩菜残羹(gēng))(3分) .2.C......
苏州市 2018 年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高 一 语 文2018.1 注意事项:本卷共16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请将所有的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在本卷上答题无效。一......